百子全书本《管子》

第三节 百子全书本《管子》

民国八年(1919),上海扫叶山房石印百子全书本《管子》。此本中间鱼尾内上有“百子全书”四字,下有“扫叶山房”四字,中间折叠,一面一半。

此书首为刘向《管子书序》;其次为《管子目录》,共二十四卷,八十六篇,最后一篇是《轻重庚》第八十六,在目录中,有些篇章有小目;其次为《管子》正文。在正文中,首列卷数、篇目,以《管子》第一卷为例,首为“管子卷第一”,行下为“牧民第一经言一”。在“管子卷第一”下,并无卷一中《管子》的其他篇目,与五凤楼本不同。

此本据明刻赵用贤《管韩合刻》本《管子》石印,然全书没有注释,篇内小标题顺序与赵用贤本不同。以《牧民》为例,“国颂,四维,四顺,士经,六亲五法”为段落标题。这些在赵用贤本中是在章节的末尾,百子全书本将其放在每章的开头

此本虽然是无注本,但是出自赵用贤本。如《形势》篇“渊深而不涸则沈王极矣”[2],“王”,赵用贤本作“玉”,百子全书本《管子》亦作“玉”。同篇“虎豹托幽而威可载也”,南宋浙江刻本、刘绩本、中都四子本、四库全书本《管子》均作“托”,唯有赵用贤本作“得”,而百子全书本亦作“得”。同篇“上无事则民自试”,南宋浙江刻本、赵用贤本均作“则”,刘绩本、四库全书刘绩本作“而”。百子全书本作“则”,与赵用贤本同。同篇“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刘绩本、四库全书刘绩本、中都四子本《管子》在“参”下有“之”,南宋浙江刻本、赵用贤本无“之”,百子全书本亦无“之”字。同篇“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正”,刘绩本、四库全书刘绩本、中都四子本均作“整”,赵用贤本作“正”,同南宋浙江刻本,百子全书本同赵用贤本。同篇“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生”,刘绩本、中都四子本作“任”,赵用贤本作“生”,百子全书本亦作“生”。

由上面的校勘可以看出,百子全书本与赵用贤本全同,而与南宋浙江刻本不同,亦与刘绩本、中都四子本不同。虽然百子全书本没有注释,但是正文几乎完全参照赵用贤本,并且刻印精审,与赵用贤本《管子》正文没有太大差异。

又,每卷开始没有本卷的篇目,直接篇名,如第一篇“牧民第一”。

此本《管子》是石印本,文字非常舒展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