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生平及校书

第一节 刘向生平及校书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刘向诞生。刘向本名更生,后改名向,字子政。《汉书》卷三十六《刘向传》记载:“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秋八月,光禄大夫刘向领校中秘书,谒者陈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班固《汉书·艺文志》曰:“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根据徐兴无的考察,汉廷图书分藏几处宫殿中。其中又分为内廷皇家图书与外廷政府机构的图书。刘向、刘歆父子所校为内廷皇家图书,故严分内外。《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从保存的《别录》文字可以看出,刘向对于书籍,有“中、外书”(《晏子书录》)、“内、外书”(《列子书录》)之别。他统称内廷的书为“中书”(《战国策书录》)、“中秘书”(《别录佚文》),而将征求来校雠的外廷书和私人藏书叫作“外书”(《列子书录》)、“太史书”(《管子书录》)、“太常书”(《列子书录》)、臣某书等。西汉外廷的藏书地点当为兰台与石室等处。[1]

刘向根据中秘藏书,合中、外众本校雠之后,形成定本,校定一书后即呈御览。刘向的目录往往先列出经过校定的全书篇目,再叙述校书过程中参与校书之人、用于校雠的不同版本,接着介绍作者生平及学术渊源,概述全书主旨,评价其思想得失。这个过程就是“录而奏之”。其中又见“定以杀青,书可缮写”等字样。故此目录当载在校定后统一书写的竹简之中,随书上奏,经成帝御览后,再命“写书之官”统一缮写。而刘向又将所有校理过的书录编集别行,称为《别录》。[2]

刘向校书,凡诸子传记,皆以各本相校,删除重复,著为定本。古人著书,既多篇别行,不自编次,则其本多寡有不同。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图籍散乱,老屋坏壁,久无全书,故同一诸子传记有的以数篇为一本,有的以数十篇为一本,此有彼无,各不相同。这些篇章分散流传的时候,篇章不全,将所有流传的篇章合在一起,则篇章有重复。汉成帝命刘向领校中秘书,又求天下遗书。天下的典籍汇集在一起,刘向乃用各本雠对。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风俗通义》又说:“刘向《别录》曰:‘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汗也。吴、越曰杀,杀亦治也。’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以上二条,今本所无,散见《初学记》《文选注》《御览》等书,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三十六合辑之,今据以引用)刘向对众多篇章互相除补,别为编次:“先书竹简,刊定讹谬,然后缮写上素,著为目录,谓之定著。”[3]

根据徐兴无的研究,刘向校雠学的成就如下[4]

第一,备众本。刘向校雠的时候,搜集众多版本,进行抉择去取。

第二,订脱误。刘向校雠时,对脱漏、讹误的文字进行校订。

第三,删复重。就是将典籍的诸多篇章核对,删除重复的篇章。

第四,条篇目。即梳理典籍的篇目。

第五,定书名。很多古书当初并无定名,刘向确定了校订典籍的书名。

第六,谨编次。按照一定的规范,确定典籍篇目顺序。

刘向校书之前,诸子传记要么残缺,要么重复。今日所传的典籍,大抵为刘向所编次,使后人得见周、秦诸子学说的面貌,这是刘向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