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生态养殖》简介
《泥鳅生态养殖》这本书是由.高峰, 王冬武,邓时铭编著创作的,《泥鳅生态养殖》共有104章节
1
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有着“水中人参”之称的泥鳅,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及...
2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泥鳅的养殖现状与产业前景 一、泥鳅的种类与分布 1.真泥鳅(一般称泥鳅) 2.大鳞副泥鳅 3.中华沙鳅 4.大斑花鳅 5.中华花鳅 6.长薄鳅 ...
3
第一章 泥鳅的养殖现状与产业前景
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维生素B...
4
一、泥鳅的种类与分布
泥鳅属种类较多,有泥鳅、大鳞副泥鳅、内蒙古泥鳅(埃氏泥鳅)、青色泥鳅、拟泥鳅、二色中泥鳅等。全世界有10多种,外形相差无几,通常供养殖的主要是泥鳅。近几年来在我...
5
1.真泥鳅(一般称泥鳅)
真泥鳅体为长圆柱形,尾部侧扁,口下位,呈马蹄形。口须5对,上颌3对,较大,下颌2对,一大一小。尾鳍圆形,鳞片细小,埋于皮下。体背及背侧灰黑色,并有黑色小斑点。体...
6
2.大鳞副泥鳅
大鳞副泥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体形酷似泥鳅。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无眼下刺。鳞片大,埋于皮下。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
7
3.中华沙鳅
中华沙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又称钢鳅。吻长而尖,须3对,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眼下刺分叉,末端超过眼后缘。颊部无鳞。肛门靠近臀鳍起点。尾柄较低。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
8
4.大斑花鳅
大斑花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尾柄较长,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体侧沿纵轴有6~9个较大的略呈方...
9
5.中华花鳅
中华花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
10
6.长薄鳅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上游、中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重1.0~1.5kg,最大个体可达3kg左右。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
11
7.北方须鳅
北方须鳅分布于蒙古及我国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体细长,须较短。尾柄皮褶棱不发达。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2~4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常栖息于河沟、湖泊及沼泽...
12
二、泥鳅养殖的历史与存在的问题
...
13
(一)发展历史
泥鳅在国外的养殖历史较长,尤以日本较早,已有70多年的历史。早在1944年,日本川村智次郎先生即采用脑下垂体制荷尔蒙激素注射液,应用在泥鳅的人工采卵,为养殖生产...
14
(二)存在的问题
泥鳅养殖不仅能丰富人们的菜篮子,而且能使很多水产养殖者走出常规养殖的圈子而致富。为了保证泥鳅养殖能够健康发展,我们在发展泥鳅养殖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15
(三)发展思路和建议
1.适度规模经营 在目前国内市场没有完全打开的前提下,不能盲目扩张,达到产销平衡,防止出现恶性竞争、压质压价的情况。 2.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各地要加强合作社...
16
三、泥鳅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现状
...
17
(一)泥鳅的经济价值
我国历史上早在《本草纲目》药书上就有“天上斑鸠、地下泥鳅”之说。中医学认为,泥鳅具有补中气、祛湿邪之功用,可作为除燥、防治阳痿、时疫发黄、小儿盗汗、痔疮、疥癣等...
18
(二)泥鳅健康养殖模式
泥鳅是小型鱼类,具有肠呼吸的功能,对水中溶氧要求比其他鱼类相对较低,特别是能适应浅水、小水体,易与其他水生动物共生,所以,近年来,人们尝试了不同的泥鳅养殖方法与...
19
(三)市场前景分析
由于泥鳅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我国居民尤其是南方人有喜食泥鳅的风俗,市场需求量较大,因此,泥鳅多年来市场销路看好。港澳台市场也反复向内地要货,且数量较大。在国际...
20
第二章 泥鳅的生物学习性与人工繁殖
泥鳅是小型的淡水鱼类,由于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滋补功能,所以很受人们的青睐。随着人们消费量的日益增加和一些以泥鳅为饵料的特种水产行业的兴起...
21
第一节 形态学与生活习性
泥鳅(Oriental weatherfish),别名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广泛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印度等地,在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
22
一、形态特征
泥鳅体细长,头小而尖,无鳞,呈锥形,身体腹鳍以前部分呈圆筒状,其后渐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1.7∶8。 泥鳅口小,呈马蹄形,亚下位。鳃退化为细粒状突起,鳃孔小,...
23
二、生活习性
(一)栖息环境 泥鳅为底栖性变温动物,分布于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水域。泥鳅喜阴怕阳,喜浅怕深,白天大多潜伏在光线微弱的水底,栖息地多为淤泥层较厚的浅水...
24
三、摄食习性
泥鳅食性为杂食性,偏动物性饵料,因视觉不发达,主要靠灵敏的触角和味觉来选择食物,其摄食方式为半主动式。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绿藻、硅藻等浮游生物和摇蚊...
25
四、生长规律
泥鳅的生长速度同饵料、饲养密度、水温、性别和发育阶段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在自然条件下,刚孵出的苗体约0.3cm长,1个月后可达3cm左右,半年后可长到6~8cm,...
26
第二节 泥鳅繁殖
...
27
一、泥鳅繁殖特点
泥鳅为雌雄异体,一般1冬龄后性成熟,属多次性产卵的鱼类。产卵期为4~8月,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一直可延续到9月。水温18℃以上便开始发情、交配、产卵,产卵...
28
二、亲鳅的选择与鉴别
繁殖的雌泥鳅亲本,个体大,怀卵量大,繁殖的泥鳅苗质量好,生长快。因此泥鳅亲本要求体质健壮,体色正常,无病无伤,鳍条整齐完整,活动能力强,年龄在2~3龄,雌性亲本...
29
三、泥鳅的繁殖技术
泥鳅繁殖方式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自然产卵自然受精,二是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三是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自然产卵自然受精的方法,因个体发育不同步导致受精卵低,孵化率也...
30
第三节 营养需求
泥鳅健康养殖,重要的一环就是科学、合理地使用饲料,满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提高机体抗病力,充分利用各营养组分,避免营养物质浪费和不良物质积累,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