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活习性

二、生活习性

(一)栖息环境

泥鳅为底栖性变温动物,分布于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沟渠等水域。泥鳅喜阴怕阳,喜浅怕深,白天大多潜伏在光线微弱的水底,栖息地多为淤泥层较厚的浅水区,傍晚才出来摄食。一般情况,泥鳅不会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泥鳅眼退化变小,视觉不发达,对光不敏感。

(二)水温

生活环境温度对泥鳅生命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水温降至10℃以下时,泥鳅钻入淤泥进行防寒越冬,水温超过10℃时,泥鳅钻出泥层,开始觅食,并随着水温的逐步升高,其生命活动和摄食量也逐步增强。水温15℃~30℃是泥鳅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水温18℃以上时,泥鳅开始发情、交配繁殖,25℃左右为最佳繁殖温度。25℃~27℃为泥鳅生长最适温度,食物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水温超过30℃,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摄食量和活动能力逐步减弱,水温高于33℃时,泥鳅入泥降温避暑。

(三)呼吸

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呼吸。肠呼吸是因为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功能。也因此,泥鳅耐低氧,离水不易死亡。当天气闷热或池底严重缺氧时,泥鳅还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利用肠壁辅助呼吸。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体长4~5cm的泥鳅可存活1小时,体长12cm的泥鳅可存活6小时,当返回水中时仍能正常活动。

泥鳅生命力强,不但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还能主动地避开不利环境。当遇天旱水干或水温过高过低等不利条件时,立即钻入泥层中20~30cm处,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只需少量水分湿润皮肤,便可维持生命。待条件转好,便会复出摄食活动。

(四)逃逸

泥鳅很善于逃逸。当有流水,水中溶解氧丰富时,泥鳅喜欢成群聚集、溯流戏水,非常活跃。养殖泥鳅时务必加强防逃管理,定期检查防逃设施,及时排水,以免泥鳅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