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健康养殖模式

(二)泥鳅健康养殖模式

泥鳅是小型鱼类,具有肠呼吸的功能,对水中溶氧要求比其他鱼类相对较低,特别是能适应浅水、小水体,易与其他水生动物共生,所以,近年来,人们尝试了不同的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的养殖模式有以下几种。

1.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泥鳅的技术多源于传统池塘养鱼。泥鳅池塘养殖对水质要求较低,耗水量小,既节约水源又保护环境。泥鳅的养殖对池塘面积要求也不大,不适宜养殖其他鱼类的中小型池塘都可以用来进行泥鳅养殖。

2.稻田养殖

利用稻田或种植其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菱白、慈姑等的水田养殖食用鳅,不仅不影响这些经济作物的产量,而且可提高水田的综合产出和整体效益,可一举两得。稻田集约饲养泥鳅,饲养管理要求与池塘相似,要做好投饵、施肥以及水质控制工作。粗放饲养则根据天然饵料状况做好施肥工作,保证泥鳅充分摄食。在利用水田饲养泥鳅的管理中,经济作物和泥鳅两者要兼顾,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能减少水稻病虫害,因泥鳅套养在稻田水体中,畅游索食害虫,还起着生态防病作用。稻田育水丝蚓养泥鳅,经济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2~3倍。

3.网箱养殖

网箱饲养泥鳅,具有养殖密度高、便于捕捞和防逃的优点。网箱采用网目为0.5~1.0cm的聚乙烯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m2左右。网箱设在湖、河边或池塘内,箱底着泥,铺上15~20cm厚的壤土,网箱上部要求出水40cm以上或设置盖网防止泥鳅逃逸。

4.木箱养殖

在有水源而不能建池的地方,可用木箱饲养泥鳅,日本的秋田县多使用这种方法。木箱是用杂木制成,大小一般为1m×1m×1.5m,在其两侧作3cm×4cm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2mm左右的金属网。箱内下面填入堆肥(约30cm厚),或一层切碎的蒿草一层泥土,堆积2~3层,最上层为土。水深30~50cm。在木箱上要设置金属盖网,以防鸟兽危害。放置木箱的地方,尽可能是向阳、水温较高处,在水温较低的场所,可建一个晒水池,以提高水温。用上述大小的木箱可放养鳅种1~1.5kg,每日投喂由米糠、麸皮、饼类、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和动物内脏、小鱼虾、螺蚌肉、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饲料混合制成的饲料,投饵量视鱼体重及水温而定。饲养期间,要经常筛选泥鳅的大小。约经半年饲养,收获量可达放养量的8~10倍。

5.庭院养殖

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开展养鳅,不但投入少产出多,不占土地,科技含量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又可达到娱情乐性,发家致富的目的。

6.其他养殖方法

泥鳅的养殖除了以上所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利用泥鳅生物学特点而因地制宜的创新方法,如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与其他水产动物的混养生态养殖法、人工模拟泥鳅巢穴的无底泥基质养殖法和流水养殖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