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泥鳅在国外的养殖历史较长,尤以日本较早,已有70多年的历史。早在1944年,日本川村智次郎先生即采用脑下垂体制荷尔蒙激素注射液,应用在泥鳅的人工采卵,为养殖生产提供大批苗种开辟了新途径。而后,泥鳅的全人工养殖、规模养殖以及泥鳅优良品种的选育等逐步发展,迄今泥鳅养殖已成为日本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养殖业。在俄罗斯、印度和朝鲜等地亦有泥鳅养殖。

在我国,泥鳅以往多产于天然水域中,仅靠其自繁自育自长,产量增长率很低。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增加,泥鳅的自然产量逐步下降,既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因此,近年来,我国四川、山东、浙江、江苏、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外贸及水产部门,在捕捞野生鳅蓄养出口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人工饲养。

我国泥鳅产业起步是从出口开始的。2002年,韩国客商曹炯武为满足韩国市场对泥鳅的需求,开始从赣榆县的墩尚镇大量收购野生泥鳅贩运出口。然而随着需求量的增大,野生泥鳅很快就不能满足出口需求了,泥鳅养殖也就应运而生。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农民乔宗礼从1982年开始贩运泥鳅,1999年规模扩大到拥有30多名帮工从事泥鳅养殖、收购,人均年收入上万元。每年,他仅销售到韩国的黄板鳅就达1700t。为满足供货量,他把外地先进的捕捉泥鳅的工具引荐给当地农民,并在苏北地区及山东半岛建立了120多个收购点,年经销额达2000多万元,还带出一个捉泥鳅的专业村。

为了均衡市场供应,防止外商压价,收来的泥鳅需要暂养在水泥池里或用网箱暂养在河塘里。考虑到这两种方法的死亡率都比较高,乔宗礼开始琢磨新的养殖方式。他在墩一村找到30亩低洼地,以每亩(1亩≈667m2)160元的价格租下来,将卖不掉的小泥鳅放到田里养殖。到冬季农闲时组织人力挖,收上来70多吨泥鳅,每吨卖到七八千元。乔宗礼从中受到启发,决定搞人工养殖。

2001年,与乔宗礼不谋而合的是韩国最大水产养殖公司——清水水产养殖公司老板曹炯武,曹老板看重中国市场,更看中了墩尚属于平原湖洼地区,土质肥沃,酸碱度适中,且光照时间长,非常适合泥鳅生长,这里还有令他深信的合作伙伴乔宗礼,两人一拍即合,合资租赁200亩土地养殖泥鳅。

随着养殖技术的成功,全国各地的人们利用天然的或人工修建的沟、塘、坑、池等小水体,采取综合性的技术措施,开展了泥鳅人工繁殖和养殖的生产试验,大都获得成功;另外,全国许多科研院校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了泥鳅的大规模人工繁殖培育苗种的试验研究和其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以及泥鳅的优良品种选育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及经验。这些研究成果再与养殖者的经验相结合投入生产,使泥鳅获得较高的养殖产量。近几年,其产量不断上升,初步形成供销两旺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