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质调节

三、水质调节

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池水应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20~25cm为宜。泥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2℃~30℃,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摄食减少,甚至停食钻入土中。由于泥鳅养殖的水位普遍都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以内,可采用搭建阴篷、遮阳网,加注温度较低的水来加以调节。前期可以通过栽种水葫芦或水滑石等水生植物,净化池的水葫芦主要是为了净化水质,养殖池的水葫芦既能遮阳,又能为泥鳅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不仅如此,水葫芦又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成了泥鳅无土养殖的“功臣”。水葫芦稍微加工一下就是很好的青饲料,可以喂猪、喂鹅,从水中捞起来放一段时间之后,又是很好的农家肥。养殖过程中要经常测量水温,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每天下午2时左右都要测量一次水温,如果水温过高,要及时加注新水。注意:要用潜水泵抽出鱼池的底层水;换水时温差不得超过3℃,否则易造成冷、热应急,导致泥鳅生病。给池塘注水是调节池塘水质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

为使池塘水质达到预期调控效果,在注水过程中须注意以下事项:注水最好选择在清晨进行,因为夜间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停止,水体中各类生物的呼吸还须耗氧,到清晨3~5时会降到最低值。所以,选择清晨注入新水,增氧效果最明显。白天一般不宜注水,因为白天池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水中溶氧充足,此时注水不但不能增氧,反而会使水中溶氧逸出。

适时注水:注水要根据天气变化、气温高低、水质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养殖普通鱼类,每隔7天左右向池塘注水1次。如天气酷热、温度高、水质过肥,或阴雨、闷热天气,注水的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适量注水:注水量过少达不到注水的目的,注水量过多易使水中浮游生物密度降低,从而影响泥鳅摄食与生长。一般每次注水深以20~30cm为宜。当池中发生缺氧,或池水恶化时应放出1/3~1/2的原池水,再加注新水。

科学注水:注入的水必须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且温差不宜过大。一般鳅苗池温差不应超过2℃,泥鳅种池温差不应超过5℃。抽水时,应抽取水源上层水。一般将抽水管插入水面下30cm左右,这样的浅层水有机质含量低、溶氧含量高、水温与池水温度相近,注入池塘后更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发育。注水前,应排出池塘底层部分原池水,然后注入新水。并且进水口用密眼网过滤,严防野杂鱼、敌害生物进入泥鳅池。注水时应将注入的新水沿着池水的上层水平线冲入,这样可促使上层水搅动,起到增氧的作用。最忌让水流从高处落下,以防池底沉积物、腐殖质泛起污染水质。补肥培水:池塘注水后,往往水质肥度减弱,水体颜色变淡。所以,应及时适当补施化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池水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以30cm左右为宜,确保泥鳅在丰富的饵料生物和良好的水质环境中健康快速生长。

泥鳅生长最适合的pH值是7~7.5,由于池塘中藻类植物的生长,泥鳅养殖中常常会出现pH值偏高的现象,可以通过泼洒生石灰的方法来调节,每20天用一次,每亩用量20~30kg。并适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来改善水质及底质。

有条件可以配备增氧机来增加水中溶解氧,开动增氧机有一定规律:一般在早晨4~6时溶氧量最低(2mg/L),在容易浮头时开机;中午12时至下午2时溶氧量最高(5~6mg/L)时开机,将上层溶氧较充足的水与底层低溶氧的水对流,及早偿还氧债,减少翌日清晨浮头的机会。

关注水源变化,防止污染中毒事件发生。泥鳅养殖户要密切关注水源水质的变化,随时注意水源的水色、气味、悬浮物、浑浊度等理化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进水,避免污染中毒事件的发生。最后泥鳅养殖户要注意巡塘,加强日常管理。泥鳅养殖过程中要勤于管理、勤于巡塘,黎明、中午和傍晚要坚持巡塘观察。如果水质比较肥,天气闷热无风时,一定要注意鳅苗有没有浮头现象。水中溶氧充足时,鳅苗散布在池底;水质缺氧恶化时,则集群在池壁,并沿壁慢慢上游,很少浮到水面来,仅在水面形成细小波纹。一般浮头在日出后即下沉,要是日出后继续浮头,且受惊后仍然不下沉,表明水质过肥,应立即停止施肥、喂食,并注入新水以改善水质、增加溶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