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种放养
泥鳅苗的放养密度,应根据季节、水源状况和饲料来源以及鳅池条件、饲养管理技术等灵活掌握。放养密度过大,鳅苗生长慢,发育不好,成活率低;放养密度过小,虽然鳅苗生长快,规格大,但浪费水面,加大养殖成本。一般在鳅苗体质好、水源排灌方便、饲料(肥料)来源广、放养季节早、饲料技术水平高等条件下,放养密度可适当大些,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一般一个池塘只能放置同一规格的泥鳅,在每平方米养殖池中可放养水花鳅苗(孵出2~4天的苗)800~2000尾,放养体长1cm(约10日龄)小苗500~1000尾,放养体长3~4cm夏花100~500尾,体长为5cm以上则可放养50~80尾。
放养前先铺肥泥6~7cm厚,并施足基肥以繁殖饵料生物,水面上养藻类水浮莲等植物,或用树枝、禾草等遮阴。对于多年使用的池塘,阳光的曝晒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鳅苗入池前30天就要曝晒,将池塘的底部晒成龟背状,这样对于消灭池塘的微生物有很大的好处。由于池塘的底层淤积了很多粪便和剩余的饲料,所以池底的淤泥是病菌微生物生存的栖息地,而泥鳅又有钻泥的习惯,喜欢在池塘的底部活动,所以对于泥鳅养殖池来说,鳅苗入池之前,必须要清除底层的淤泥。一般情况下,用铁锨挖起底部深40cm的淤泥,集中在一起,然后用小车推到远离池塘的地方处理。在生产中,提前一周左右,采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生石灰经水溶化后,变成强碱性溶液,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蟥、清泥苔、水网藻和一些较柔弱的水生植物,以及杀灭寄生虫、病原菌等,因此除菌效果特别好。生石灰的用量每亩1000kg,加水溶化后直接泼洒到塘底,泼洒之后加注新水,经过一周的时间,才能将鳅苗入池。
鳅苗下池时,孵化池或盛鳅苗的容器里的水温与准备投放苗池的水温不宜超过±3℃,如温差过大,应待水温调整到接近时方能放苗,否则很容易引起鳅苗死亡。放养鳅苗时应选在池子的背风向阳处,要把盛鳅苗的容器轻轻倾斜于水中,然后再慢慢地把容器向后、向上倒提出水面,使鳅苗缓缓倾入水中。对于黏附于器壁上的鳅苗,用手轻轻泼水,使其顺水流进入池中。从外地运来的鳅苗,要选择体质强健、游动活泼、体表光滑、无伤无病并且规格基本一致的泥鳅苗种。放养前用20~30g/L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附着的病原体。同时也要注意缓缓下池,以提高泥鳅苗种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