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常见疾病及治疗

泥鳅虽然生命力强,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或环境严重不良等情况下,还是有患病现象发生,尤其在泥鳅苗培育阶段,直接影响生殖速度和成活率,因此不宜忽视泥鳅的病害。泥鳅患病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外因,包括养殖环境及人为因素;二是内因,即泥鳅自身免疫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目前我国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种类有以下几种。

(一)气泡病

病因:水体气体(氧气、硫化氢、甲烷等)过多。

流行情况:鳅苗阶段最易发生。

主要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泥鳅体表和肠道均有大量气泡存在。

防治方法:

①水体曝气,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②发病时,立即加入新鲜水,并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亩4~6kg。

(二)细菌性出血病

病因: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5~10月。

主要症状: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血斑,甚至肠道、肝脏也时有出血,患病多为群发或爆发,呈败血症现象。

防治方法:①调水、改底,保持良好水质;②发病水体泼洒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浓度为1mg/L;③每千克泥鳅用10~15mg环丙沙星拌料投喂。

(三)肠炎病

病因: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流行情况:水温20℃以上易流行。

主要症状:病鳅体表红斑,体色变黑,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肠壁充血发炎,有黄色黏液。

防治方法:①泼洒漂白粉,浓度为1mg/L。②每千克泥鳅用10~15mg环丙沙星拌饵投喂;③每千克泥鳅用10~15g大蒜拌饵投喂,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

(四)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流行情况:4~10月,水温15℃以上易流行。

主要症状: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泛白,且带有污泥,鳃丝肿胀,鳃黏液增多,严重时鳃盖发炎腐烂。

防治方法:①经常加注新水,保持良好水质;②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浓度为1mg/L;③发病水体用“戊二醛+苯扎溴铵”复合制剂或“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天。

(五)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

流行情况:水温低于20℃,尤其鳅苗孵化时易患此病。

主要症状: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肉眼可见体表灰白色棉絮状绒毛。

防治方法:①尽量避免泥鳅受伤;②将病鳅用3%~4%食盐水浸泡5~10分钟;③受精卵感染用0.5%食盐水浸泡。

(六)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体表受伤感染引起。

流行情况:全年均有流行。

主要症状:病鳅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表充血发炎,鳍基部充血,鳍端腐烂,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扫帚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

防治方法:①发病水体用漂白粉1g/m3全池泼洒;②每50kg泥鳅用0.04g复方新诺明拌饵投喂,连续3天;③每千克泥鳅用10~15mg环丙沙星拌料投喂。

(七)赤鳍病

病原:短杆菌。

流行情况:夏季为主要流行季节。

主要症状:泥鳅背鳍附近表皮剥落,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肛门部位充血,腹部和体侧有红斑,并逐渐变为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在皮肤溃烂部位寄生水霉;病鳅不摄食。

防治方法:

①避免泥鳅受伤,放养前用4%~5%食盐水消毒处理;②用漂白粉全池泼洒;③病鳅用10mg/L四环素药液浸泡24小时。

(八)杯体虫病

病原体:杯体虫。

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5~8月为主,对鳅苗危害大。

主要症状:病鳅体色变黑,离群独游,不摄食,呼吸频率加快,状似缺氧浮头,鳃丝水肿充血,黏液增加,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大量虫体寄生于体表和鳃。

防治方法:

①鳅种放养前用8mg/L硫酸铜溶液浸泡15~20分钟。②流行季节,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挂袋预防。③发病水体,每立方米用0.7g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

(九)小瓜虫病

病原体:多子小瓜虫。

流行情况:流行于春末夏初,水温15℃~25℃,不同阶段泥鳅均可感染。

主要症状:泥鳅皮肤、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肉眼可见,故又称白点病,显微镜下可见马蹄形大核虫体。病情严重时,体表似有一层白色薄膜。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小瓜虫的胞囊;②鱼种放养前,用10~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分钟。

(十)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主要症状: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行动迟缓、呆滞,呼吸吃力。身体出现白斑,甚至大面积变白。严重时虫体密布体表及鳃部,治疗不及时会引起死亡。鳅苗感染严重时,苗群沿池边绕游,狂躁不安,直至鳃部充血、皮肤溃烂而死。

流行情况:5~8月流行。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鳅种下塘前,用4%~5%食盐溶液浸泡15~20分钟或用8mg/L硫酸铜溶液浸泡20~30分钟;③发病水体每立方米水体用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连用2天;④0.5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⑤每100m2面积用苦楝新鲜枝叶5kg煎水后全池遍洒。

(十一)三代虫病

病原:三代虫。

流行情况:5~6月,对鳅种危害大。

主要症状:少量寄生,鳃丝黏液增多,但不影响摄食和正常活动;大量寄生时,泥鳅不摄食,在池壁刮擦或水体中游窜,鳃丝充血、水肿,黏液明显增加。

防治方法:①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泥鳅10~30分钟,或5%食盐溶液浸泡5分钟;②95%晶体敌百虫溶液0.2~0.3mg/L全池泼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