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配制及投喂

二、饵料配制及投喂

(一)饵料种类及来源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饵料来源很广,动物性饵料有:浮游动物(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活体饵料(蚯蚓、蚕蛹、黄粉虫、蝇蛆、螺蛳、蚬子、蚌、虾、蟹、昆虫及其幼体等,最喜欢吃蚯蚓以及动物的下脚料(猪肝、猪肺、牛肝、牛肺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饼渣、菜饼渣、酒糟及其他废弃物。一些肥料如猪牛羊粪及化学肥料能培养出丰富的水蚤、丝蚯蚓、昆虫等,所以也是泥鳅的间接饲料。

泥鳅养殖过程中,在充分培养天然饵料的基础上,还必须人工投喂饵料,投喂过程中应注意饵料质量,做到适口、新鲜。主要投喂当地数量充足、较便宜的饵料,这样不至于使饵料经常变化,而造成泥鳅阶段性摄食量降低。同时,饵料要新鲜,不能投喂变质饵料。在离池底10~15cm处建食台,饵料投在食台上。按“四定”原则投料,即定时(每天2次,上午9时和下午4~5时),定量(根据泥鳅生长不同阶段和水温变化,在一段时间内投饵量相对恒定),定位(在每100m2池中设直径30~50cm固定的圆形食台),定质(做到不喂变质饵料,饵料组成相对恒定)。每天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当水温高于30℃时和低于12℃时少喂,甚至停喂。要抓紧在开春后水温上升时期的喂食及秋后水温下降时期的喂食,做到早开食,晚停食。

(二)人工配合饲料

泥鳅专用的人工配合饲料以泥鳅营养需求为基础,针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要求,将各种能量物质和富含五大营养要素的原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加工而成,具有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特点。泥鳅的配合饲料一般分为三种规格,5~8cm的鳅苗使用一种规格,8~12cm的中泥鳅使用一种规格,12~20cm的成鳅使用一种规格。三种规格的饲料不仅是颗粒大小的不同,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也不同,鳅苗的蛋白质含量要求高一些,成鳅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低一些。

推荐饲料配方:

1.鳅苗饲料:麦麸42%,豆粕20%,棉粕10%,鱼粉15%,血粉10%,酵母粉3%;中鳅饲料:麦麸48%,豆粕20%,棉粕10%,鱼粉12%,血粉7%,酵母粉3%;成鳅饲料:麦麸50%,豆粕20%,棉粕10%,鱼粉10%,血粉7%,酵母粉3%。

2.小麦粉50%,豆饼粉20%,米糠10%,鱼粉(或蚕蛹粉)10%,血粉7%,酵母粉3%。

3.麦麸20%~30%,菜籽饼30%~40%,豆饼15%~20%,次粉5%~10%,磷酸氢钙1%~2%,食盐0.3%。

4.豆饼25%,菜籽饼35%,鱼粉20%,蚕蛹粉10%,血粉7%,次粉2%~3%。

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池塘的边缘撒,要求撒得非常均匀,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引起抢食的现象。泥鳅的投饲量是根据泥鳅的总重量计算的,初期投喂量约为体重的2%,盛夏泥鳅增重最快,投饵量可增加至体重的5%。早春、初秋投饵量为体重的3%~4%。投喂次数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初秋和初夏可改为中午投喂一次。在5~9月气温升到25℃~28℃时,泥鳅十分活跃,吃食最多,要时时保持水肥饵足,以促进泥鳅生长。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便钻入泥中避暑,这时应注意勤换新水,以增加水中氧气和调节水的温度。

(三)天然饵料的采集

泥鳅的天然饵料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腐屑和细菌等。水蚤以及水蚯蚓等是泥鳅天然水体中比较普遍、容易捕捞的动物性饵料。下面介绍几种天然饵料的采集方式:

1.长刺水蚤:长刺水蚤生长于池塘、水坑、溪沟和沼泽的浅水中。春秋季节繁殖最旺盛,可以选择黎明、傍晚或者连续阴天时进行捕捞。捕捞工具及方法:用直径约6mm的钢筋卷成直径约15cm的圆圈,并将其固定在竹竿的一端,然后用细纱布制成长1m、口直径16cm、尾直径6cm的圆筒状网,网底不缝合(使用时以细绳系紧即可),网口用线缠附在钢筋圆圈上,并缠附上与圆圈大小相同的塑料窗纱,竹竿长1.5~2m。捕捞时,站在岸边或水中,两手持网柄来回用力推动网口在水中连续画圈,水蚤就不断进入网中。捞足后,将网提上岸,解开网尾端的细绳,轻轻地将水蚤倒入盛有水的桶内,即可运回投喂。

2.剑水蚤:生长于水质肥沃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坑中。繁殖季节、捕捞时间、捕捞工具及方法同长刺水蚤。

3.裸腹蚤:生长于水坑、水塘、水库、河流的淡水中,常大量浮集于水面上,形成一片红棕色。繁殖季节、捕捞时间、捕捞工具及方法同长刺水蚤。

4.水蚯蚓:体长35~55mm、宽0.5~1.0mm,体色褐红,后部黄绿色。生长于污泥肥沃的江河浅滩处,呈片状分布,喜欢偏酸性、富含有机质、水流缓慢或受潮汐影响时干时湿的淡水水域。捕捞工具:长柄抄网。长柄抄网由网身、网圈和捞柄三部分组成。网身长1m左右,用每厘米8目的密眼塑料纱网缝制而成,做成长袋状,呈腰鼓形,即上口直径15cm、中腰直径40cm、下底直径30cm。下底不缝合,用时用绳扎牢。袋口固定在网圈上。网圈用直径8~10mm的钢筋或硬竹片制成,网圈直径略小于网身上口直径,网圈牢固地固定在捞柄上。捞柄采用直径4~5cm、长2m的木棍或竹竿。捕捞方法:在平坦、少砖石、流速缓慢、水深10~80cm处作业。人站在水中用抄网慢慢捞起水底表层浮泥,捞到一定量后,提起网袋,在水中反复荡洗、漂去淤泥,然后收集水蚯蚓。同时,要及时清理网孔。

(四)泥鳅活饵的培育

1.水蚤培育:水蚤是指水生枝角类和桡足类两大类浮游动物,其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鳅苗、鳅种的适口饵料。人工培育水蚤喂鳅成本低、鳅类生长快、增产效果好。

建池:土池或水泥池均可。池深约1m,大小以10~30m2的长方形为宜。注水:池中注水约50cm深。水蚤适宜的水温为18℃~25℃,pH值为7.5~8,溶氧饱和度为70%~120%。

施肥:土池每立方米水体投牛、马粪或其他畜粪4kg,稻草、麦秸或其他无毒植物茎叶1.5kg作基肥,10天后追肥一次,追肥量同基肥,此后再根据水色酌情追肥,使水色保持黄褐色。水泥池每立方米水体投牛、马粪或其他畜粪1.5kg,加沃土1.5~2kg,以后每隔8天再追肥一次,追肥量为牛、马粪或其他畜粪0.75kg。

培育:不论是土池还是水泥池,都可采用酵母与无机肥混合培养法。每立方米水体投酵母20g,酵母可先在水中浸泡3~4小时,再泼入池中,每立方米水体施碳酸铵65g、硝酸铵37.5g,以后每隔5天施一次,其用量为开始的一半。投放酵母后,将池水曝晒1~3天后,就可以放入水蚤作种,用种量为每立方米水体30~50g。

捞取水蚤种入池15~20天后,经大量繁殖,可布满全池。这时,即可分批捞取喂鳅。一般每隔1~2天捞取一次,一次捞取总量的10%~20%。在水温18℃~20℃的环境下,可常捞常有,连续不断。

2.水蚯蚓培育

建池:宜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坐北朝南的地方建池。池长10~30m、宽1~1.2m、深0.2~0.25m。池底最好铺一层石板或打上“三合土”,要求蚓池有0.5%~1%的比降,在较高的一端设进水沟、口,较低的一端设排水沟、口,并在进、排水口设置金属网拦栅,以防鱼、虾、螺等敌害随水闯入池中。注意蚓池要有一定的长度,否则投放的饲料、肥料易被水流带走散失。如果无法建成长条形时,可因地制宜建成环流形池或曲流形池等。

制备培养基:优质的培养基是缩短水蚯蚓采收周期从而获得高产的关键。培养基的原材料可选择有机腐殖质碎屑丰富的污泥(如鱼塘淤泥、稻田肥泥、污水沟边的黑泥等)、疏松剂(如甘蔗渣等)和有机粪肥(如牛粪、鸡粪等)。先在池底铺垫一层10cm厚的甘蔗渣或其他疏松剂,用量是每平方米加2~3kg。随即铺上一层污泥,使总厚度达到每平方米10~12cm,加水淹没基面,浸泡2~3天后施牛、鸡、猪粪,每平方米10kg左右;接种前再在表面覆一层厚3~5cm的污泥,同时在泥面上薄覆一层发酵处理的麸皮与米糠、玉米粉等的混合饲料,每平方米撒150~250g;最后加水,使培养基面上有3~5cm深的水层,新建池的培养基一般可连续使用2~3年,此后则应更新。

引种与接种:每年秋季(9月中下旬),当气温降至28℃左右时即可引种入池。水蚯蚓的种源各地都不缺乏,在城镇近郊的排污水沟、港湾码头、畜禽饲养场及屠宰场的废水坑凼、糖厂、食品厂排放废物的污水沟等处比较丰富,可就近采种。接种工作比较简单,采种蚓可连同污泥、废渣一起运回,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蚓卵。把采回的蚓种均匀撒在蚓池的培养基面上即告完成。每平方米培养基按300~600g接种为宜。

饲料与投料:水蚯蚓特别爱吃具有甜味的粮食类饲料,畜禽粪肥、生活污水、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也是它们的优质饲料。饲养过程中所投饲料(尤其是粪肥)应充分腐熟、发酵,否则它们会在蚓池内发酵产生高热“烧死”蚓种与幼蚓。粪肥可按常规在坑函里自然腐熟,粮食类饲料在投喂前16~20小时加水发酵,在20℃以上的室温条件下拌料,加水以手捏成团,丢下即散为度,然后铲拢成堆,拍打结实,盖上塑料布即可。如果室温在20℃以下时需加酵母片促其发酵,用量是每1~2kg干饲料加1片左右,在头天下午3~4时拌料,第2天上午即能发酵熟化。揭开塑料布有浓郁的甜酒香即证明可以喂蚓了。

欲使水蚯蚓繁殖快,产量高,必须定期投喂饲料。接种后至采收前每隔10~15天,每亩追施腐熟的粪肥200~250kg;自采收开始,每次收后即可追施粪肥300kg左右,粮食类饲料适量,以促进水蚯蚓快繁速长。投喂肥料时,应先用水稀释搅拌,除去草渣等杂物,再均匀泼洒在培养基表面,切勿撒成团块状堆积在蚓池里,投料时应停止进水,以免饲料漂流散失。投饲每3天投1次即可。每次投喂以每平方米0.5kg精饲料与2kg粪肥稀释均匀泼洒。投喂的肥料要经16~20天的发酵处理。

擂池与管理:这是饲养管理绝对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方法是用“T”形木耙将蚓池的培养基认真地擂动一次,有意识地将青苔、杂草擂入池里。擂池的作用,一是能防止培养基板结;二是能排出水蚯蚓的代谢废物、饲(肥)料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三是能有效地抑制青苔、浮萍、杂草的生长;四是能经常保持培养基表面平整,有利于水流平稳畅通。水深调控在3~5cm比较适宜,水质要清新,溶氧要丰富。池内最好保持细水长流,pH值以5.6~9为宜。早春的晴好天气,白天池水可浅些,以利用太阳能提高池水温度,夜晚则适当加深,以保温防冻;盛夏高温期池水宜深些,以减少阳光辐射,最好预先在蚓池上空搭架种植藤蔓类作物遮阴。太大的水流不仅会带走培养基面上的营养物质、细菌和卵茧,还会加剧水蚯蚓自身的体能消耗,对增产不利,但过小的流速甚至长时间的静水状态又不利于溶氧的供给和代谢废物等有害物质的排出,从而导致水质恶化,蚓体大量死亡。实践表明,每亩养殖池每秒0.005~0.01m3(5~10kg)的流量就足够了。水蚯蚓对水中农药等有害物质十分敏感,工业废水、刚喷洒过农药的田水或治疗鱼病的含药池水都不能用。

采收与提纯。水蚯蚓的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孵出的幼蚓生长20多天就能产卵繁殖。每条成蚓1次可产卵茧几个到几十个,一生能产下100万~400万个卵。一年中以7~9月繁殖最快,其生长、繁殖适温为20℃~32℃。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新建蚓池接种30天后便进入繁殖高峰期,每天繁殖量是以倍数的形式进行的,且能一直保持长盛不衰。但水蚯蚓的寿命不长,一般只有80天左右,少数能活到120天。因此及时收蚓也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采收方法是头天晚上断水或减小水流量,迫使培养池中缺氧,此时水蚯蚓群聚成团漂浮在水面,第2天一早便可很方便地用24目的聚乙烯网布做成的小抄网舀取水中的蚓团。每次蚓体的采收量以捞光培养基面上的“蚓团”为准,一般每次采收量每平方米可达50~80g。这样既不影响其群体繁殖力,也不会因采收不及时导致蚓体衰老死亡而降低产量,一般下种30天左右即可采收。

为了提纯水蚯蚓,可将一桶蚓团先倒入方形滤布中在水中淘洗,除去大部分泥沙,再倒入大盆摊平,使其厚度不超过10cm,表面铺一块螺纹纱布淹水1.5~2.0cm深,用盆盖盖严,密封约2小时后(气温超过28℃时,密闭的时间要缩短,否则会闷死水蚯蚓),水蚯蚓会从纱布眼里钻上来,揭开盆盖,提起纱布四角,即能得到与渣滓完全分离的干净的水蚯蚓。此法可重复1~2次。将渣滓里的水蚯蚓再提些出来,盆底剩下的残渣含有大量的卵茧和少许蚓体,应倒回养殖池。

暂养与外运。若当天无法用完或售尽,应进行暂养。每平方米池面暂养水蚯蚓10~20kg,每3~4小时定时搅动分散一次,以防结集成团缺氧死亡。需长途运输时,途中时间超过3小时,应用双层塑料膜氧气袋包装,每袋装水蚯蚓不超过10kg,加清水2~3kg,充足氧气,气温较高时袋内还需加适量冰块,确保安全运抵目的地。

3.黄粉虫的培育

生活习性:黄粉虫在0℃以上可以安全越冬,10℃以上可以活动吃食。在长江以南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黄粉虫幼虫和成虫昼夜均能活动摄食,但以黑夜较为活跃。成虫虽然有翅,但绝大多数不飞跃,即使个别飞跃,也飞不远。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配产卵。交配活动不分白天黑夜,但夜里多于白天。1次交配需几小时,一生中多次交配,多次产卵,每次产卵6~15粒,每只雌成虫一生可产卵30~350粒,多数为150~200粒。卵黏于容器底部或饲料上。成虫的寿命3~4个月。卵的孵化时间随温度高低差异很大,在10℃~20℃时需20~25天可孵出,25℃~30℃时只需4~7天便可孵出。为了缩短卵的孵化时间,尽可能保持室内温暖。幼虫经过17~19眠、75~200天的饲养,一般体长达到30mm,体粗达到8mm,最大个体长33mm,粗8.5mm。幼虫活动的适宜温度为13℃~32℃,最适温度为25℃~29℃,低于10℃极少活动,低于0℃或高于35℃有被冻死或热死的危险。幼虫很耐干旱,最适湿度80%~85%。多次休眠的幼虫化为蛹,蛹光身睡在饲料堆里,并无茧包被。蛹有时自行活动,将要羽化为成虫时,不时地左右旋转,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便可蜕掉蛹衣羽化为成虫。蛹期较短,温度在10℃~20℃时15~20天可羽化,25℃~30℃时6~8天可羽化。

温度与湿度:黄粉虫是变温动物,其生长活动、生命周期与外界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各形态的最适温度和相对湿度如下:卵,最适温度19℃~26℃,最适湿度78%~85%;幼虫,最适温度25℃~29℃,最适湿度30%~85%;蛹,最适温度26℃~30℃,最适湿度78%~85%;成虫,最适温度26℃~28℃,最适湿度78%~85%。温度和湿度超出这个范围,黄粉虫的各态死亡率均较高。夏季气温高,水分易蒸发,可在地面上洒水,降低温度,增加湿度。梅雨季节,湿度过大,饲料易发霉,应开窗通风。冬季天气寒冷,应关闭门窗在室内加温。黄粉虫除留种外,无论幼虫、蛹还是成虫,均可作为泥鳅生物活饵料和干饲料。幼虫从孵出到化蛹约3个月,此期内虫的个体由几毫米长到30mm,均可直接投喂泥鳅。生产过剩的可以烘干保存。

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的方式是在室内进行的,饲养室的门窗要装上纱窗,防止敌害进入。房内安排若干排木架(或铁架),每只木(铁)架分3~4层,每层间隔50cm,每层放置1个饲养槽,槽的大小与木架相适应。饲养槽可用铁皮或木板做成,一般规格为长2m、宽1m、高20cm。若用木板做槽,其边框内壁要用蜡光纸裱贴,使其光滑,防止黄粉虫爬出。

家庭培育:家庭培育黄粉虫,可用面盆、木箱、纸箱、瓦盆等容器放在阳台上或床底下养殖。容器表面太粗糙的,在内壁贴裱蜡光纸即可使用。

饲料及其投喂法:人工养殖黄粉虫的饲料分两大类。一类是精料,如麦麸和米糠;一类是青料,如各种瓜果皮或青菜。精料使用前要消毒晒干备用,新鲜麦麸也可以直接使用。青料要洗去泥土,晾干再喂。不要把过多的水分带进饲养槽,以防饲料发霉。

4.蚯蚓的培育

蚯蚓属环节动物门,寡毛纲。据分析,蚯蚓干物质中含粗蛋白60%左右,粗脂肪8%左右,碳水化合物14%左右。它是泥鳅的优质饵料。

目前可供培养的蚯蚓,以太平2号、北星2号和赤子爱胜蚓(红蚓)产量高、繁殖快、肉质肥厚,一年可繁殖200~300倍。其培养方法如下:

场地选择:培养蚯蚓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进行。但室外培养场地应具备排水性能良好、土地潮湿、环境安静、周围无工业污染,并有保暖、防鼠、防蛀和防蚂蚁等设施。菜地、鱼用牧草基地、果园和桑园地均可以作为培养蚯蚓的良好场所。室内培养一般采用多层式箱养、盆养或全人工控制下的工厂化养殖。

基料制作:基料是指能供蚯蚓生存、营养的基础料,要求质地疏松,营养丰富、均匀,适口性好,容易消化,呈咖啡色,pH值在6.8~7.6。其制作方法是将猪、牛、羊、马、兔粪,禽粪及人粪等有机肥和有机碎屑及肥土按3∶2∶5(按重量计)的比例混合、拌匀,压实成30cm厚的土堆,上盖一层稻草或青草,经常浇水,保持湿润,但不要渍水,一般经7~10天,有机物即可发酵腐熟。然后将腐熟的土翻开,摊成10~15cm厚,上盖稻草,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当基料保持湿度50%~60%,温度25℃左右时,及时埋些菜、叶、瓜皮等物,即可放入蚓种,使其大量繁殖。

饵料制作:作为蚯蚓饵料的原料很多,但一般都以廉价的废弃物为主,如纤维质含量较高的杂草、树叶、菜叶、甘蔗渣、瓜果皮及猪、牛、羊、禽粪等。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麦麸、豆饼、菜饼和动物下脚料等。不管选用何种原料都必须通过制作,使其腐熟发酵后使用。牛、羊、猪粪可单独发酵,也可和其他草、菜、瓜果、麦麸、动物下脚料等拌匀后发酵,将其堆成高而狭的长方形,不必翻动。冬季则在上面盖尼龙薄膜或杂草,过10~15天后启用。

蚯蚓的饲养管理:饲养蚯蚓的管理工作,是通过人为措施创造一个适宜于蚯蚓繁殖、孵化和生长的环境,主要是掌握良好的通气、保湿、控温和防毒等措施。在一般条件下,蚯蚓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500条左右,赤子爱胜蚓每平方米20000~30000条。将蚓种放入基料内,使其大量繁殖,每隔10~15天即可收取蚯蚓,但一次收蚯蚓量不能过高,以利于不断繁殖。在每平方米蚯蚓饲养8000条左右的面积上,加喂上述发酵饵料的厚度为18~20cm,20天左右加喂1次,一般将陈旧料连同蚯蚓向一边堆拢,然后在空白面上加料,1~2天后蚯蚓会进入新鲜堆料中,与卵自动分开,陈旧料中含有大量卵包,收集后另行孵化。培养蚯蚓的饵料经过粪化后,即将新的饵料撒在原饵料之上,厚5~10cm,经1~2昼夜,蚯蚓均可进入新的饵料层中采食和活动,如此重复数次,饵料床厚度不断增加,须不停地翻动,以免底部积水或蚓茧深埋底部。通气:蚯蚓耗氧量较大,需经常翻动料床使其疏松,或在饵料中掺入一定量的杂草、木屑。在料床厚度较大时,可用木棍自上而下戳洞通气。湿度:蚯蚓能用皮肤呼吸,需保持一定湿度,但又怕积水,一般每隔3~5天浇水1次,使料床绝对湿度控制在40%,底层积水1~2cm为宜。温度:料床温度经常保持在20℃~25℃,pH值6.5~7.8。蚓茧孵化时间虽与温度高低有关,但以20℃左右最佳。同时做好防毒、防天敌危害。蚯蚓爱吃甜食和酸料,特别爱吃蛋白质和糖源丰富的饲料,不爱吃苦料和具有单宁味的饲料,切忌投喂盐料和砂粒料。蚯蚓饵料需发酵,谨防产生有害气体。危害蚯蚓的天敌有蝇蛆、蚂蚁、青蛙、蟾蜍、蛇、鼠、鸟及鸡、鸭等家禽,须严加防范。

5.蝇蛆的培育

蝇蛆是苍蝇的幼体,苍蝇一生经历卵、蛆、蛹和成蝇四个发育阶段。从成蝇产卵到变成苍蝇,一个周期大约15天,一只苍蝇可产卵200~300粒,一年可繁殖亿万条蝇蛆。

蝇笼结构:种蝇需要在蝇笼内饲养,蝇笼大小视放蝇密度而定,以放养1万只种蝇为例,蝇笼规格为40cm×30cm×50cm,用木条钉成框架,外钉尼龙纱网,蝇笼一端装一副布袖套,袖套口一端为松紧橡皮带,以防伸手加料、喂水和取卵时苍蝇乘隙外逃。蝇笼放在笼架上,笼架分三层,每层高度略大于蝇笼。

种蝇饲养:种蝇放入蝇笼后,笼内放置料盆、水盆和产卵盆。料盆内用纱布垫底,水盆内放置海绵,加水至海绵浸没,产卵盆内放入经过发酵的畜、禽粪便,以引诱苍蝇产卵。种蝇的饵料,在国外用奶、糖各半加水调匀,浓度为5%,每只蝇每天喂奶、糖各5mg。国内则用鲜蛆浆加红糖配成,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优点。水和饵料,每天投喂1次。每批种蝇饲养20~25天后,将种蝇全部烫死,洗净蝇笼,重新饲养。种蝇饲养室温度保持在27℃~30℃,每天光照10~12小时。蝇蛆培养每天收卵1次,送到蛆房培育,蛆房温度保持在27℃~28℃。蛆房为水泥地面,分成若干小格,每格1m,格边高10cm,格内放发酵过的禽、畜肥作蛆饵,饵料平铺在格内,厚6~7cm,饵料与水泥格子四边空隙16cm,便于蝇蛆爬出时清扫收集,一般蝇蛆经4~5昼夜饲养后即可喂泥鳅。产量高时也可烘干或冷藏备用。

6.摇蚊幼虫的培育

摇蚊幼虫,又名血虫,在各类水体中都有广泛分布,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90%。摇蚊幼虫生存力强,生长、繁殖快,对水体环境没有特别要求。

(1)培育池:面积1~100m3;结构:水泥池;池深:50cm左右,水深20~30cm;池底铺富含有机物淤泥。

(2)培育方法:培育摇蚊幼虫,不需要进行引种工作,每年春季,水温上升到14℃以上,气温在17℃以上时,自然会有很多摇蚊在培育池中产卵繁殖。2~7天,卵便孵化出膜。刚孵出的摇蚊幼虫营浮游生活,生活期为3~6天,以各种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等为食。因此,在每年的这一时期,要经常向池水中泼洒发酵过的有机肥,使池水维持较高的肥度。

浮游生活之后,摇蚊幼虫逐渐转为底栖生活,主要以有机碎屑为食。这期间要定期向池中泼洒发酵过的有机肥,投放陆草,让陆草腐烂发酵。摇蚊幼虫具背光性。在光照强烈的夏季,要适当加深池水,使池水深度维持在40~50cm,或在池子上方加盖凉棚等。摇蚊幼虫耐低氧能力很强,长期处于低氧或短期处于无氧环境条件下都能正常生存。因此,培养摇蚊幼虫的池水不需特别管理。

(3)捕捞:捕捞时,先用孔径为1.5mm左右的网将池中大颗粒的烂草败叶捞去,然后排出部分池水,再铲取底泥,用孔径为0.6mm的筛网筛去淤泥即可得摇蚊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