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稻田养殖技术

一、稻田养殖技术

稻田养殖泥鳅是将水稻种植与泥鳅养殖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的一种立体种养模式。稻田的浅水环境非常适合泥鳅生存。盛夏季节,水稻可作为泥鳅良好的遮阳物,稻田中丰富的天然饵料可供泥鳅摄食。另外,泥鳅钻泥栖息,疏通田泥,既有利于肥料分解,又能促进水稻根系发育,鳅粪本身又是水稻良好的肥源,泥鳅捕食田间害虫,可减轻或免除水稻的一些病虫害。据测定,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硅酸盐、钙和镁的含量均高于未养田块。所以稻田养殖泥鳅成本低,收效快,经济效益高,适合分散经营,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养泥鳅稻田的工程设施,既要保证水稻栽培的需要,又要有利于泥鳅的养殖;既能满足水稻满灌全排的要求,又能保持一定的水产养殖水体,并有完善的防逃、防暑降温等设施,保证稻、泥鳅共生,共利。

(一)稻田选择

选择水质较好、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日照充足、温暖通风、弱酸性,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田埂高出稻田水面40~50cm,或设置高出水面40~50cm的围墙,或在田四周加插石板、木板等,以防泥鳅潜逃。进出口要设拦网。在田中开挖鱼沟、鱼溜,其作用是给泥鳅一定的活动空间,为其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栖息环境。鱼沟是与鱼溜相连的通道,宽和深一般各为30cm,位置应至少距田埂1m左右,以免田埂塌方堵塞鱼沟。鱼溜的大小和数量依据稻田面积而定,鱼溜面积一般占稻田面积的3%~5%,深30~50cm。其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以长方形最多。其作用是水温过高或过低时,泥鳅可以暂时栖息在鱼溜内躲避。同时,投饵和施药时都可以投入鱼溜,在起捕时便于集中捕捉,另外也可以作为暂养池。在稻田中设置进、排水口并安装拦鱼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稻田的进、排水口尽可能设在相对应的田埂两端,便于水均匀畅通地流经整块稻田。设置拦鱼栅的目的是防止泥鳅逃逸和阻止野杂鱼进入稻田。拦鱼栅孔眼大小以不阻水、不逃泥鳅为度。

(二)天然饵料培养

在沟、溜内施放鸡、牛、猪粪等肥料,让其大量繁殖天然浮游生物,以后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追肥。

(三)放养

由于各地的种稻技术、施肥方法各有差异,因此在放养时间和密度上也各有不同。但是,在放养时间上要求做到“早插秧,早放养”。一般在早、中稻插秧后10天左右,放夏花或其他鳅种。规格为3cm左右的夏花,放养量为每亩2万~3万尾,5cm左右的鳅种,放养量为每亩2万尾左右。

(四)投饲管理

养殖泥鳅不影响稻田正常施肥。饲料可以投喂鱼粉、豆饼粉、玉米粉、麦麸、米糠、畜禽加工下脚料等,可将饲料加水捏成团投喂;鳅种放养第一周先不用投饵。一周后,每隔3~4天喂一次。开始投喂时,饵料撒在鱼沟和田面上,以后逐渐缩小范围,集中在鱼沟内投喂;一个月后,泥鳅正常吃食时,每天喂2次:日投喂量占泥鳅总重量的3%~8%,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超过2小时应减少投喂量。当天然饵料不足时,要投喂鱼粉、动物肝脏、废弃物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蔬菜等植物性饵料。

(五)日常管理

稻田养殖的要求是既要种好水稻,又需养大泥鳅。因此,在稻田的田间管理技术中,要同时兼顾这两者的利益关系,才能获得双丰收。

稻田施肥时,要巧施。施肥不仅不能伤害泥鳅,还要对泥鳅的生长有利。具体原则是:以施基肥为主,施追肥为辅;施农家肥为主,施化肥为辅。农家肥可以作基肥也可以作追肥,化肥以作追肥为宜。化肥和农家肥混合使用,能取长补短。

稻田防病灭草时,要严格掌握好用药品种、浓度、时间和使用方法,原则上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稻田养殖泥鳅的日常田间管理是:田间巡塘时要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排涝工作;即使暴雨来临,也要坚持冒雨巡查养殖稻田,检查田埂的安全情况,观察稻田水位,清除进排水口拦鱼栅上的杂物;对鱼沟、鱼溜经常检查,保持畅通。尤其在稻田晒田、施肥、施药前要事先检查,保证沟、溜畅通,以确保泥鳅能顺利地集中到鱼溜中栖息、躲避。

(六)收获时间

通常在水稻即将成熟或稻谷收割后进行。一般采用泥鳅笼装饵诱捕。也可将田水放干,让泥鳅聚集于鱼溜之中,用拉网捞起。在水源方便的稻田,可以边冲水、边驱赶,然后集中捕捞。

(七)病害防治

病害预防常采取以下措施:放养前对养殖稻田进行清整消毒;鳅苗(种)放养前严格消毒;控制水质,投喂新鲜饲料;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根据水质情况,对水体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