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养殖池
大规模泥鳅养殖场,其养殖池类型、规格、防逃设施、食台等各设施均应符合生态养殖学原理,满足泥鳅生态习性要求,保证其健康生长。
大规模泥鳅养殖场一般设有亲鳅培育池、孵化池、苗种培育池和成鳅养殖池,以长方形为主,坐北向南,池深和面积大小因用途和环境不同而有差异。亲鳅培育池一般面积为10m2左右,池塘深度为1m。产卵池,一般用其他合适的池代用,如孵化池等。孵化池面积为4~5m2,池深0.5~1.0m。苗种培育池,面积为20~40m2,深度为0.8~1.0m。成鳅养殖池面积为100~200m2,池深1m左右。不同类型池塘的数量视养殖规模而定,并结合养殖场长期规划,泥鳅养殖池深度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以便一池多用。例如,泥鳅养殖池深度与鳖、鱼养殖池深度接近,适当变化池塘深度,可用于多种水生动物养殖。池底有2%~3%的比降,便于排尽池水。
(一)养殖池
1.土池
挖建土池,池底和四壁夯实,池壁稍倾斜,有条件时用砖、石护坡,水泥勾缝。
2.水泥池
池壁水泥光面,壁顶有12cm左右的防逃倒檐,池底进行防渗漏处理。先在池底铺上一层“三合土”,再铺上一层加厚塑料膜,再在上面浇注一层5cm左右的混凝土。水泥池深度因养殖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有土养殖,池深0.7~0.8m,无土流水养殖,池深为0.5m。
3.集鱼坑
泥鳅养殖池中央或排水口附近,挖一集鱼坑,大小为全池面积的5%~7%,比池底深30cm左右,集鱼坑四周用木板、水泥或砖石围住,用于泥鳅躲避和捕捉泥鳅。水田养殖时,在稻田四周或按照对角线位置挖宽1m,深30~50cm的集鱼坑,坑底需10~15cm厚的泥土。
(二)养殖废水处理池
泥鳅养殖池所有废水在排出养殖场前,必须进入废水处理池进行相应的处理。废水处理池面积大小、数量多少是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的。废水处理池中种植水生植物用于净化养殖水体(种植面积不小于养殖水面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