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估方法
1.文献评阅
文献检索基于CNKI、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主流数据库,由两名课题组成员负责并形成文献综述。文献评阅的目的包括:①确定理论模型和评估框架;②了解国内外住院医师规培的相关经验。
2.二手资料收集
对本市住院医师规培项目进行二手资料分析,对2010~2016年项目的资源投入、实施情况和取得初步成效进行系统回顾。二手资料主要来自项目主管部门、协调部门和各实施单位,内容包括项目的立项依据、目标计划、实施方案,项目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资源投入、运行情况,项目自评和阶段性外评报告。
此外,收集相关调查对象的结业考试成绩。
3.问卷调查
根据柯克模型,本研究确定设计如下问卷(见附件1)。
(1)在培医师问卷:对象包括2013级全体学生。2014~2016年每年调查1次,共计3次,并进行自身前后对比。此问卷包括学生满意度问卷及自评问卷。
(2)就业学生问卷:对象包括2010级且在上海卫生系统就业的所有学生。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
(3)带教老师问卷:针对44家规培医院的带教老师(其中不含6家2014年新增的规培机构)。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
根据各培训机构的带教老师总人数,确定抽样比例。若培训机构的带教老师总人数等于或多于200人,就按总人数的5%进行抽样。若培训机构的带教老师总人数不足200人,就按总人数的10%抽样。各培训机构根据抽样比例,自行确定被调查对象。项目组要求被调查的带教老师尽量来自不同科室,以便减少偏倚,全面反映真实情况。
(4)规培医院调查问卷:所有50家规培医院,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
(5)用人单位调查问卷:上海市所有录用2010级规培医师就业的卫生机构,调查时间为2015年1月。
4.关键知情人访谈
访谈对象包括项目主管部门和协调部门相关负责人及特聘专家。
5.专家咨询会
选择各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卫生管理学专家,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召开专家咨询会,汇报阶段性产出,听取专家意见,完善研究报告。本研究开展期间,共召开5次大型专家咨询会,每次参与人数超过30位。
6.数据分析方法
(1)数据描述分析
问卷采用Excel整理,SPSS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描述性分析主要指标为百分比、均数和标准差;统计分析在α=0.05的检验水准下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双向有序资料,两独立样本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多组等级资料的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多组数据的均数比较。若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总体方差相等,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学历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总体方差不等,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
年度数据对比与分析,采用线性随机效应模型:
Y=α+βT+C+ε
Y:满意度或能力评估值;
T:规培年份(2014年T=0,2015年T=1,2016年T=2);
C:控制变量(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学历、所属规培系统、规培医院等级等)。
(2)影响因素分析
该部分分析主要基于2013级住院医师在毕业当年的调查结果,分析影响住院医师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以住院医师能力评估值为因变量,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程度为自变量,控制变量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学历、所属培训系统等。分析反应层对学习层的影响。
此外,影响住院医师能力提升水平的因素,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体之间的差别;第二部分可能与他们所在的不同群体(包括医院等级、所属系统和专科)有关,即不同群体的规培效果不一致,造成住院医师能力水平的差异,这就是规培缺乏同质化。研究采用多水平线性回归模型(multileve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22],分别以医院等级、医院所属系统、不同专业为群体因素,在控制个体因素的前提下,分析是否存在群体效应,以此来论证住院医师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研究假设,若住院医师在不同规培群体(包括不同等级医院、不同所属系统、不同专业)接受规培后,在个人层面的能力提升程度相同,且在医院等级、所属系统、专业层面不存在群体效应,则可以认为规培呈现同质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