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调查结果比较

五、年度调查结果比较

1.2014年与2015年调研数据对比

第二次问卷调查在2015年6月开展。2013级住院医师中已有部分毕业,因此该级住院医师中共1 820位参与了此次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第二次调研的自我评分为3.32分,高于第一次调研的3.23分(表99)。尤其在临床技能方面,无论是病史书写、辅助检查的应用、诊断能力,还是危重病例的处理能力方面,评分都有明显提高。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年度调研结果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

医学英语应用能力方面,评分有所下降,但是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该方面的评分在这两年间基本没有变化。

表99 住院医师的自我能力评分对比(2015年与2014年)*

*评估采用5分制

2.3年调研数据对比

第三次调研在2016年6月开展。去除已毕业或个别离职医师,2013级住院医师中共有947位参加了此次调研。3年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在培医师2016年度的自我能力评分优于2015年度的评分,尤其是2016年度的评分增加程度明显优于2015年度的评分增加程度(表100)。

表100 住院医师的自我能力评分(3年对比)

续 表

注:①评估采用5分制;②表格中为平均分

在理论知识方面,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培训年份的β值为0.148,且有统计学意义(表101),表明随着培训年份的增加,理论知识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不同级别规培医院之间,三级专科医院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提升程度最多(B=0.053,P=0.000),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的住院医师理论知识提升程度类似。不同系统之间,复旦系统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提升相对最为明显,其次是二军大系统、交大系统,同济系统和中医系统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提升相对较不明显。不同学历之间,本科学历住院医师的理论知识的提升程度最大,其次是博士学历住院医师,硕士学历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程度最小。

在临床技能方面,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培训年份的β值为0.186,且有统计学意义(表101),表明随着培训年份的增加,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在逐步提高。而且,与其他3个能力相比,临床技能的提升程度最为明显。不同级别规培医院之间,三级专科医院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提升程度最多(B=0.043,P=0.003),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的住院医师理论知识提升程度类似。不同系统之间,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评分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这方面的能力基本在各系统之间达到同质化。不同学历之间,本科学历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提升程度最大,其次是博士学历住院医师,硕士学历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程度最小。

表101 住院医师自我能力评分的随机效应模型结果

注:①采用逐步回归;②性别也是控制变量之一,但是在前两栏中,P值没有意义,故不显示

在团队协作能力方面,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培训年份的β值为0.111,且有统计学意义(表101),表明随着培训年份的增加,住院医师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逐步提高。不同级别规培医院之间,三级专科医院住院医师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程度最多(B=0.047,P=0.001),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的住院医师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程度类似。不同系统之间,住院医师的团队协作能力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这方面的能力基本在各系统之间达到同质化。不同学历之间,本科学历住院医师的团队协调能力提升程度最大,其次是博士学历住院医师,硕士学历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程度最小。

在医患沟通能力方面,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培训年份的β值为0.121,且有统计学意义(表101),表明随着培训年份的增加,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在逐步提高。不同级别规培医院之间,三级专科医院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程度最多(B=0.033,P=0.026),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的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程度类似。不同系统之间,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这方面的能力基本在各系统之间达到同质化。不同学历之间,本科学历住院医师和博士学历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程度类似,硕士学历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程度最小。

总体评分方面,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培训年份的β值为0.174,且有统计学意义(表101)。这表明,每增加一年规培,住院医师的能力评分会增加0.174分,相当于100分值中的3.5分左右。不同级别规培医院之间,三级专科医院住院医师的总体能力提升程度最多(B=0.051,P=0.001),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的住院医师总体能力提升程度类似。不同系统之间,住院医师的总体能力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在各系统之间基本达到同质化。不同学历之间,本科学历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程度最大,其次是博士学历住院医师,硕士学历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程度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