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上海市的规培工作经历了初期试点、重点试点和全面推进3个阶段。在初期试点阶段(1988~1998年),上海市初步建立了规培的管理网络,并着重在培训内容、考核标准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摸索,逐步形成标准化。在重点试点阶段(1999~2009年),上海市进一步完善和标准化培训方案,并形成制度化。在住院医师的招聘方面采用按需招录,社会化管理。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但此阶段还是医院各自为政的“单位人”规培模式。在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至今),上海市首创在全市公共平台上的“社会人”规培模式。在培养方案上,启动住院医师规培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改革试点,并在积极率先探索建立“5+3+X”人才培养模式。
2.上海市近年的住院医师招录和毕业情况较平稳
2010年规培政策出台以来,截至2016年,上海市共招录规培医师16241人,其中男性为36.9%,本科学历为41.1%。外地生源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2.5%,而且呈明显增长趋势。各系统中,交大系统招录人员最多,占总数的37%,其次为复旦系统(23.6%)。
截至2016年已有6届学生毕业,共计8163人。出站考试通过率约为98%。57%的本科学历规培医师在毕业时获得“四证”。
从就业情况看,93%的规培医师留在上海就业,39%的医师留在原规培医院就业。从就业单位看,近年来溢出效应明显,规培医师在接受完规培后进入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数有所上升。95%以上的全科医师在接受完规培后,都到社区工作,基本达到全科规培工作的预期目标。
3.各医院系统化、制度化开展规培工作
规培医院对规培工作的经费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70%的经费投入用于在规培医师的补贴和福利等,20%用于基地建设,对于师资的补贴较少。
大部分医院为了规培工作的开展,新增加了房屋场地,添置专用设备。大部分医院都将规培工作纳入医院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了配套政策和措施,包括成立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成立专门的规培工作管理部门、出台考核办法等。近一半的规培医院还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明确科研要求等。
在师资的管理方面,规培医院都出台了改善师资管理的配套措施,包括将带教情况与带教老师的精神鼓励、物质鼓励等挂钩,以促进和改善带教老师的带教积极性。此外,87%的医院为带教老师提供院级层面的统一培训。
4.带教老师的配套鼓励政策有待改善
大部分的带教老师是由科室指派来承担带教工作的,因此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提供更多、有实效的配套政策,才能提高带教老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大部分规培医院都有出台相关配套政策(11%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单位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复旦系统的配套政策主要是将带教工作与“精神鼓励”挂钩;同济系统的配套政策以“物质鼓励”为主;二军大系统和中医系统的配套政策既有“物质鼓励”也有“精神鼓励”。
带教老师对带教工作的认知方面,13%的带教老师对规培政策持反对态度,50%的被调查者认为带教工作增加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中医系统的带教老师持反对态度、负面工作情绪的比例较高。近8%左右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带教职责不了解,6.5%的被调查者对各阶段要完成的规培要求不了解。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规培工作的成效。
带教老师的平均带教时间为2.13小时/天。50%带教老师的带教频率为“每周1次以上”,但也有近6%带教老师的带教频率低于每月1次。不同系统之间,交大系统带教老师的带教频率低于其他系统。
91%的带教老师对规培工作表示“满意”或“部分满意”。中医系统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较低。建议中医系统加强对带教老师的配套鼓励政策,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