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的实施成效
住院医师规范化规培是医学生成为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于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不可替代性[46]。总结上海市近年来住院医师规培政策实施的情况,初步成效如下。
1.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保证了培训效果的同质化,提升了全市青年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诊疗水平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对规培医师的硬性考核指标。对比2006年以来近10年的上海市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在2010年规培政策出台前,上海市的总通过率维持在76%左右。但是,在2011年以后总考试通过率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2015年的总通过率为84%,比政策出台前高出近10%。尤其在临床医学专业,考试通过率从政策出台前的77%上升到了2015年度86%,上升程度非常明显。此外,在技能考试方面,2010年政策出台前,各专业的技能考试通过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在政策出台后的2011年起各专业的技能考试通过率均呈现上升趋势,2015年的技能考试通过率接近85%。这表明,经过严格的规培后,住院医师已掌握临床诊疗的基本技能,具有相应的临床医疗水平,尤其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些毕业的医师直接能上岗投入工作,有效增加了上海青年医师的整体素质。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各培训系统之间的毕业医师能力评分比较基本没有差异(P>0.05),表明规培政策达到了不同系统之间同质化的要求。青年医师队伍在质量上的同质化和持续性改进,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安全。
2.上海市规培制度得到各利益相关方的认可
对1800多位在培医师的3年跟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培医师对规培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在70分以上,其中对于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规培内容和效果的满意度较高。85%的本科生对规培政策持肯定态度。80%的被调查者认为规培的最大收获是提高了基本技能。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培医师对政策的满意度随着培训年限的增加而提高(每多培训一年,满意度评分增加4.5分)。尤其是对于规培政策的支持程度、对于薪酬待遇的满意度,在第三年都有较大提升。
对500多位带教老师的调研结果显示,92%的带教老师对于所在单位的规培工作表示满意。90%的带教老师认为带教工作促进了自己能力的提升。
对于上海市招募规培毕业生的近150家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于招募的毕业住院医师的能力评价较高,总体评分为82分。这表明已毕业的住院医师在目前的工作单位中得到认可。
对于1000多位就业医师的调研结果显示,81%的就业医师认为“之前所接受的规培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有较大影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大部分工作问题”。其中,本科学历医师对于规培制度作用的认可度最高,达到93%。
对比不同利益相关方对于住院医师的能力评价结果显示:①规培医院和带教老师对住院医师的能力评价基本都在80分以上,优于在培医师的自我评分;②用人单位对已毕业医师的评分为82分,优于已就业医师的自我评分;③已就业医师的自我评分为78分,优于在培医师的自我评分;④在培医师的能力评估呈逐年持续改进趋势,尤其是在临床技能方面,评估分值的上升趋势明显;⑤各系统之间的对比显示,住院医师的能力呈现系统之间的同质化。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对于规培工作的满意度较好,在培医师的自我能力认定随培训年限的增加而上升,大部分已就业医师对所接受的规培工作基本表示满意和认可。上海市规培工作是政府主导,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推进和开展。而各利益相关方对该工作的认可,可形成上下合力,达到全社会动员的氛围,有利于更高效化、持续化地开展规培工作。
3.全科专业纳入规培,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和输入了高质量人才
2006年,上海启动在全国率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并进行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培;至2010年,全科医师规培广泛普及;2011年,培训工作正式纳入上海住院医师规培体系。
近年来,全科医师的招录人数在不断增加。质量也逐年提高。全科医师在接受规培的过程中,需要在全科教学基地进行各科室轮转,也需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社区实践学习。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他们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全科医师掌握全科医学的理念和工作方法。管理居民的健康,不仅仅是诊疗疾病,更是要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兼顾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全方位一体化,给予他们个性化、连续性、综合指导。对比接受过规培与未接受过规培的全科医师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笔试,还是在临床接诊、临床技能方面,规培组的评分都要高于非规培组。这表明规培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科医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此外,上海市陆续出台优秀政策吸引全科医师在基层就业。比如,“浦八条”:《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卫生八条”),安排专项资金对浦东新区范围内33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奖励,并从完善岗位聘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解决人才住房困难等方面予以配套奖励和补贴,初步实现农村卫生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目标。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33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招聘全科医师88人。又如,“奉七条”:《关于加强奉贤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农村卫生人才专项补贴、购房和支医补贴、提供公租房等7条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社区工作,2015年全区无全科医师流失,并招聘了8名全科规培合格医师。从近年来已毕业医师的就业单位分析显示,90%以上全科专业的住院医师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达到政策预期效应。
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所招聘的经规培的全科医师都给予较高评价。
(1)知识全面,技术过硬。经过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全科医师们拥有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在工作中,他们诊疗过程合理规范,能从多角度去分析病情,考虑多学科混杂因素,治疗手段较原有职工多样化。许多居民都反映他们看病和“大医院”里的医生一样,小医生也能治“大毛病”。不少医生多次代表所在中心获市、区级卫生系统竞赛表彰。
(2)工作细致,态度严谨。社区医院里老年人居多,如何进行良好交流,如何提高患者依从性,如何承担起一名合格的健康守门人,全科医师们用他们的“态度”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重复用药的筛选,慢性病的有效管理,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一件件身边事,一封封感谢信,让这些全科医师获得了职业成就感,也让居民感受到了医者之美。
(3)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因为有了规培的良好习惯,全科医师经常主动参加业务培训、学术讲座等,乐于去吸收最新的医学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其中不少医生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承担或协助各项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市、区、院级课题,撰写多篇科研论文。由于有着较为完备的全科医学理念,他们对于创新性的工作形式接受度较高,能较快地转变服务观念,进入“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不单单停留在传统的等病上门的模式。
上海市的规培工作不仅拓展了全科医学的专业领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全科医师队伍的诊疗水平,为基层培养了合格的、高质量的必需人才。这些人才正在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流砥柱,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明星”。上海市的规培工作为“保基本、强基层”,为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都作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4.上海规培工作的辐射和引领效应明显
近年来,上海市规培工作在政策体系、管理体系、规培模式、保障措施等方面不断探索,推陈出新,引领了全国规培工作的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上海市医疗系统的此次重要“人才革命”运动也被前卫生部部长陈竺比喻为“走出人才困境的牵牛鼻”之举,并高票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医改新举措”。2014年2月,“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培制度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上海规培的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实施。这也是对上海相关工作的高度认可。
上海探索并推行的规培与学位教育相衔接(5+3+X),被列入教育部批准上海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以及部市共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5+3”项目成果被评为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此外,上海市与新疆、云南签订“住院医师规培工作帮扶协议”,结成帮扶关系,主要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培训骨干师资,并接受对口支援地区的委培住院医师。这些工作有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