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验总结

一、经验总结

住院医师规培是中国医学人才培养方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在完善中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医师队伍能力等方面具有战略意义。住院医师规培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政策,需要有全局观念和组织保障,在这方面上海市的政策走在国内前列。总体来看,上海市在住院医师规培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上海模式”,具体特色与经验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社会化规培模式,为全社会提供人才

上海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上海本地的医疗服务需求和供给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在全国首创全市统一的“行业内社会人”培养模式。此举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人才的流动性和竞争性要求。实行以“行业内社会人”为特征的一体化人事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提升规培医院的责任感,增加住院医师获得岗位流动的机会;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住院医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有利于公平竞争,提高培训质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住院医师培训从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培训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权威化。

尤其是对于乡镇卫生院、地段医院、街道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无培训能力的机构而言,上海的社会化培养模式,为这些基层机构培养了人才,为他们提供了接受过正规规培的、同质化的规培医师,无形中提高了这些机构的人才水平。因此,规培工作为全社会培养和提供了人才。

2.统一规范,确保规培成效同质化

高度的统一性、规范化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工作的又一显著特征。以往我国住院医师规培常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散碎化的问题,而上海市的住院医师规培政策从设计之初就强调统一和规范的原则,在全市层面制定和实施标准化的临床能力培训要求,包括各阶段的培训内容、培训标准、考核标准等。确保住院医师在不同规培医院所接受的规培内容是规范和标准的。

同时,对于规培医师个体又采用分类别的培养方案。上海市在招录环节采用开放政策,招录不同学历、不同专业学位、不同生源地的住院医师。由于医师的起点不同,差异化较大,因此根据目标管理的原则,上海市采用分类别的培养模式,即根据医师的学制、临床背景、能力水平等确定不同的培训周期和进度,提供针对性的培训。这样既确保每位医师获得必要的标准化、规培,又有利于缩小或消除住院医师之间的差距。

为了保证不同规培系统之间的成效同质化,上海市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①严把培训基地的准入关,54家获得资格认证的培训医院均为大学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②严把出口关,按照培训年限和培训计划完成全部培训,方可申请参加全市统一的结业考试,如考试不通过则需继续培训。③强调过程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督导,确保各项教学制度得到落实,对培训医院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定期组织专家对培训基地进行现场督导。

上海市将规培工作从制度与体制上进行规范化和统一化,确保不同背景的规培医师无论在哪家医院接受规培,其在出站时是同质化的。

3.医教协同,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

2010年起,上海市正式启动住院医师规培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改革试点,即研究生入学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培相结合、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自此,接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后,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住院医师,又是硕士研究生;完成培训后获得“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培合格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达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培”双轨合一的目标,解决了以往两者存在的教育内容雷同的资源浪费问题[36]。在此基础之上,上海市目前正在探索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住院医师规培及专科医师规培前后衔接的临床医学教育与医师培养体系(即“5+3+X”模式),以“三结合”为核心内容的专科医师规培与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结合项目,使得部分经过住院医师规培的临床医师能有机会接受专科医师培训,为各级医院培养合格的专科医师,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高等(医学)院校联合附属医院合作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住院医师规培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上海市成功打通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师培养的机制障碍,医教协同的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为高质量的临床医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4.重视师资培训,保障规培政策的长效化、可持续化

无论是在培医师还是已毕业医师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都非常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上海市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上海市在各层面开展各类师资培训。例如,上海市每年组织全市层面的带教老师培训,累计超过2000人次。医学会和医师协会各学科组定期组织本学科带教师资培训。各培训医院对师资培训也常抓不懈,部分医院还选拔优秀师资赴海外短期培训。中山医院还被国家卫生计生委作为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试点)基地,其开展的全科医师规培项目通过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认证。

5.多部门合作,落实保障措施

住院医师规培是一项综合性、创新型制度,涉及面广、责任主体众多。给推广实施带来很大难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从顶层设计、政策调研、策划筹备以及具体实施中都在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有助于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进政策实施,实现政策目标。

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的特点和优势在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市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对各部门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市发改委对各部门进行综合协调;市卫生局是核心牵头部门,负责涉及政策出台与执行具体层面的各项工作,如住院医师联系办公室的建立与联系、政策具体条款的设计与调整、组织进行培训基地的遴选工作等;市法制办着力解决住院医师聘用劳动合同等法律关系事务;市人事局与市法制办合作,明确参训住院医师的身份;市教委负责学生就业与落户问题,并协同市卫生局及各高校处理参训住院医师研究生学位挂钩的相关事宜;市卫生人才中心负责住院医师招录、人事管理及就业;市财政局为住院医师制定待遇标准并发放工资和培训基地的建设资金等。

此外,上海市还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进行政策解读,倾听各方声音。住院医师规培工作小组及医学会专家在“丁香园”等网站、各大医院学校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宣讲解读未来政策走向,缓解他们的迷茫情绪,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积极探寻减少毕业医学生利益损失方案。各有关部门在具体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各尽其责,多部门积极配合,出谋划策,并尽力缓和政策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政策建设得到顺利推进。

6.工作精细,促进管理机制实效化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工作在制度设计上大胆突破和创新,在具体工作上又堪称精细。

首先,上海市专门成立了事务中心及特聘专家小组。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开始,事务中心及特聘专家小组通过全过程大量的文件制定、修改与宣讲、各类培训、现场督导等宏观到微观的工作,促进19个专业学科,54家不同级别培训医院在培训过程、环节质控、命审题、考务管理、部分题库与相关人才库的建立等方面建章立制,同时也确保了考核工作的客观、公平、公正。

其次,上海首创并落实专职人员管理制度,每100名住院医师必须配备一名专职的管理人员。管理网络的建立,有效促进了上海市规培工作的实效开展。

第三,建立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联席会议制度(简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政策的核心组织制度,负责全市住院医师规培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住院医师规培日常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上海市8个局、5个医学院校联系到一起,及时高效、一会式解决住院医师规培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在规培重大决策、成效评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使住院医师规培工作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稳健地发展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