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1.上海市规培工作基本达到同质化,住院医师的能力差异更多取决于个体因素
住院医师接受规培后的能力水平与个体之间的差别有关,也可能与他们所在的不同群体(包括医院等级、所属系统和专科)有关。也就是说,不同群体的规培效果不一致,造成住院医师能力水平的差异,这就是规培缺乏同质化。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个体层面(模型1)住院医师接受规培后的能力提升与医院等级、医院所属系统、不同专业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同时,考虑群体和个体2个层面后发现,医院等级、医院所属系统、不同专业皆不存在群体效应,即住院医师能力提升程度的不同与他们在不同群体接受规培无关。因此,可以认为上海市的规培工作基本达到同质化水平,住院医师的能力差异更多取决于其个体因素。
2.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与规培年限及住院医师对规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程度呈正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规培年限的增加,住院医师的能力提升呈上升趋势,而且第三年的增长幅度明显。这符合医学人才的培养与培训规律。医学人才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知识积累到临床实践,再进一步达到融会贯通,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47]。在培医师在进入规培项目后需要经过足够时间才能对规培项目的开展有一定的体会,需要在临床进行长期实践才能感受到自身技能的提高,才能建立对自我能力的认同。因此,制定住院医师规培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并遵循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做好长期的工作规划,确保培养过程的合理有序。
同时研究也发现,住院医师对规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程度与其能力提升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为促进因素。在规培开始之初,不少住院医师对政策的认知存在一定的不解之处,认为规培加重了个人发展的负担。根据课题组2014年调查结果提示,规培学员对规培政策的支持度相对较低。为了改善这一现象,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工作小组及医学会专家通过网络媒体如“丁香园”等网站进行政策宣传解读,也深入各大医学院校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解读政策走向,争取在培医师及医学生的理解与支持。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在培医师对规培政策的理解。对政策认知的提高、对政策的支持程度提升,也让住院医师对规培工作有更多的主动参与与配合,进一步促进他们对规培内容、实践操作的掌握,达到有效提升临床能力的目的[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