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规培政策的认知看法

(一)对规培政策的认知看法

1.对规培政策的看法

被调查者中,选择了“非常必要”“有必要”和“有一定必要”,合计约占总人数的72%。但是,另外有28%的人认为“没有太大必要”或“完全没有必要”(表55)。

表55 不同学历的被调查者对规培政策的看法

ρ=1.70,P=0.000

不同学历人员之间的态度有较大差异。本科生中,85%的被调查者对这项规培政策持肯定态度。但是,38%的博士,47%的硕士认为此项政策没有必要。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历间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1.70,P=0.000)(表55)。

被调查者所在不同系统的比对结果显示,二军大系统中的被调查者对该规培政策的认可度较高,认为有必要的人数占其总人数的82.2%,高于所有被调查者72%的平均水平。但是,中医系统该比例仅为64%。复旦系统、交大系统和同济系统该比例与总体平均水平相当。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各系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H=16.790,P=0.000)(表56)。

表56 不同规培系统的被调查者对规培政策的看法

H=16.790,P=0.000

此外,对支持和反对此项政策的理由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7及表58。支持的理论主要是认为:该政策有利于提高医师医疗水平,能规范住院医师的培养制度。反对的理论主要是认为:待遇偏低以及对培训单位没有归属感。

表57 支持培训政策的理由

表58 反对培训政策的理由

所以可以认为,被调查者自身也有提高临床能力的意愿和要求,也欢迎更规范化的培训模式。但是,他们也对目前政策的实际成效有担忧。

2.参加规培的主要原因

在参加规培的原因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和“规定强制参加”占据主要原因,分别为57.99%和57.85%(表59)。住院医师规培的政策要求使上海各医院对未来医师的录用要求提出了硬性条件,这使住院医师主观想参加规培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制性参加的感觉。

表59 参加规培的原因

3.不同地域就读医学生对参与规培的态度

所有被调查者中,推荐医学生参加规培这个政策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9.71%,而选择“不推荐”和“极力不推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6.68%(表60)。

表60 不同地域就读医学生对参与规培的态度

上海和非上海就读医学生对参与规培的态度有较大差异。对于上海就读医学生,推荐参加规培的被调查者占总人数的40%左右,而对非上海就读医学生,这一比例只有19%。目前,外地尚未全面开展类似的住院医师规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外地优秀的医学生来上海参加规培,并为上海医药卫生事业未来发展储备优秀的卫生人才,是下一步规培工作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4.规培对未来成为一名临床医生意愿的影响

当前的政策是只有参与住院医师规培才能成为临床医生,在这样的前提下,选择“想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人数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84%。在取消住院医师规培政策的前提下,这一比例为91%。由此可见,无论是否参加规培,医学生想成为临床医师的意愿都很强烈,但是在取消现有政策的情况下,这种意愿表达更甚。虽然住院医师想成为临床医生可能是由自身作为医学生的愿望使然,但是住院医师规培政策在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务人员的同时,可能削弱了部分住院医师强烈想成为一名临床医师的意愿(表6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取消规培后,不同学历者对成为临床医师的意愿有显著差异(ρ=0.126,P=0.000)。

表61 规培对医学生成为临床医生意愿的影响

续 表

对不同系统的被调查对象进行比较,在现在的政策只有参与住院医师规培才能成为临床医师的前提下,想成为一名临床医师的人数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比例,各系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表62)。

表62 现在的规培政策对不同系统医学生成为临床医师意愿的影响

H=12.958,P=0.011

在取消规培后想成为临床医师的比例,在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明显增加,且统计检验显示有统计学意义(表63)。中医系统该比例为94%,远高于总体平均水平,但是其他4个系统与总体平均水平相当。

表63 取消规培政策对不同系统医学生成为临床医师意愿的影响

H=25.386,P=0.000

结合表62和表63的结果表明,规培政策对中医系统的被调查者是否愿意成为临床医师的意愿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