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21世纪
舜帝画像
舜[中]最早进行滑翔飞行或乘降落伞安全下降 舜(约B.C.2277—B.C.2178)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君之一。按照史料记载,他曾完成了最早的滑翔飞行或乘降落伞安全下降。故事说他的继母和父亲瞽瞍想把舜骗到谷仓上,然后放火烧死他。舜的妻子们识破了这一阴谋。她们让舜尽管去,只要穿上一套画着鸟形彩纹的衣服就可以逃生,《史记》引《通史》说:“瞽瞍使舜涤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即登廪,得免去也。”《史记·五帝本纪》说:“瞽瞍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太平御览》引《史记》说:“舜父使舜涂泥仓,放火而烧舜。舜垂席而下,得无伤。”从上述记载以及航空原理可以认为,舜得不死,大概是乘斗笠下降的结果,也就是利用降落伞减速原理安全降落。认为舜借助了滑翔机原理也说得通。舜的故事引起航空史学家的兴趣和重视。有人把舜看作是第一个乘降落伞安全下降的人。在国外文献中,常把这件事列为航空大事,认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尝试乘降落伞下降。
B.C.5世纪
鲁班[中]或墨子[中]制作能飞的木鸢(木鸟) 鲁班(B.C.507—B.C.444)是春秋末年著名匠人,又名公输班。墨子(约B.C.480—B.C.420)是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家创始人。文献记载他们制作过能飞的木鸟。《墨子·鲁问》说:“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两个记载内容大同小异,但主人公一是鲁班,一是墨子,从时间顺序看,当是鲁班最早发明了木鸟。《意林》《论衡》《列子》等书,都记载或引述了这件事。史料中都没有提及木鸟的结构和飞行原理,韩非[中](B.C.280—B.C.233)等先哲都想说明一个道理:制作器具应当以实用为主。其名称也有木鹊、木鸢、木鹄、木鸟等多种,发明者甚至还有东汉的张衡(78—139)。如果记载属实,可以猜想木鸟很可能是最早的风筝。
鲁班画像
墨子画像
B.C.2世纪
韩信画像
传说韩信[中]发明了风筝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在航空史学界毋庸置疑,但何人何时何地发明,至今未明。一个说法是楚汉相争时韩信(约B.C.231—B.C.196)发明了风筝。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谈到韩信制作风筝的事:“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浠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清初赵昕在《息“灯鹞”文》中说:“我闻淮阴巧制,事启汉邦;楚歌云上,或云子房……”淮阴就是指淮阴侯韩信。韩信把项羽[中](B.C.232—B.C.202)围困在垓下时,制成风筝,叫身材轻巧的张良[中](B.C.250—B.C.186)坐在风筝上飞上天空,高唱楚歌,使歌声顺风传送到楚军大营里。史料中第一次出现风筝一词,则是在《南史》中,记载的事情发生在梁武帝[中](464—549)太清三年(549)。
现代孔明灯
中国人提出热气球原理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中](B.C.179—B.C.122)的门客所撰的《淮南万毕术》记载有:“艾火令鸡子飞”。后人注道:“取鸡子去汁,然艾火内空中,疾风高举自飞去。”宋代苏轼[中](1037—1101)编的《物类相感志》里也有:“鸡子开小窍,去黄白,内入露水,又以油纸糊了。日中晒之,可以自升,离地三四尺。”这些记载都是典型的热空气浮空思想。可以认为,《淮南万毕术》首次提出了热气球原理,距今已有两千余年。至于热气球何时出现,目前难以考证。有文献认为是三国时期孔明[中](181—234)发明了热气球,因此有孔明灯这一名称,但证据不足。据说在五代时(907—960),莘七娘[中](生卒年不详)随夫出征入闽,作战中曾用孔明灯作为军事上的信号。闽西北农村一直有放孔明灯的传统,并将孔明灯称为七娘灯。如果传说属实,孔明灯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了。
B.C.1世纪
卢克莱修
罗马学者较早对鸟的飞行进行了研究 卢克莱修[罗马](Titus Lucretius Carus,约B.C.99—B.C.55)是罗马哲学家,原子论的推行者。他认为空气也具有原子性,空气受力运动会造成真空。他指出,鸟在扑动翅膀时,将会在身后形成一块没有空气的区域。当鸟在这个区域飞行时,翅膀的扑动会失去作用,因此所做的飞行的努力都是浪费的。由于翅膀不能得到空气的支持,鸟自然就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地面。普鲁塔克[古希腊](Plutarchus,约46—120)也观察到鸟在飞行时会突然下坠。他认为,这是由于空中出现空气旋涡形成真空的缘故,正像物体处在水的漩涡中会下坠一样,处于旋涡中心的鸟由于得不到空气的支持也会下坠。老普林尼[意](Gaius Plinius Secundus,23—79)在对鸟的观察中,正确地指出鸟的飞行完全是一种物理机制,是空气的作用产生的。医学家盖伦[罗马](Claudius Galenus,约129—约199)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鸟的飞行。他认为鸟的飞行是由自身动力的作用和反作用造成的。他指出,鸟由于肌肉收紧产生的翅膀迅速扑动,可以平衡由自身重力产生的下坠。鸟翅膀的扑动可产生一种力量,其方向是向上的,正好与下坠的方向相反。
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