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

1945年

美国曼哈顿工程人员成功研制原子弹 利用原子核的自持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称为裂变核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奥托·哈恩(Otto Hahn,1879—1968)和物理化学家费里茨·斯特拉斯曼(Fritz Strassmann,1902—1980)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Bohr N.H.D,1885—1962)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Wheeler J.A.,1911—2008)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元素是同位素铀-235。然而,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法西斯施行种族灭绝政策,许多不堪其统治的犹太科学家纷纷流亡美国。其中,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西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外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呼号,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F.D.罗斯福,建议抢先研制原子弹,以达到震慑德国的目的。到1942年8月,这一研制项目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庞大计划,由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主持,投资20多亿美元,直接动用约60万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原子弹主要由引爆系统、化学炸药、反射层、核装料(裂变装料)和中子源等部件组成。引爆系统的作用是使化学炸药起爆,中子源提供触发自持裂变链式反应所需的“点火”中子,裂变装料铀-235存在于天然铀中。原子弹需用含量90%以上的高浓缩铀,为了获得高浓度的铀-235,在曼哈顿工程中,科学家们曾用三种方法同时攻此难关,最后“气体扩散法”终于获得了成功。在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使用核武器的战例。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从而进入有核国家的行列。今天,核武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与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