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成立 飞航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飞航式导弹的科研生产基地,又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创建于1961年。先后研制了若干系列、数十种型号的飞航导弹,形成了海鹰2号系列导弹、C601系列导弹和C801系列导弹。
中国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成立 该院是中国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战术导弹的设计、研制和生产单位之一,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1961年作为中国研制生产地空导弹的基地而创立。20世纪60年代初期,首次仿制成功中国首批地空导弹红旗一号,以后又研制了红旗二号、红旗三号、红旗四号、红旗六十一号、红缨五号等多种型号、多种系列的地空导弹。1970年开始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先后研制成功风暴一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长征二号丁等型号,其中,长征三号是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的。该院从事卫星应用和应用卫星研究的主要项目有卫星总体、姿态控制、空间电源、测控通信、云图传输、远地点发动机和卫星地面接收站。
苏联开始发射东方号飞船 它是苏联最早的载人飞船系列,是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1961年4月至1963年6月共发射6艘。飞船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舱组成,重约4.73吨,在轨道上飞行时与圆柱形的末级运载火箭连在一起,总长7.35米。球形座舱直径2.3米,能乘坐1名航天员。该飞船系列以单艘和编队载人飞行,既可自动控制,也可由航天员手控。在空间进行了科学、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以及技术试验后,全部安全返回地面。
自由7号水星太空船发射成功 1961年5月5日,美国人艾伦·谢巴德乘坐自由7号水星太空船进行了15分钟的绕地球小轨迹飞行,成为第一个上太空的美国人。自由7号水星允许一些人为操作,这是它不同于东方1号的地方。不过,在飞船成功降落在大西洋之前,谢巴德不能弹出座舱,他只能等待飞机的救援。第二次飞行在着陆后,紧急救生舱发生爆炸,然后沉入海底。还好第三次时约翰·格伦绕地球轨道飞行相当成功,让美国在太空竞争中赶上了苏联。
美国水星号飞船
美国发射水星号飞船 水星号(Mercury)飞船是美国第一个载人飞船系列。1961年5月至1963年5月共发射6艘。前两次是绕地球不到一圈的亚轨道运行,后四次是载人轨道飞行。飞船总长约2.9米,最大直径1.8米,重约1.3~1.8吨,由圆台形座舱和圆柱形伞舱组成,发射时飞船顶端装有一个高约5米的救生塔。座舱内可乘坐1名航天员,设计最长飞行时间为2天。主要目的是试验飞船各种工程系统的性能,考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人在失重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以及在发射和返回过程中的超重忍耐力等。
韦纳·冯·布劳恩主持实施阿波罗计划 冯·布劳恩,著名火箭专家,德国V-2火箭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开创者。1912年3月23日生于德国威尔锡茨。1932年毕业于柏林工学院,并受聘于德国陆军军械部从事火箭研究。1934年完成《推力为140千克和300千克火箭发动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研制A-2火箭并在康默斯多夫附近的试验场发射成功。1937年担任佩内明德研究中心技术部主任,领导设计V-2导弹,1942年10月3日首次发射成功。二战后被俘到美国陆军装备设计局,1950年转到红石兵工厂研制弹道导弹。1956年后研制成功红石、丘比特、潘兴等导弹,1958年1月31日由他主持设计研制的丘诺1号火箭成功地发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10月成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领导成员,1960—1970年担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1961年后主持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领导设计土星系列火箭。1969年7月,由他主持研制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把人送上月球,实现了航天技术上的一大飞跃。1976年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副局长,主管计划和技术工作,对推动美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77年6月16日病逝。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1934—1968),苏联航天员,世界上第一位航天员,1934年3月9日生于格扎茨克区克卢希诺镇。1957年自奇卡洛夫第一军事飞行员学校毕业后参军,成为歼击机驾驶员。1959年年底被选入航天员队伍。
1961年4月12日乘东方1号自动驾驶太空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进入太空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分钟,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飞行,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1968年3月27日进行驾机训练飞行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美国土星系列运载火箭开始发射 土星系列(Saturn Famliy)运载火箭是美国为阿波罗登月计划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先后发展出土星I、土星IB、土星V等3种型号,形成了土星系列运载火箭。自1961年10月27日土星I火箭成功发射阿波罗实体模型后,截至1973年5月14日土星V火箭成功发射天空实验室1号,共计发射33次。
美国土星I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美国为实现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研制的第一种两级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土星I(Saturn I)是一种试验性火箭。为阿波罗载人登月做准备,主要发射了阿波罗实体模型和飞马座号卫星。火箭全长68.63米,芯级最大直径68米,运载能力在圆轨道185千米时为18 000千克。1961年10月27日首次发射成功。截至1965年7月共计发射10次,全部成功。
1962年
苏联开始发射宇宙号卫星 它是苏联研制和发射的卫星混编系列,是世界上发射数量最多、功能最全、成果最大的一种卫星系列。1962年3月16日首颗发射成功。宇宙号系列卫星广泛用于空间研究计划、空间生物与科学技术试验,包括照相侦察、军用通信、电子侦察、海洋监测、预警、导航、试验通信、生物、空间物理探测、天文、地球资源勘测等。这些卫星轨道有圆形和椭圆形,轨道倾角在0.1~98度之间,运行周期在87.3分~24小时2分之间。
民兵导弹开始装备美国部队 民兵导弹(Minuteman)是美国的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共有4种。民兵1A导弹,代号LGM-30A,射程8 000千米,命中精度1.8千米,弹长16.45米,弹径1.67米,起飞质量29.5吨,单个核弹头,威力60万吨TNT当量。1958年开始研制,1962年服役,1969年退役。民兵1B导弹,代号LGM-30B,射程10 140千米,命中精度1.6千米,弹长17米,起飞质量31.7吨,单个核弹头,威力100万吨TNT当量,其他与1A相同。1963年开始服役,1974年退役。民兵2导弹,代号LGM-30F,射程11 260千米,命中精度560米,弹长17.55米,弹径1.67米,起飞质量31.75吨,单个核弹头,威力120万吨TNT当量。1962年开始研制,1965年开始部署,1997年以前全部销毁。民兵3导弹,代号LGM-30G,射程9 800~13 000千米,命中精度185~450米,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起飞质量34.5吨,3个分导式子弹头,威力3×17.5万吨TNT当量。1966年开始研制,1970年开始服役。
大力神导弹开始装备美国军队 大力神导弹(Titan Missile),美国的两级液体洲际地地弹道导弹,有2种:
大力神1导弹,代号HGM-25A,射程10 140千米,命中精度2千米,弹长29.9米,一级弹径3.05米,二级弹径2.40米,起飞质量99.79吨,单个核弹头,威力500万吨TNT当量。1955年开始研制,1962年装备部队,1965年开始退役。
大力神2导弹,代号SN-68C(LGM-25C),为第二代战略导弹,射程11 700千米,命中精度930米,弹长33.52米,弹径3.05米,起飞质量149.7吨,单个核弹头,威力1 000万吨TNT当量。1960年开始研制,1963年开始装备部队,1984年开始退役,到1987年全部退役完毕。
我国开始自行设计制造空空导弹 “霹雳3”空空导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个空空导弹,其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射程、提高精度和杀伤威力,满足新一代战斗机歼8(J-8)的作战使用要求。以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发展中心)和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为主,于1962年6月开始研制,1968年6月开始进行首批20枚样弹的地面和飞行试验。1969年12月完成第二批30枚样弹的地面试验。1970年开始在国家靶场进行定型试验,直到1974年11月才基本完成试验项目。此后为进一步考核导弹性能,还进行了多次地面和空中试验,到1980年4月正式定型。1981年生产出50枚导弹,1982年发射8枚导弹用于定型补充试验。1983年在航空工业型号调整中停止研制生产。
法国航天研究中心(法国航天局)成立 该中心是法国国家航天管理和研究机构,1962年建于巴黎。它负责统一协调和集中管理法国的航天活动,制订和实施法国所有的航天计划,既负责管理航天科研与工业,又负责大型航天试验与发射操作。同时,代表法国参加欧洲航天局的航天项目,以及国内和双边合作的项目。在与欧洲的合作中,代表欧洲航天局管理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计划,并参加欧洲航天局的应用和科学研制计划。
法国航天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范围包括:分析未来国际航天活动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法国及欧洲应采取的行动方案;贯彻政府的航天政策,负责落实法国或欧洲航天局的航天计划;提高法国航天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将航天合同授予这些企业,使这些企业担当主承包商的角色;负责卫星轨道运行期间的轨道控制操作,并经营库鲁发射场,主要发射欧洲的阿里安火箭。法国航天研究中心设有3个航天中心,图卢兹航天中心是其最主要的航天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技术项目管理、试验、轨道控制和操作、计算机中心业务。
美国兴建肯尼迪航天中心 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大的发射指挥中心,建于1962年6月。它位于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卡纳维拉尔角地区,中心坐标为西经80度36分、北纬28度30分,其边缘连着空军的卡纳维拉尔角基地,总占地面积达560平方千米,地理条件优越:接近赤道,可借助地球自转提高火箭飞行速度;在东南方向8 000多平方千米的直线上布满岛屿,是理想的跟踪监测站址;画临大海,火箭坠落不会造成很多安全问题;气候宜人,严冬酷暑也不影响发射试验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各类探测器和卫星的维修、装配、发射、跟踪和控制。主要用于发射小轨道倾角的航天器,向东和东南方向发射,可把航天器送入轨道倾角为28度30分~52度24分的轨道。从该中心发射过双子星座号飞船、阿波罗号飞船和哥伦比亚号等航天飞机。
1963年
苏联联盟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联盟号(Soyuz)是在东方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用途两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49.52米,芯级最大直径10.3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时为7 200千克。联盟号自1963年11月16日首次将宇宙22号照相侦察卫星成功地送入轨道后,截至1994年12月29日共发射1 023次,其中失败12次。联盟号运载火箭使用频繁,每年大约发射40次,其中主要用于发射军用侦察卫星、载人或不载人的联盟号飞船、进步号无人货运飞船(即为礼炮号、和平号空间站补充燃料、生活给养和试验仪器等)。1967年4月23日首次发射联盟1号载人飞船时,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罗夫在返回时因降落伞未打开而不幸遇难。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完成首次女航天员太空飞行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Терешкóва,1937—),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1937年3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东北的雅罗斯拉夫尔州。1955年成为纺织工人。1960年毕业于轻工业函授技术学校。1962年被选为航天员。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
1963年6月16日,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绕地球飞行48圈,航程20万千米,历时70小时41分钟,6月19日返回地面,完成与东方5号飞船的编队飞行和科学考察任务。这次飞行是捷列什科娃一生中唯一的太空之旅。迄今为止,她仍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在太空单独飞行3天的女性。捷列什科娃现任俄罗斯联邦政府国家科学文化合作中心主席,是俄罗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2000年10月9日,英国“年度妇女”国际学会授予捷列什科娃“二十世纪女性”荣誉称号。
1964年
百舌鸟导弹开始装备美国军队 百舌鸟导弹(Skrike Missile)是美国的第一代反雷达导弹,代号AGM-45。射程45千米,发射高度1.5~10千米,马赫数2,弹长3.05米,弹径0.203米,翼展0.914米,发射质量177千克,破片式杀伤战斗部,质量66千克,装药25千克,有效破坏半径15米。1961年研制,1964年装备,1981年停产,参加过中东战争、越南战争、马岛战争、美国攻击利比亚等多次实战。
美国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开始发射 这是美国在大力神2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运载火箭。自1961年以来,美国先后研制了大力神2、大力神2SLV、大力神3、大力神34、大力神4及商业大力神Ⅲ等多种型号,形成了大力神系列运载火箭。自1964年4月8日首次发射大力神2火箭成功后,截至1994年年底共计发射184次,其中失败14次,发射成功率为92.4%。
美国德尔塔D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德尔塔D(Delta D)运载火箭是美国为满足发射100千克以上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需要,经对德尔塔C改型而成的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8.3米,芯级最大直径4.11米,运载能力在圆轨道370千米时为575.3千克,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104千克。1964年8月19日首次成功地发射了美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定点卫星辛康3号,1965年4月6日又成功地将美国第一颗国际商业通信卫星晨鸟号送入轨道。德尔塔D火箭共发射2次,全部成功。
苏联开始发射上升号飞船 上升号飞船是苏联的载人飞船系列。1964—1965年共发射2颗。飞船呈球—圆柱体,长约6米,直径2.4米,重5.32吨。上升l号飞船1964年10月发射,首次载科学家绕地球飞行,进行了天体物理学、航天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和技术试验;1965年3月上升2号飞船发射,它增设了气闸舱、操作气闸工作程序和宇航员出舱进入外空的控制系统,装备了自主式生命保障系统的航天服。在轨道期间,宇航员进行了舱外活动。
1965年
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成立 六院是中国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单位,也是惯性器件研究、设计、生产基地。六院研制成功大型运载火箭配套常规推进剂、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上面级发动机、单组元姿控发动机、双组元姿控发动机、低温高性能推进剂上面级发动机及各种发动机502余种,提供各种液浮、气浮惯性器件十余种。
苏联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开始发射 质子号(Proton Family)是苏联第一种专为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和为大型航天运载器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该系列共有3个型号:质子号II(SL-9)、质子号Ⅲ(SL-13)和质子号IV(SL-12)。西方将这种火箭称作D系列运载火箭。在能源号重型运载火箭于1987年投入使用前,质子号是苏联最大的运载火箭。从1965年至1994年年底,质子号共计发射224次,其中失败25次,发射成功率为84%。相比之下,质子号是苏联所使用火箭中成功率最低的一种运载火箭。
美国大力神3C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大力神3C(Titan 3C)是美国大力神3运载火箭系列中的一种,是以大力神3A为芯级并捆绑两台固体助推器的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50.6米,芯级最大直径9.7米,运载能力在圆轨道185千米时为13 410千克,在地球同步轨道时为1630千克。主要用于发射军用同步卫星,其可向同一轨道或不同轨道进行多星发射,最多一次可发射8颗卫星。1965年6月18日首次发射成功后,截至1982年3月共计发射36次,其中失败4次。
美国开始发射双子星座号飞船 双子星座号(Gemini),美国的载人飞船系列。1965年3月至1966年11月共进行10次载人飞行。飞船重3.2~3.8吨,最大直径3米,由座舱和设备舱两个舱段组成,可乘坐2名航天员。主要目的是在轨道上进行机动飞行、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试做舱外活动等,为阿波罗号飞船载人登月作技术准备。
1966年
美国土星IB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土星IB(Saturn IB)是美国土星I运载火箭的改进型,是第二代土星系列运载火箭,主要用于载人和不载人的阿波罗飞船的近地轨道发射,并为土星V把阿波罗飞船送到月球的任务积累经验,还用于发射天空实验室等任务。火箭全长68.63米,芯级最大直径6.6米,运载能力在圆轨道185千米时为18 000千克。1966年2月26日首次发射就将阿波罗1号成功地送入轨道,截至1975年7月共计发射10次,全部成功。
美国发射双子星座号飞船
东风2号导弹装备中国军队 东风2号短程弹道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短程地地战略导弹,代号DF-2,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1964年6月29日试射成功,1966年装备部队,现已全部退役。导弹全长20.9米,弹径1.65米,起飞质量29.8吨,采用单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 300千米、1 500千米(东风-2A)。可携带1 500千克高爆弹头,或1枚1 290千克的威力为2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东风-2A)。东风2号短程弹道导弹是东风-1的改进型,推进方式不变,射程增加到1 300千米,可载一枚2万吨TNT当量核弹头。
法国兴建圭亚那航天中心 圭亚那航天中心,法国的航天器试验发射基地,又称库鲁发射场。由法国国家航天中心领导,与欧洲航天局共用,它不仅是法国运载火箭的发射中心,也是西欧各国重要的航天活动基地,位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库鲁地区,地理坐标为西经52度46分、北纬5度14分,长约60千米,宽约20千米,占地面积约1 000平方千米。
该发射场是赤道发射场,拥有良好的海洋性气候,且在飓风区以外,向北、向东的海面上有一个很宽的发射弧度,方位角从-100.5度到+361.5度,是理想的发射场址。主要任务是负责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探空火箭的发射以及与此有关的运载火箭的试验和发射,已进行了500多次航天发射活动,现主要用于发射各种阿里安运载火箭。随着阿里安运载火箭发射频率的加快,它已跻身世界最先进的航天发射场之列。
该发射中心于1966年动工兴建,1968年4月部分投入使用,4月9日首次发射了一枚探空火箭,1971年年底建成,1978年12月24日发射了第一枚阿里安运载火箭。该中心因靠近赤道,所以对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飞行器非常有利,射向向大西洋延伸,进行赤道轨道、极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发射时,均无须采取专门的安全保障措施。
1967年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创建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具备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外,它还进行过一系列运载火箭试验。1997年12月8日,该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1999年5月10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和一颗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高度为87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该中心连续第七次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的航天发射。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开始创建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的航天测控中心,也是世界著名航天测控网之一。主要任务是对卫星和运载火箭实施跟踪测量、遥测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和监控,在轨卫星的长期管理,在大型火箭飞行试验任务中负责信息交换并参加测控,承担外星发射任务的测控支持等。
该中心的前身是渭南控制计算中心。1967年创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迁进西安,并正式定名为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现已发展成中国航天测控网系统操作控制的总枢纽。该中心的测控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仅装备了性能优良的测控、通信和数据处理设备,而且采用了先进的通信和指挥控制手段;逐步完善了轨道确定、数据处理和卫星控制方案;开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测控应用软件。
该中心建立以来,圆满完成了中国诸多近地、极地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的测控任务,也为多颗商用外星提供了测控支持。技术构成具有多学科、高技术的特点。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已对中国发射的80多次卫星发射进行了跟踪观测、遥测遥控、运行管理、信息交换以及数据处理和轨道姿态控制等。同时,还多次承担了中国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的测控,参加了部分外空目标的搜索跟踪。此外,该中心还首创了国际上一流的“一网管多星”的卫星管理模式。1992年该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正式合并成立 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综合性航空航天公司之一,简称麦道公司,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公司创立人是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和唐纳德· 威尔士·道格拉斯。两人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都曾在马丁飞机公司工作。该公司辖7个生产经营公司,其中麦道导弹系统公司、麦道航天系统公司、麦道电子系统公司生产导弹、航天产品。德尔塔运载火箭、有效载荷辅助舱是麦道公司主要的航天产品。该公司不仅是先进巡航导弹的主承包商之一和战斧巡航导弹的第二家生产厂商,还是美国空间站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的重要承包商。在空间站计划中,麦道公司是第二工作包的主承包商;在国家航天飞机计划中,麦道公司与通用动力公司、罗克韦尔公司同为X-30试验航天器的承包商。1997年,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并购。
美国土星Ⅴ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土星Ⅴ(Saturn Ⅴ)是美国土星IB运载火箭的改进型,主要改进是在土星IB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级,是土星系列运载火箭的最后一种型号。其主要任务是将阿波罗载人飞船送入月球轨道。火箭全长110.64米,芯级最大直径10.06米,运载能力在逃逸轨道时为50 000千克。1967年11月9日首次发射不载人的阿波罗4号成功后,于1968年12月21日进行首次载人飞行发射,将阿波罗8号成功送入绕月球运行轨道。截至1973年5月将天空实验室1号送入太空,共计发射13次,全部成功。
美国土星Ⅴ运载火箭发射
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成立 约翰逊航天中心是美国负责设计、研制和试验载人航天器的机构。它领导航天飞机项目和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的研制工作。该中心于1967年成立,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它负责结构、对接系统、姿控、舱外活动、遥控器、密封舱和资源节点舱等研制任务,管理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白沙试验场,用以进行航天飞机推进系统、电源系统和材料的试验。自1965年双子星座4号飞船飞行起,约翰逊航天中心开始负责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载人飞行管理。
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罗夫乘联盟号飞船返回地面时罹难 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罗夫(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маров,1927—1967),苏联航天员,1927年3月16日生于莫斯科。1945年参军,1949年毕业于军事飞行员学校,1959年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1960年进入航天员队伍。
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科马罗夫
1964年10月12日至13日,科马罗夫首次乘上升号飞船参加航天飞行,考察了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能力和相互配合情况,进行了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了太空因素对人体的影响。1967年4月23日,科马罗夫乘联盟1号飞船升空飞行。在24日返回地面的途中,由于降落伞缠绕故障而致飞船坠毁遇难,成为第一位在太空飞行中牺牲的航天员。
苏联开始发射联盟号飞船 联盟号,苏联的载人飞船系列,1967年4月至1981年5月共发射40艘,其中22艘与礼炮号航天站对接。该飞船既能自主长期飞行,为载人航天站接送航天员,在对接后又可作为航天站的构件舱和它一起联合飞行。它的最大直径约2.7米,总长7.5米,重约6.8吨,由近似球形的轨道舱、钟形返回座舱和圆柱形服务舱组成。该飞船在轨道上曾做过编队飞行、对接和交会试验以及材料焊接、对地观测、天文观测、地球资源勘测和生物学试验等。
1968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中国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机构,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组建于1968年。其业务范围包括:研究探索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承担各类航天飞行器及其地面支撑设备和卫星应用设备的研制生产;承担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及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
该院所涉及的专业范围包括:航天器系统、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轨道控制、电子设备、遥测、遥控和跟踪、航天通信、航天遥感、航天器返回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地面支撑设备等。截至2019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和发射了近200个航天器,百余颗航天器在轨稳定运行。
阿波罗飞船首次进行载人轨道飞行 参加这次飞行的宇航员是坎宁安、埃斯利和斯奇拉。这次试验考察了宇航员在阿波罗飞船中的适应性,指令服务舱的生命保障和任务支持系统的性能,宇航员在飞船中长时间生活和工作的表现和生物医学检查,同时还检验了指令服务舱在轨道中的机动、调姿、交会能力。他们乘阿波罗7号飞船绕地球飞行260小时,飞行过程中进行了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电视转播。此次飞行获得成功。
标准导弹开始装备美国军队 标准导弹(Standard Missile)是美国的全天候中远程舰空系列导弹,有多种,是世界上性能最先进、装备数量最多的舰对空导弹。标准1导弹,代号RIM-66A/B,作战距离38千米,作战高度19.8千米,弹长4.48米,弹径0.343米,翼展1.06米,马赫数2,发射质量642.3千克,烈性炸药破片式杀伤战斗部。1964年开始研制,1968年开始装备。标准2导弹,代号RIM-66C/D,作战距离70千米,弹长4.72米,马赫数2.5,发射质量706.7千克,破片式杀伤战斗部。1972年开始研制,1982年具备作战能力。标准2导弹(增程),代号RIM-67B/C,作战距离达到150千米,发射质量1 398千克,2000年前后形成作战能力。
1969年
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1930—2012),美国第一位登上月球的航天员。1930年8月5日出生于俄亥俄州沃帕科内塔市。1946年获飞行员证书。1949年成为海军飞行员。1953年入普渡大学深造,毕业后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任试飞员。1962年入选航天员。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
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1966年3月6日担任双子星座8号飞船指令长进入太空飞行,但由于小型反推发动机出现故障,计划与阿金纳号飞行器的对接失败,提前返回地面,仅在太空飞行10小时42分钟。1969年7月20日,身为阿波罗11号飞船任务指挥官的他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他和搭档奥尔德林在月面活动了2小时31分钟,采样22千克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于7月24日返回地面。被授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阿波罗号飞船登陆月球
阿波罗号飞船登陆月球 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16日发射升空,7月21日登月舱首次登上月球,指令长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成为人类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此后至1972年12月,美国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载人飞船,5次成功,共计12名宇航员相继登上月球。
此外,在1973年5月至1974年2月间,阿波罗号飞船(Apollo Spacecraft)还先后把三批9名宇航员送至天空实验室、空间站上活动;1975年7月,另一艘阿波罗号飞船载3名宇航员与苏联联盟19号载人飞船对接,进行了一次太空联合飞行。阿波罗登月计划于1963年开始执行,1968年阿波罗7号飞船首次载人绕地球飞行,费时4年,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人类登月成功,花时5年,共耗资240亿美元。
飞船由哥伦比亚指挥舱、服务舱和老鹰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底面直径3.1米,重约6吨;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舱体呈圆筒形,高6.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4.3米,最大高度约7米。至今,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院内的国家太空博物馆内依然保存着返回地球的哥伦比亚指挥舱。
德国航空航天研究试验院组建 该院是德国航空航天领域中最大的工程科学研究机构。1969年由哥廷根空气动力试验研究院、德国航空航天试验院以及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3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合并而成。该院有5个研究中心,下设约40个研究所,总部设在科隆—波尔茨。该院的任务是: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建造和使用大型试验设备和地面设备;协助制订并参与实施航空航天工程计划和大型项目的管理;向政府主管部门和各州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与高校协作培养科技力量。
该院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会员大会,下面是参议会和理事会。参议会是该院的监督机构,它的任务是任命试验院的理事会成员,并监督其工作,决定研究规划、经济计划及重要人事等。理事会的职责是主持全院日常工作,负责计划的制订、协调和检查以及资金的使用,理事会设有办事机构——办公厅。
中国三江航天集团成立 该集团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科研生产基地之一,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1969年8月,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成立;1993年4月10日,改组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企业集团。它由核心企业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15家紧密层企事业组成,并在湖北孝感市、宜昌市建立了两个航天工业科研生产基地。该集团在精密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及其应用、自动控制、雷达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优势。研制成功了多种与导弹、航天工程配套的产品,开展了导弹型号的设计、研制、生产工作。该集团总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中国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成立 该公司是中国航天工业的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辖有设计院、研究所、大中型工厂、计量检测站、大中专学校和专业公司等30多个企事业单位。制造成功了战略导弹,拥有金相物理试验,化学分析,高温、低温、潮湿、振动等多种环境试验手段、设施和设备,还有长度、力学、热学、电学、无线电、微波等计量测试设备。
1970年
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公司组建 该公司是法国航空航天领域中最大的制造企业,简称法国航宇公司。1970年由法国南方航空公司、北方航空公司和弹道导弹研制公司合并而成。总部设在巴黎。该公司下设航天与防御、飞机、直升机和战术导弹4个分部和1个技术中心。分部下属有工厂,还有15个子公司,其中国内9个,国外6个。在国外设有18个办事处,握有24家公司的部分股份。承担法国飞机、直升机、各种战术导弹、战术核导弹、战略导弹、卫星、运载火箭以及航天飞机的研制与生产任务。在西欧的整个导弹与航天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10月,法国政府宣布将法国航宇公司的卫星业务部分与汤姆逊—CSF公司以及阿尔卡特公司的空间电子和防务电子部分合并。1998年7月,法国航宇公司与法国马特拉公司签署了合并协议。
国家组建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 校址在湖南省长沙市,是为中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工科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学校主体南迁长沙并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设有研究生院和空天科学学院、电子对抗学院、智能科学学院、电子科学学院、前沿交叉学科学院等12个学院和1个研究所。建校以来,已完成科研任务1 200多项,1978年以来取得了“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天拓”系列微纳卫星、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中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长征一号,中国研制的第一种三级运载火箭,代号为CZ-1,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的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芯级最大直径2.25米,运载能力在圆轨道440千米时为300千克(倾角70度)。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地将中国的第一颗质量为173千克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轨道。1971年3月3日又将中国制造的实践1号科学试验卫星送入轨道。共计发射2次,全部成功。
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 东方红1号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卫星外形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重173千克,顶部装有超短波鞭状天线,腰部装有短波交叉振子天线和微波雷达天线。星载仪器和设备主要有发射机、遥测装置、音乐发生器、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科学实验仪器和工程参数测量传感器等。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以20.009兆赫频率发射《东方红》乐音、工程遥测参数和科学探测数据。同年5月14日卫星停止发送信号。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创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以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为主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发射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西昌市,发射区位于该市西北约60千米处。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1983年建成,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发射季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承担卫星发射任务最多、自动化程度较高、综合发射能力较强的航天发射场,发射活动已突破100次。1984年以来发射过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及实用通信卫星,1990年又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2004年4月,“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是这个中心首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标志着这个中心的航天发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以进行多射向、多轨道卫星的发射。截至2004年4月,中心拥有2个自成系统的发射工位,可以发射不同类型的长征运载火箭,既能将大吨位的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也能将小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2007年10月24日,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