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爱国者”地空导弹 美国“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MIM-104Patriot)是美国雷神公司制造的一种机动式、全天候和多目标的地空导弹系统。“爱国者”导弹系统是美国陆军从1965年开始研制的第三代全天候、中高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它分为原型和改型两种。原型(代号是MIM104)主要用来拦截各种高性能飞机,特别是苏联的苏20、苏24、苏25和米格23飞机;改进型具有拦截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的能力。“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由导弹、指挥车、相控阵雷达车和发电设备等部分组成,安装有组装式集体防护系统,动力装置为一台单级高能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程序+指令+TVM(“通过导弹跟踪”)复合制导。“爱国者”导弹采用厢式发射装置,导弹事先全部装好,在到达阵地之后可以很快进入作战状态,直接从发射厢中发射出去。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空导弹系统之一,“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除了具有反应速度快、飞行速度高等优点外,还有一个先进的预警和引导系统,除DSP预警卫星外,还首次采用了一部AW / MPQ53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该雷达是导弹系统的心脏,由相移器、阵列雷达和实时处理计算机组成,可完成搜索、识别、跟踪、照射目标、制导导弹和电子对抗等多种任务,可在120°扇面内监视100个目标,并能根据目标的威胁程度确定交战程序,且能同时跟踪8枚导弹,对其中5枚进行中制导,对3枚进行末制导,拦截3个来袭目标。爱国者导弹的制导体制先进,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它采用了指令与半主动寻的复合制导方式,提高了制导精度和抗干扰能力。1991年1月18日,它第一次成功拦截及摧毁了一枚发射到沙特阿拉伯的“飞毛腿”导弹,这是第一次由一个空防系统击落敌方战区弹道导弹。
美军装备MK-50反潜鱼雷 MK-50型鱼雷是由美国霍尼威尔公司为美国海军制造的新一代反潜鱼雷,主要装备水面舰艇、反潜飞机,用于攻击各种潜艇。MK-50反潜鱼雷全长3.1米,直径324毫米,重300千克,最高航速60节,航程18千米,最大航深800米。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研制的第四代小型通用反潜鱼雷,MK-50反潜鱼雷源于美国海军“先进轻型鱼雷”(Advanced Light Weight Torpedo,ALWT),由霍尼韦尔公司、加雷特公司联合研制,并于1990年开始按首次合同规定交付产品。该鱼雷采用常规外形布局,由前、后2个舱段组成,前舱为制导控制舱(含战斗部),后舱为动力装置舱。与前一代轻型鱼雷相比,MK-50型鱼雷在航速、安定性、航程、航深、命中率和爆炸威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鱼雷的动力装置采用大马力双回路闭式循环汽轮发动机,航速提高了10节,潜航速度为30节,即30海里/时。因闭式循环系统不会向外界排气,不会产生排气噪声和排气航迹,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鱼雷的隐蔽性,这是开式循环热动力系统所无法比拟的。鱼雷的战斗部采用了定向聚能爆炸技术,装填炸药重40千克,爆炸威力相当于250千克普通装药,足以穿透潜艇内外两层壳体。MK-50鱼雷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及微电子技术,提高了自导作用的距离。鱼雷入水时抛掉降落伞,随后海水电池被激活,驱动鱼雷俯冲至预定深度,在水压装置控制下改平,随后做环形搜索运动,以监听水声信号。鱼雷利用AYK-14高速计算机识别各种目标回波,搜索到目标后,根据俯仰和方位误差信号向目标接近。此外,鱼雷的控制系统采用捷联式惯导系统,这就使鱼雷具有很好的控制精度和机动性,能满足定向爆炸垂直命中潜艇的要求。
1992年
“军事星”卫星系统空间部分
美国研制出第一颗“军事星”卫星系统 “军事星”(MILSTAR)卫星系统全称为“军事战略战术中继卫星系统”集战略通信、战术通信与数据中继等功能于一身,使用极高频通信。其任务是为战术司令部提供抗干扰和防窃听的通信联络,其研制背景是为了解决美国原有的军用通信卫星绝大多数使用较低的频率而容易受到干扰和被窃听的问题。卫星由洛克希德公司承制,1987年开始生产,但因星载计算机出问题,推迟了第一颗卫星出厂的时间。美军原计划发射八颗工作星和一颗备用星,现已改为由六颗卫星组网,其中两颗工作星分别定点在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四颗工作星部署在大椭圆轨道上。位于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备用星平时不工作,一旦任务需要(如工作星受到破坏),再调整到工作星的位置并取而代之。“军事星”卫星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空间部分及地面终端,有9个不同轨道的卫星及大量机载站、船载站。“军事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通信卫星,其主要特点:一是通信容量大,信息处理能力强;二是采用自适应调零天线技术,提高了抗干扰能力;三是采用轨道交叉组网形式工作,提高了抗毁伤和生存能力。在“自由伊拉克行动”中,“军事星”卫星通信网络提供关键目标信息和指挥控制地面部队数据的安全传输。该卫星通信网络还将为美国全球部署的部队提供必要的通信。
美军开始研制联合防区外发射武器 “联合防区外发射武器”(Joint Stand Off Weapon,JSOW)是美国雷神公司研制的一种低成本、高杀伤性防区外攻击武器系列,装备美国海军和空军的各种战机,用于对付从轻型车到装甲车等各种点目标,在敌方防空武器系统的射程外进行攻击,以提高飞行员和战机的生存能力。根据有效载荷的不同,JSOW共有4种型号:AGM-154A,装有145个BLU-97综合效应集束炸弹子弹药;AGM-154B,主要用于反装甲作战,装有6个反坦克BLU-108传感器引爆武器子弹药布撒弹头,用来对付区域性目标;AGM-154C,则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AWW-13数据传输线路和BLU-111单一通用弹头,配有质量为250千克的BLU-111单一战斗部攻击硬目标,利用GPS/INS导航系统飞向目标区,然后由红外成像传感器控制其末段飞行路线,以便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正在研究的第4种是有动力型号,设计装有单一战斗部,目前还在探索中。JSOW弹内装有全球定位系统/惯性导航(GPS/INS)制导系统,制导系统可通过预先设定的模式接收瞄准信息,也可以从其母机的机载探测器或其他制导系统接收最新的目标信息。
1993年
美国提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 “导弹防御”(MD)系统(Missile Defence System)是一个军事战略和联合的系统,用于在整个国家范围抵挡外来的洲际弹道导弹。导弹防御计划与“星球大战”计划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星球大战”计划在出台之后的10年中,随着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规模逐步缩小,最终于1993年5月13日由时任美国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宣布终止,宣告进行了10年的“星球大战”计划被正式放弃。1993年,美国政府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全面审查和重大调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新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allistics Missile Defense System),准备发展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新的防御系统与“星球大战”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要依靠陆基武器,不再在太空部署武器系统,仅保留预警卫星。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为了凸显美国的绝对国家安全,决定建立单一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宣布不再区分TMD和NMD系统,统称“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由助推段防御、中段防御和末段防御组成的,可拦截各种射程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一体化导弹防御系统。2002年6月1日,《反弹道导弹条约》寿终正寝,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随后进入了“快车道”。回顾历史,作为其先声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早已经终止,然而,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已经露出了冰山一角,高能激光武器也即将投入实战部署,高超音速飞行器、新一代运载火箭等新型技术的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个新的“星球大战”世界正逐渐成形。
嘎斯股份公司研制出BREM-K 轮式装甲抢救修理车 装甲抢救车或修理车是装有专用救援设备或修理工具的履带式或轮式装甲车辆。轮式装甲抢救修理车通常由坦克或装甲车的底盘改造而成。BREM-K采用BTR-80轮式装甲输送车底盘,主要用于野战条件下牵引淤陷、战伤和发生技术故障的BTR-80轮式装甲输送车到前方维修站,以便于对其实施抢修。该车乘员4人,车内备有8人座椅。车体前部安装有固定吊臂,最大起吊质量为1.2吨。炮塔上安装有手动旋转吊臂,起吊质量为800千克。炮塔后方安装有绞盘,最大牵引力为53.9千牛,使用动滑轮组时最大牵引力可达147千牛。车体左侧载有一个A形固定支架,在牵引淤陷车辆时安装在炮塔前部,用于固定车辆。该车必要时也可用于排除路障和挖掘坦克掩体等。随着主战坦克和装甲战斗车辆的发展和更新换代,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相应地研制并装备了采用坦克或装甲车辆底盘的装甲抢救车和修理车。当前,轮式装甲抢救修理车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是抢救和修理轻型装甲车辆用的轻型履带式装甲抢救车和轮式装甲抢救车并行发展;二是重视发展“一车多功能”的抢救车,这种车既可完成基本的修理任务,又可进行抢救牵引;三是发展拉力更大的绞盘和牵引装置。
1994年
乌拉尔车辆制造厂生产T-90主战坦克 T-90主战坦克由俄罗斯乌拉尔车辆制造厂生产,1994年正式装备俄军,还出口至印度等国。T-90主战坦克全重46.5吨,乘员3人。主武器为l门125毫米滑膛炮,配装自动装弹机,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杀伤爆破弹、定时引信榴霰弹和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弹药为分装式,弹药基数43发(含导弹6枚),其中22发为待发弹,置于炮塔底部的旋转式弹舱中。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药基数分别为2 000发和300发。采用稳像式综合火控系统,在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具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动力装置采用618千瓦的水冷增压多种燃料发动机,传动装置采用双侧变速箱,有7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悬挂装置采用扭杆式。最大速度60千米/时,最大行程550千米。车首和炮塔正面采用复合装甲以及最新的反应装甲,车体前部两侧也装有反应装甲,以加强对重点部位的防护。车上装有“窗帘”1主动防护系统。车内装有“三防”装置和自动灭火抑爆装置。
1995年
瑞典考库姆造船厂建造世界第一艘AIP潜艇“欧特兰”号 AIP潜艇(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指的是使用不依赖空气推进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潜艇。长期以来,常规柴电动力潜艇水面航行时使用柴油机,水下航行则使用蓄电池,所以水下续航力有限,潜航一段时间后便不得不上浮至通气管状态,利用柴油机为蓄电池充电,这就可能造成潜艇的暴露而遭到监视和攻击。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是常规潜艇发展的革命,由于AIP系统在水下可直接提供推进动力,有可能使常规潜艇在执行战斗任务期间的水下持续航行时间从数天增加到几周,单次水下续航力可超过1 000海里或更多,从而显著提高潜艇的水下续航力,大幅降低潜艇在巡航中的暴露率。目前,包括德国、瑞典和我国在内的几个国家已在AIP技术发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德国212A、206A以及中国“宋”级潜艇都配置有AIP系统。AIP潜艇的出现,使得常规潜艇的作战效能成倍提高,甚至接近于“准”核潜艇。面对造价高昂的核潜艇,AIP潜艇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海军发展潜艇力量的理性选择。
德国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雄野猪”扫雷坦克 扫雷坦克是工兵部队用于扫雷的特种坦克,装有扫雷器的坦克就是扫雷坦克。扫雷坦克的出现为坦克快速穿越雷区提供了可能,利用扫雷坦克可在地雷场中为坦克部队开辟安全通路。在多次战争冲突期间,地雷埋设引起严重的国际问题,根据红十字组织的有关资料,全世界每月因触雷就有800多人丧生,450人致残。例如1982年战争后的马岛,估计还有3万枚地雷遍布在广阔地区的明显地带。“雄野猪”坦克的研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它是一种全装甲车,由基础车和扫雷装置组成。其中,基础车选用的是M48A2主战坦克车体,公路最高行驶速度为50千米/时,扫雷作业速度为0.2~7千米/时;扫雷装置包括24根扫雷锤击链、扫雷轴、支撑臂、旋转臂以及液压调节系统等,在外形上类似大象的足部,悬挂在每分钟旋转400转的机械轴上,由柴油机驱动。扫雷作业中,扫雷轴带动扫雷链快速转动,锤击车前方的土壤、石块、地雷或其他障碍物,并向左前方抛出。“野猪”扫雷坦克有2名主要乘员,可在90秒内查明雷区,并以25千米/时以上的车速扫雷,扫雷宽4.7米、深250毫米。液压调节系统可根据地形不同进行水平调节,以使开辟出的通路比较平整。“雄野猪”坦克被称为当前唯一能扫除各种型号地雷或使其失效的理想设备,不管地雷配用何种引信,它均可将埋设在250毫米深处98%的地雷扫除掉。它现已定型生产。1995年,马克公司向国际代表展出了特种型号的“野猪”扫雷坦克,目的在于使该车在维持和平和人道主义行动中发挥作用。为了维和行动,德国联邦国防军已订购了这种扫雷坦克。目前,该车提供给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其他维持和平和人道主义机构。马克公司指出,该车也能由经过适当训练的平民使用。
1996年
俄罗斯研制出军事测绘列车 军事测绘列车是于1996年由俄罗斯研制的。冷战时期,苏联一直在追求一种“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军事测绘勤务保障装备,以满足部队在未来作战和平时训练中对地形资料的需要。军事测绘列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研制的,其目的就是应对由于军队机械化程度和诸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的日益提高而变得更为复杂的战场情况。由于军费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研制工作曾一度被搁置,但该车最终于1996年研制成功,开始为俄军服役。该车由20节箱组成,由测绘车、印刷车、指挥车、通信车、图库车等组成,装备有先进的设备,能独立执行各种测绘任务,在2~3小时内即可完成师团各种测绘任务,在12小时内能完成集团军战役的全部测绘任务,每昼夜能生产30余万份各类地图,是一个“战役战术综合体”。俄军研制军事测绘列车,原因有两个:一是列车的装载量大,是汽车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并且速度快、运行平稳、行驶安全;二是俄罗斯疆域广阔,东西长3万多千米,南北长8 000多千米,如果使用汽车,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俄罗斯的铁路网非常发达。该列车在其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共涉及100多个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其主要设计研究人员受到俄军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设计新颖,技术先进,制作精良,为俄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军开始研制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联合制导攻击武器”又叫“杰达姆”(JDAM,Joint Direct Atack Munition字头的音译),这种炸弹是为适应美国空军和海军发展要求而研制,用美军现存的普通常规炸弹升级发展而来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引导的全天候、自动寻敌常规炸弹,属于精确制导武器范围。1996年,美国空军与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签订了价值0.626亿美元的合同,开始了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40个月的工程与制造发展阶段,合同包括初始硬件、试验和多达5套的可选择产品,计划于1997年4月开始低速初始生产,1998年开始交货。JDAM的基本结构和现役精确制导炸弹类似,弹体部分仍是普通的钢制结构,不过其制导系统却以惯性制导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取代了以往的制导系统。目前军用的GPS可以精确到厘米程度,如果对作战目标发起攻击,利用GPS将目标方位输入JDAM的制导系统中,在任何情况下制导精度都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JDAM由制导组件〔包含惯性测量装置(IMV)〕、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以及尾部控制翼组成。由MK-81、MK-82、MK-83和MK-84常规炸弹改进而来的“杰达姆”分别编号为GBU-29、GBU-30、GBU-31和GBU-32等。美国海空军联合研制的JDAM可用于B-1、B-2、B-52、F-15、F-16、F/A-18、F-22、AV-8等各种军用飞机,可用来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压制敌人防空火力、反水面战以及进行两栖攻击等多种任务。利用惯性制导系统和GPS提供目标方位,可以确保攻击机不必进入目标区附近的防空火力网。
1997年
美军进行第一次激光反卫星拦截试验 激光反卫星试验,是世界大国在地球外层空间利用激光武器针对在轨卫星所做的攻击、摧毁研究试验。美国、中国和俄罗斯(苏联)都进行过反卫星试验。1997年10月17日,美国陆军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激光反卫星试验,这种试验对美国无疑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试验的目标是完成工作期限的MSTI-3卫星,该系列卫星原是美国弹道导弹防御局(BMDO)研制的,美军使用MIRACL激光器的高能化学激光对其照射。第一次试验使用高功率激光器(先进的中红外化学激光器)分两次照射位于低地球轨道上的空军MSTI-3研究卫星,激光束击中了目标点——中程红外照相机,照相机不再产生图像,表明卫星传感器受到了攻击。事实上,美国激光武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其战术、战区和战略级激光武器技术已经接近成熟,这次试验的成功是美军激光反卫星武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美国在激光武器的发展方面又前进了一步,已经或即将拥有激光反卫星能力。但是,美军在部署激光器之前,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其实战能力,因此还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类试验。
俄罗斯研制“白杨-M”导弹 “白杨-M”导弹是俄罗斯联邦超级秘密武器,也是21世纪俄罗斯战略力量的支柱。该导弹长22.7米,最大弹径1.95米,起飞质量47.2吨,推进系统为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星光辅助惯性制导,射程达1.05万千米,命中精度小于90米。“白杨-M”导弹野外机动性好,地面生存能力强,装载导弹的机动发射车可连续改变位置,并能从机动路途中的任意点发射。它采用高能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与液体推进剂相比,缩短了发射准备时间,整个发射过程仅需15分钟。由于采用速燃推进剂,导弹飞行速度快,助推段飞行时间短,该导弹比其他俄制导弹飞行速度更快,增强了助推段抗拦截能力。“白杨-M”具有改装成可携带3~4枚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的能力,弹头采用吸收雷达波和降低红外特征的材料,实现雷达隐身与红外隐身一体化。1997年开始服役,部署方式为地下发射井和公路机动发射车,俄军方称其技术性能要比美国现役陆基战略弹道导弹领先5~8年。由于弹头采取了抗核加固措施,并运用了电子干扰技术,其突防能力很强。它能突破目前世界上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美国人承认,“白杨-M”导弹大大降低了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效果。
“白杨-M”导弹
1998年
“全球鹰”无人机
美军研制“全球鹰”无人机 “全球鹰”是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生产的军用无人机,于1995年5月正式开始研制,1997年2月首架原型机出厂。“全球鹰”第1号是一种高空长航时无人机,1998年2月28日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首飞,在空中飞行了56分钟,降落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主跑道上,其飞行高度达到了9.8千米。“全球鹰”无人机在禁飞区内沿“蝶形领结”式航线飞行。根据美国国防部公众事务人员的说法,整个任务的各个环节(包括起飞和降落)都是无人机根据其任务计划自动完成的。“全球鹰”空重3.469吨,有效载荷907千克,最大燃油6.445吨,装有一台推力32.03千牛的涡扇发动机。“全球鹰”无人机机长13.53米,高4.63米,翼展35.42米,因此是一种巨大的无人机。“全球鹰”机载燃料超过7.3吨,最大航程可达25 949千米,自主飞行时间长达41小时,可以完成跨洲际飞行,飞行巡航速度635千米/时,实用升限2.05万米,活动半径5 560千米,转场航程26 761千米,定点续航时间24小时,最大续航时间大于42小时。由于“全球之鹰”无人机代表了一种新型的长航时、高空UAV,并且今后还将能配备防卫电子战能力(包括施曳诱饵),因此对电子战专家们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全球鹰”能与现有的联合部署智能支援系统(JDISS)和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联结,图像能直接而实时地传输给指挥官,用于指示目标、预警、快速攻击与再攻击、战斗评估等。2007年3月1日,首架新一代RQ-4Block 20“全球鹰”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成功完成首飞。该机具备多项新特征和先进能力,包括更长的翼展、重新设计和加固的机身、1 360千克的内部载荷能力等,完成一系列作战试验与鉴定后交付美空军第9侦察联队。
1999年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生产99式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是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生产、1999年装备部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99式主战坦克全重50吨,乘员3人。主武器为125毫米滑膛炮,采用自动装弹机,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杀伤爆破弹。辅助武器为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火控系统为稳像式,动力装置采用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可达65千米/时。201所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99式主战坦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了99A型主战坦克,在系统集成性能匹配、功能融合、电磁兼容等数十项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