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

1961年

“南安普顿”号人力飞机

第一架人力飞机试飞 从古代到近代,由于没有适合的动力装置,飞机的探索几乎都以人力驱动的扑翼机为主。这些探索无一获得成功。载人动力飞机研制成功后,20世纪30年代,有人在轻型滑翔机上安装螺旋桨和类似自行车的脚踏传动装置,依靠人的双脚蹬踏带动螺旋桨旋转产生动力,实现了短距离平飞。但由于飞机轻型化工作难度很大,结构技术原始,因此人力飞机没有实现持续飞行。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型材料和结构技术使人力飞机总重只有30千克左右,再加上大面积机翼,使单位面积翼载荷减少到与一般鸟类相同的水平。这些成果为人力飞机取得成功奠定了技术基础。1961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学生设计制造了世界第一架人力飞机“南安普敦”号。飞机翼展24.4米,总重58千克,采用类似自行车的传动机构驱动螺旋桨。该机在1961年11月9日飞行时离地高度1.5米,飞行距离900米。

1962年

法国试飞垂直起落试验机 达索公司在原“幻影”Ⅲ型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了试验型“巴尔扎克”号垂直起落飞机,于1962年10月13日首次试飞。机上装有8台RB-108型涡喷升力发动机和1台“奥菲斯”号巡航涡喷发动机。由于存在燃气吸入、悬停扰动及上反效应问题,它的性能和稳定性不佳。在一次过渡飞行试验时,该机发生“落叶飘式”的机毁人亡事故。改进而来的“幻影”Ⅲ-V型尺寸稍大,发动机性能有所提高。它的操纵特性和阻尼效应有所改善,过渡飞行很快,但悬停及低速飞行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死重大,有效载荷及航程受到很大影响,因而没有发展下去。

“巴尔扎克”号垂直起落飞机的试验机

英国“海鸥一号”人力飞机

人力飞机创造新纪录 受南安普顿大学研制成功第一架人力飞机的激励,英国霍克·希德利公司设计人员研制了几种人力飞机,包括“海鸥一号”和“海鸥二号”。它们的翼展约28.4米,总质量约62千克。1962年试飞时,“海鸥一号”创造了直线飞行距离908米的纪录,这个纪录保持了10年之久。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有人研制人力飞机,并取得一定成功。由于飞机材料仍然偏重,性能难以有大的提高。

1964年

米格-25型原型机首次试飞 米格-25型是苏联为对付美国B-70型超音速轰炸机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机。美国于1955年提出了B-70的研制计划后,要求最大速度达到音速的3倍。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提出米格-25研制计划。后来B-70计划取消,米格-25计划仍继续进行,并于1964年进行了首次试飞,但侧重点转向执行侦察任务。该机采用了与米格式飞机不同的设计特点:两侧二元进气道、双垂尾布局、上单翼,机身多采用简单直线外形。生产型米格-25于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曾创造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爬升率的多项世界纪录。

米格-25型高空高速截击机

SR-71型3倍音速战略侦察机

美国SR-71型战略侦察机首次试飞 为弥补U-2型侦察机速度低的缺陷,美国空军提出研制高空高速侦察机,即SR-71型战略侦察机。它是在F-12型截击机的基础上研制的。为避免被敌方雷达探测到,它采取了一些隐身措施,主要有翼身融合体、内倾式双立尾气动布局,周身涂有吸波涂层。1964年12月22日,SR-71进行了首次试飞。它的高空最大速度达到音速的3.2倍,实用升限24 000米。主要侦察设备有战场侦察系统、多探测装置系统、战略侦察系统、照相和探测设备、合成孔径雷达。1966年交付使用,从未被击落过。

美国超音速轰炸机的原型机XB-70试飞 1955年,波音公司和北美航空公司研究规划新一代远程重型轰炸机,用于取代波音B-52型亚音速轰炸机,要求最大飞行速度达到音速的3倍。1957年12月23日,美国空军选定北美航空公司的方案,这就是XB-70型超音速轰炸机。它采用细长三角翼、鸭式布局,尾部机身内装6台YJ-93型涡喷发动机。起飞质量242.8吨,最大时速3 191千米(M3),航程12 230千米。1964年9月21日,XB-70的原型机进行首次试飞。由于美国战略思想的变化,1962年这项计划被取消,并决定只研制两架用于空气动力学研究。第一架共飞行了83次,第二架飞行中坠毁,整个计划耗资20亿美元。

3倍音速战略轰炸机的原型机XB-70

1965年

中国强-5型攻击机首飞 中国强-5型攻击机以苏联米格-19型战斗机为原型进行设计,但从气动外形到武器系统几乎完全不同。强-5是中国自制的第一代超音速攻击机(强击机),最大平飞时速为1 210千米,在11千米的高度可达1.112马赫,实用升限15 400米,航程1 630千米,拦截半径250千米,着陆滑跑距离1 000米。它的载弹量为1.5吨。强-5型攻击机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后机身装两台与歼-6型歼击机相同的涡喷-6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静推力25.5千牛,加力推力31.87千牛。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强-5于1965年首次试飞,装备部队后长期以来是中国轻型攻击机的主力。

中国强-5型强击机

AH-1型“休伊眼镜蛇”武装直升机

第一架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问世 直升机研制成功的初期,主要用于联络、救援、战场运输等。在作战试验基础上,贝尔公司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专门的武装直升机AH-1型“休伊眼镜蛇”直升机,主要用途是护航、火力支援、反坦克和战术对地攻击。它是在民用贝尔-214型直升机基础上研制的,于1965年3月开始研制,1965年9月首次试飞,1967年4月交付使用。它可携带8枚“陶”式或“海尔法”式反坦克导弹,或2个70毫米火箭发射筒,或2个20毫米机炮吊舱,或2枚“响尾蛇”导弹。它有多种型号,总产量很大,达3 630多架。

1966年

苏联米格-23型战斗机试制成功 米格-23型战斗机是苏联第一种实用型变后掠翼战斗机,是米格-21的后继机。它在设计上有许多重大突破:改头部进气为两侧进气;改变原来轻小型设计思想,强调质量大、航程远、设备全、火力强。该机于1966年试制成功,1967年6月10日进行首次试飞。它是苏联典型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长时间是空军的主力。该机改型较多,有战斗教练型、高机动型、舰载型、截击型和出口型。曾出口许多国家,总产量达5 047架。

米格-23型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

中国轰-5型轰炸机首飞 中国轰-5型轰炸机是中国哈尔滨飞机公司参照苏联的伊尔-28型轰炸机改进设计并试制生产的一种亚音速轻型轰炸机,可在各种复杂的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机翼,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轰-5长期以来是中国轻型轰炸机的主力,共生产500余架。

中国轰-5型轻型轰炸机

1967年

“幻影”G变后掠翼战斗机试验

欧洲第一架变后掠翼战斗机“幻影”G首次试飞 该机由法国达索公司研制,是在“幻影”5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它是一种试验机,1967年11月18日进行首次试飞。由于性能不佳,该项计划于1968年取消,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惠特科姆首次提出超临界翼形 为了改善高速飞机的飞行性能和经济性能,20世纪50年代后针对高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的翼型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了推迟激波的来临和减小波阻,采用后掠翼或减小机翼厚度可以提高临界马赫数。美国空气动力学家惠特科姆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超临界翼型概念,该翼型的作用是可以推迟激波来临和降低波阻。与普通翼型相比,超临界翼形的特点是前缘钝圆,上表面平坦,下表面接近后缘处有反凹,且后缘较薄并向下弯曲。气流绕过这种翼型时速度增加较小,平坦的上表面使局部流速变化不大。这样,可将飞行马赫数提高到较高的水平,使上表面气流达到局部音速。在达到音速后,局部气流速度的增长较慢,形成的激波较弱,阻力增加也较缓慢。超临界机翼推迟激波来临、降低波阻的效果往往比后掠翼更佳。它能使飞机在马赫数为M0.95时无激波产生,且不会增加飞机质量,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型飞机。

美国宇航局的超临界机翼试验机TF-8A

图②为超临界翼型,激波较弱

“鹞”式实用型垂直起落战斗机

英国研制成功第一种实用型垂直起落飞机 1965年初,英国决定自行改进P-1127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将其命名为“鹞”式,对各系统都做了重大改进,对进气道、机翼形状、头锥外形都进行了修改。其动力装置是一台推力为84.5千牛的“飞马”6MK101型发动机。发动机带有四个可旋转的喷管,分别沿机腹中心线两侧对称布置,它们可在0°到98.5°范围内偏转,提供垂直起降、过渡飞行和常规飞行各种飞行状态下所需的升力和推力。四个旋转喷管中,前一对排出风扇气流,后一对排出燃气气流。进气道外罩前缘后侧有8个自动吸气开启的辅助进气活门,用于补偿零速度或低速飞行时的进气量。机头、机尾和翼梢还装有从发动机引气的反作用操纵系统喷管,用以控制飞行姿态和改善失速状态的操纵性。“鹞”式飞机于1967年12月首次试飞,1969年4月正式开始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一种投入实用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用于对地攻击、空战和侦察。

路德维希[德]提出管风洞概念 提高风洞实验的雷诺数是空气动力学一直都在努力的目标。用增加气流密度的方式来提高雷诺数是风洞设计常用的方法,但气流密度的提高受到风洞结构、模型、天平应用以及模型变形的限制,而且所需的功率和造价也是很高的。这说明用常规的连续式或暂冲式风洞来实现高雷诺数是十分困难的。1967年,德国空气动力学家路德维希(Hubert Ludwieg,1886—1969)提出一种新型跨音速高雷诺数风洞(亦称管风洞)方案,此后10年间,美国、西欧一些国家和日本都建造了研究性的管风洞。由于这种风洞提高雷诺数不是很明显,后来各国纷纷放弃了此类方案,转而研制低温高雷诺数风洞。

1968年

中国轰-6中型轰炸机

中国轰-6型轰炸机首飞 中国轰-6中型轰炸机是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仿照苏联图-16型轰炸机而研制生产的一种喷气式轰炸机,于1968年12月24日首次试飞。最初,生产厂安排在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以大部件组装的图-16在1958年进行了试飞。转到西安后,轰-6进行了多种改进设计。该机最大起飞质量79吨,安装有2台涡喷-8发动机,单台推力93.2千牛,最大速度1 050千米/时,航程6 000千米,载弹量9 000千克。目前,轰-6仍然是中国空军战略轰炸力量的主力机种。

图-144型超音速客机

苏联图-144型超音速客机首次试飞 图-144型客机是苏联在得悉美国、西欧准备研制超音速客机后,仓促上马研制的超音速客机。图-144与“协和”号一样采用下单翼结构,细长三角翼,无平尾,可下垂的机头。四台发动机也分别下挂在机翼下侧。其巡航速度为M2.35,最大航程6 500千米,载客140人。1968年12月31日,图-144首次试飞。经过大约3年的试飞,图-144进行了重大改动,并于1973年投入批量生产。1973年6月3日,一架图-144型超音速在巴黎航展飞行表演时,突然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这是超音速客机的第一次重大事故。这一事件使苏联推迟了图-144交付民航使用的时间表。1976年12月,图-144开始在苏联国内航线上使用,主要是用来进行货运和邮运。1977年11月,图-144开始客运飞行,后因发生事故而暂停了飞行。1979年,苏联生产出改进型图-144D,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经济性、噪音等方面有所改善,1981年投入航线使用。后因运行经济收益不佳,没有继续发展使用。

1969年

波音747型宽体客机的原型机

波音-747型宽体客机试飞成功 20世纪60年代中期,民航发展迅速。飞机生产厂商和航空公司预测民航客机需求量的增长率在15%以上。人们普遍认为,要适应这一发展必须制造一种大型宽体客机。1965年,波音公司投标军用C-5A型运输机失败。它是一种比当时任何运输机都大出一倍的飞机,但波音公司的要价太高,因此输给了洛克希德公司。波音公司开始把为C-5A准备的技术转移到民用领域,研制宽机身客机。波音公司研制波音747的计划得到了泛美航空公司的支持。波音747的研制在厂房、设备、发动机等方面遇到极大困难。经过四年多的努力,1968年波音公司举行了波音747出厂典礼。1969年2月9日,波音747进行了首次试飞。由于发动机未过关,极大地影响到飞机的交付。20世纪70年代中期,普惠公司研制的发动机过关。1978年整个民航飞机市场前景好,对波音747的需求量大增。随着发动机效率的不断提高,各航空公司为波音747配套的设施也不断完善,这种飞机成为航线中效率最高、最可靠、最安全的客机。它在市场上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售出的总数超过了DC-10和L-1101的总和。截止到2018年1月,各型波音747生产销售总数为1 543架,目前仍在改进之中。

最新型波音747-400型客机

波音747-8VIP型概念机

“协和”号超音速客机试飞成功 20世纪50年代后期,英国皇家航空研究院开始研究大型超音速客机设计问题。当时多家飞机公司提出了各种方案,包括后掠翼方案、可变后掠翼方案、小翼弦比梯形翼方案、细长三角翼方案和M形机翼方案。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方案都不能满足航程、速度和载客量方面的要求。这期间,涡动力学初步建立。“协和”号总体设计最后应用了涡动力学成果,选择细长“S”机翼,解决了低速时升力特性差的问题,成为第一架应用脱体涡升力设计的实用飞机。1969年3月2日,“协和”号飞机比苏联图-144晚了3个月进行了首次试飞。1970年11月4日,“协和”号飞机试飞时达到M2的飞行速度。1975年9月1日,“协和”号飞机在1天内4次飞越大西洋,这在航空史上尚属首次。1976年1月21日,“协和”号飞机首次载客飞行。由于存在耗油高、噪音大、航程短等问题,它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2003年,法国航空公司和英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号飞机同时宣布退役。

“协和”号超音速客机

中国歼-8型战斗机首飞 歼-8型战斗机是中国基于MiG-21(歼-7)型战斗机进行重大改进研发而成的高空高速歼击机,主要承担制空与拦截任务,于1969年7月5日首次试飞。歼-8基本型装备两台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生产的涡喷-7A型发动机,最大马赫数为2.2。装有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7个外挂点;可以使用霹雳-2、霹雳-5、霹雳-8短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1中程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及无制导航弹与火箭弹。1985年,采用两侧进气的歼-8Ⅱ型战斗机试飞成功。

中国直-6型直升机首飞 直-6(Z-6)型直升机是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在直-5型直升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的,是在中国直升机发动机从活塞式到涡轮式的过渡中研制出的产品。直-6于1969年12月15日首次试飞。该机是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计划用于代替直-5直升机。但由于发动机性能方面存在不足,加之盲目转产影响到它的改进和完善,1979年直-6的研制计划中止。该机曾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1970年

法国图鲁兹空中客车工业公司总部

空中客车公司成立 空中客车公司(Airbus)是欧洲一家民航飞机制造公司,于1970年在法国成立,由德国、法国、西班牙与英国共同创立。该公司成立后,主要致力于空中客车系列客机的研制和销售,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成为与美国波音公司平起平坐的干线客机生产商。1996年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后,空中客车公司进行了彻底改组,由原来的非实体性公司转变成实体公司,并进入欧洲最大的军火供应制造商——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EADS)旗下。空中客车从A300型客机开始,先后研制了A320系列、A330/340系列、A380系列和A350系列,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005年投入使用的A380型客机超越波音747型客机成为世界上起飞质量最大、载客量最多的客机。

F-14A型舰载变后掠翼战斗机

F-14A型舰载变后掠翼战斗机首次试飞 继第二代超音速客机广泛使用后,各国都在探索研制所谓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强调机动性、大作战半径以及兼具对地攻击能力,这就是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F-14型战斗机是美国海军主力重型舰载战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主要用于执行护航、舰队防空、对地支援等任务。经过招标,格鲁曼公司的方案被选中,1969年初与美国海军签订研制合同。为适应舰载短距起降的要求,该机采用了可变后掠翼布局。F-14的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1日进行了首次试飞。经过两年试飞,于1972年10月装备美国海军。

中国运-7型运输机首飞 运-7(Y-7)型运输机是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在苏联安-24和安-26型运输机的基础上,仿制和研制生产的双发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支线运输机。1970年12月25日,运-7进行了首次试飞。经过不断改进,运-7于1986年5月1日正式投入航线运营。它的载客量为60人,生产数量超过1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