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1991年

空中客车A340型远程宽体客机首次试飞 A340型客机是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分析世界主要航空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需求后,于1986宣布研制的四发远程客机。这种客机的研制也标志着欧洲可在短程、中程和远程干线客机上全面同波音公司竞争。A340采用先进的可变弯度机翼和机梢小翼,可使升阻比比A300系列提高40%。先进的高涵道比发动机进一步改善了经济性。A340的航程可达12 500千米以上,达到波音747的量级。A340于1991年10月25日首次试飞,1993年投入航线运营。由于超远程航线需求不大,它的生产量不高。

空中客车A340型远程宽体客机

1992年

中国直-9直升机

中国自行制造的直-9型直升机试飞成功 直-9型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经根据法国“海豚”号直升机(SN365N)来生产的多用途直升机。1980年10月15日,中法双方签约,法国授权中国方面生产SA-365N1型直升机。1982年,哈尔滨飞机公司完成首架直升机的装配和试飞。1983年,直-9型直升机正式进入部队服役。至1990年,原法国授权的50架直升机均已完成生产组装,其中28架为基本型直-9,20架为直-9A型(相当于AS365N2)。哈尔滨飞机公司另外生产了两架直-9A-100型直升机,开始尝试自行生产制造。1992年1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直-9型直升机试飞成功。1993年9月,中法双方再度签约生产22架直-9型直升机,另外还有8架民用型直-9。1994年10月23日,直-9B试飞成功。经过多年的努力,直-9衍生出数种不同功能的直升机。

DC-X型“三角快帆”

1993年

DC-X型“三角快帆”首次试飞 “三角快帆”是美国用于验证单级入轨、垂直起降运载器设计的缩比模型。它呈四棱锥体,装有一台发动机。试验时它垂直起飞,然后进行一次翻转机动,最后垂直降落。1993年8月18日,“三角快帆”首次试飞,历时一分钟,完成了垂直起飞、悬停、翻转和降落飞行。1993年共试飞了5次。

第四代涡轴发动机出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美开始研制第四代涡轴发动机。其特点是组成单元更少,可靠性更高,质量更轻,耗油率更小,无故障时间更长。代表性型号有美国的T800和西欧三国联合研制的MTR390。T800型进气道装有粒子分离器,增强了防砂能力;单元体设计,由四个单元体组成,可靠性、适应性和维护性都大大提高;压气机为双级离心式,转子稳定性好,零件数少,便于维修,耐腐蚀性和抗外来物损伤的能力强;采用气冷单晶叶片,提高了涡轮前温度;全数字电子控制系统保证了发动机在高空能自动启动,并且与直升机飞行性能达到最佳匹配。该发动机于1988年开始进行飞行试验,1993年获美国陆军的合格证,1994年正式在RAH-66型直升机上进行飞行试验。欧洲德、法、英三国合作的MTR390型涡轮轴发动机从1986年开始研制,1993年取得了合格证。

欧洲“虎”式武装直升机安装了MTR390型涡轮轴发动机

1994年

欧洲战斗机EF-2000(“台风”号)试飞成功 在欧洲,除法国和瑞典外,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长期以来都以合作的形式来研制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EF-2000也是如此。1983年,英国、德国和意大利为研究下一代战斗机而联合提出EAP试验机计划。在此基础上,1984年7月,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达成协议,联合发展一种20世纪90年代使用的先进战斗机,当时称EFA(欧洲战斗机),其假想作战对象是苏联米格-29和苏-27。1986年EFA完成概念研究,1987年12月完成概念细化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为降低成本,又对方案进行调整,改为EF-2000,着眼于21世纪使用。该机采用全动式鸭翼、三角翼布局,机翼前缘有自动调节的缝翼。飞机主要用于空战,也兼顾对地攻击。EF-2000战斗机1994年3月27日首次试飞。该机是世界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技术和性能上居于第三代与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之间。虽然性能不如美国的F-22,但价格适中,所以它主要装备西欧一些国家,已生产600余架。

欧洲EF-2000“台风”号战斗机

波音777型客机

波音公司推出波音777型新客机 波音777型客机是波音公司研制的双发远程客机,最初称波音767-X,1989年公布其主要设计特点。其设计思想是改善波音747运营的经济性,提高波音767的航程,属于第五代喷气式客机。在技术上,除增加载客量、提高适应性和航程外,强调降低耗油率,提高经济性。采用的技术措施有:安装耗油率更低、排污更小、噪声更低、涵道比更高、推力更大、维护性更好的涡扇发动机;加大复合材料的用量;进一步加大展弦比来提高气动效率,采用高效亚音速翼型。另一大特点是完全采用计算机设计,没有一张图纸。波音777的原型机于1994年6月12日首次试飞,1995年交付使用。波音777-200的典型数据为:机长63.73米,机高18.44米,翼展60.9米,最大起飞质量230吨~263吨,巡航速度达M0.83,最大航程约7 500千米~12 400千米,载客量最大可达400人。

1996年

美国“科曼奇”号直升机试飞成功 RAH-66型“科曼奇”号直升机由波音公司和西科尔斯基公司研制,用于侦察和攻击,是美国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也是第一种具有隐身性能的武装直升机。它的最大速度为328千米/时,转场航程2 335千米。该机装有机炮,可带14枚“海尔法”导弹或28枚“毒刺”导弹,主要用于空战、战场支援和反坦克。其原型机于1996年1月4日首次试飞。在进行大量试飞后,该直升机于2006年交付使用,美国陆军订购数为1 296架。由于研制进度多次推延、费用大大超标,加之美国战略战术的调整,美国国防部于2004年宣布取消该研制项目。因此只生产了2架原型机,未投入使用。

RAH-66型“科曼奇”号直升机

中国歼-8ⅡM试飞成功 歼-8ⅡM型战斗机与歼-8Ⅱ型相比,换装了改进的发动机,加装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具有较强的电子战能力、上视/下视能力、空对空和空对地作战能力。配备了功能齐全、性能优良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能对空中多个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跟踪,可制导中程拦射导弹,实现单目标或双目标攻击;并具有精确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可制导空对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多种武器,提高了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1996年3月31日歼-8ⅡM首次试飞。

苏-37型战斗机

俄罗斯第四代战斗机苏-37首次试飞 苏-37型战斗机由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是在苏-27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四代战斗机,但性能指标远远超过了苏-27M。苏-37是一种单座、多用途、全天候空中优势大的战斗机,突出的性能是具有超常的机动能力。这得益于它的发动机采用矢量推进技术,推力大,且喷管可以转向,因而可实现超常的机动飞行。另外,苏-37的电子设备也全面更新,更加增强了它的飞行性能和作战能力。1996年4月2日苏-37首次试飞。同年9月,该机在英国范堡罗进行了高机动性的表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 波音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民用飞机生产集团,但军用飞机生产地位不高,在美国国防承包商中排名第3、4位。麦道公司的民用飞机生产一直走下坡路。为了提高在美国国防承包商中的地位,同时牢牢占据民用飞机市场的头把交椅,两家公司终于走上合并的道路,实际上是波音吞并了麦道。波音和麦道两家公司在1994年开始对话合并事宜。1996年12月,两家公司终于达成协议,正式宣布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仍称波音公司,麦道公司则成为新波音公司的一个分部。这项合并计划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受到欧洲各国的激烈反对。新的波音公司的总雇员达23万人,下设商用飞机集团;信息、空间与防御系统部;麦克唐纳飞机与导弹系统部;宇航系统部。麦道的加入使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度提高,年销售额达到480亿美元,客户遍布世界145个国家,超过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而重新成为全球头号航宇公司。

LOFLYTE乘波飞机试验机

首架乘波飞机LOFLYTE试飞成功 早在20世纪50年代,空气动力学家们就提出过乘波飞机(Waverider)的设想,认为这种飞机可以利用激波的致密特性使飞机产生很大的升力,其速度可望达到高超音速。相关试验工作随后展开。美国宇航局和空军莱特试验室研制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模型LOFLYTE采用乘波外形,利用激波产生升力使飞机飞行。该模型长2.54米,总重36千克,装有一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由精确自动化公司制造。1996年12月16日,该机进行首次飞行,持续了34秒,飞行高度45米,并进行了180°转弯。在1997年的试飞中,最大速度达到音速的5.5倍。

1997年

波音777型客机创大型客机航速和航程纪录 1997年,波音公司利用波音777型客机进行全球展示性飞行。一架波音777型客机从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机场起飞,直飞马莱西亚吉隆坡,后返回西雅图,历时41小时59分,航程达20 044.2千米,平均速度达到889千米/时,创长途飞行速度纪录。此前的两个纪录是由空中客车A340保持的,速度是789.86千米/时。

美国X-36型试验机首次试飞 X-36型试验机是美国宇航局为研制未来无尾先进战斗机服务的技术验证机。其翼展3.15米,机长5.5米,最大起飞质量580千克,装有一台F112型涡扇发动机。它有一副前翼和一副主机翼,均呈上弯形。1997年5月17日首次试飞时,由于后机身部件过热,只飞了6分钟,高度1 500米。第二次飞行在22日进行,飞行时间17分钟。以后逐步提高飞行时间、速度、高度和迎角。该项计划旨在为未来战斗机设计积累技术。

X-36型试验机

F-22型战斗机首次试飞 F-22型战斗机是YF-22试验机的实用改型,比原型机略小,主要任务是取得并确保战区的制空权,额外任务包括对地攻击、电子战和信号情报。1997年9月7日首次飞行达到了预期目标。此次试飞持续58分钟。主要任务是检查F-119型发动机的操纵性能,试验F-22操纵系统的灵敏性和精确性。飞行高度达到4 500米~6 000米;飞行速度达到420千米,最大迎角14°。1997年9月14日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飞。经过近一年的试飞,F-22于1998年10月首次进行了超音速飞行。F-22配备了AN/APG-77型主动相控阵雷达、AIM-9X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AIM-120C/D中程空对空导弹、二维F119-PW-100推力矢量发动机、先进整合航电与人机界面等。在设计上具备超音速巡航(不需使用加力燃烧室)、超视距作战、高机动性、对雷达与红外线隐形等特性。据估计其作战能力为F-15的2~4倍。

F-22型战斗机

波音777-300出厂 波音777型客机是最大的双发喷气客机,777-300又是该型机最大的改型,是777-200的增长增重型,总长73.9米,比777-200型长10米,比波音747还长3.3米,起飞质量近300吨。它典型的三级布局可载客328~349名,两级布局可载客400~479名,单级布局(全经济舱)载客达550名。其航程可达10 370千米,达到波音747的量级。该机主要用于中远程航线,用以替换波音747-200和300等早期型号,但经济性大大提高。

S-47型前掠翼试验机

俄罗斯S-47型前掠翼试验机试飞 S-47型试验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航空集团研发的超音速试验机,设计与试飞阶段曾经给予S-32和S-37的编号。该机最大的特点是前掠翼的设计。自2002年以后编号改为苏-47。它大量使用了苏-27的结构和部件,尺寸也相似。它的设计很有特色:带有一副鸭翼,一副前掠主翼和常规尾翼,翼身融合体布局,采用了大后掠角双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前掠翼布局能保证该机在亚音速飞行时具有最好的气动性能;提高飞机在大迎角飞行时的可控性。此外,前掠翼布局与推力矢量技术结合,能保证在空战中的绝对优势。

波音公司高速民航机设计方案

波音公司提出高速民用客机设计方案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了研制第二超音速客机的热潮,为此许多国家都提出了设计方案。波音公司的方案是:机长97.5米,翼展39.6米,起飞质量340吨,巡航速度M2.4,巡航高度18 300米。装备4台涡扇发动机。估计它可载客300名,航程9 250千米。它的机翼呈准“S”形,分三段后掠。机身细长,尾部有一个菱形尾翼组件。这架飞机是计算机设计的,只是初步方案,未进入工程发展阶段。

1998年

中国FBC-1型“飞豹”号歼击轰炸机首次亮相 在1998年中国珠海航展上,“飞豹”号歼击轰炸机首次进行了空中飞行表演。该机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是双座、双发、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主要用于执行对地、对海攻击任务,也有一定的歼击护航能力。该机采用两台“秦岭”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122.1千牛。它的最大速度为M1.6~1.7,航程2 850千米,作战半径850千米。机上有7个外挂点,载弹6.5吨。另装有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

中国歼-10型战斗机首飞 歼-10型战斗机是中国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为空军研制、生产的单发、全天候、多功能、采用鸭式气动布局的第三代战斗机。1998年3月23日进行了首次试飞。歼-10于1986年开始研制,广泛采用第三代战斗机的先进设备。首次试飞成功后,经过多年试验考核,2004年装备部队,2008年首次对外亮相。该机后来又作为“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装备的表演飞机。

中国歼-10第三代战斗机

中国研制成功地效飞行器 由宏图飞机制造厂研制生产的DXF100型地(水)效飞行器于1998年试飞成功,首次试飞时间为30分钟,飞行高度90米,最大速度为140千米/时。它采用船身式布局,“T”形尾翼,全金属铝合金结构。飞机空重3.8吨,载荷1.2吨,最大飞行速度200千米/时,航程400千米。地效飞行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国DXF100型地效飞行器

1999年

第一次气球不着陆环球飞行完成 1999年3月1日,瑞士著名探险家伯特兰·皮卡德(Bertrand Piccard,1958—)和英国飞行家布赖恩·琼斯(Brian Jones,1947—)驾驶“布雷特林轨道器3号”气球从瑞士出发,经过与地面气象观测小组的密切配合,不断寻找顺风气流,1999年于3月20日在埃及降落,完成了首次载人气球不着陆环球飞行,飞行总时间为19天21小时55分,距离为45 755千米。

皮卡德(右)和琼斯(左)

首次环球飞行所用的气球

亚洲最大的2.4米跨音速风洞建成 1999年12月22日,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2.4米跨音速风洞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通过国家验收,这是亚洲尺寸最大的跨音速风洞。风洞根据试验段风速的不同,分成低速风洞、亚音速风洞、跨音速风洞、超音速风洞以及高超音速风洞等多种类型,其中大尺寸跨音速是建造技术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一种。该风洞的建成,对于空气动力学研究与飞行器设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2.4米跨音速风洞

2000年

“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失事 2000年7月25日,法国航空公司AF4590航班一架“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在巴黎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110名乘客全部遇难。这是自该机型1973年投入运营27年以来,发生的首次机毁人亡事故,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在事故查清及问题得到解决之前,英航和法航的所有“协和”号飞机全部停飞。初步调查表明,此次事故是由飞机起落架的轮胎爆裂造成的。轮胎碎片高速射向机翼的油缸,造成的震荡波导致油箱盖受压并打开,大量燃油泄漏;另外一块较小的轮胎碎片割断起落架的电缆线,导致火花引燃漏油起火。飞机最后失控坠毁在1千米外的地方。事故共造成113人死亡。

法航“协和”号飞机

法航“协和”号飞机起火情形

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成立 为应对1996年波音公司兼并麦道公司而形成的垄断压力,1997年12月,英、法、德三国政府出于欧洲合作成功的经验、民用领域的强大优势和来自美国威胁三方面的考虑,号召各自国家的大型企业进行整合,并于1998年3月宣布了成立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EADC)的第一份报告。1998年7月9日,六国(英、法、德、西班牙、瑞典、意大利)工业部长都要求尽快解决整合相关事宜。EADC的核心业务包括:民用及军用运输机、作战及军用飞机、直升机、空间发射装备及轨道设施、卫星及卫星运行、制导武器及防务和航空航天系统。政治、经济、财务等问题导致合并过程一波三折。1999年10月14日,法国与德国联合宣布建立了第一个跨国家航空航天及防务公司——EADS公司。当年12月,西班牙宇航公司(CASA)签署加入EADS协议。2000年7月10日,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European Aeronautic Defense and Space Company,缩写EADS)正式宣布成立。它是由法国宇航、德国多尼尔公司和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宇航公司(DASA)、西班牙宇航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是欧洲的大型航空航天工业公司。EADS雇员超过11万人,分布在全世界的70个地方。EADS公司是继波音之后世界上第二大航空航天公司,主要从事军民用飞机、导弹、航天火箭和相关系统的开发。

EADS子公司——空客公司生产的全球最大的喷气客机A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