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世纪
《太白阴经》书影
晚唐李筌著《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军事著作。《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李筌是唐代后期著名兵学家,号少室山达观子,籍贯不详,生卒年不见记载,约为玄宗至代宗时人。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知道,李筌是精通文墨、任过军政要职、有政治和军事经验、著有多种兵书的官员,老年后入嵩山隐居,不知所终。在李筌所著的兵书中,以《太白阴经》的学术价值为最高。此书在《新唐书·艺文志》已有著录。今存有明清古阁抄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长恩书室丛书》本等各种刊本。该书博采道、儒、兵等各家军事理论之所长,又具有某些独到的见解。《太白阴经》的最大特点是在编纂体例上进行了创新,它对战争和军事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的综合研究,分解为诸多专题,从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为军事百科性兵书和专题兵书著述开辟了新的途径。《太白阴经》还对军典礼仪、各种攻防战具、宿营行军、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屯田、人马医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于各种兵器、攻守城器械、城防设施、水军战船的论述,其内容占全书篇幅的10%左右,反映了唐代以前我国军事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大多被宋代《武经总要》所转录。此书内容丰富,李荃在进书表中称:“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囊括无遗,秋毫毕录。其阴阳天道,风云向背,虽远人事,亦存而不忘。”后人对此书非常重视。
维京剑
维京人使用维京剑 维京剑又称“维京时代剑”(Viking Age sword),是中世纪早期一款由罗马剑(spatha)演化而来的武器形制。维京剑的护手与柄头多由钢铁制成(尚未出现后期骑士剑上常见的十字状护手);同罗马剑相比,维京剑的剑头更为尖锐,这一设计使其在对抗锁子甲时能够获得更好的击刺效果;剑身呈宽叶双刃状,宽度在3.81~5.84cm之间,同时,剑身上有明显的凹槽,凹槽起到了“工字钢”的作用,既加强了剑身强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剑身质量;剑柄握把上宽下窄,底部有剑柄圆头,主要用于增加剑柄配重进而提高持剑者挥剑时的灵活性,同时也有防止持剑者脱手的功能,剑柄圆头一般呈三瓣或五瓣状,上面镀有铜、银等金属,纹路颇为精美。维京剑较短,在60.96~91.44cm之间,在实战中往往同盾牌配合使用。维京剑的源起至今尚无定论,该剑之所以被称为“维京剑”是因为其主要出土于8—11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维京墓葬中,但是维京剑的具体起源似乎又与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密不可分,查理曼大帝(Charles the Great,742—814)在圣诞节使用的仪式长剑,在形制上就与维京剑十分相似。同时,在出土的诸多维京剑中,有百余柄质量上乘、剑身上镌刻着“沃伯”字样铭文的“沃伯剑”(Ulfberht swords),而“沃伯”一词为法兰克语,因此有学者推测维京剑的制造实际上同法兰克王国的天主教教廷密切相关,但由于天主教廷长期同维京人保持敌对关系,双方也并无贸易往来,因此维京剑很有可能是以走私的方式进入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中世纪早期,由于缺乏整块的金属原料,剑的锻造原料大多采用“旋焊”(pattern-welding)法制作的钢材(又称假大马士革钢、焊接大马士革钢),由这种方法炼成的大块金属是由多种小块金属焊合而成的,因此这种“假大马士革钢”杂质较多,在质地上也比较脆弱。维京剑从原料到锻造工艺上皆异于同时期武器,比如沃伯剑就由含碳量为1%的坩埚钢锻造,这些坩埚钢大多来自印度海得拉巴地区,经由中亚输送至欧洲,原料选择上的纯粹使得维京剑所包含的杂质远低于同时期武器,但随之带来的高昂成本决定了维京剑无法配备于每一名普通士兵,而往往成为贵族阶级的专属武器作为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而存在。10世纪后,欧洲的冶金工艺水平大幅提升,剑的锻造成本也随之降低,而维京剑的一些特征也被欧洲其他地区借鉴吸收,进而演化成为中世纪中期欧洲普遍使用的骑士剑(武装剑)。
出土的“沃伯剑”
约800年
鹅鹘车
中国出现鹅鹘车 鹅鹘车是中国古代装有长杆铁铲用以铲毁城墙的轮式攻城器械,又称鹅车、锇鹘车、饿鹘车。它由木车和大铁铲两部分构成。木车安有四轮,上置横梁、滚轴,用于运载及支撑大铁铲。大铁铲装有长木柄,前端安装了巨大的铁铲头,架在滚轴上,用于破坏城墙。使用时,先将鹅鹘车推抵城下,再握住大铁铲长柄后端,使其依托在滚轴上并以铁铲头猛烈铲掘城墙。《旧唐书·吐蕃列传》记载,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吐蕃节度论三摩及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绮心儿率领15万大军将唐朝盐州(今陕西定边)城团团包围,并“以飞梯、鹅车、木驴等四面齐攻,城欲陷者数四”,并使“城穿坏不可守”。唐刺史李文悦率领士兵竭力抵抗,“撤屋版以御之,昼夜防拒,保城未失”。
维京人制造了维京矛枪 维京矛枪由阔叶状的纯铁尖枪头和由木头制成的矛杆组成,长1~2米,用于远距离作战。维京矛枪的枪头附近附有侧翼,也叫钩矛枪。维京矛枪的杀伤力巨大,矛头较小的矛枪用于刺杀和投掷,而矛头较大的矛枪用于砍杀。维京矛枪可以用于投掷,所以不像普通的矛枪一样需要用双手来使用。维京矛枪的使用者需要经过严苛的训练,技巧高超的使用者不但能用双手来投掷矛枪,而且可以接住对手投掷过来的矛枪并朝对方扔回去。
维京战斧
维京人制造了维京战斧 维京战斧由巨大的新月形或凸圆形的头部和木质剑柄组成,长1~2米,是由维京时期家用劈木斧经改良以便用于战斗发展而来的。当维京人挥舞起维京战斧时,这种兵器的杀伤力是可想而知的。根据需要的不同,维京战斧的制造也会有所不同。斧身既可以制成坚硬的双刃斧身,又可以制成更为轻巧、更易操作的薄刃斧身。
808年
中国人清虚子发明火药 火药,又称为黑火药,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地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火药被发明之后,曾被当作药类。《本草纲目》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火药》中说道:“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清朝和邦额在《夜谭随录·烽子》中说道:“乃取火枪火药下铅子,向妇人发之。”火药是一种黑色或棕色的炸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黄机械混合而成,最初均制成粉末状,后制成大小不同的颗粒状,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采用无烟火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军用发射药。火药受热或撞击后立即引起爆炸。火药是武器发射弹丸的能源,按用途可分为点火药、发射药、固体推进剂。发射药又分为枪用发射药、炮用发射药、弹射座椅发射药等。固体推进剂又分为火箭用固体推进剂、导弹用固体推进剂。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成为枪弹、炮弹的发射药,火箭、导弹的推进剂,以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
约900年
西欧人改进十字弩 十字弩(crossbow,又译十字弓、手弩)是中世纪中期在西欧地区广泛使用的单兵远程武器,并随着十字军东征传播至东欧地区。虽然在1—4世纪时期罗马步兵已然配备了单兵十字弩,但在5世纪后,欧洲战场上鲜有关于十字弩的记载,直至10世纪十字弩才作为单兵远程武器重新出现在历史记载中。10—14世纪的十字弩由角(horn)、肌腱(sinew)与木质构件组成。十字弩前部装有脚蹬,在拉弦时,弩手先弯腰将弓弦挂在自己皮带的金属钩上,在踩脚蹬的同时利用挺直身体的力量将弓弦拉至发箭扳机的槽口,便可将弩提起向目标射击。14世纪后,十字弩的弓片逐渐转为钢制,这类十字弩的弓弦需要利用羊角杠杆或是绞盘才能拉动。十字弩有效射程在137m左右,使用的弩箭多为方镞箭,在有效射程内拥有良好的穿甲效果,能够贯穿骑士的板甲及锁子甲。虽然在射程与威力上弱于同时期的英国长弓,但十字弩的优势在于操作的简易性,十字弩手的训练周期远短于长弓手,十字弩也可作为骑兵武器在马背上使用,这使得十字弩成为中世纪时期除长弓以外威力最大的单兵远程武器,除英国以外,欧洲大多数地区都将十字弩作为单兵远程武器使用。1139年,第二次教廷会议严令禁止基督教徒内部使用十字弩,只在攻击异教徒时方可以使用。直至16世纪,滑膛枪的大量使用才使得十字弩逐步退出了军事领域,仅作为狩猎工具为人们所使用。
手持十字弩的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