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莱马陆军坦克厂与底特律兵工坦克厂生产M1系列主战坦克 美国M1系列主战坦克(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由莱马陆军坦克厂(Lima Army Tank Plant)和底特律兵工坦克厂(Detroit Arsenal Tank Plant)生产,于1981年装备部队,除装备美军外还出口至中东等地区,目前共有M1、MIAI、MIA2、MIA2SEP等型号。M1主战坦克战斗全重54.5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1门105毫米线膛炮,弹药基数55发;辅助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和2挺7.62毫米机枪,弹药基数分别为1 000发和11 400发;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式,具有夜间和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射击的能力;动力装置采用燃气轮机,最大功率1 100千瓦;传动装置采用自动变速箱,有4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式;最大公路速度为72.4千米/时,最大行程498千米。MIA1主战坦克于1985年制成,采用120毫米滑膛炮和贫铀穿甲弹,战斗全重57吨,弹药基数40发。后在MIAI坦克的基础上加装了贫轴装甲,称为MIAIHA(重装甲)主战坦克,战斗全重65吨。参加海湾战争的美军坦克主要是MIA1主战坦克。MIA2主战坦克于1991年制成,战斗全重为57.1吨,最大公路速度为68千米/时,最大行程460千米,采用车长独立热像瞄准镜、车长综合显示器、车际信息系统、车辆电子控制系统、车辆定位/导航系统、高性能的悬挂装置,曾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MIA2SEP主战坦克是在MIA2主战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主要改进是安装新型车长显示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第二代前视红外传感器、人眼安全激光测距仪和辅助动力装置等。
美国研制出“宙斯盾”战斗系统 “宙斯盾”战斗系统正式编号是Weapon System MK7,是全世界第一种全数位化的舰载战斗系统,也是美国海军现役最重要的整合式水面舰艇作战系统。20世纪60年代,面对苏联海军的威胁,美军海军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对于多目标的追踪和威胁分析能力以及面对大量空中目标的拦截能力不足,美国海军在l963年11月提出先进的“舰用导弹系统”(ASMS,advanced surface missile system)研究项目,研制具有探测、跟踪和摧毁飞机、导弹和海上目标能力的武器系统。“宙斯盾”作战系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研制的,它是一套信息化的指挥决策与武器管制系统,由AN / SPY-1A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分系统、MK1武器控制分系统、MK1指挥和决策分系统、MK41或MK26导弹发射分系统、MK99火控分系统以及MK1战备状态测试分系统6个分系统组成,可以有效地防御敌方同时从四面八方发动的导弹攻击。“宙斯盾”舰空导弹系统是“宙斯盾”战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垂直发射的全空域舰空导弹系统,该系统利用先进的“宙斯盾”雷达系统可全空域同时搜索19批目标,并可制导12枚“标准”-2导弹同时攻击4个目标。导弹射高2.4万米,斜距74千米。“宙斯盾”战斗系统已成为整个美国海军的海上盾牌,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武器系统。
美国TRW空间和国防系统小组研制出“舰队卫星通信系统” 美国的舰队卫星通信系统(FLTSATCOM)是优先满足海军和空军通信要求的一个近全球的(除两极地区以外)卫星通信系统。它能满足美国海军的通信要求,保证国家军事指挥当局能与海上行驶的任何一支舰队进行联系,而且能为海、空军的飞机提供战术通信服务,还能满足国防部其他部门的需要。海军电子系统指挥部负责整个计划的管理工作,空间部的计划办公室负责管理这项计划的空间部分。舰队卫星通信系统采用地球静止轨道的五颗工作星和一颗备用星组成一个完整的全球通信网络,每颗卫星都是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使用航宇局提供的宇宙神-人马座运载火箭把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然后展开太阳帆板并通过专用传感器跟踪太阳和地球。每颗星可提供23条特高频信道,其中10条25千赫信道供海军舰艇使用,12条5千赫信道供空军使用,1条500千赫信道供总统指挥网络使用。舰队广播上行信号使用超高频,然后转换为特高频下进行信号发射。超高频采用喇叭天线,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第一代隐形飞机——F-117A隐身攻击机
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第一代隐形飞机——F-117A隐身攻击机 F-117A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正式作战的隐身战斗机。F-117A是美国前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隐身攻击机,它的设计始于70年代末,1981年6月15日试飞成功,次年8月23日开始向美国空军交付,共向空军交付59架。F-117A服役后一直处于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空军才首次公布了该机的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公开面世。在F-117A的设计中,其外形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常规气动力(如升力和阻力),而且把外形与隐形联系起来,尽可能做到二者统一。F-117A飞机的RCS值仅仅只有0.001、0.01平方米(沿方位RCS值),比一个飞行员头盔的RCS值还要小。如此小的RCS值,应归功于F-117A采用了各种吸波(或透波)材料和表面涂料,但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它采用了独特的多面体外形。F-117A的特点,一是外形奇特,二是机载武器和设备通用性强。F-117A战斗机的所有武器都挂在武器舱中。其武器舱长4.7米、宽1.57米,可挂载美国战术战斗机使用的各类武器,如AGM-88A高速反辐射导弹、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GBU-10/24/27激光制导炸弹、GBU-15模式滑翔炸弹(电光制导)、B61核炸弹和空对空导弹等。美国空军于2006年开始逐步退役封存F-117A,至2008年4月21日,F-117A在执行完最后一次任务后退役(这四架F-117A已于2008年11月从新墨西哥州飞往内华达州机场)。至此,F-117A服役时间长达27年,第一代隐形战机就此落下帷幕。
1983年
“战斧”巡航导弹服役 “战斧”巡航导弹(Tomahawk cruise missile,BGM-109)是美国研制的一种从敌防御火力圈外投射的纵深打击武器,能够自陆地、船舰、空中与水面下发射,攻击舰艇或陆上目标,主要用于对严密设防区域的目标实施精确攻击。“战斧”巡航导弹在设计之初是为对付苏联纵深地区的战略和战术目标,1970年由通用动力公司提出研制计划,1972年开始研制,1976年首次试飞,1983年装备部队。导弹表层有吸收雷达波的涂层,具有隐身飞行性能。该导弹飞行速度快,在航行中采用惯性制导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可以自动调整高度和速度进行高速攻击,是美国军械库中最有威力的“防空区外发射”导弹,具有低空突防、命中率高等特点。自从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崭露头角以来,“战斧”巡航导弹在历次局部战争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不仅名声大振,使世人耳熟能详,更成为美军对别国实施军事威慑和远程精确打击的中坚力量,成为美国推行强权政治的急先锋。
“战斧”巡航导弹
AM通用公司研制出高机动多用途车M998系列“悍马” 1980年,美国陆军决定研制一种通用型的4X4轻型卡车,以取代M151、M274、M880和M561等几种军用轮式车辆。1983年3月,美国陆军和AM通用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合同要求AM通用公司在其后的5年间向美国陆军提供55 000辆“悍马”车。M998系列车的车体采用合成树脂和铝合金制成,该车功率大、坚固耐用,有一定的防护能力,根据需要可加装钢装甲板,以增强防护能力。该车越野机动性好,加速快,质量轻,又有足够的强度。轮胎泄气后仍能行驶,装备有故障诊断检测装置接口,大量使用优质零部件,可用于执行武器运载、通信指挥、交通控制、作战侦察、战斗支援、伤员运送、战斗勤务等多种任务。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M998系列有二三十种变型车,主要有M998和M1038货物从员输送车、M9962M9974和M10352担架救护车每种变型车在性能上略有差异。在海湾战争中,共有大约20 000辆“悍马”车被运到海湾地区,占当时整个美军“悍马”车总数的1/3左右。据美国五角大楼公布的海湾战争最终报告《波斯湾战争的胜利》中称,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满足了一切要求,或者说超出了美军的要求……该车显示了极好的越野机动能力,其可用性超过了陆军的标准。卓越的有效载重能力对美军来说也是绝对的保证”。
高机动多用途车M998系列“悍马”
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1983年,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计划,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洲际导弹的出现,美、苏就开始了反弹道导弹的研究,然而,美、苏早期反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存在许多问题。“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是因为进攻性核武器的发展走到尽头,形成了核僵局,必须寻求打破核僵局的途径,这也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1985年1月4日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定名为“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该计划于1994年开始,部署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核打击。按照该计划,美国准备建立一个以天基动能武器和激光武器为核心的多层反导防御系统以对付苏联的核导弹进攻。“星球大战”计划在高技术层面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的高技术群,在战略层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由于技术上难度大,加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星球大战”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最终被迫终止。
B-2空军重型隐身轰炸机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研制B-2空军重型隐身轰炸机 B-2隐形战略轰炸机由美国诺思罗普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是冷战时期的产物。在东西方对峙的战略环境中,苏联多年来倾巨资在本土建立起一套先进的防空系统,并已对美国构成巨大的威胁。为此,在卡特政府执政时,美国就产生了制造隐形飞机的设想,其计划是美国在遭到苏联第一次核打击后,可利用穿越苏联防空网的隐形飞机突入苏联领土,摧毁其导弹基地和地下指挥中心,对苏联进行核报复。该计划始于1978年,代号为“幽灵”,1983年研制计划修改,使B-2成为兼有高低空突防能力、能执行核轰炸及常规轰炸的双重任务。它能从美国本土或前沿基地起飞,在无须支援飞机护航的情况下穿透敌方复杂的防空系统,攻击高价值、强防御、最急迫的目标。首架B-2轰炸机“密苏里精神”号于1993年年底交付,装备第509轰炸机联队的第393中队。B-2轰炸机具有卓越的隐身性能:飞机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制造部件,这些材料可吸收而不反射雷达波;安装吸声装置,防止噪音仪器的探测;为对付红外线探测仪,该机采取了改变发动机排气温度、使用新的燃料等办法,尽量减少飞机的红外线源。为躲避雷达的搜寻,对飞机的机翼、机型进行了改头换面,尽量减小飞机对雷达散射的截面,使之回波衰减到最低程度。“北约”在1999年3月24日对南联盟空袭中,首次动用了B-2战略轰炸机,使这种飞机第一次应用于实战。
1984年
美加两国联合研制出北美联合监视系统 北美联合监视系统(JSS)是一个典型战略、战役级指挥信息系统。JSS系统由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指挥中心、三个地区(加拿大、阿拉斯加、美国本土)指挥中心和六个分区指挥中心(其中美国四个、加拿大两个)三级指挥机构组成,其主要任务是监视和控制美国本土和北美大陆范围内的空间、空中目标动态,实施防空作战指挥控制等。其中,北美空防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NORAD)是一个由美国和加拿大共同成立的军事机构。自1963年起,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主要设施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夏延山(Cheyenne Mountain)山下深达500米的花岗岩洞内,洞内建有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其指挥监控中心也位于该山洞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现代化的设施之一,其指挥大厅正面墙上装有多台4米×6米大屏幕显示设备,用于显示导弹、卫星和重要飞机的航迹以及静态作战资料。指挥中心使用6种通信系统与两国内外800多个军事设施相连。指挥中心有供电、供水、“三防”等设施,终年灯火通明,电话不断,电传不停,电视荧屏不熄。工作人员不分昼夜地轮流值班,每个作战、情报、后勤等部门作战人员席位均配有指挥控制显示设备,监控着在太空中围绕地球运动的几千个人造物体,警戒着可能从海陆空或太空对北美及美国海外基地的突然袭击。
1985年
美国发射“大酒瓶”电子侦察卫星 电子侦察卫星是用侦收敌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信号来获取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大酒瓶”是美国第三代地球同步轨道电子侦察卫星,现有三颗在轨运行,运行轨道为地球静止轨道。其主要用来截获、侦收通信和电子情报信息,特别是截获苏联和中国导弹试验的遥测信号。第一颗“大酒瓶”卫星是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的,于1985年1月24日升空。第二颗“大酒瓶”卫星也随“发现”号航天飞机一起于1989年11月22日升空。第三颗“大酒瓶”卫星,则在1990年11月15日随“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升空。这些卫星灵敏度极高,用幅相法测定无线电电子设备的坐标,侦察带宽度1.8万千米,坐标测定精度10千米,足以侦听到欧洲野战部队的无线电话,并可以对信息发射体定位。它的覆盖范围包括苏联、中东、非洲和整个欧洲地区。卫星载有两副天线:前向碟形天线最大直径为152.5米,用于截获100兆赫~20吉赫的所有无线电信号;后向天线用于向地面转发信号。海湾战争中,该卫星提供了大量有关伊拉克的情况,使美军在开战之前和空袭过程中有效实施了电子干扰,并保证了之后空袭的作战效果,对美国和多国部队夺取和保持战场主动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1986年
美军部署“和平卫士”导弹 “和平卫士”导弹是美国空军的大型多弹头固体洲际弹道导弹,代号为MGM-118A,原名先进洲际弹道导弹,即MX导弹。“和平卫士”导弹1971年初由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研制设想,1973年底开始进行为期4年的技术预研,1979年6月由卡特总统批准开始工程研制,1983年6月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86年开始服役,部署在地下发射井中。它长21.6米,宽2.33米,最大弹径2.34米,起飞质量88.452吨,推进系统由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一级可储存式液体火箭发动机(末助推级)构成,射程达11 000千米。“和平卫士”导弹弹头数量多,弹头威力大,携载10枚分导式子弹头,每枚子弹头威力为47.5万吨TNT当量,而“民兵Ⅲ”导弹只有3个弹头。“和平卫士”导弹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弹载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18.5万次/秒。弹载计算机和高级惯性参考球共同完成飞行程序贮存、测试校准、对准惯性仪表、发出关机指令、给火工品发指令和控制导弹稳定飞行等任务。命中精度CEP达到90米,约比“民兵Ⅲ”导弹高1倍,大大提高了摧毁硬目标的能力。为提高生存能力,“和平卫士”导弹原计划采用机动部署方式,由于费用、环境影响等多种原因,后来放弃了机动方案,仍部署在发射井内,但对发射井采取了相应的抗核加固措施,抗冲击波超压能力由每平方厘米140千克提高到350千克。“和平卫士”导弹曾经长期部署在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的原“民兵Ⅲ”导弹发射井里,是美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攻击苏联导弹发射井等加固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不再需要这种导弹,因此从2002年开始分阶段逐步退役“和平卫士”导弹。尽管如此,美军前空军次长指出,“和平卫士”导弹帮助美国获得了“冷战”的胜利。
1987年
美国研制M88A1E1作为坦克抢救车 坦克抢救车是指装有专门救援设备和工具,用于野战条件下拖救和后送战伤、淤陷和有技术故障的坦克,以及其他装甲车辆的伴随式装甲技术保障车辆。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坦克抢救车辆的综合技术水平较高。美国在1985年就提出了三代坦克抢救车的发展草案,1987年,美国陆军订购5台在M88AX示范车基础上改进的M88A1E1作为坦克抢救车试验车。该车的优点在于与Ml系列坦克有极大的通用性,采用了经过考验的部件,技术风险小,而且工艺设备也无需重新研制。该车以M88A1为基础,采用了原有坦克的底盘,其装甲厚度为30毫米,有“三防”超压装置、自动挂钩装置和自动灭火系统,用大陆发动机公司生产的柴油机和一部改进了制动器的阿里森变速箱,替代了原有动力和传动装置。在救援设备方面,该车有一部起吊质量为31吨的旋转吊车、一个拉力为653千牛的绞盘和一个推土铲。
坦克抢救车
1988年
美国研制出“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 “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oint Surveillance Target Attack Radar System,JSTARS),是美国空军和陆军联合研制的一种先进的机载多功能雷达系统。它使用的载机是E-8A飞机(由波音公司707/300客机改装)。1985年10月,格鲁门公司作为主合同商获得了研制美国空军/陆军JSTARS系统的6.57亿美元的合同。依照此合同的计划,诺登公司研制和生产一种先进的多工作方式雷达,用以对战场的固定目标和动目标进行分类与跟踪。系统的研制周期预计为5年,第一架JSTARS飞机命名为E-8A,1988年底作首次飞行。JSTARS系统能够进行实时的广阔区域监视和远程目标攻击指挥能力,以便提供战况进展和目标变化的迹象和警报。该系统能在白天、夜间和大多数气象条件下探测、跟踪与分辨移动的或固定的目标位置,帮助地面指挥员在视野以外指挥攻击目标,目标信息通过加密的数据链传送给各级指挥站的地面站,一旦识别出目标,该系统将向空中站或地面站报警,并为飞机或对空导弹提供制导,以便截获目标。因此,该系统也被美空军官员称为“电子高地”。E-8A的系统组成包括载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通信系统、地面站。海湾战争期间,JSTARS试验机发挥了巨大作用,多次指挥美军摧毁伊拉克地面部队。此后,E-8多次参与了北约部队的作战行动,目前E-8已经由试验性的A型发展到了C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批量生产。
1989年
美国海军试射AGM-84E“斯拉姆”远程对地攻击导弹 “斯拉姆”(SLAM)导弹是美国海军在机载“鱼叉”反舰导弹基础上改进的机载远程对地攻击导弹。SLAM是“远程对地攻击导弹”的英文缩写。该导弹装有适合远程飞行的平坦弹翼、穿透性强的高效弹头,适合对硬目标进行致命的打击,其自动目标捕获功能使它更易于武装系统操作人员,确定跟踪目标瞄准点。“斯拉姆”远程对地攻击导弹于1989年11月试射,原计划1991年8月装备部队,然而,由于海湾战争爆发,“斯拉姆”远程对地攻击导弹提前列装,因为具有射程远、性能稳定可靠、精度高以及载机生存率高等优点,“斯拉姆”导弹成为美国海军最通用而且最精确的武器系统,也是美国海军攻击高价值地面目标、港口与海面舰艇的武器。在海湾战争中,“斯拉姆”导弹充分发挥了其高精度的性能优点,在1991年1月18日的定点清除行动中,美军的攻击机仅发射两枚机载“斯拉姆”导弹,就将伊拉克一个发电站成功摧毁。由于其优异的纵深攻击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美国海军在2002年与波音公司签订了6 030万美元的合同,追加120枚“斯拉姆”导弹的生产。
“斯拉姆”远程对地攻击导弹
1990年
美国使用第六代照相侦察卫星KH-12 照相侦察卫星也称光学成像侦察卫星,是利用光电遥感器对地面摄影以获取军事情报的侦察卫星。在各种侦察卫星中,它发展最早,发射数量最多,是空间侦察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美国从1959年开始研制成像侦察卫星,世界上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是美国的“发现者”1号卫星,它于1959年2月28日发射成功。“发现者”1号是一颗试验性侦察卫星。1960年8月10日,美国又发射了“发现者”13号试验侦察卫星。目前,照相侦察卫星已发展到第六代。美国主要使用的是第六代光学成像卫星KH-12。KH-12于1990年首次投入使用。卫星重14~18吨,采用倾角98°的椭圆轨道,其近地点高度263~413千米,远地点高度973~1 055千米,轨道高度和倾角可变。卫星轨道为太阳同步椭圆轨道(300千米×1 000千米或335千米×758千米)。KH-12的地面重复周期为4天,由于卫星是成对运行的,可运行在昼夜轨道平面(轨道倾角98.7°)、晨昏轨道平面(轨道倾角97.9°)和二者之间的57°倾角轨道,所以实际的重复周期为2天。KH-12照相侦察卫星可回收到航天飞机货舱内,进行空间加注燃料,也可带回地面,这样可从原来5年工作寿命延长到8年工作寿命。卫星上除装有以前“大鸟”照相侦察卫星上的高性能望远镜头照相机外,还增添了雷达照相技术。此外,KH-12上还安装有电子信号侦察接收机,因此它还可进行电子侦察,窃听地面各种通信、雷达和电视信号。KH-12卫星的研制同样是冷战的产物,KH-12卫星能够覆盖80%以上的苏联国土,昼夜监视着苏联的军事行动。除侦察地面、海上和空中的军事目标外,星上所携带的雷达能探测出苏联730个隐蔽地下所(此数目为英国杂志上所披露的),为美国的高性能隐形轰炸机寻找可靠的攻击目标。
第六代照相侦察卫星KH-12
三菱重工研制90式主战坦克 日本90式主战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74年开始研发,1990年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90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50吨,乘员3人。主要武器为1门120毫米滑膛炮,采用带式供弹方式的自动装弹机,弹仓布置在炮塔尾部,弹仓的储弹量为16发。采用的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弹药基数40发。辅助武器为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射机枪。火控系统为指挥仪式,其反应时间仅有4~6秒,比常规火控系统的反应时间缩短了50%。动力装置采用日本三菱公司的二冲程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1 103千瓦。配用带静液转向机构的自动变速箱,可实现无级转向。悬挂装置为混合式,前部两对和后部两对负重轮采用液气悬挂装置,中间两对负重轮采用扭杆悬挂装置,使车底距地高在0.2~0.6米的范围内可调。最大速度为75千米/时,最大行程350千米。车体和炮塔采用日本研制的复合装甲,车上装有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激光探测报警装置。
美国海军在俄亥俄级核潜艇上装备“三叉戟”Ⅱ型导弹 “三叉戟”导弹核潜艇是冷战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苏联着手建立历史上最大的海军力量,自从1970年以来有10艘新设计的潜艇下水,其中包括一些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而美国海军在这个时期下水的潜艇只有2艘。这样,苏联潜艇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几乎达到3∶1。为了促使水下力量平衡,提升潜艇舰队的质量来对付苏联在洋面下的挑战,美国海军决定研制新的“三叉戟”导弹核潜艇。三叉戟Ⅱ型弹道导弹现系美国海军最重要的海基核威慑力量,或称三叉戟D5导弹。它于1984年开始研制,1987年1月在陆基平台上进行首次三叉戟Ⅱ导弹飞行试验,1989年进行潜射试验,初始部署于1990年。该型导弹为三级固体弹道导弹,弹长13.42米,最大弹径2.108米,重59吨。每枚导弹可载12枚10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式子弹头,射程为7 400~11 000千米。现装备于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核潜艇与英国海军前卫级核潜艇。前者可装备24枚该型导弹,后者为16枚。每枚导弹最多可配备8个弹头。海军前作战部长托马斯·海沃德说:“这使得一艘‘三叉戟’导弹潜艇的威力比10艘‘北极星’核潜艇还要大。”导弹采用增强型惯性制导加星光修正的Mark-6制导系统,为导弹提供相对于惯性空间的基准方位并测量导弹的速度,同时还对各种系统误差进行修正补偿。此外,该系统还利用GPS接收机提高制导精度,使命中精度CEP为90~122米。
美军进行导弹接近告警系统实验 导弹接近告警系统(MAWS)实际是一个专用的脉冲多普勒型小雷达,通常工作在L波段。它能在全方位(或前后向主要受攻击方位)上发现高速飞向预警机的各种导弹,不论其引导是主动还是被动,给出导弹的方位、距离和速度,并立即向机上指挥员发出警报,预警机则马上采取对抗措施。为了提高作战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生存能力,保护它们免遭导弹的攻击,必须研制和装备性能可靠的机载导弹逼近系统。在此背景下,美国海军聘请Lockheed Sanders公司为IDAP(一体化防卫航空电子学计划)进行代号为ALQ-156A的全面工程研制。1990年2月,Lockheed Sanders AN/ALQ-156 AMAWS在美国空军战术空战中心(艾格林空军基地)做的试验中,成功地对抗了F-15和F-16发射的空空导弹:对QF-100靶机发射了6枚导弹,靶机上装有能全方位覆盖的吊舱式MAWS,每一架告警器都探到了来袭导弹,并发出信号通知采取适当对抗措施,6枚作为敌方武器的导弹全部受挫。一般而言,MAWS的主要技术要求是预警信息高度可靠,预警时间足够长,能精确算出导弹截击前的剩余时间。机上装备了MAWS后,飞行员便可根据它所提供的信息决定应采取的相应对抗措施,或由MAWS自动开启干扰设备,以挫败导弹的攻击。
美军研制“狼獾”冲击桥 美军“狼獾”冲击桥是外军冲击桥的典型代表,是美军工程兵数字化装备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美军认为原有的冲击桥不能满足重型师之需,应有一种载质量70级和30米跨长的新式冲击桥,“狼獾”冲击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研制的。1990年3月,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部得到合同。研发以M1坦克为底盘,采用德国“鬣蜥”桥桥梁结构的重型冲击桥系统(HAB)。美军的“狼獾”重型冲击桥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强度合金钢,它将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底盘和“鬣蜥”机械化桥的上部桥体结构结合在一起。“狼獾”重型冲击桥提供了一种战场上战术机动性的新标准,其克障宽度达24米,车辆运输最大行驶速度为72千米/时,续驶里程418千米,其机动性与M2A3“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相当。该桥配备了能自动补偿地形、天气变化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并安装有“21世纪旅及旅以下战场指挥系统”的软件模块,大大提高了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狼獾”重型冲击桥的架设采用平推方式,架设可在5分钟内完成,桥撤收时间不到10分钟。“狼獾”重型冲击桥是2001年列装到美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的数字化工程装备,也是美军在伊拉克投入的最新工程装备之一,主要用于伴随重型机械化部队机动,快速进行桥梁架设作业,实施行进间机动工程保障。
与VLe手枪相比,36管的“金属风暴”试验系统发射速度超过了100万发/分这样难以置信的速度。
澳大利亚金属风暴公司推出了新概念轻武器“金属风暴” “金属风暴”是新一代武器发射系统,这种武器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新设计思想设计了多管发射器,从而改变了传统枪械每次只发射一发子弹的设计理念。“金属风暴”发射系统没有任何机械运动部件,在多个枪管内排列多发子弹,从而使得多个发射管和弹药凝聚为一个整体,武器操控人员可依据作战需要设定射击速度,依托电子火控系统,“金属风暴”发射系统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射击速度,从理论上来看,其多管射速可以超过100万发/分。“金属风暴”的发明,标志着轻武器发射技术从19世纪机械式发展到21世纪的电子式,因其卓越的发射性能,也被誉为是自1862年美国人理查德·J.加特林发明机械式转管机枪以来,轻武器领域最大的创新。
以色列研制出特里康先进战斗步枪瞄准镜 特里康先进战斗步枪瞄准镜是白光瞄准镜的一种,也是当今世界运用开普勒原理的瞄准镜系列中质量最轻、体积最小的步枪瞄准镜之一。特里康先进战斗步枪瞄准镜的镜体采用铝合金材质,因而具有良好的密封与防潮性能,并可以通过移动正像棱镜座来实现瞄准镜的零位调整。依据放大倍率的不同,特里康先进战斗步枪瞄准镜分为4倍和3.5倍两种不同的型号,即ACOG4×32式瞄准镜和ACOG3.5×35式瞄准镜。具体而言,ACOG4×32式瞄准镜的放大倍率4倍,视场7度,全长147毫米,总质量200克,其瞄准标记呈现“+”字形;ACOG3.5×35式瞄准镜的放大倍率3.5倍,视场5.5度,全长203毫米,总质量39.7克,其瞄准标记是一个红点。能够迅速锁定目标是该款瞄准镜最大的优点,在作战和训练中,只要武器操控人员在静止状态下对准敌方目标,特里康瞄准镜就会自动实现变焦,从而成功锁定目标。
微型飞行器
美国开始研制微型飞行器 微型飞行器(Micro Air Vehicle,MAV)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飞行器。作为当今世界航空领域的研究热点,微型飞行器具有很强的隐身能力,以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为基础,拥有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等设备,能够完成对生物或者化学武器战场以及有毒地区执行监测、侦察等非常规性任务。它的典型尺寸在150毫米以下,质量从10克到100克,有效载荷18克左右;外形有固定翼式、旋翼式和扑翼式三种,有的很像各种昆虫;使用高度从几十米至几百米,飞行速度为10~20米/秒,任务半径几千米,滞空时间20~69分钟。在装备小型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微型无人驾驶飞机日益受到青睐。微型飞行器尺寸小、质量轻、十分便于携带、易于使用、成本低、功能强,可以大量配备给士兵作为随身携带的侦察装备。早在1996年,美国国防部就把微型飞行器列为21世纪美国排级士兵的随身装备。自1997年以来,美国微型飞行器有限公司曾先后研制出了15厘米盘形MAV、起飞质量为85克的“MicroSTAR”固定翼MAV、约15厘米的扑翼MAV以及自重仅10克的扑翼“微蝙蝠”等多种微型飞行器。在战场环境下,微型飞行器可为士兵前进探险开路,探测前方是否有生物或化学装置,提高士兵在野外和独立作战中的战场感知能力;可以在建筑物群中以缓慢的速度飞行,侦察建筑物群之间和建筑物上方、内部的敌情,甚至可停留在窗口窃听办公室内的谈话;可用于布撒轻型高爆破力弹药或微型地雷等。
美军研制出数字地形保障系统 数字地形保障系统(DTSS-L)可为战场指挥员、武器平台以及任务的计划、演练和执行提供数字地图并不断更新。数字地形保障系统具有自动化的作业能力,能给指挥员提供标绘战场平面图所需的解析产品,并为自动化作战指挥提供服务,其作业效率是手工作业效率的150倍。该系统装备在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上,可为从旅到战区级的作战指挥员生成数字化的计算机综合地形分析数据。DTSS在实际作业中通常与快速反应多色复印机(QDMP)配套使用,该系统的打印机、扫描仪和计算机工作站都采用最新的商业技术,包括最先进的影像处理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自动地进行地形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数据库的开发和管理,以及图形产品复制。美军还装备有快速目标定位系统用于接收和处理卫星和无人机获取的图像信息,MAPS系统用于野战炮兵定位定向及姿态测量,近期还装备了远距离地图复制系统和“装在匣子中的MMA”(MAMINABOX)系统。2002年,美国陆军工程兵工程研究和开发中心(ERDC)的测绘工程中心(TEC)与SECHAN电子有限公司签署合同,生产总价值为500万美元的轻型数字地形测量保障系统(DTSS-L),计划于2002年制作16套,2003年制作15套。这是SECHAN公司的第二份合同,第一份合同的签署时间为1999年。与SECHAN的新合同要求在2003年完成。最新的装备将可实现美国陆军工程兵地形分队的野战化。
休斯公司成功研制出AX/P AS-13式热成像瞄准镜 AX / P AS-13式热成像瞄准镜是被动红外热成像夜视瞄准镜的一种。作为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夜视技术,被动红外热成像夜视瞄准镜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了实用阶段。其工作原理是依靠接收目标的热辐射,并将其转化为易于识别的可见光图像,达到利用目标与其所处环境的温差来锁定目标的目的。AX/P AS-13式热成像瞄准镜目前有三种型号,具体分为基本型、中间型和重型。基本型瞄准镜垂直视场18度,水平视场30度,总质量为1.72千克,主要应用在FIM-92A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中间型瞄准镜对作战目标的观察距离为1.1千米,水平视场9度,总质量2.04千克,主要应用于M16系列自动步枪,主要攻击单兵目标;重型瞄准镜对作战目标的观察距离为2.2千米,水平视场9度,总质量则达到2.27千克,主要攻击装甲车辆等大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