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13世纪

B.C.13世纪

商代工匠发明了青铜戟 青铜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古代兵器,它是一种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超过戈和矛。在北京近郊发掘的周初(约B.C.1120年)木椁墓中,出土的青铜兵器中有“戟”九支,证明了“戟”这种中国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青铜戟在商代即已出现,由戟头与竹柄或木柄组成。至今已发现的制作年代最早的戟,是由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藁城市台西村商代遗址(约B.C.16—B.C.13世纪)所挖掘出土的青铜戟样品,为当时适合步兵格斗的短兵器。戟头由戈和矛简易联装而成,柄长约为85厘米。西周时已经出现将戈的援、内、胡与矛的直刺合铸成整体的戟,与前述台西商戟不同之处在于其不再用木柄联装戈、矛而成。到春秋时期,戟已成为作战常用兵器之一,特别是作为车兵的主要格斗兵器。战国时期的青铜戟广泛装备步骑兵使用,构造上也有所改进,戈援由直变曲、由宽变窄,并使矛、戈联装后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戟在古代不仅是军队的主要兵器,而且往往以它的装备数量来象征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它不仅用于车战,被列为车战“五兵”之一,而且用于骑兵和步兵战斗。《战国策·赵策》记载,毛遂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劝楚怀王联赵抗秦,他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所谓“持戟百万”,说明楚国当时有强大的军队,足以联合他国与秦国抗衡。

古代画像石中人物所持青铜戟

B.C.1200年

古希腊陶瓶画《阿喀琉斯和埃亚斯玩骰子》中英雄使用的投枪

古希腊人使用投枪 投枪又名标枪、梭镖等,起源于旧石器时期人们狩猎时所使用的尖利棍棒。古希腊时期,投枪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古希腊彩绘陶瓶上能够看到手持投枪的武士和投掷标枪的竞技者的形象,比如B.C.6世纪中后期的著名陶瓶画《阿喀琉斯和埃亚斯玩骰子》就描绘了两位英雄各手持两件投枪的形象。在古希腊时期,投枪是轻型步兵的基本武器,多用于在狭小地域作战,步兵在作战前都要向敌方投掷投枪。古希腊的投枪长度不一,长1.8~2.7米。投枪的缺陷在于射程较近,且携带数量远少于弓箭、石块等同时期投射武器。但是,投枪的制作成本低廉且能够重复使用,在战场上远比那些小且易折的羽箭或微小的投射弹丸要容易回收得多。在古代罗马,投枪是军队装备的主要兵器之一。罗马投枪有重型投枪和轻型投枪两种。重型投枪的矛头长约70厘米,木柄直径约7.5厘米、长为1.4~2米,外部有金属包裹,矛头下部还装有可调配的装置;轻型投枪的矛头和木柄的长度与重型投枪相同,但木柄的直径只有3厘米,可以投掷到较远距离。为了防止投枪掷出后再被对方反投回来,罗马人对投枪进行了巧妙的改进:一种是将固定矛头和木柄的销钉改换成木质的铰钉,使投枪击中对方的盾或其他硬物时立即折断铰钉,令矛头即与木柄松脱,无法再用;另一种是采用较软的金属将矛头的中间部位做得很细,使其被投出后碰到硬物容易弯折报废,但矛头的尖部仍采用坚硬的金属,因此不影响直接杀伤力。中国古代步骑兵较少使用投枪。北宋庆历年间刊印的《武经总要》载有对“梭枪”的描述,梭枪长数尺,与盾牌相配合,用于投掷,“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梭枪”。在中国古代的水军中投枪也是重要的水战兵器之一。据《武备志》记载,水战使用的投枪共有两种:一种称“小标”,长7尺,枪头用金属制成,枪柄用竹子或木材制成,“船内兵俱习”,“掷之如雨”;另一种称“犁头镖”,长7尺,枪头较重,体积较大,用于从桅斗上向下方投掷,“中舟必洞,中人必碎”。

约B.C.9世纪

周代工匠发明了殳 殳是由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棍棒演变而来的一种兼有砸击和刺杀两种功能的长柄打击兵器,又作杸、祋。殳在东周时期使用普遍,有的史书上称作“杵”或“杖”等,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考古人员发掘出土用于实战的殳。湖北随县曾侯乙基出土的殳分有尖锋和无尖锋两种类型,一般长约为3.3米,使用积竹柄或木质柄,大多呈八棱形,其前端安有一个铜制殳头,称为“首”,柄尾端装有一个鐏。秦俑三号坑出土了30件青铜殳。2008年10月14日,考古人员展示了刚刚出土的战国铜殳,该铜殳是在位于襄阳市一小型战国竖穴土坑墓葬内发现的,据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这是襄阳市首次发现的战国铜殳。殳本为先秦时代战车上必备的“五兵”之一,到战国末期,由于步兵、骑兵地位的上升,弓弩、戟、矛、戈等逐渐成为作战的主要兵器,殳则更多用来作为一种仪卫的守备兵器,去掉了实战用殳前端锐利的锋刃,形制也更趋于简约。《司马法》言“执羽从杸”,说明殳还同旂祋旆并用,成为军事指挥的一种象征。汉代以后,殳便退出兵器的行列。

周代工匠发明了攻城器械临和冲 临和冲是古代的攻城武器。“冲”又名冲车,它依靠其攻城槌的动能来撞开、撞破城门或毁坏城墙。一般的攻城车为木制,总体结构就像一个尖顶木屋,异常坚固,下面装有四轮或六轮,外蒙牛皮或羊皮,甚至有用金属板加强的,以防备守军的矢石破坏。攻城车的主要武器,是它内部用绳或铁链悬挂在横梁上的一根粗大的圆木,原木后端有金属帽,前端有金属头,多制成羊头形,称为攻城槌。为了防止火攻,还常常浇上泥浆。攻城时,依靠攻城车中的士兵合力抓住攻城槌向后运动后猛烈撞向城门,依靠惯性和动能来破坏城门或者门后的门闩结构。高层攻城车称“临”,其高与城等。冲击型攻城车当时称“冲”或“冲车”。通常在车前安有一个尖形铁撞头。

B.C.800年前

战国工匠发明檑石 檑石是对用圆木和石块制成的两种守城器具的合称,俗称滚木檑石。“檑”即大而重的圆木,或称滚木;“石”,即大的石块,又称礌石。守城者从城上往下抛掷圆木和巨石,以打击攻城敌军。《左传·襄公十年》记晋军攻偪阳,将帅“亲受矢石”。孔颖达正义引《兵法》说:“守城用礌石,以击攻者。”《墨子·备城门》介绍守城之法时也说,城上“皆积(礌)石”。从出土汉简可知,汉代守城常用“羊头石”,即有三棱尖刃的大石块,如居延汉简记载守御器的竹简中常有“羊头石二百五十”“羊头石五百”等描述。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记载:“檑木,长五尺,径一尺,小至六七寸。”北宋庆历年间刊印的《武经总要》记载,宋代的檑有多种:一为木檑,它在圆木表面植有钉刺,增强了杀伤力;二为夜叉檑,在圆木表面装置逆须钉,并于两端施轮,以铁素绞车放下、收回;此外,还有些特殊的檑,如用烧砖制成的砖檑,用泥土调和猪鬃毛、马尾毛制成的泥檑等。

檑 石

约B.C.8世纪

城 墙

东周工匠构建了城郭防御体系 城郭在古代包括内城和外城,泛指城或城市。最早的城墙遗址发现于河南淮阳平粮台和登封王城岗,属龙山文化,当时可能已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直到封建社会结束,各地城市绝大多数都建有城墙。东周的城郭,有的已经出现了俾倪和角楼,这进一步增强了城郭建筑的军事特色。俾倪筑于城郭的外侧,守军在它的遮蔽之下,可减少城下所射矢石的杀伤。角楼建在接墙的拐角处,在通常情况下,它被建成高台形,用以增强守城能力。城门是进入城郭的通道,也是城郭的薄弱部位和设防的重点,守城者便建筑悬门、城楼和吊桥等多种设施,形成综合配套的工程体系。古代城墙多为土筑,仅在城台、城角表面包砖,宋元时由于火炮的应用,才逐渐在全部城垣外表包砖。明代各大小城市的城墙普遍包砖。城楼构筑在城门的正上方,通过城门一侧修建的登城兵马道可登上城楼,指挥官可在其上察看敌情和指挥守城战。据《越绝书·记吴地》记载,当时吴国的大城有“陆门八,其二有楼”,吴国的小城有“门三,皆有楼”等。可见春秋时的城门,大多已建有城楼。吊桥是通过城壕进出城门的一种活动桥梁,利用轱辘和滑轮等简单机械装置控制桥面板的起落,达到阻止或放行人马车辆通过的目的。

约B.C.800年

春秋时期出现斗舰 斗舰指中国古代水战中用于接舷战的主力战船,又称槛、舰、战舰等。在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上有这类战船的形象。船上建板棚,分上、下两层,上层用于士兵作战,下层用于桨手划桨。汉代斗舰趋于完备。战船舱面上亦建板棚,成“上下重板”,上层以下四周均安装木板,形似牢,可以防护(《释名·释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斗舰数量增多。《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晋书·杨佺期传》记载,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杨佺期“率殷道护等精锐万人乘舰出战”。唐代以后,斗舰更趋完善。据《通典》《武经总要》可知,斗舰船舷上建有3尺高的女墙,以防护两侧桨手、船尾舵手和船头作战的士兵;女墙上设有箭孔,下方则开掣棹孔,用于穿桨划船;离船舷内侧5尺处又建棚,供士兵休息和作战之用;棚上又建女墙,可以列重兵作战,并于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供指挥作战之用。作战时,交战双方船舷相接,士兵们使用各种兵器奋力拼杀,以图强行登上并占领敌船。

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上的图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