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7世纪
青铜铍
工匠发明了青铜铍 青铜铍是古代用于直刺的长柄兵器。从外观上看,青铜铍是一种将短剑装于长柄之上,使之成为长兵器的武器。《说文解字》这样解释铍的概念——“铍者,剑刀装也”。从文献资料看,铍可能起源于殷周之际,盛行于战国秦汉。战国时期,除齐国外,韩、魏、赵、楚、燕、秦等诸侯国都有制造。西汉初期出现了铁铍头,中期以后,铍在战场上逐渐消失。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铍,铍之木柄多已腐烂残损,铍身刻有“十五年寺工工”之类铭文,茎上刻有“十六”等字。“十五年”为秦始皇纪年,“寺工”是中央主造兵器的官署机构。铍上还刻有实际生产工匠的名字。根据已发现的铜铍实物,铍柄有积竹柄、木柄两类。铍最早被称为“夷矛”,春秋战国时期名称又演变为镁、铍、钛等,东周时代的宋、吴、秦、赵、燕等国长铍盛行,应用很广。铍的外形极似短剑,铍之锋和短剑相同,平脊两刃,铍身断面为六边形,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在长柄上。铍由铍头、格和长柄组成,柄末安有鐏。铍头与折肩的扁茎短剑相似而又有差异。铍的扁茎较长,若以格为界,扁茎与铍身的比例为1∶2。镀格呈一字形,扁茎在格后,是镀头的尾部,有1~2个孔;铍身在格前,是铍头的身部。铍身中部有平脊,两侧刃部呈直线形,向前收聚,形成锋刃,其横截面呈扁六棱形。铍头以扁茎插积竹柄中,深度约15厘米,通过圆孔固于柄上。
B.C.6世纪
周代工匠发明了悬版夯筑法 悬版夯筑法是中国古代建造房屋基础、墙和台基的主要技术。《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说的便是这种方法。周代在建筑洛邑玉城时,已能采用悬版夯筑法。用此法构筑城墙时,先用木棍穿过城墙内外两面的夹版,用绳固定,向中间填土夯实,再将木版升高,用木棍固定,依法再筑至规定的高度。使用此法筑城时,不再以护城坡护墙。此外还创造了预制土块夯筑法。用这种方法筑成的土城墙,既坚实牢固,又进一步减小了城墙外侧的坡度,增加了攻城之敌攀城的难度。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悬版夯筑法构筑的城墙容易修补。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环周设护沟壕。
春秋时期工匠发明了侦查瞭望器械巢车(楼车) 巢车(楼车)是中国古代一种设有望楼、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车上高悬望楼,“如鸟之巢”,故名巢车,又名楼车。巢车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滑车),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宋官方编修的《武经总要·攻城法》同时收录了巢车与楼车两种,二者构造基本相同,并称楼车为“望楼车”。使用时,转动轱辘将木屋升至杆端,人在屋中,通过望孔观察城中动静。B.C.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23年王莽军围攻昆阳时,造高10余丈的大型巢车,用来观察城内守军动态,称为云车。
巢 车
B.C.563年
鲁国工匠狄虒弥发明了防御器械修橹 修橹是一种大型盾牌。狄虒弥,原名姬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将领,与孔子之父叔梁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为“鲁国三虎将”。鲁襄公十年农历四月初,晋悼公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共同商讨联盟伐楚。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以偪阳国亲楚国为由,请求攻占偪阳国,并将其赠予宋国大夫向戎作封邑,以图打开伐楚通道。鲁襄公十年农历四月九日,联军兵临城下,包围了偪阳国。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上前挑战,守军无人敢应。后将狄虒弥左手所执之物称为修橹,并发展为一种大型盾牌,牌面蒙有生牛皮。攻城时,既可用于单兵护体,又可用多面盾牌排列成临时挡盾,掩护士兵向城上仰射。可见大盾已成为当时一种掩护士兵攻城的重要遮挡器械。《孙子·谋攻》亦有“修橹轒輼”的记载,杜牧注:“轒輼,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所谓木驴是也。”可见,修橹轒輼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攻城工具。
修 橹
约B.C.509年
凯尔特人发明了法卡塔弯刀 法卡塔弯刀由凯尔特人发明。凯尔特人为B.C.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这个古老的族群集中居住在被他们的祖先称为“不列颠尼亚”的群岛。早在罗马时期,法卡塔弯刀就出现在战场上。法卡塔弯刀刀身是铁制的宽大单刃弯状刀身。法卡塔弯刀最大的特点是极具破坏力,有相当强大的击打能力,类似于同时代斧头的打击力,可以劈开盾牌和头盔。由于骑兵在马战的实战中发现造型符合流体力学的弯刀更适合于劈砍,于是弯形的刀刃开始逐渐广为流传开来。与一般武器制作大有不同,在制作法卡塔弯刀时,首先需要将锻造钢板埋入地下,三年后将钢板挖掘出来,发生锈蚀的不合格金属都将被淘汰,剩下的优质钢材才会通过凯尔特模具以锻焊方法制作成法卡塔弯刀。
约B.C.5世纪
春秋末期工匠鲁班发明了水战兵器钩拒 钩拒是用来舟战的一种工具。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东周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钩拒杆长而轻,刃弯而利,退者钩之,进者强之,是根据位居长江上游的楚国舟师,同位于长江下游的吴国舟师作战的特殊需要制作的。《墨子·鲁问》:“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拒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拒)之。”如果在水战中,吴国舟师战败后沿江水顺流快速而退,楚国舟师便用长钩将其钩住,阻止其后退,并将其俘获或钩沉,是谓“退者钩之”。如果吴国舟师溯江而上,进攻得势并乘势追击时,楚国舟师便用长拒拒挡进逼的敌船,是谓“进者强之”。可见钩拒是一种既可用于进攻又可用于防守的一种水战兵器。
钩 拒
春秋末期工匠鲁班发明了攻城器械云梯 云梯在古代属于战争器械,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古代的云梯,有的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有用滑轮升降的设备。云梯安在用大木制成的框架上,框架下安六轮,梯身长与城墙高相等,梯首安有轱辘。攻城时,将梯首附着城墙,士兵攀梯而上。《墨子·公输》记载公输般在春秋末年曾为楚王造云梯攻宋,但其所造云梯的形制现已无考。古代的云梯用起来比较笨重,安全保障较差。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云 梯
春秋时期工匠发明了远距离攻城器械旝 旝是一种发石车。《说文解字·(方人)部·旝》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槌敌也”。张晏曾援引《范蠡兵法》说:“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攻城器械是用来越过城墙和城堡的其他防卫者,让攻击部队的优越兵力可以在最小的伤亡情况下攻击防卫者。这种发石机的构造比较简单:在一根直立于地面的大木柱上设一横轴,用一根韧性的长木杆作为抛射杠杆,抛射大石,击毁城上各种守备设施。《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
旝
欧洲人发明了攻城锤 攻城锤又称破城锤、撞城车、破城机,古代一种由绳子、木头、金属块组成的利用撞击力捣毁城墙或城门,从而达到攻城胜利的钝器。攻城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车上悬挂撞城用的槌木,另一种是将槌木装置在巨大的“门”字形、三角形或房架结构的支架上。最简单的攻城锤由一根大木梁制成,前端以金属包头,靠士兵抬着直接撞击敌城。槌头一般有尖头状、羊头状、喇叭状等形制。为了靠近城墙,槌车上一般设置有坚固的廊房,有的则安装在活动的攻城塔下部。攻城锤有小型和大型多种形制,大者需若干人运送。攻城锤在古代亚、非、欧洲各国都有广泛使用。早在B.C.8世纪,今伊拉克境内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出征攻打其他城邦时就已经掌握用攻城锤突破敌人城堡的方法。鉴于当时的生产条件,他们所使用的攻城槌结构简单,作用不大,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攻城锤首次作为重要的攻城利器载入战争史册是在B.C.4世纪前后,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建立马其顿帝国的征战过程中将它作为攻城利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罗马人利用从希腊人处学到的先进的建筑技术,结合实际战争需要,对原有的攻城锤不断做出改进,设计出了“运动自如、攻防兼备、功能齐全”的攻城车和攻城塔。考古发现,在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王宫的一个武器库里有近两百吨的铁制武器,其中就有攻城锤。在一幅描绘了亚述军队攻打一座城池的情形的浮雕上,我们可以看到一辆装有攻城锤的战车撞击着敌方的土坯城墙,这个攻城槌就有西方攻城槌的典型特征——公羊头。随着火器时代的到来,这种古老笨重的攻城器械也随之失去其原来的威力,而不再使用。
约B.C.500年
《孙子兵法》总结了先秦的火攻技术 在《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孙子对先秦火攻技术进行了总结,论述了将火攻技术应用于战争的种类、条件、方法及火攻后的应变措施等,包含了孙子“慎战”的思想。火攻的方式有五种:“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辅,四曰火库,五曰火队。”大意为:火烧敌军人马,火烧敌军粮草,火烧敌军辎重,火烧敌军仓库,火烧敌军粮道。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烟火器材必须常备,放火要看天时,起火要选准日子,还要按照5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敌情的变化,灵活机动地部署兵力进行应对,以发挥火攻的威力。用火攻来辅助进攻,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军队的将帅对此应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孙子的火攻思想,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约B.C.400年
古希腊人发明了腹弓 B.C.400年前后,古希腊的一些民族在弓箭方面做出了突破性尝试,其基本手段为将臂力开弓改为腰力开弓,这是因为腰力比臂力大数倍,以腰力开弓可极大增加拉力,而且因为人体躯干的运动距离大于手臂,也能够有效增大拉距。色诺芬(Xenophon)所著的《长征记》(Anabasis)中留下了这类远程机械武器的最早线索。希腊远征军在卡杜奇亚(Carduchia)山区遭遇了当地山民大型弓箭的袭击,“他们(卡杜奇亚人)的弓箭手极为优秀。他们的弓长约三肘尺(约140厘米),箭的长度超过两肘尺(约90厘米)。他们射击张弦时以左脚抵住弓的底端。他们发射的箭能直接穿透盾牌和胸甲”。B.C.399年,西西里岛城邦叙拉古(Syracuse)的僭主狄奥尼修斯(Dionysius)在备战迦太基时开始大规模研制远程机械兵器——“腹弓”(拉丁语“gastraphetes”,希腊语“γαστραφετηζ”)。作为一种利用腰力和操作者自身体重开弓的复杂弩机,腹弓被大部分学者视为西方远程机械兵器的肇始,其操作及机械原理详细体现在亚历山大城的希隆(Heron of Alexandria)的论著《弓箭制造》(Belopoeica)中,其具体操作分四步,即搭弦、开弓、装箭、瞄准并发射。通过基座与滑块的机械转向原理,腹弓使“拉弓”过程转变为“推弓”,这一转变不仅可以更有效利用腰力,还能额外利用操作者自身的体重增大推力。与传统弓箭相比,腹弓在机械设计上的优势可使其更易于保持运动和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而且更节省体力。其机械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尽可能以机械部件承担人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操作难度;其二,将整个操作分离为搭弦、开弓、装箭、瞄准与发射等多个相互分离的步骤,每一步骤仅调用有限的肌肉群,从而使操作的力量与协调性要求大大降低。腹弓的出现对西方远程机械武器影响深远,其基本机械结构拥有巨大的发展与扩充潜力,非常适合大型的弩炮类机械。在其发明后的很短时间里,古希腊人就依照腹弓的结构设计制造出威力更大、精确度更高的远程机械武器,并广泛用于战场,开始是利用杠杆绞盘拉弦的大型腹弓与弩炮,之后是使用扭力簧蓄能的大型弹弩,这些远程机械武器除了拉力和蓄能原理异于腹弓,基本上承袭了腹弓的机械构造。
撒克逊人发明了撒克逊剑 撒克逊剑是由撒克逊人在约B.C.400年发明的。5世纪早期撒克逊人开始在德意志北部以及沿高卢和不列颠的海岸迅速扩张,扩展过程中与法兰克人发生冲突。772年,查理曼大帝开始对其进行征服战争,战争时断时续进行了32年,终于把撒克逊人并入法兰克帝国。撒克逊剑长约90厘米,典型的撒克逊剑的剑身呈较长的、直的双刃状。撒克逊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战斗用剑,而是象征权利和地位的剑。在英格兰境内考古挖掘出大量的撒克逊武器和盔甲,里面就有撒克逊剑,并且这些盔甲和武器通常与其使用者埋在一起,制作精美,拥有很高的艺术性,可以证明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在那个时期,制作一把耐用且精良的武器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用以彰显使用者的富有和地位。
锁子甲
欧洲人使用锁子甲 锁子甲是一种由多个金属环套扣相连,并依照人体形状连缀如衣的铠甲形制。它通过改变金属环环组数目及套扣方法,可形成不同的外观肌理,在为穿着者提供保护的同时还能使其保持较高的灵活性,主要用于防护刀剑劈砍造成的开放性损伤,在中世纪中期以前,锁子甲对长矛、弓箭带来的穿刺性伤害也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在板甲出现前,锁甲是欧洲地区最普遍的护甲形制。锁子甲的具体起源尚不明晰,学者们普遍认为凯尔特人至少于B.C.5世纪就已开始使用锁子甲,而在波西米亚地区B.C.8世纪凯尔特人坟墓中发掘出了一种将金属环贯串于网状绳索上的护甲样式,可以视为锁子甲的源流之一。在一件锁子甲中,每一枚金属环与另外四枚金属环相连,组成一件环组,各环组以相互重叠的方式交错连接,从而使每个部位都能受到两层金属环的防护。有的锁子甲采用一枚金属环同三枚金属环相连接的形制,这类锁子甲的防护能力要逊于前者。大多数锁子甲的每枚金属环以铆接的方式闭合,从而使每枚金属环都能成为一个整体,若不铆接则锁子甲的防护能力将大打折扣。也有部分锁子甲采用焊接的方式来闭合金属环,使用焊接技术能够大幅缩短锁子甲的制作工期。自罗马共和国时期开始,锁子甲就作为步兵的基本护具被广泛使用。起初锁子甲主要用于上半身及部分手臂的防护,到了11世纪,锁子甲所保护的部位逐渐增多,长度也逐渐增加,在1070年左右织成的贝叶挂毯(Bayeux Tapestry)上就出现了身着锁子甲长袍的诺曼骑士,12世纪后更是出现了专门用于防护腿部的锁子甲,到了13世纪则产生了可防护全身部位的锁子甲。随着重骑兵冲锋战术的广泛应用及十字弩等远程武器威力的提升,锁子甲的地位逐渐让位于板甲,起初出现了板甲与锁子甲相结合的板链复合甲,到了14世纪,锁子甲已逐渐同板甲合为一体,锁子甲主要覆盖于板甲下方及一些金属板难以遮蔽的部位,如臂弯、臂窝等。在中国,锁子甲属于西域一代常见的铠甲形制,最早出现于前秦讨伐西域的战争中。《晋书·吕光载记》记载,前秦大将吕光于384年遭遇了“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的桧胡骑兵。到了唐代,锁子甲正式经由吐蕃传入中国,唐将郭知运在开元六年(718年)破袭吐蕃时获得锁子甲,《通典》记载,吐蕃军队“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中国古代铠甲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锁子甲在中国无法像在欧洲那样盛行,锁子甲在唐宋时期属于稀有铠甲,一般作为社会上层人士的赏玩之物或是朝廷对功臣的赏赐之物,《宋史·马知节传》便有“上(宋真宗)以为然,因命制铜铁锁子甲以赐焉”的记载,《武经总要前集》也有“贵者铁,则有锁甲;次则锦,绣缘缯里”的记载。元代之后,锁子甲的使用逐渐增多,元朝的宫廷仪仗已将锁子甲作为制式装备使用。到了明代,锁子甲在军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朝廷也开始对锁子甲进行大规模生产,仅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制造了“锁子头盔六千副”,《武编》记载:“各边军士役战,身荷锁甲战裙,臂遮等物,共重45斤。”《武备志》对锁子甲(钢丝连环甲)也有着详尽描述,并对其防护能力极为推崇:“环炼如贯串,型如衫样,上凿领口如穿,自上套下,枪箭极难透伤。”
身着锁子甲的骑士
战国工匠发明铁蒺藜 铁蒺藜是中国古代用于撒布的小型铁质蒺藜状障碍物,又称蒺藜、渠答。铁蒺藜有4根沿三维方向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均有一刺朝上,形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得其名。将其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前进。有的铁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绳串联,以便携带、敷设和收取。战国时期已使用铁蒺藜,《墨子·备城门》记载,守城作战中“皆积累石、蒺藜”。《六韬·虎幍·军用》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守障碍物。除在道路、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在营区周围布设。宋代以后,为适应作战的需要,铁蒺藜的种类逐渐增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连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搁蹄”等。《宋史·扈再兴传》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兵攻枣阳,宋将扈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明代军队广泛使用铁蒺藜。在戚继光的军队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带蒺藜十串,每串六个接连”(《纪效新书》卷一),便于野战部营。明军战船上也载有大量铁蒺藜,交战时向敌船投掷,使敌人在船上难于行走和作战,铁蒺藜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常用障碍物。
铁蒺藜
持撒古逊矛的战士
撒克逊人发明了撒克逊矛 撒克逊矛包括矛头和矛杆两个部分,矛头由铁制成,矛身由木头制成,一般长1.5~2.5米。在已经发掘出的撒克逊兵器之中,最为常见的是撒克逊矛,它是撒克逊士兵最主要的武器。如果说剑的使用还有社会地位区别的话,那么撒克逊矛的使用适用于所有阶层。从农民到国王,每个人都会携带长矛。撒克逊士兵作战时通常会一手持盾牌,一手持矛。
撒克逊人发明了撒克逊战斧 撒克逊战斧由长约1.2米的战斧握柄和长约30厘米的大型斧头组成,是由早期丹麦的维京海盗所用战斧发展过来的。撒克逊战斧是用来破坏对手盾牌的最佳武器,打击力强大是其最大特征。战斧的心理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虽然士兵将战斧举过头顶用力劈下时会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剑和长矛之下,但当他挥舞着战斧攻向敌方阵营时,敌方的恐惧心理就已经产生了。
约B.C.359年
马其顿人发明了马其顿长矛 马其顿长矛,短的为2米左右,长的有6~7米,矛杆用坚硬的山莱英木制成,矛头多为金属(铜、青铜、铁等)制成。长矛是古马其顿重装步兵配备的主要武器之一,在重装步兵组成的马其顿方阵中,长矛的威力发挥到古代战争的顶点。在马其顿方阵中,前6排战士平持长短不同(2~7米)的长矛,使6排矛头均露在最前方,像一面带刺的墙向敌人冲击。
马其顿长矛
约B.C.300年前
罗马人发明扭力抛石机 扭力抛石机是一种依靠扭力簧驱动的大型攻城武器,最早记载于4世纪古典史家马塞里努斯(Marcellinus)的《历史》一书中,在此书中马塞里努斯用catapult一词指代扭力抛石机。扭力抛石机的形制大体如下:“砍下两根橡木或圣栎木树干,使它们微微弯曲竖立在前面。这两根木柱被连接在一起,其连接方式跟机械锯相似。两侧木柱上各钻一个很大的洞,以非常强劲的绳索穿过孔洞,将木柱牢牢连接,使它们不至于散架。在这些绳索的中部倾斜竖立着一根弹射杆,其竖立的方式有如车轭。由于承受绞绳的巨大力量,它能够大幅度上下旋转。弹射杆顶部有一具抛绳式或铁锅式的抛石装置,并连有一个铁钩。这根旋臂前方用粗壮绳索绑着很厚的缓冲织垫,垫子内部实以谷壳。”在战斗中,使用者先用绞车将弹射杆拉至水平位置,再将石弹装入抛石装置中,松开绞车的绳索,弹射杆便能以极大力量恢复至垂直位置,并撞击缓冲垫,由此产生的惯性力便可将石弹以弧形轨道射向目标。由于该武器高高竖立的弹射杆有如蝎子的刺尾,因此扭力抛石机又被称为“蝎子炮”(scorpio),又因为弹射杆撞击缓冲垫后抛石机底座会受力弹起,因此也被称为“野驴炮”(onager)。扭力抛石机主要用于攻城作战,马塞里努斯称扭力抛石机发射石弹时所带来的冲量十分巨大,“如果部署在石墙上,它们可能会震垮身下的建筑”(图为现代人仿制的扭力抛石机,在体积与力量上皆逊于马塞里努斯书中的记载),该武器经推测能够将18~27千克的石弹射出约411.48米的距离。
抛石机
弩炮复原图
欧洲人发明弩炮(弹弩) 弩炮(ballista)与弹弩(catapult)是由腹弓(gastraphetes)演化而来的弹射型武器,根据不同尺寸可用于野战、攻城或守城作战。B.C.399年,叙拉古(Syracuse)僭主狄奥尼修斯(Dionysius)在大规模制造腹弓的同时也为野战及攻城战制造了各式远程兵器,其中包括需由多人操作的大型腹弓,此次军备制造可以算作弹射型武器制作的最早尝试。在历史上,弩炮与弹弩所指代的武器并不固定,由于二者基本性能相近,因此二者在名称上长期处于混用状态,国内相关研究中则出现了弩炮、弹弩、弹射器、抛石机等不同译名。一般而言,弩炮与弹弩的区别主要在于发射动力不同,因此也有学者将其区分为“非扭力射石机”(non-torsion catapult)与“扭力射石机”(torsion catapult)。弩炮在结构上承袭了腹弓,在发射动力上也同腹弓一样依赖复合弓体弯曲时产生的张力,不过由于弩炮在体积上要远大于腹弓,因此在操作时需要使用绞车辅助才能拉开弓弦。弩炮一般用于平射,在发展初期主要用于发射石弹,后经发展也可发射长箭等武器,主要用于野战中对敌方士兵的杀伤,也可用于守城作战中对敌方攻城武器的反击。由于弩炮的弓体式结构蓄能有限,到了弩炮发展的后期,扭力簧取代了复合弓,弩炮的发射动力逐渐由张力转向由绞索、皮绳或动物纤维产生的扭力,由此产生了后来的弹弩,主要用于抛射石块进行攻城作战。弹弩(扭力射石机)由炮架、弹射装置、弹射槽、底座等基本部分构成。炮架由两根水平横杆组成,两根横杆被四根垂直木条隔开,由此形成了三个“窗口”,弹射槽穿过中间窗口,而旁边两侧的窗口各有一束扭力簧,在扭力簧中扭绞着两根弓臂,弓臂的另一端分别同弓弦绑在一起,在使用时需用绞车将弓弦打开,然后拨动扳机将弹射槽中的石弹(或箭矢)弹出。根据扭力簧与弓臂衔接方式的不同,弹弩在历史发展中共出现了两种设计方式:“尤塞托能”(Euthytonon,直型弩)及“排林托能”(Pailintonon,V型弩)。尤塞托能的弓臂向外张开,其基座与弩炮类似,主要用于发射箭矢。排林托能的弓臂则是向内的,这种设计加大了弓臂的旋转角度,也增加了弓弦的拉动距离,同尤塞托能相比拥有更高的发射效率,杀伤力更强。在体积上,排林托能较大(后期也出现了使用该设计方式的小型弩机),主要用于发射石弹。在B.C.356—346年的“第三次神圣战争”中,欧诺马库斯(Onomarchus)凭借弩炮两度击败马其顿的腓力二世,腓力二世在此之后将该类武器引入马其顿军中,腓力二世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皆对弩炮(弹弩)进行过改良,减轻其质量并简化其结构,改良的弩机的主要部件可随时拆卸并可用畜力驮运,在与敌方交战前可以就地组装,使其更加适合穿山渡水的野战环境。
“尤塞托能”直型驽
“排林托能”V型弩
约B.C.225年
凯尔特人制造了凯尔特长剑 凯尔特长剑剑身长约70厘米,由钢铁制造而成。剑柄通常由木头、兽骨和钢铁制成。剑鞘由钢板制成,并悬挂着一条铁链。在凯尔特人的战争中,骑兵变得越来越重要,再加上后来双轮战车的问世,凯尔特人对于武器的长度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能在最短的距离上杀伤敌人,凯尔特长剑的出现刚好解决了这样的问题。这种剑不仅拥有良好的剑平衡感、更长的剑身,而且拥有良好的弹性,杀伤力巨大。
凯尔特长剑
约B.C.218年
罗马人制造了罗马短剑 罗马短剑是用于劈刺的短兵器,是一般剑的短刃版。罗马士兵主要战斗用剑就是罗马短剑,罗马剑的剑身长50~60厘米,剑柄呈圆柱状,一般有四个指槽,让士兵能够紧握住罗马短剑。罗马短剑的剑鞘由木头制成,外层使用铁制的框架加固。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冷兵器列为短兵器。至今唯一一把被确认的罗马短剑是在德国被发现的,而不是在意大利。罗马短剑在近身攻击时的效用十分明显。罗马士兵在战斗时,左手持罗马巨盾,右手持罗马短剑,以强大的战阵作战。
罗马短剑
约B.C.206年
马 甲
秦代的工匠发明马甲 马甲是一种用于保护战马的专用装具,又称马铠,用皮革制作。早在殷周时期,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马铠主要用来保护驾车的辕马。它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保护驾战车的辕马,另一类用于保护骑兵的乘马。秦以后开始使用保护战马的马甲。自东晋至南北朝时期,重甲骑兵装备比较完备的马甲“甲骑具装”,又称“具装铠”。具装铠有铁质的,也有皮质的,一般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躯干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以及竖在尾上的“寄生”六部分组成,使战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铠甲的保护。这种具装铠在隋唐时期仍在使用。隋代以后,重甲骑兵日渐减少,但马铠仍是军队使用的一种防护装具。在宋、辽、金之间的战争中,交战各方都使用过装备马铠的骑兵。甲胄虽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具,但也有它的弱点。从皮甲到铁铠,随着甲胄防护力量的加强,甲胄的质量也大大增加。
B.C.205年
韩信使用木罂船作战 木罂最初是一种木制的盛流质容器。《墨子·备城门》记载:“用瓦木罂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盛水且用之。”古书记载:“罂,或瓦或木,皆可以盛水也。”宋沈括则认为木罂是将木制的口小腹大的缶缚在竹木制的筏上,以便运载物品。《汉书·韩信传》记载,汉王二年(B.C.205年)八月,韩信奉命攻魏。魏王豹料定汉军将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渡过黄河,便亲率主力扼守河东蒲板(今山西永济西),阻击汉军。韩信将计就计,故意调集船只于临晋渡口,佯示必渡,暗中自率主力从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以木罂偷渡,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向魏军侧后逼近,大败魏军,俘虏了魏王豹。这是运用简易运渡器材、夺取重大胜利的一个著名战例。《梦溪笔谈·杂志二》记载:“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曰:‘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匹裂小木罂,以色绫木为之,如黄漆。”
木 罂
B.C.2世纪
中国人建造了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有2 000多年的历史。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汉朝修筑了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自治区、市。自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边地界城发展形成,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北方修建成万里长城,经明代两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后,大体形成遗存至今长6 350千米(12 700多里)的规模。国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 196.18千米,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 721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至今仍被各国称为古代世界的奇迹之一。长城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当时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也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物资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而动摇中原王朝的根基。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力量与智慧的结晶。
万里长城
罗马人制造了木柄骑枪 木柄骑枪为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骑马时所用的枪械。骑枪2米左右的长杆头上装有尖锐的金属锥体。一般而言,此类枪械都小而轻,结构简单,基本上是作为一次性的武器使用。木柄骑枪具有典型的罗马地方风格,是骑兵用的一种木质长矛。木柄骑枪长4~5米。由于木柄骑枪较长,骑兵必须双手使用,并用双腿夹住战马来作战。因此这种长枪使用者必须经过长期并且严苛的训练。
木柄骑枪
春秋时期吴国工匠发明了青铜钩 青铜钩是一种曲刃短柄格斗兵器。所谓青铜钩,意思是指刀刃为曲线形的吴国刀。这种刀刃呈曲线状的曲刀,是春秋时代由吴王(相传为阖闾)下令制造的。因其锋利无比,所以留下这个美称。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吴王阖闾曾赏百金在国内寻求善于作钩的人,一时间“吴作钩者甚众”,时人称吴国制造的钩为吴钩。据说,曲刀在青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见,曲刀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就在中国的南方广为使用,这是南方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由于钩的杀伤力不大,所以并没有发展成军队的制式兵器。青铜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正如李贺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所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青铜钩
B.C.200年
手 戟
汉代工匠创制手戟 手戟是一种可单手握持的短戟,约出现于汉代。刘熙《释名·释兵》记:“手戟,手所持之戟也。”手戟是一种防身护体的兵器,可刺可击,因可双手各持,同时并用,故又称双戟。手戟约出现于汉代。从有关画像石看,汉代的手戟与“卜”字形戟相似,只是没有长柄。手戟又可掷击,《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董卓一次发怒,曾“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明代的铁手戟形如宋代的戟刀,刺如矛,月牙刃,唯与刃相对的柄侧有小枝,因而具有刺、钩、割、挡几种功能,销底浑圆如球,便于手握持而不脱,名为双手带,长80.5厘米。清代的铁手戟称为月牙短戟,柄端尖利,并有上翘的钩,长1.0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