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飞马座号空射运载火箭空中一次发射7颗卫星 20世纪80年代末,制造廉价的小卫星受到各国重视。为降低这类卫星的发射成本,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和赫克勒斯公司联合研制了飞马座小型运载火箭,它由B-52轰炸机机载空中发射。研制工作始于1987年。其外形类似带翼的飞机型三级固体火箭,运载能力为200~400千克。首次发射于1990年4月5日。此次发射是一箭七星,每颗卫星只有22千克重,属于国防部战术通信卫星。
美国发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 这是地球行星使命计划的第一颗环境探测卫星。这颗卫星重达6.75吨,是已发射的最大环境卫星,由航天飞机送入轨道。它带有9种探测仪器,位于600千米轨道上,可以对风、大气化学组成和能量进行探测,研究自然过程和人类污染是怎样破坏臭氧层的。它发回的数据表明,人类排放的含氯氟烃类化合物是导致臭氧破坏的主要原因。这个结论否定了一直有人坚持的所谓火山活动导致臭氧层破坏的观点。
1992年
中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这是中国长征二号系列中的一种两级运载火箭,代号为CZ-2D,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它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采用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方法,从而实现运载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火箭全长为33.667米(不含整流罩),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椭圆轨道时约为3 100千克。火箭主要用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射,1992年8月9日首次发射并将中国新型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截至1996年10月共计发射3次,全部成功。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俯视图
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奋进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KSC)旗下第五架实际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1992年5月7日从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开始首次轨道飞行,机长37.24米,高12.27米,最大翼展23.79米,质量100吨,绕地球飞行141圈,航程595万千米。它主要执行拯救国际通信卫星6号的任务。到2011年5月为止,奋进号航天飞机有26次飞行记录,在太空度过280.40日,绕行地球4 429圈。2012年9月21日,奋进号航天飞机抵达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洛杉矶国际机场,完成最后一次空中飞行。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成立 联邦航天局是俄罗斯负责管理航天活动的政府机构。该局于1992年2月成立于莫斯科,原名为俄罗斯航天局。其职能有:执行国家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政策;制订联邦的航天计划并提交政府审议;组织完成为发展科学和国民经济所需要的航天技术的订货和分配任务,其中包括国际航天工程及与国防部合作的军民两用项目;负责与国防部和其他有关部门一起完成对航天地面设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保障航天技术装备的安全使用;颁发航天活动许可证;组织进行航天技术装备的鉴定;与外国和国际组织共同完成商业航天工程项目;与科学院、有关部局和组织机构共同工作,协调商用航天项目并促其落实;在空间研究和利用方面,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
俄罗斯航天局还包括一些科学研究和试验组织,以保证完成航天和火箭技术发展前景的研究任务,研制和试验一系列航天和火箭技术产品。
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计划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正式批准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及其“三步走”战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此正式立项实施,这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代号“921”。
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组成。其中,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负责研制;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为主负责研制;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及着陆场系统由相关研究单位负责研制建设;测控通信设备主要由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有关厂所负责研制。前后共有110个研究院、研究所和工厂直接承担了研制任务,还有3 000多个单位承担了协作研制任务。参与这项中国航天史上最庞大工程的科技人员总人数逾万。
1993年
首颗国际通信卫星7号发射成功 国际通信卫星7号是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招标研制的第七代通信卫星,是为代替国际通信卫星5A而研制的,由美国福特宇航公司总承包。它的通信能力、使用寿命都有所提高,租用费用却有所降低。它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最大的改进是卫星转发器和通信天线的灵活可塑性分配。卫星的主要业务有商业卫星业务、宽带链路卫星业务、综合数字通信网业务、高清晰度电视业务、多路电视新闻采集业务和VSAT卫星通信业务。这颗卫星由阿里安火箭发射后,不久即投入使用。
美国发射第一颗商用电视直播卫星 大功率转发器技术的进步和VSAT技术的成熟,使电视直播卫星投入实用成为可能。电视直播卫星把电视信号直接送到用户接收机上,无须经过地面台站的转发,这对于提高接收质量、方便移动用户和边远地区用户十分有利。美国在1974年发射成功ATS-6通信卫星,首次实现了直接电视广播和双向视频通信。20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和日本也开始发展电视直播卫星和建立直播卫星电视系统。90年代,美国发展出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利用这一技术,电视图像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压缩,原来一个转发器只能转发一套电视节目,经压缩后可以转发4套电视节目或8套电影节目。这一技术使人们通过直播卫星看到上百套电视电影节目成为可能。1993年12月18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商用电视直播卫星,1994年又发射了第二颗。这两颗卫星可以为用户提供175套电视节目。
1994年
日本H-II运载火箭一箭双星首发成功 H-II是日本在H-Ⅰ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捆绑有2台助推器的二级运载火箭。该型号具有双星发射能力,其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系数分别高于欧空局的阿里安IV火箭、苏联的质子号火箭和美国的航天飞机。H-II火箭全长50米,芯级最大直径7.6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时为10 000千克,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3 800千克,在太阳同步轨道804千米时为4 000千克,在月球轨道时为3 000千克。1994年2月4日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一箭双星的发射。在1994—1999年间发射了7次,成功5次。后由于可靠性和成本问题而被H-IIA取代。
日本H-II运载火箭—箭双星发射
美国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这是美国的国防导航卫星系统。它由空间导航星座、地面台站和用户设备三大部分组成。空间导航星座由24颗导航星卫星组成,其中21颗为工作星,3颗为备用星,每颗卫星重845千克,采用2万千米的中高度圆形轨道,运行周期11小时56分,倾角55度。GPS全球定位系统自1967年开始研制,1994年正式投入运行,历时27年,耗资130亿美元。
中国台湾装备天剑导弹
中国台湾开始装备天剑导弹 天剑是中国台湾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导弹,有数种,包括天剑1空空导弹、天剑2空空导弹、天剑增程型导弹、天剑2垂直发射型导弹等等。空空导弹,有2种,天剑1为红外制导中近距导弹,射程约18千米,速度马赫数2.5,弹长2.84米,弹径0.127米,翼展0.609米,爆破杀伤式战斗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制,1986年试射成功,属第三代武器。天剑2为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射程30~40千米,速度马赫数4,弹长3.6米,弹径0.203米,翼展0.75米,发射质量190千克,破片式高能炸药战斗部,1980年开始研制,1994年服役。
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这是中国在长征三号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大型三级液体运载火箭,主要是第三级采用了新的氢氧发动机,代号为CZ-3A。火箭全长52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2 600千克。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1994年2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将两颗卫星送入轨道;l994年11月30日成功地将中国的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送入轨道。截至2012年1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所有发射完全成功,发射成功率达到100%。
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
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3号卫星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容量同步通信卫星。星载24个C波段转发器,有6个电视传输通道和18个通信传输通道。第一颗卫星于1994年11月30日由中国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但由于燃料耗尽而未能定点。第二颗卫星于1997年5月12日发射成功,并于5月20日定点成功。这颗卫星的发射缓解了中国电视、广播和通信的急需,主要用于电视、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1995年
俄罗斯格洛纳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完成组网 1982年10月12日格洛纳斯开始部署,1995年9月完成组网,为一个中高轨道、军民合用的导航卫星系统,由21颗工作星和3颗备用星组成,分布于3个轨道平面,每颗星重约1 400千克,轨道高度为2万千米,轨道倾角为65度。该系统主要为海上舰船、空中飞机、地面用户和航天器提供三维定位,精度可达100米,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和民用前景。
加拿大发射雷达卫星 1995年11月4日,该卫星由美国德尔塔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这是第一颗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雷达卫星,将对全球环境和生态变化的监测发挥重要作用。该卫星研制始于1990年。它采用合成孔径雷达,进行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它可用于气象预报、海冰监测、海洋科学、农业、林业、生态和环境监测。
欧空局“红外空间天文台”发射 红外天文卫星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可对宇宙红外辐射源、恒星、电离氢云、分子云、行星状星云、银河系核、星系、类星体和太阳系进行系统研究,但由于红外观测仪器必须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因而技术难度极大,在已经发射的天文卫星中,红外天文卫星数量极少。“红外天文观测台”是欧空局于1979年提出的。1983年开始第一阶段的详细研究设计。1986年12月法国宇航公司进行了第二阶段研究。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研制工作花了很长时间。1995年11月17日,它由阿里安-44P运载火箭发射入轨,进入远地点为71 000千米的大椭圆轨道,以避开地球辐射带和其他干扰。它在轨道上进行了75天测试,到1996年年初结束。
1997年
中国长征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中国为发射美国摩托罗拉铱系统卫星而在CZ-2C基础上专门研制的一种大型运载火箭,代号为CZ-2C/SD。主要改进是新研制了卫星分配器,加长了推进剂贮箱,从而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火箭全长40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圆轨道时为2 000千克。1997年9月1日首次进行一箭双星的发射,成功地将铱系统的两颗模拟星送入轨道。截至2013年7月,长征二号丙系列火箭已连续进行了37次发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运载能力已成功达到4 000千克。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第二次发射成功 长征三号乙是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一种捆绑式三级液体运载火箭,代号为CZ-3B。它是在长征三号甲火箭和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基础上研制的新型号,即将长征三号甲火箭作为芯级,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的结构形式捆绑4台液体助推器。火箭全长54.8米,芯级最大直径8.45米,运载能力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5 000千克。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卫星,可单星或多星发射。1996年2月15日首次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失败,1997年8月20日成功地发射了菲律宾马部海卫星。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已成功地发射了多颗大型卫星,包括马部海卫星(Mabuhay)、亚太二号R卫星(APT-ⅡR)、中卫一号卫星(ChinaStar-1)、鑫诺一号卫星(SinoSat-1)等。
中国成功发射风云2号卫星A星 该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1997年6月10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成功。卫星是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重约600千克,设计寿命为3年。主要任务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从分布广泛的气象、海洋、水文数据收集平台获取观测数据;播发展宽数字图像广播、低分辨率云图广播和S波段天气图广播资料;收集空间环境监测数据;将所获得的资料发回地面,可覆盖1/3地球表面。卫星云图资料在监测台风和海洋天气、暴雨预报、为防汛服务、进行青藏高原上空天气系统分析、航空气象保障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已发挥出重要作用。
欧洲阿里安Ⅴ运载火箭第二次发射成功 阿里安Ⅴ(Ariane Ⅴ)火箭是根据商业发射市场和近地轨道开发利用的需要研制的,是欧洲航天局研制的一种两级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向地球同步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发射各类卫星、向近地轨道发射哥伦布号无人的自由飞行平台和为支援国际空间站舱和自由飞行平台的正常运行而定期发射载人的使神号航天飞机。火箭全长54米,最大直径12.2米,运载能力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6 920千克,在近地轨道时为18 000千克。1996年6月4日首次发射4颗克勒斯特号太阳风观测卫星失败后,1997年10月30日的第二次发射成功,将一颗模拟通信卫星和一个工程试验有效载荷送入轨道。1998年10月22日进行了第三次发射,把一颗模拟通信卫星和一个测试空间返回技术的返回舱成功地送入太空。这次鉴定试验的发射成功为1999年投入商业发射服务签发了“许可证”。
欧洲阿里安Ⅴ运载火箭
白杨-M导弹开始装备俄罗斯部队 白杨-M导弹(Topol-M Missile)是俄罗斯的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1997年年末开始服役,有固定和机动两种发射方式。射程20 000千米,弹长22.7米,弹径1.95米,单个核弹头,威力55万吨TNT当量。白杨-M导弹系统的研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白杨导弹(SS-25)的改进型。俄罗斯于1997年12月首批部署了井基白杨-M导弹。1999年12月白杨-M导弹正式开始作战值班。白杨-M导弹是确保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的骨干力量。
俄罗斯白杨-M导弹装车
1998年
“铱”系统全部建成 “铱”系统卫星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运载火箭多星发射。继首次发射后,用俄罗斯质子-K火箭发射了第二组7颗“铱”系统卫星。此后,利用德尔塔Ⅱ火箭5星发射和质子火箭7星发射,每隔半个月到一个月发射一组,到1997年11月9日共发射42颗。中国的长征二号丙改型于1997年9月1日首先进行了一次试验发射,取得了成功。尔后,长征二号丙分别于1997年12月8日、1998年3月25日和1998年5月2日以一箭双星的形式,成功地发射了6颗“铱”系统卫星。到1998年5月17日,经过15次发射,共有77颗卫星入轨,其中包括备用星。此时,“铱”系统全部建成。
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
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开始组建 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由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和11个欧空局成员国等16个国家联合研制。1993年,在美国建造的自由号空间站基础上,结合俄罗斯研制的和平2号空间站,16国共同提出设计建造阿尔法号国际空间站的方案,经过几年的筹备、研制、协调,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研制的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舱成功地发射到空间轨道。同年12月4日,美国研制的第二个节点舱团结号发射入轨,两舱对接后成为国际空间站的雏形。从1998年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舱发射升空到2010年6月,空间站已经在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转了66 000圈。国际空间站原计划在2020年后结束使命,脱离轨道,直接坠入大海。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成立 该委员会是中国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政府部门,承担国防科技工业(包括航天科技工业)的建设、管理职能。主要职责有: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包括航天科技工业)发展的计划、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组织协调国防科技工业的研发、生产与建设,以确保军备供应的需求;组织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和工业结构、布局、能力的调整等。该委员会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设立的政府机构。
1999年
中国神舟一号载人飞船任务圆满成功 神舟飞船是中国为其载人航天计划(921工程)研制的载人宇宙飞船系列,其原型机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而其发展型号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第一次完成载人飞行。2011年11月1日发射的神舟八号为其正式定型型号。神舟系列飞船与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外貌相似,但具备全新的结构和更大的尺寸,是全世界目前正在运用的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神舟号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总长约9米,总重约8吨。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草原上。
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它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根据国务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发展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该公司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创造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两大里程碑为标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2017年1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航天科工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国防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协调发展格局。导弹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专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长征四号乙是中国在长征四号甲基础上研制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三级液体运载火箭,代号为CZ-4B。火箭全长45.576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轨道倾角98度、高度748千米时为2 200千克。长征四号乙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将风云1号C和实践五号卫星准确送入轨道;截至2002年,长征四号乙火箭共发射6次,将10颗国内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我国和巴西合作的地球资源卫星均由该火箭发射。
2000年
美国德尔塔III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 德尔塔III(Delta III)是在德尔塔II火箭的基础上,由私人投资研制的一种由德尔塔II向德尔塔IV过渡的运载火箭。火箭全长39.3米,基础芯级的燃料贮箱直径为4米,捆绑有9台固体助推器,起飞质量为300吨,起飞推力达4 520千牛,可将3 856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火箭于1998年8月26日在美国的卡纳维拉尔角进行首次发射,但升空不久即发生爆炸,箭上携带的银河10卫星同时被毁。1999年5月4日在卡纳维拉尔角的第二次发射仍旧失败,猎户座(Orion)3卫星(休兹 HS601型)被送至无用的轨道。2000年8月23日搭载模拟有效载荷卫星进行第三次发射,获得基本成功。但各项综合因素也结束了德尔塔Ⅲ号运载火箭的商业火箭市场,多数客户对于连续两次失败没有信心,德尔塔Ⅳ号运载火箭的出现也确定此次为德尔塔Ⅲ号运载火箭的最后一次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