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

1961年

“柯利达-Ⅰ”型脉冲激光测距机

美军研制第一台军用激光测距仪器 激光测距机利用激光测定目标与观测点之间的距离。1961年,美国研制出“柯利达-Ⅰ”型脉冲激光测距机。其原理是利用激光器发射激光脉冲照射目标,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通过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藉此来测定目标距离。较之以前的测距仪器,激光测距仪具有质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计算速度快和精度高等特点,已成为现代坦克系统的必要装备。激光测距仪,按测距原理分为脉冲式和相位式,按激光器类型分为红宝石、掺钕钇铝石榴石、半导体、二氧化碳激光测距机,按工作方式分为手持式、三脚架式和车载式。

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两栖攻击舰“硫磺岛”号 20世纪50年代,美军诞生了登陆战的“垂直包围”理论。该理论要求登陆兵从登陆舰甲板登上直升机,飞越敌方防御阵地,在其后降落并投入战斗,这样便能够避开敌反登陆作战的防御重点,且加快登陆速度。两栖攻击舰便是在这种作战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新舰种。1959年4月,美国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两栖攻击舰“硫磺岛”号,1961年8月服役。它的外形很像直升机母舰,有从艏至艉的飞行甲板。甲板下有机库,还有飞机升降机。它可载12~24架不同型号的直升机,必要时还可载4架AV-8B型垂直/短距离起降战斗轰炸机(英国“鹞”式飞机的引进型)。“硫磺岛”号的满载排水量为18 000吨,可运载一个加强陆战营(1 746人)及其装备,航速约46千米/时,续航能力1 850千米。

世界上第一艘两栖攻击舰“硫磺岛”号

水面舰艇发射“阿斯罗克”反潜导弹

美军装备了由水面舰艇发射的“阿斯罗克”反潜导弹 反潜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的攻击潜艇的导弹。它由运载壳体、动力装置、制导系统和战斗部等部分组成。战斗部为自导鱼雷或核深弹。动力装置一般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装在弹体尾部或腹部后端。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或惯性制导,制导装置一般装在弹体腹部或尾部。从舰艇上发射反潜导弹的作战过程:当导弹飞到距目标一定距离后,抛下声呐浮标或其他传感器,并继续机动飞行,待传感器检测到目标后,再投放鱼雷或其他战斗部攻击目标。反潜导弹的发展趋势:增大射程,提高制导精度,采用垂直发射系统和先进战斗部(新型鱼雷或核深水炸弹),以进一步提高其战斗性能。

1962年

柯林斯公司研制出“塔卡木”机载甚低频中继通信系统 “塔卡木”(TACAMO)是“Take Charge And Move Out”的缩写,大意是“接受任务,立即行动”。美军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开始关注对水下潜艇特别是核潜艇实施指挥和控制问题,并藉此提出了机载甚低频通信系统的设想,所以“塔卡木”实际上是一种机载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现役“塔卡木”系统的前身由柯林斯公司在1962年研制而成,最初被设计为海军启用陆军抗毁的极低频通信系统前的过渡性系统,此后经三次大的改进,直到1979年,美军正式确定“塔卡木”为“主要抗毁对潜通信系统”。“塔卡木”系统的载机为E-6A飞机,其组成包括200千瓦的AN/U SC-13甚低频通信系统、三部ANIARCI-182甚高频/特高频电台、两部AN/ARC-192高频电台,还有中央控制台、舰队卫星通信终端、应急火箭通信系统接收机、保密卫星通信终端、新式电传打字机、微型信息处理机、磁带记录器,ALR-66电子支援测量系统以及导航、雷达、飞行管理计算机等设备。甚低频发射系统经过几次改进,其发射机输出功率高达250千瓦,甚低频发射天线采用拖曳双线天线。该系统接收从国家级军事指挥中心、空军卫星通信系统和陆基甚低频台站传来的指令信息,经机载通信中心处理后,用长约10千米的拖曳天线向潜艇中继,从而确保在空中机动且不易受到攻击,与陆基甚低频广播网相比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1995年,波音公司把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安装到E-6A飞机上,并在E-6A飞机上试验了轨道改进系统。不难看出,整个系统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

美国试爆中子弹 中子弹的爆炸原理是氘和氚核的纯聚变反应。它能使聚变能的75%~80%以高能中子和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以对人员的杀伤作用为主。中子弹的基本概念在1958年被提出,1959年被列为美国Livermore国家实验室的最优先项目,1962年美国开始试验中子弹。美国最早研制的中子弹是为陆军Sprint反洲际弹道导弹研制的增强辐射核战斗部W66,它用作洲际弹道导弹末端防御的一种小型快速导弹,从1974年10月至1975年3月大约生产了70枚。1999年,中国政府宣布:中国早已掌握了中子弹技术且拥有了自己的中子弹。中子弹主要由热核装料、热核点火装置、中子反射倍增层和弹壳等组成,其热核装料不是氖化铿,而是氘和氚,因为氘和氚反应放出的中子在相同当量条件下比裂变反应放出的多得多,而且氖中子的能量大,穿透力强。和普通核武器相比,中子弹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中子弹被称为“增强辐射弹”,早期核辐射效应强;爆炸释放的能量低;放射性沾染轻,持续时间短;与其他战术核武器不同的是,中子弹具有剪裁效应,它可以毫不费力地穿透坦克装甲、掩体和砖墙等物,杀伤其中的人员。由于中子弹爆炸时放射性沾染很轻,经过较短时间,部队即可进入爆炸地区,因而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中子弹尚未在实战中使用。可用巡航导弹携载中子弹头,也可用重力炸弹或滑翔炸弹携载中子弹,由飞机投掷。

1964年

美国海军正式使用E-2系列“鹰眼”预警机 E-2空中预警机,也称为鹰眼(Hawkeye)预警机,是美国海军的全天候舰载空中预警和指挥控制飞机,也是全世界产量最大、使用国家最多的预警机。E-2“鹰眼”预警机是格鲁曼公司专门为美国海军设计生产的第一种舰载或陆基预警和控制飞机,其主要任务是早期预警、空中指挥与控制、水面监视、搜索与营救引导、通信中继等。E-2采用高单翼、半硬壳结构设计,垂直安定面共有四片,其中最靠外侧的两片延伸在水平安定面的下方。两边机翼上各有一具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驱动4片或8片桨叶的螺旋桨。作为核心部件的机载雷达系统经多次改进,现为AN / A PS-145型,探测距离超过400千米,预警时间增加为20~30分钟,并增强了抗干扰能力,提高了对小目标和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E-2C是E-2“鹰眼”家族的第三代产品,是“鹰眼”预警机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开启了“鹰眼”预警和控制飞机家族的新阶段。E-2C可在9 150米高度全天候执行海军的各项任务,并可在550千米的距离上探测各种飞机,自动目标跟踪和高速处理能力使每架E-2C能同时跟踪2 000多个目标,并控制40多个空中截击任务。进入21世纪,不同型号的E-2“鹰眼”预警机服役于美国、日本、以色列、埃及、法国、新加坡、墨西哥等多国军队。

E-2系列“鹰眼”预警机

美国开始研制MK-45型单管127毫米舰炮 MK-45型单管127毫米舰炮是于1964年由美国研制的。20世纪60年代,舰炮在对付空中高速目标以及远距离作战方面暴露出诸多不足,在此背景下,美国FMC公司北方军械部于1964年在MK-42型127毫米舰炮的基础上开始改进研制127毫米MK-45型舰炮,企图在发挥舰炮所具有的长时间连续射击、投弹量大等优点的同时,弥补射程、速度、命中精度等方面已明显不及导弹的缺陷。改造后的MK-45型127毫米舰炮是性能非常先进的全自动舰炮,目前已成为美国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上的标准装备。美国的MK-45型单管127毫米舰炮射速达60发/分钟,最大射程超过25千米。MK-45型127毫米舰炮已能快速方便地选择和发射包括制导炮弹在内的六种炮弹,除了能发射一般炮弹之外,还能发射激光半主动末制导炮弹、鱼雷、水雷、声敏炮弹、诱饵炮弹、无人机等,具备遂行完成多样化作战任务的能力。

MK-45型单管127毫米舰炮

1965年

美国军队装备反雷达导弹“百舌鸟”AGM-45 AGM-45“百舌鸟”(Shrike)是美国军队的第一种投入实战的空地反辐射导弹(ARM,亦称反雷达导弹)。1958年,“百舌鸟”在海军武器中心(NWC)开始研制,研制代号为ASM-N-10。该导弹被用于抗衡苏联新型的S-75地空导弹系统(北约SA-2“导线”),其作战方法是追踪SA-2导弹的“扇歌”(Fan Song)制导雷达。ASM-N-10是在AAM-N-6/AIM-7C“麻雀”Ⅲ的外形基础上进行研制的,但其采用了更大的战斗部、更小的火箭发动机和更小的尾翼。在1963年6月,ASM-N-10被重定名为AGM-45A,AGM-45A-1型在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和的斯佩里·兰德/合众公司为美国空军和海军进行了大规模生产,于1965年进入海军服役。AGM-45A在东南亚由多种战术飞机挂载投入实战,包括A-4、A-6、A-7、F-4和F-105G。该导弹通过戴恩MK-39固体火箭发动机驱动(在部分导弹上使用航空喷气MK-53第1型发动机),全程通过其前部十字弹翼进行姿控。该导弹可以采用三种爆炸破片战斗部:67.5千克(149磅)MK-5第0改型和MK-86第0改型,66.6千克(147磅)WAU-8/B。导弹采用接近与冲击双重引信。ATM-45A训练弹安装与AGM-45A相同的发动机和导引头,但采用了惰性的战斗部。该弹被AGM-88“哈姆”替代之前曾被美国空军和海军广泛使用。

德军制造“豹”l 坦克使用屏蔽装甲 屏蔽装甲是坦克装甲车辆上较早应用的结构装甲,对坦克基本装甲起到一定的屏蔽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是在坦克的主装甲前面一段固定距离上加装屏蔽薄板,目前多数坦克是在叶子板下面、履带行驶装置之外安装屏蔽裙板。屏蔽装甲的作用是使得各类反坦克导弹、火箭筒以及其他空心装药的炮弹提前触发而引爆,而坦克主装甲隐蔽在屏蔽裙板后面0.5米以上的距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上述炮弹对坦克的破甲作用。

“豹”l坦克

1967年

埃及军队首次运用舰对舰导弹 舰对舰导弹是指从水面舰艇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当然,它也可攻击海上设施、沿岸和岛礁目标。1967年10月21日,埃及导弹艇发射苏制SS-N-1舰对舰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是舰对舰导弹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舰对舰导弹自20世纪50年代装备部队以来发展很快,已经成为历次现代海战中水面舰艇的主要反舰武器。舰对舰导弹均属飞航式导弹,按照巡航速度的不同分为亚音速、超音速导弹,按照巡航高度的不同分高、中、低、超低空导弹。作为舰艇主要攻击武器之一,当代舰对舰导弹由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系统构成,多采用“自控+主动式自动寻的”制导方式,即先采用自控飞行,以隐蔽接敌,末段启导飞行,以准确命中目标。俄罗斯的SS-N-19、美国的“战斧”BGM-109B/E都是舰对舰导弹的典型代表,舰对舰导弹与舰艇上的导弹射击控制系统、探测跟踪设备、水平稳定和发射装置等构成舰舰导弹武器系统。

1969年

美国使用OH-58“基奥瓦”战场武装侦察直升机 1969年开始服役的OH-58“基奥瓦”是在贝尔-206轻型通用直升机基础上改装的侦察直升机。机名“基奥瓦”与“阿帕奇”命名思路一样,表示对从前一个叫基奥瓦的北美印第安民族部落的敬重,基奥瓦人与阿帕奇人一样骁勇善战,这也是美陆军借用其名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信息化战场侦察任务的需要,应美陆军要求,贝尔公司推出OH-58武装改进型——OH-58D型双座侦察和攻击直升机。在众多的军用直升机中,OH-58D侦察直升机的外形特别之处在于其主旋翼上方安装有一个桅杆式侦察瞄准具,虽然它的体积不大,里面的设备却十分先进,包括可以放大12倍的电视摄像机、能自动聚焦的红外热像仪、激光测距机等。这种OH-58D侦察直升机机身两侧各配一副武器挂架,可以挂四枚“毒刺”空对空导弹,或“海尔法”空对地导弹,或70毫米航空火箭弹吊舱,抑或1挺12.7毫米机枪。OH-58D侦察直升机虽然体积小,但它的武器系统却不弱,机身两侧有多用途轻型导弹悬挂架。它可以在海拔1200米的高原地区飞行,也可以在高气温条件下使用。此外,它还有贴地飞行能力和全天候空中侦察能力。OH-58D侦察直升机安装的是滑橇式起落架,机身两侧各有一个舱门,舱内有加温和通风设备。1997年,OH-58D又被新一期改进,采用250-C30R/3型发动机、全权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和燃料控制装置,进一步提升了机动力和自动化水平。OH-58D是美国特种部队采用的战场武装侦察机,在支援作战和应急行动中负责执行武装侦察和警戒、目标搜索和指示、指挥控制、攻击和空中格斗(防御)等任务。在海湾战争中,OH-58D侦察直升机主要用于执行昼夜间侦察任务,直接为地面部队指挥员提供情报;为攻击直升机、固定翼飞机指示目标;为地面炮兵提供空中观测数据和为“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提供末端制导,并使用机载武器攻击了伊拉克军队防御工事。

OH-58D侦察直升机

1970年

美国建立了“最低限度基本应急通信网”战略通信网络(MEECN) 作为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特殊指挥网络,“最低限度基本应急通信网”战略通信网络专供美国总统在核战条件下与陆、海、空三军核部队的通信与指挥。该系统由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海军陆基甚低频电台广播网、海军“塔卡木”机载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海军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和陆军“地波应急网”等若干专用通信系统组成。美军建立战略通信网络的目的在于能在核袭击中提高生存能力,继续指挥战略核部队作战。其中,陆军“地波应急网”能有效地保障美军最高指挥当局在遭受核袭击后仍然可以向战略核部队下达核报复的作战指令,其在全国建有400个中继节点,即使有200个被摧毁也不会影响该网的整体效能。海军“塔卡木”机载甚低频对潜通信系统是美国海军对潜通信最主要的抗毁手段,目前该系统使用E-6B飞机,可将电文发送给其作战地域内的核潜艇,能有效地保障最高指挥当局与战略核潜艇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大功率的海军陆基甚低频电台广播网覆盖了其本土、日、英、澳、巴拿马等地,可在危急时刻向地处全球各大洋的美军核潜艇传达紧急命令。海军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通过发射极低频波,确保海军与执行潜航任务的战略核潜艇之间通信联络畅通。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是空军和国防部与空军战略部队之间传递紧急文件的主要通信手段,目前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部队都安装了此类终端,以确保空中战略力量的指挥权。

反雷达伪装网

中国开始反雷达伪装网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反雷达伪装网的研究。现代侦察与监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与之相对抗的伪装、隐身技术成为现代战争的必需,伪装体系特别是伪装网是对抗侦察与监视的有效手段之一。伪装网是一种重要的伪装遮障器材,在战场上是兵器装备、军事设施等军事目标的“保护伞”。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隐蔽兵器,军队就将渔民用的旧渔网盖在兵器上,并在网上设置一些遮蔽材料。我军早期研制的64式伪装网,属于第一代光学伪装网,采用PVC塑料单丝编织而成,只能对抗可见光侦察和近红外侦察,不具备防卫雷达的功效。81式伪装网是我国研制定型的第二代伪装网,采用了散射型原理,通过切花、拉伸使得入射雷达波在各方向上相对均匀散射,并通过伪装网面的二次透射衰减,使其网面与应用背景的雷达波散射特性趋于一致,从而实现伪装网的防雷达性能。伴随着侦察技术的进步、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完善,近年来世界各国军队已开发出各种适宜快速机动、对付毫米波侦察制导的多波段超轻型伪装网,世界著名的南非公司研制的ALNET伪装网是目前针对处于不同地带各种类型地面武器进行覆盖最适合的产品之一。ALNET伪装网由一种基础尼龙网构成,伪装材料被永久性地固定在上面。该伪装网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对长短波段可提供有效的隐身防护,同时其色彩及具有干扰、伪装效果的样式可在获得使用地区的光谱数据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伪装网每一面的色彩可以不同,以便在不同植被环境下使用。

美国发射“国防支援计划”预警卫星 美国于1970年11月发射了“国防支援计划”(DSP)预警卫星。DSP预警卫星是在冷战背景下,作为美国反导系统一部分研制的。自发射第一颗DSP卫星以来,美空军对DSP卫星和红外传感器进行了多次的改进与升级,以便提升其性能、生存能力和寿命。美空军的DSP卫星共有三代,新一代DSP预警卫星体积大,可携带更多的燃料,变轨机动能力高。DSP卫星的主要设备包括红外望远镜、高分辨率电视摄像机和天线等。红外望远镜探测器阵元达6 000个,灵敏度高。望远镜透镜的焦平面分两部分,可保护电子设备免受地面激光武器的毁坏。卫星采用三轴稳定的方式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运行。该系统可对来袭洲际导弹提供25~30分钟的预警时间,对来袭潜射弹道导弹提供10~25分钟的预警时间,对来袭战术弹道导弹提供5分钟的预警时间。DSP卫星的作用在于一旦捕捉到地面有新出现的热源,立刻根据热源的状况和移动情况,对其作出判断,如果判定是导弹升空,立即根据其移动的速度、高度、方向等信息推算出导弹的种类、测算弹着点,并迅速通报有关部门。星载计算机可以进行自主管理,即使发生故障和出现地面站无法控制等情况,也能发送预警信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受到敌方干扰或数据中断后,该型卫星可快速重发信息,并可利用激光传输链路把数据传输给其他卫星,确保地面可靠接收。美国曾用DSP导弹预警卫星探测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发射。根据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美国空军正在发展“天基红外监视系统”,用来替代DSP卫星。

美英苏等国纷纷开展高功率微波武器 高功率微波武器(high-power microwave weapon)又称为射频武器,是一种利用定向发射的高功率微波束对目标进行干扰、致盲或毁坏,破坏敌方的电子设备和杀伤作战人员的一种定向能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是集软硬杀伤和多种作战功能于一身的新概念电子武器系统。这种高功率微波的峰值功率超过100兆瓦,要远高于一般民用的微波源(如家用微波炉)发出的微波功率。高功率微波的频率为1~300吉赫,输出脉冲功率在吉瓦级。高功率微波武器属“软杀伤”武器,可从远距离把电子器件“烧”坏,使整个武器失效,也能使人精神错乱、行为失常、眼睛失明、心肺功能衰竭。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特点:一是攻击目标的速度是光速;二是微波束比激光束宽,打击范围较大,因而对跟踪瞄准的精度要求较低,有利于对近距离快速运动目标的跟踪打击;三是集软硬两种杀伤功能于一身,可用于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不仅可作为战略防御武器,而且可用作多种战术拦截武器系统;四是可在同一系统中实现探测、跟踪以致毁伤的作战能力;五是可重复使用,多次打击,所消耗的仅仅是能量,因而费用低,效费比高,其在压制敌防空体系、干扰敌指挥控制信息作战、空间控制等方面具有诱人的军事前景。目前,各军事大国纷纷把高功率微波武器研制纳入其国防战略发展计划中。

粒子束武器

苏联开始研制粒子束武器 约20世纪70年代苏联开始研制粒子束武器。粒子束武器是一种利用高能粒子(接近于光速的电子、质子、离子或重粒子等)束来杀伤或破坏目标的定向能武器,通过发射出高能定向强流、接近光速的亚原子束(带电粒子束和中性粒子束),用来击毁卫星和来袭的洲际弹道导弹。即使不直接破坏核弹头,粒子束产生的强大电磁场脉冲热也会把导弹的电子设备烧毁,或利用目标周围发生的γ射线和X射线使目标的电子设备失效或受到破坏。其作战使用过程大致如下:由粒子加速器将电磁能(粒子源产生的)转变为粒子的动能,再通过磁体对粒子进行聚集和偏转可改变粒子束的发射方向,同时按照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跟踪瞄准系统对目标进行跟踪和精确的瞄准,当目标达到适当位置时,指挥与控制系统会发出攻击命令,武器系统发出粒子束就会准确射向目标。1975年以来,美国预警卫星多次发现大气层上有大量带有氖的气体氢,推测可能是发射带电粒子束造成的。1976年,美国预警卫星探测到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沙漠地带进行了产生带电粒子束的核聚变型脉冲电磁流体发动机的试验。美国国防部在1981年设立了定向能技术局来开发粒子束武器和激光武器,从1981年开始实施预算额为3.15亿美元的5年开发计划。

美军开始研制动能拦截弹 动能拦截弹是由动能杀伤器和火箭推进系统组成的一种高技术武器,是一种超级精确而轻小的超高速精确制导导弹,利用有高级自动巡航能力的动能杀伤器在高速飞行中产生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摧毁飞行中的来袭目标,用于拦截弹道导弹和攻击其他军用目标。动能拦截弹技术发展起源于美国,属于美军弹道导弹防御武器系统的一部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前后实施了十几项重大的动能导弹防御计划,推动了该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实施“战略防御计划”(SDI)以来,美国为导弹防御系统研制了多种动能拦截弹,其中包括地基中段防御系统的地基拦截弹(GBI)、“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的“标准”3(SM-3)海基拦截弹、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HAAD)拦截弹、“爱国者”3(PAC-3)拦截弹以及最新研制的可机动部署的动能拦截弹(KEI)。目前,动能拦截弹技术已日趋成熟,在研的动能拦截弹,包括地基拦截弹、标准3导弹、末段高层区域防御拦截弹、爱国者先进能力3导弹等已逐步进入部署阶段或已具有初始作战能力,成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弹道导弹防御领域的主导武器。动能拦截弹先进而有效的反导能力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目前,GBI、SM-3、PAC-3和THAAD拦截弹等都已进入部署阶段。动能武器的出现与大规模应用可能使弹道导弹防御从核防御时代步入非核防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