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世纪
本迪克斯公司[美]、航空空间公司[英]和FIAR 公司[意]合作研制直升机远程主动吊放声呐(HELRAS) “直升机远距主动吊放声呐(Helicopter Long Range Active Sonar,HELRAS)”系统是一种吊放声呐系统,由著名的L-3海洋通信系统公司的子公司ELAC公司负责研制生产。HELRAS总重314千克,使用直径2.8米的大低频接收基阵,由8个或16个装有水听器的液压驱动臂构成,基阵下放时驱动臂伸展开,发射阵由8个或10个发射换能器构成,入水后从水下分机壳体内吊下,形成6.25米长的垂直线阵,在水平360°和垂直10°范围内发射大功率低频信号,其工作频率为1.2千赫。目前,荷兰、意大利和德国军方为它们的NFH直升机选用了HELRAS声呐。HELRAS具有卓越的水下探测能力,利用多普勒技术和优化的主动脉冲探测波束,获得了极高的分辨率。针对以往带有多普勒技术的声呐无法有效对付低速水下目标的问题,HELRAS采用了专门设计的脉冲方式和处理方法,即使速度只有一节的水下目标,也逃脱不了该系统的跟踪。HELRAS在良好水文条件下的探测距离达200千米。L-3公司的相关人员声称,该系统的浅水探测距离比FLASH声呐远6倍,性能甚至比美、英、意等国海军的部分舰载或潜艇声呐更为优越。
美国和欧洲各国开始研制跨大气层飞行器 跨大气层飞行器(Transatmospheric Vehicle,TAV)是一种既能在大气层内飞行,又能够进入地球轨道的飞行器,它具有快速、可靠、廉价、机动的特点,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目前,美国和欧洲对于跨大气层飞行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返回飞行器的研究上。这是一种小型天地返回运输系统,主要任务是负责将空间载荷或人员送回地面。这种跨大气层飞行器个头较小,一般没有动力装置,研制运行成本较低,可以适应从轨道上返回的需要。近年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试验室的研究人员向美国军方提出了一种在大气层上面“跳跃”飞行的“超翱翔”高超音速飞行器方案。“超翱翔”飞行器作为轰炸机使用,可在2小时内将武器投入地球表面上的任一地点,即可以对全球进行快速远程攻击。基于这一理论,美军最近大力发展“X”系列飞行器,并将其作为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2年
W.O.H.马德森发明的轻机枪
W.O.H.马德森发明轻机枪 轻机枪是相对于重机枪、通用机枪较轻的一种机枪。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1900年前后,意大利的枪械研制者已着手试制。1902年,丹麦的一名炮兵上尉W.O.H.马德森(Madsen)研制成世界上第一挺轻机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出现了法国的1909年式哈齐开斯、德国的1915年式柏格曼、英国的1915年式勒维斯、俄国(苏联)的1915年式仿绍沙和美国的1917年式勃朗宁等制式轻机枪,还有美国的马林-罗克韦尔、瑞士的苏洛通、德国的嘎斯特、法国的斯坦汀等轻机枪。轻机枪的自动方式应用最广的是导气式和短管退式。导气式一般有气体调节器,可以调节射击速度以及适合不同使用条件。供弹有弹仓和弹链两种方式,容弹具通常采用可以迅速卸下的容弹量大的弹匣,或放在盒内的金属弹链。轻机枪安装有两脚架,便于士兵携带,其兼有步枪的外形与机枪自动发射的特点。其构造与性能数据大致是:口径5.45~8毫米,枪全长100.7~128.9厘米,全重7.55~12千克,采用步机枪通用弹,供弹有弹带和弹仓两种方式,容弹量20~250发,冷却方式有水冷和气冷两种。由于轻机枪一般装备到步兵分队或步兵班,部分国家军队称为班用机枪。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自动步枪与轻机枪形成枪族,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换。
1904年
戈比亚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发明现代迫击炮 现代迫击炮从臼炮演变而来,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也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戈比亚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Leonid Nikolaevich Gobyato,1875—1915)在日俄战争期间将海军炮装在带车轮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长尾形炮弹,有效杀伤了堑壕中的日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的W.斯托克研制出口径为76.2毫米的迫击炮。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大多使用口径为82毫米以下的迫击炮。随着战争的发展,口径105~120毫米的中口径迫击炮及口径16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迫击炮,在摧毁坚固工事中显示了威力。迫击炮是利用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曲射火炮。迫击炮的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最小射程近,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迫击炮可以配备多种炮弹。主要可以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以及技术兵器,并可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一些特种炮弹。迫击炮的体积小,质量轻,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可以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所以便于携带。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小单位(连、排、班)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特别适合于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俄军在日俄战争中使用跳雷和可操纵的应用地雷 欧洲国家使用地雷的年代较晚,俄军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于旅顺防御战中使用了跳雷和可操纵的应用地雷。德军于1918年曾将炮弹改装成反坦克地雷,之后又研制成两种反坦克地雷。苏联、英国和美国也于1935年研制成防坦克地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雷的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苏联制成了61种制式地雷,德国有36种制式地雷。1944年,德国人米斯奈利创制了高速爆炸的地雷,能在一定距离上击穿装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地雷按作战用途可分为三类,即防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其制品种类多达数十种,主要作用是用众多地雷布设成地雷场,阻滞敌军的行动,杀伤敌军有生力量和破坏其技术装备,给敌军造成巨大的精神威胁。
跳雷及其内部结构
1906年
德国海军使用潜艇潜望镜 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目标活动的观察装置。潜望镜按用途或战斗使命可分为攻击潜望镜、搜索潜望镜和专用潜望镜。传统的潜艇潜望镜是一种长约10米的细长光学镜管,两头装有棱镜,中间有成像透镜和转像透镜系统。潜艇潜望镜的发展是和潜艇的发展同步的。1906年德国海军建成第一艘潜艇时,已使用了相当完善的光学潜望镜。然而,当时潜望镜的潜望能力在5~7米,观察距离很近,视场狭窄,图像质量也很差,而且夜间无法使用。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潜望镜应用了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是一种集侦察、监视、观测、导航、火控和信息记录等功能于一身的多用途装备,称为光电桅杆。美国海军新型弗吉尼亚级潜艇,就使用了光电桅杆的非透视成像设备来执行作战和训练任务。
英国海军的刘易斯·尼克森发明声呐 声呐一种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息处理,完成水下探测和通信任务的声学定位设备,其原来的意思为“声波导航与测距”(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SONAR。声呐技术最早于1906年由英国海军的刘易斯·尼克森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他发明的第一部声呐仪是一种被动式的聆听装置,主要用来侦测冰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声呐被应用到战场上,用来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分类、定位和跟踪。现在几乎所有的舰艇都装有不同形式的声呐,以适应水下作战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作战舰艇、潜艇和反潜飞机实施反潜、反水雷、水下警戒、观测、侦察和通信的需要。此外,声呐技术还广泛用于鱼雷制导、水雷引信,以及鱼群探测、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导航、水下作业、水文测量和海底地质地貌的勘测等。声呐的种类很多,按探测方式可分为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按基阵方式可分为球形(阵)声呐、柱形(阵)声呐、线列阵声呐、平板阵声呐、舷侧阵声呐、展翼阵声呐等,按安装方式可分为舰壳声呐、拖曳声呐、吊放声呐、浮标声呐等。
1909年
美国研制第一架专门设计的教练机 教练机是空军、海军飞行员训练系统的核心,并依飞行训练程序由不同性能和档次的各型飞机组成。1909年,世界上第一架军用教练机双座莱特A型飞机交付部队用于飞行员训练。1913年,专门为训练设计的美国“阿弗罗”教练机诞生,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满足培训大量飞行员的需求,德、法、英、美等国生产了大量的教练机。国外军用教练机的主要发展趋势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计先进,注重飞行品质、速度范围、操稳特性与安全性;二是突出技能训练,注重专门训练,航电设备和武器选用适应性强;三是合作研制,注重采用成熟的发动机和关键机载设备,以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风险;四是一机多用,旨在减少训练机种,缩短训练周期,提高训练质量,降低训练费用,注重辅助采用地面训练模拟系统;五是采用耗油率低的涡扇发动机。目前,随着新一代高级教练机平台的日趋成熟,新一代高级教练机已逐步开始装备部队。俄罗斯已于2002年选定雅克-130作为其新型通用高级教练机,2010年2月第一批雅克-130移交给俄空军开始培训飞行员。美国空军正式启动未来教练机计划代号T-X,参与竞争和评估的高级教练机是美、韩合作的T-50和意大利的M-346。
美国研制的教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