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

1971年

苏联开始发射礼炮号空间站 礼炮号是苏联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系列。1971年4月19日至1983年年底共发射7个,空间站由对接舱、轨道舱和服务舱3部分组成,总质量约18吨,总长约14米。对接舱有供联盟号飞船对接的舱口,供航天员进出空间站;轨道舱由直径各为3米和4米的两个圆筒组成,为生活和工作场所;服务舱内装有机动变轨发动机和推进剂。空间站一般在200~250千米高轨道上运行,主要任务是完成天体物理学、航天医学、生物学等科研计划,考察地球自然资源和进行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技术实验。

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首次在火星上软着陆 1971年5月19日苏联发射了火星2号探测器。它于11月27日在最接近火星时弹出一个下降舱,坠落在火星上。轨道舱在1 380×25 000千米的轨道上绕火星运行,向地球发回探测数据。5月28日,苏联又发射了火星3号探测器。它弹出的下降舱最后于12月2日成功地降落在火星表面上。正当它准备发回电视图像时,无线电信号中断了。轨道舱在火星轨道上发回了一些数据。这两个探测器完全相同,重约4 650千克。

美国发射水手9号探测器 该探测器重约1 030千克,带有机动发动机。主要仪器有红外干涉分光计、紫外分光计、窄角和广角电视摄像机、红外辐射计。11月13日,它先于苏联火星2号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成为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它进入了一条周期大约为14小时的火星轨道。这个探测器获得了大量关于火星的资料,一共拍摄并发回了7 000多张火星及其卫星的照片。在火星尘暴过去之后,探测器的电视摄像机发现了火星的一条大峡谷,比亚利桑那大峡谷大得多,还观察到火山以及类似干涸河床的特征。

1972年

中国风暴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成功 风暴一号是中国最早的两级液体运载火箭。火箭全长32.57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190千米时为1 500千克(倾角69度)。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科学试验卫星,1972年8月10日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进行了中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3颗卫星的试验。共计发射11次,其中失败4次。

飞鱼导弹开始装备法国部队 飞鱼,法国导弹,有多种。全天候舰舰导弹:MM38型为近程亚音速掠海飞行型导弹,射程4~42千米,巡航速度马赫数0.82,巡航高度2.5~15米,命中概率95%,弹长5.21米,弹径0.35米,翼展1米,发射质量735千克,半穿甲延时爆破式战斗部,质量165千克。1967年开始研制,1972年开始装备,1986年停产。MM40型为高亚音速掠海飞行超视距型导弹,射程70千米,巡航速度马赫数0.93,巡航高度3~15米,命中概率95%,弹长5.78米,弹径0.35米,翼展1.135米,发射质量855千克,半穿甲延时爆破式战斗部,质量165千克。1973年开始研制,1981年开始装备。除法国装备外,还出口到其他国家。1982年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用该导弹击中英国的巡洋舰。飞航式近程亚音速潜舰导弹,代号SM39,射程5~50千米,巡航速度马赫数0.93,巡航高度3~15米,命中概率90%,弹长4.9米,弹径0.35米,翼展0.98米,发射质量652千克,常规战斗部,质量150千克。1977年开始研制,1985年开始装备。全天候超低空掠海飞行空舰导弹,代号AM·39,射程50~70千米,巡航速度马赫数0.93,巡航高度15米,弹长4.69米,弹径0.35米,翼展约1米,发射质量652千克,半穿甲爆破式战斗部,质量165千克。1972年开始研制,1980年装备部队。

1973年

美国第一个试验性空间站天空实验室

美国天空实验室发射入轨 这是美国第一个试验性空间站。1973年5月14日由土星Ⅴ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进入离地面435千米的近圆轨道。天空实验室(Skylab)由轨道舱、过渡舱、多用途对接舱、太阳望远镜和阿波罗号飞船5个部分组成,全长36米,直径6.7米,重82吨。在轨期间,它共接待三批航天员,每批3人,分别工作和生活了28天、59天和84天,用58种仪器进行了270多项天文、地理、遥感、宇宙生物学和航天医学试验研究。1979年7月1l日,天空实验室进入大气层而烧毁。

美国发射先驱者11号探测器 它的性能和大小基本与先驱者10号相当。它于1974年12月掠过木星,最近距离只有4.3万千米。它利用木星引力场的反冲轨道,进入了一条大弧线轨道,朝土星方向飞去。1979年9月1日,先驱者11号从距离土星约3.4万千米处飞过,发回了关于土星两个巨大光环的资料。由于所走过的路线不同,它很晚才离开太阳系,时间是1990年2月。

1974年

苏联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组建 它是苏联载人航天计划的主要实施机构,是载人及与载人有关的航天器如联盟号、进步号、和平号、航天飞机和能源号运载火箭的总部。1974年5月由科罗廖夫设计局和格鲁什科设计局的气体动力学研究所组建而成。位于莫斯科加里宁格勒。1994年,俄罗斯政府批准其分两步实现私有化,形成的股份公司名为能源空间火箭公司,它包括能源科研生产联合公司在莫斯科加里宁格勒的设施以及圣彼得堡地区的一座发动机试验场。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空间站及空间站保障用的飞船的研制和使用,以及推进系统和通信卫星的研制工作。该公司还负责外国宇航员参加和平号空间站联合飞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礼炮3号空间站发射 1974年,礼炮3号进入一条219×270千米的轨道。专用设备包括4架摄影机、太阳望远镜、摄谱仪、电视摄像机。7月13日,联盟14号飞船载着波波维奇和阿尔丘金进入轨道,一天后与空间站对接成功。两位宇航员进入空间站工作。他们进行的科学研究包括天文和太阳观测、血样分析、微流星研究。它在运行期间还执行了侦察等军事任务。7月19日,宇航员离开礼炮3号,乘联盟14号飞船返回地面。1975年1月24日,礼炮3号按指令点燃反推发动机,再入大气层烧毁。

1975年

欧洲航天局正式成立 欧洲航天局是欧洲14个国家联合进行航天活动的行政管理机构,简称欧空局。它是在原欧洲空间研究组织和欧洲运载火箭发展组织的基础上于1975年5月正式成立的。旨在促进欧洲国家之间在航天研究、技术领域以及航天应用方面的合作。主要任务是:制订和执行长期的航天科研计划,向成员国介绍航天科研目标;协调成员国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国际性机构的政策;协调欧洲航天科研计划和国家计划,逐渐并尽可能完全地将国家计划纳入欧洲航天计划;制定并实施适合于欧空局计划的工业政策,并向成员国介绍相关的工业政策。该局总部设在巴黎,下设欧洲空间技术研究中心、欧洲航天控制中心和欧洲航天情报资料中心。

欧空局的职责范围包括提出方针政策、制定措施、确定任务等。欧空局成立以来,重点发展了各种应用卫星、阿里安火箭、哥伦布舱,还与其他国家合作研制了国际空间站及载人空间实验室。

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二次发射成功 长征二号,中国研制的两级运载火箭,代号为CZ-2。火箭全长31.17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时为1800千克。1974年11月5日首次发射,因控制系统的一根导线破裂而失败。1975年11月26日进行的第二次发射,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准确地送入轨道。截至1978年1月共发射4次,其中失败1次。在长征二号的技术基础上,中国发展研制了长征二号系列、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

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式遥感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从地球轨道上回收卫星的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约1 800千克,携带一台全景扫描相机,拍摄胶片采用返回舱回收,卫星近地点高度173千米,远地点高度493千米,周期91分钟,轨道倾角55.9度,空间运行时间5天。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成功了新一代返回式遥感卫星,卫星质量为2 800~3 100千克,空间运行时间15天。截至1996年11月4日,中国已成功实现了17次返回式遥感卫星飞行,16次回收成功。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完成了对地观测主任务的同时,还以搭载的形式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

1976年

礼炮5号空间站发射 它是一座军事空间站,运行期间只接纳了两批宇航员。他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验活动,试验了许多新技术和新设备。科学研究项目包括:金属冶炼熔融实验、晶体生长实验、天文观测、气象、森林及海洋观测、植物生长实验和其他生物医学实验,取得的成就相当突出。军用型空间站主要执行侦察任务。1977年2月26日,礼炮5号的回收舱分离并安全回收。之后,礼炮5号又进行了多次轨道调整,最后于1977年8月28日再入大气层烧毁。

美国发射第二代国防支援计划预警卫星 第一颗卫星是DSP6,于1976年6月26日发射,到1987年11月29日发射DSP13,第二代导弹预警卫星正式部署完毕。这一代预警卫星长2.78米,直径1.91米,质量1 670千克。它安装了4个太阳电池板,并贴有太阳电池,电能输出达680瓦。它的主要探测设备是一台长3.63米、口径0.92米的施密特红外望远镜。它的敏感器有了很大改进,探测元件阵列达6 000个。其设计寿命为3年,后提高到5年。

1977年

美国发射旅行者2号探测器 旅行者2号是一艘于1977年8月20日发射的美国宇航局无人星际航天器。它与其姊妹船旅行者1号基本上设计相同。不同的是旅行者2号循一个较慢的飞行轨迹,使它能够保持在黄道(即太阳系众行星的轨道水平面)之中,借此在1981年的时候透过土星的引力加速飞往天王星和海王星。它成为第一艘造访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航天器。旅行者2号被认为是从地球发射的航天器中最有价值的一艘航天器。

美国发射旅行者1号探测器 旅行者1号是一艘无人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重815千克,在1977年9月5日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被搭载在一枚泰坦3号E半人马座火箭上发射升空。它早期的主要目标是探测木星、土星与土星环及其卫星。它是第一个提供了木星、土星以及其卫星详细照片的探测器,也是第一个提供了其卫星高解像清晰照片的航天器。进入太阳系最外层边界后,其任务变为探测太阳风,以及对太阳风进行粒子测量。2012年6月17日,美国宇航局宣布,经过35年的飞行,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太阳系,成为首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

1978年

中国台湾开始装备雄风导弹 中国台湾的雄风导弹有多种:

机动岸舰导弹,有2种,雄风1导弹射程35千米,飞行速度马赫数0.65,飞行高度1~l00米,弹长3.42米,弹径0.34米,翼展1.4米,发射质量522千克,常规战斗部,1978年以后装备;雄风2导弹,射程130千米,飞行速度马赫数0.85,弹长4.6米,弹径0.34米,翼展0.9米,发射质量685千克。1988年开始研制,1993年开始装备。

舰舰导弹,有2种,雄风1导弹,射程35千米,飞行速度马赫数0.65,弹长3.42米,弹径0.34米,翼展1.4米,发射质量522千克,半穿甲爆破式战斗部,质量180千克;雄风2导弹,射程80千米,飞行速度马赫数0.85,弹长4.6米,弹径0.34米,翼展0.9米,发射质量685千克,半穿甲爆破式战斗部,质量225千克。1983年开始研制,1988年开始装备。

空舰导弹,射程130千米,飞行速度马赫数0.85,弹长3.9米,弹径0.34米,冀展0.9米,发射质量520千克,半穿甲爆破式战斗部,质量225千克。20世纪80年代研制,估计1993~1995年间服役。

苏联开始发射进步号飞船 进步号是苏联的无人驾驶货运飞船。1978年开始,苏联将联盟号的返回舱进行改装,借由联合号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太空,专门运送推进剂以及空间站所需要的各种补给品。它与空间站对接完成装卸任务后即自行进入大气层烧毁。1978至1989年,进步号共发射42艘,均成功与空间站对接。

苏联发射金星11和12号探测器 这两个探测器重约4 500千克,除装有电视摄像机、粒子与磁场探测器、大气成分监测仪外,还首次携带监测雷暴的仪器。它们于1978年12月底实现在金星表面软着陆。它们记录到上千次闪电,其中一次雷鸣长达15分钟。探测表明,金星大气几乎没有水分,含硫量很高。它们还发回了其他重要数据和资料。

1979年

欧洲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

欧洲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开始发射 阿里安系列火箭是欧洲航天局11个成员国联合研制的大型液体运载火箭,又译为阿丽亚娜。阿里安火箭的发射场地位于南美洲法属圭亚那境内圭亚那航天中心。截至1998年已发展了5种型号,主要用于商业发射。自1979年12月24日阿里安Ⅰ火箭首次试验发射成功后,到1999年2月26日共计发射116次,其中失败12次。2007年5月4日一枚阿里安五号ECA运载火箭携带合计9.4吨的两颗卫星进入轨道,创造了新的商业载荷纪录。

欧洲阿里安Ⅰ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阿里安Ⅰ(ArianeⅠ)是欧洲航天局在欧洲号和法国的钻石号火箭基础上研制的三级液体运载火箭。火箭全长47.7米,芯级最大直径3.8米,运载能力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1 850千克,在太阳同步轨道790千米时为2 500千克。1979年12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截至1986年5月共计发射11次,其中失败2次。

中国开始启用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中国航天测控网的海上机动综合测量船,共有3艘,建成于1979年。它们可以根据航天器及运载火箭的飞行轨道和测控要求配置在海域的适宜位置上。其任务是在航天器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飞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宇航员通信,以及营救返回坠落在海上的宇航员。1980年5月开始执行测量任务,完成了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试验通信卫星及其运载火箭第三级的测量任务。前两艘测量船自建立以来,已圆满完成国家重大试验任务10多次,多次远离国土到南太平洋海域执行任务,经受过12级阵风的恶劣海况的严峻考验。它们结构合理,测量设备工作可靠,测量精度高,各种勤务保障齐全,像两座海上科学城。

美国三叉戟导弹发射

1986年,前两艘测量船经过技术改造,使测控通信系统的总体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船姿、船位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实现了海上标校全自动化;岸船通信话、报容量增大了3倍,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7倍,误码率降低了2个量级;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协调性、实时性、快速性和自动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提高了国内与国际的兼容能力,为完成后续发射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叉戟导弹开始装备美国部队 三叉戟,美国的三级固体潜地弹道导弹,有2种:1C-4型导弹,代号UGM-96A,射程7 400千米,命中精度500米,弹长10.4米,弹径1.88米,起飞质量29.5吨,分导多弹头,威力8×10万吨TNT当量。1971年开始研制,1979年开始部署。2D-5型导弹,代号UGM-133A,射程11 100千米,命中精度90米,弹长13.42米,弹径2.108米,起飞质量59.1吨,分导多弹头,威力8×47.5万吨TNT当量。1984年开始研制,1990年开始部署。

1980年

海鹰2号导弹开始装备中国部队 海鹰2号导弹是中国研制的攻击大中型舰艇的岸舰导弹,代号HY-2,有4种。射程20~95千米,飞行速度马赫数0.9,飞行高度30~300米,命中概率90%,弹长7.308~7.36米,弹径0.76米,翼展2.4米,起飞质量约3吨,聚能穿甲战斗部。海鹰2号岸舰导弹是基于苏联544导弹进行改型,增加了射程,弹上成件与海鹰1号通用。1966年被命名为海鹰2号导弹。海鹰2号的设计比海鹰1号成熟。为加大燃料装载量,重新设计了导弹弹体中段,采用承力箱结构。这样能够在增加燃料容量的同时,加大弹体结构强度。在设计中使用了从苏联进口的“乌拉尔”计算机。海鹰2号岸舰导弹系统由跟踪雷达站天线车、跟踪雷达站显示车、移动电站、指挥仪车、射前检查车、发射架车和发射架牵引车组成。海鹰2号岸舰、舰舰导弹于1974年设计定型,原为岸对舰导弹,后改为岸舰通用。

苏联开始发射联盟T型飞船 联盟T型飞船是在联盟号飞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研制了新的航天服,安装了新的太阳能电池组,新的通信、导航系统,和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恢复乘坐3名宇航员。1980年6月5日第一次载人飞行,并与礼炮6号空间站对接成功。

印度发射成功第一颗卫星 20世纪70年代印度才正式制订运载火箭计划。第一代运载火箭SLV-3于1973年开始研制。它是一种四级全固体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约40千克。1980年7月18日,SLV-3火箭在发射时,成功地将35千克重的罗西尼试验卫星送入轨道,使印度成为第七个进入航天时代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