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1981年

美国企业号航天飞机开始飞行试验 企业号是美国航天飞机试验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航天飞机,1976年9月完成总装。企业号航天飞机长37.2米,宽23.8米,高17.4米,空重72.6吨,载荷舱长18.2米,宽4.6米,能将29.5吨重载荷送上370~1 110千米高的空间轨道,并可从空中带回1.45吨重载荷。在具有辅助电源的前提下,可在太空停留30天,并可执行各种太空使命。1981年4月开始飞行试验,原计划试验飞行6次,而实际在第四次飞行时已携带国防部卫星执行任务,至1994年年底共试验发射66次,成功率为98.48%。尽管企业号航天飞机从未飞上太空,但在它身上得到的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其后的第一架实用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顺利升空奠定了基础。

美国企业号航天飞机飞行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7名罹难宇航员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哥伦比亚号,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航飞行成功。哥伦比亚号机长37米,高17米,最大翼展24米,自重68吨。此次飞行历时54小时20分钟,绕地球飞行36圈,航程160.9万千米。此次飞行的主要任务是微重力研究、斯巴坦卫星的营救和国际空间站的技术验证。2003年2月1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时,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北部上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共进行了28次太空飞行任务。

1982年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交付使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以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为主的中国低纬度航天器发射场,位于四川省西昌地区,地理坐标在东经102度、北纬28度10分。这里高山多,平地少,气候温和,寒冷期短,冬旱夏湿,暴雨频繁。川滇公路和成昆铁路通过该区,有铁路专用线直通技术中心和发射中心,还有大型飞机场。

该中心于1982年完工并交付使用,1984年1月发射长征三号火箭,同年4月发射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至1998年年底共发射8颗中国通信卫星,其中包括1997年5月12日用长征三号甲发射的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这里还发射过中国的风云2号气象卫星和实践4号科学探测卫星、亚洲1号和2号通信卫星、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澳星B1和B3通信卫星、艾科斯达通信卫星1号、亚太1号和亚太1号A通信卫星、中星7号通信卫星、香港亚太2R通信卫星等,特别是1997年8月20日和10月17日,用中国新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把美国劳拉公司研制的菲律宾马步海通信卫星和亚太2R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中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这是中国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新型两级运载火箭。因增加有搭载舱,也称为长征二号的加长型,代号为CZ-2C。火箭全长35.151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时为2 400千克。主要用于我国的返回式卫星的发射。1982年9月9日首次发射成功后,截至1993年10月共计发射11次,全部成功。

苏联发射第一颗第五代侦察卫星 这颗卫星编号为宇宙1426,进入了一条近地点202千米、远地点356千米、倾角50度的轨道上。它在轨道上运行了67天。第五代照相侦察卫星的特点是采用了光电成像的CCD相机,因而卫星运行轨道较高,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它的缺点是成像分辨率较低,远不如第四代侦察卫星。这种卫星是利用联盟号载人飞船的硬件改装的,质量约为6 700千克。在运行期间,它主要通过数字传输发回侦察信息。

1983年

战斧导弹开始装备美国军队 战斧导弹(Tomahawk),美国研制的兼有战略战术能力的多用途巡航导弹,有陆射、海射、空射等10多种型号,代号BGM-109/AGM-109。射程465~2 775千米,巡航速度从马赫数0.6~0.85,巡航高度7.62~250千米,命中精度6~80米,弹长5.563~6.24米,弹径0.527米,翼展2.65米,发射质量约1.4吨,有核弹头、常规弹头、子母弹头等多种战斗部,实战中可靠性达88.5%。1972年开始研制,1983年开始陆续装备部队。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参战。

美国战斧导弹发射图

美国发射第一颗“跟踪及数据中继卫星” 为满足航天器之间及航天器与地面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美国制订了“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TDS)研制计划。它是当时最大的通信卫星,重约2吨,同时采用S、C、Ku 3个通信波段。卫星上有7副天线,其中两副直径达4.9米。第一颗由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到1995年7月13日发射第7颗,成为美国大部分卫星与航天飞机在轨与地面通信的主要工具,同时关闭了地面的通信中继站。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挑战者号(Challenger Space Shuttle),美国的第二架航天飞机。1983年4月4日首航成功,历时5天,绕地球飞行80圈,航程330万千米。在轨期间,第一位医生航天员完成了4小时的太空行走,检验了航天服的灵活性和可靠性。1986年l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开始第11次飞行,但发射升空74秒时突然发生爆炸,机毁人亡。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7名罹难宇航员

1984年

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发基本成功 长征三号是中国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研制的三级液体运载火箭,代号为CZ-3。其与长征二号火箭的主要区别是:增加了第三级,第三级采用液氧液氢作为推进剂,并可多次启动,直接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火箭全长44.86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1 600千克。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因第三级二次起动后未能正常工作而未进入转移轨道,仅进行了通信试验,获基本成功。截至1997年6月共计发射12次,其中失败2次。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中国的东方红2号和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1990年4月7日首次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国际航天发射市场。

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2号卫星 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地球同步轨道,1984年4月8日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4月16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通信试验效果良好。卫星主体呈圆柱形,高3.1米,直径2.1米,起飞质量900千克,进入同步轨道后重约460千克,采用自旋稳定方式。卫星上装有4个C波段转发器,通信容量为200~300路电话及两路彩色电视。它可转发电视、广播、电话、电报、数据、传真等各种模拟和数字通信信息。1986—1990年,中国又成功发射了5颗东方红2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

欧洲阿里安Ⅲ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这是欧洲航天局研制的阿里安I火箭的改进型。阿里安Ⅱ和Ⅲ的基础级属同一种技术状态,其差别主要在于阿里安Ⅲ(Ariane Ⅲ)是在阿里安Ⅱ的基础上捆绑了两台固体助推器。阿里安Ⅱ和Ⅲ可以执行多种任务,主要是向地球同步轨道发射各种商业卫星,阿里安Ⅱ主要用于单星发射,阿里安Ⅲ用于双星发射。这两种火箭的长度和芯级最大直径相同,均为49.5米和3.8米。其运载能力在地球同步轨道时分别为2 175千克和2 854千克。阿里安Ⅱ于1986年5月31日首次发射失败,截至1989年4月共计发射6次,失败1次。阿里安Ⅲ于1984年8月4日首次发射成功,截至1989年7月共计发射11次,失败1次。

发现号航天飞机首次飞行 发现号是美国第三架航天飞机。这次飞行释放了3颗通信卫星:SBS4、租赁卫星4号和电信星3号。宇航员还对大型太阳电池板的灵活性和耐久性进行了试验,用电泳装置从蛋白质中分离出一种激素,制成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11月7日~15日发现号进行第二次飞行,回收了两颗失效卫星并发射了两颗通信卫星。

1985年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的第四架航天飞机。1985年10月3日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首航成功。此次飞行是执行军事任务。飞行期间,在轨道上施放了两颗防御通信卫星,为美国战略防御服务。截至1997年10月,共进行了20次飞行任务。2011年7月8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它以及整个航天飞机团队的最后一次飞行,于美国东部时间21日晨5时57分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结束其“谢幕之旅”,这寓意着美国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终结。

苏联天顶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

苏联天顶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天顶号(Zenit)运载火箭是苏联第二个利用全自动发射系统实施发射的运载火箭。天顶号有两种型号:天顶II和天顶III,其中天顶II为一种两级运载火箭,西方代号为SL-16,主要用于发射轨道在1 500千米以下的军用或民用卫星;天顶III主要是在天顶II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远地点发动机构成,目前仍处于研制中。天顶II全长为57米,芯级最大直径3.9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200千米时为13 800千克(倾角51度)。1985年4月13日首次发射成功。截至1994年12月共计发射25次,其中失败3次。天顶II最近的一次发射是于1998年9月10日发射美国的12颗全球星,在火箭升空272秒后发生爆炸,火箭和12颗全球星同时烧毁,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5亿美元。

天顶III全长为61.4米,芯级最大直径3.9米,运载能力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6 000千克(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 800千米),在地球同步轨道36 000千米时为2 400千克(倾角0度)。

美国航天司令部正式成立 航天司令部是美国统管陆、海、空三军航天活动的联合司令部,1984年由前总统里根授权,1985年9月23日成立,由来自空军航天司令部、海军航天司令部和陆军航天司令部的代表组成。总部设在科罗拉多州的彼得森空军基地。主要任务是:统一协调管理美国的军事航天系统;参与拟定战略防御系统的规划与要求;负责导弹预警与空间监视等作战任务,确保美国连续地进入和利用空间,操作世界范围内的导弹预警系统,把导弹预警系统与专用的空间监视系统联在一起,构成空间监视网络,对空间物体和事件进行及时、精确的探测、跟踪和识别。该网络由设在夏延山的美国航天司令部空间控制中心控制。

美国航天司令部的分支机构空军航天司令部、海军航天司令部、陆军航天司令部,分别成立于1982年、1983年和1986年。

1986年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这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第10次发射,也是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在挑战者号发射后73秒钟,伴随着巨大爆炸声,轨道器被炸成碎片,宇航员斯科比、史密斯、雷斯尼克、奥尼佐卡(鬼冢承二)、麦克奈尔、杰维斯和麦考利芙全部遇难。这是航天史上最大的灾难性事故,震惊了全世界。美国航天事业陷入了最黑暗、最悲惨的危机局面。事故调查和航天飞机重新审查花了两年多时间。罗杰斯委员会经过全面调查,提交了关于事故和航天飞机研制过程存在问题的报告。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环境温度低,固体助推器段体O形密封圈变形、密封不良,导致气体泄漏引起爆炸。调查报告还指出航天飞机在安全性设计、质量控制、运行保障和管理方面存在大量问题。

日本H-I运载火箭一箭三星首发成功 这是日本研制的一种运载火箭,有二级和三级两种型号。H-I主要是由N-II火箭改型而成。三级型全长40.3米,芯级最大直径4.02米,其运载能力可完成近地轨道、中高度轨道、大椭圆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和逃逸轨道等多种发射任务,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 100千克,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为550千克。二级型除可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外,还可完成太阳同步轨道和中高度轨道的运载任务,并具有发射一箭多星的能力。火箭于1986年8月13日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一箭三星的发射,截至1992年2月共计发射9次,全部成功。

苏联和平号空间站发射入轨 和平号是苏联第3代载人空间站。1986年2月20日发射进入轨道。和平号是一个基础舱,由工作舱、过渡舱和服务舱3部分组成,有6个对接口,可同时接待6艘载人或不载人飞船,形成空间站的6个组合舱。与和平号对接过的主要科研舱体有:进行天体物理观测的量子l号、进行对地观测和试验新的舱外活动装置的量子2号、进行微重力科学与应用试验的晶体舱、用于大气层研究的光谱舱和进行陆地、海洋和大气的地球环境研究的自然舱。各组合舱之间的科研用途有工艺实验和生产工具车间、天体物理实验室、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医药试制车间等,而且各舱可互换专业设备,以接受新的科研任务。

苏联和平号空间站

自1995年到1998年,和平号空间站与美国航天飞机进行了8次对接飞行。和平号已在太空连续飞行了13年半,是世界上第一次也是迄今在太空长期运行的唯一一个载人宇宙轨道站。和平号空间站的3名宇航员已于1999年8月28日晨返回地面。自此,和平号处于无人状态运行。

中国台湾开始装备天弓导弹 中国台湾的天弓导弹是全天候地空系列导弹,有多种。天弓1号为中低空中近程导弹,作战距离60千米,作战高度30米~23千米,最大速度马赫数3.5,弹长5.3米,弹径0.41米,发射质量0.9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质量90千克。1982年开始研制,1986年装备部队。天弓2号为中高空中远程导弹,作战距离80千米,作战高度25千米,最大速度马赫数4.5,弹长9.1米,二级弹径0.41米,一级弹径0.57米,发射质量1.1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质量90千克。1985年开始研制,1989年研制成功。

1987年

红缨5号甲导弹装备中国军队 红缨5号甲是中国的单兵肩射便携式超低空防空导弹,代号HN-5A。作战距离4.4米~0.8千米,作战高度2.5米~0.05千米,杀伤概率53%,弹长1.46米,弹径0.072米,导弹质量10.2千克,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质量1.22千克。1979年开始研制,1987年装备部队。

红旗2号乙导弹装备中国部队 红旗2号乙导弹是中国的全向制导全天候全空域高杀伤率高机动性的地空导弹,代号HQ-2B。作战距离35米~7千米,作战高度27米~1千米,弹长10.80米,弹径0.65~0.5米,发射质量2.622吨,最大飞行速度每秒1 250米,常规战斗部。红旗2号乙于1979年开始研制,1986年定型,次年服役,采用了56项新技术。

ABM-3导弹开始装备苏联部队 ABM-3导弹(ABM-3 Missile)是苏联的第二代莫斯科防区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其要求进行两个层次的拦截。第一层为外大气层拦截,使用SH-11反导弹,其为ABM-I导弹的改型,拦截距离大于350千米,拦截高度为外大气层,弹长19.8米,弹径2.57米,发射质量33吨,核战斗部,威力100万吨TNT当量。第二层为大气层内拦截,使用SH-8反导弹,拦截距离80千米,拦截高度为内大气层,弹长10米,弹径1米,发射质量10吨,核战斗部,威力1万吨TNT当量。1987年正式装备。

苏联能源号运载火箭首次试验发射成功 能源号(Energia)运载火箭是苏联的一种重型两级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和起飞推力最大的火箭,西方代号为SL-17。苏联为实现载人登月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H-1重型运载火箭,西方代号为SL-15,但由于屡受挫折,于1974年终止H-1计划,开始能源号的研制。能源号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多次使用的轨道飞行器,向近地空间发射大型飞行器、大型空间站的舱段、大型太阳能装置,向月球、火星或深空发射大型有效载荷,以及向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发射军用和民用卫星等。火箭的基本型全长60米、最大宽度20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200千米时为105 000千克。1987年5月15日首次试验发射成功,在1988年11月15日进行了首次正式发射,将暴风雪号轨道飞行器发射入轨。

能源号与苏联其他的运载火箭不同,其有效载荷并不配置在火箭的头部,而是安装在芯级的一侧;不将有效载荷直接送入轨道,而是仅将其加速到亚轨道速度,在预定的轨道高度(通常为110千米)与有效载荷分离。有效载荷在分离后需依靠自身的发动机提供推力,进入目标轨道。采用这种工作模式既可使芯级在与有效载荷分离后自毁时所产生的碎片不会对近地空间造成污染,又可使运载火箭具有较大的使用灵活性,以满足多种用途的运载要求。

苏联开始发射联盟TM型飞船 苏联的联盟TM型飞船是在联盟T型飞船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主要用于为和平号空间站运送航天员。它采用了新的对接系统和降落伞,改进了通信和导航系统,采用了新的航天服,增加了飞船的可利用性和安全性。1987年2月6日,联盟TM型飞船第一次载人飞行成功。

1988年

红旗61号导弹完成研制 红旗61号是中国的全天候全方位高精度中低空防空导弹,有2种。舰空导弹,代号HQ-61。地空导弹,代号HQ-61A。可同时打击两个目标,作战距离10千米,作战高度8千米,弹长3.99米,弹径0.286米,翼展1.166米,最大速度马赫数3,导弹质量300千克,常规战斗部。1988年完成研制。

中国成功发射风云1号卫星 风云1号卫星是中国的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共发射了4颗,即FY-1A卫星、FY-1B卫星、FY-1C卫星和FY-1D卫星。1988年9月7日,第一颗风云1号卫星即FY-1A卫星由长征4号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卫星本体呈六面体,星体外侧装有6块太阳电池帆板,展开后卫星总长8.6米。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全球气象资料,向气象地面站发送气象信息,同时可获取海洋资料,为海洋部门服务。FY-1B卫星于1990年9月3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FY-1C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成功;FY-1D卫星于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长征四号甲是中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的运载火箭,代号为CZ-4A。它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增加第三级发动机研制而成的,火箭全长41.90l米,芯级最大直径3.35米,运载能力在太阳同步轨道901千米时为1 500千克(倾角99度)。1988年9月7日首次发射,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0年9月3日第二次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二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共计发射2次,全部成功。

欧洲阿里安Ⅳ(Ariane Ⅳ)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欧洲航天局在阿里安Ⅲ的基础上捆绑不同数量的固体或液体助推器而成的大型运载火箭。火箭全长59.8米,芯级最大直径约9米,最大运载能力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4 200千克,在地球同步轨道时为3 650千克。自1988年6月15日首次发射成功后,即投入商业卫星发射。截至1999年2月26日共计发射88次,其中失败7次,将近百颗卫星成功地送入轨道。

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立于发射架

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完成首次无人驾驶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是苏联第一架航天飞机。1988年11月15日从拜科努尔发射场由能源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机翼呈三角形,长36米,高16米,翼展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质量105吨,绕地球飞行2圈,历时3小时,完成了首次无人驾驶的太空试验飞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只在1988年执行过一次轨道飞行任务,2002年因拜科努尔的厂房坍塌而被摧毁。

美国大力神2SLV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大力神2SLV(Titan 2SLV)是美国1961年为发射双子星座飞船由洲际弹道导弹大力神2导弹改型的两级火箭,又称为大力神2G,属于大力神2型号系列。火箭全长42.9米,芯级最大直径3.05米,运载能力在极地轨道185千米时为1 903千克。大力神2SLV与不同上面级组合,可将3 028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546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或将1 043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大力神2SLV主要用于发射电子侦察卫星和军事气象卫星。自1988年9月5日首次发射成功后,截至1994年1月共计发射5次,全部成功。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发现号航天飞机是美国的第三架航天飞机。1988年9月29日首次发射成功,在轨道上运行64圈,行程274万千米。这次成功飞行为美国航天计划打下了新的基础,即在此基础上美国将重新发展载人飞行并且继续发射大型科研和国防有效载荷。截至1997年12月底,发现号共进行了24次飞行,第24次飞行主要进行了有效载荷的科学试验,是美国载人航天携带有效载荷最多的一次飞行任务。发现号航天飞机于2011年3月9日执行完STS-133任务后退役。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俯视图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

法国航天委员会成立 1988年,法国航天委员会——法国航天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成立,负责法国航天政策的制定。委员会以政府总理为首,由来自政府部门的有关部长、指定的航天专家和法国航天研究中心推举的代表三个方面的人员组成。

1989年

德国戴姆勒·奔驰航空航天公司组建 该公司是德国的航天工业企业之一,隶属于奔驰汽车公司,总部设在慕尼黑。该公司是1989年前后,在联邦德国政府的帮助下,由戴姆勒-奔驰公司通过购买MBB、道尼尔、MTU和TST四家航空航天公司组成的。1993年德国航空航天公司在改组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航天系统集团,其中包括航天基础设施部即ERNO航天技术公司和卫星系统部即道尼尔公司。

ERNO航天技术公司是哥伦布空间舱、空间实验室、尤里卡航天器的主承包商。业务领域包括:通信卫星分系统、运载火箭、航天器、科学和应用卫星分系统、空间站部件、在轨基础设施、新型高超音速航天运输系统、遥感观测仪器、载人实验室和不载人平台、推进系统和地面站。

道尼尔公司是卫星、星上设备、地面站等的主承包商,负责通信、地球观测、科学及微重力试验等卫星的研制和利用。业务领域包括:科学卫星、地球观测卫星、通信和导航卫星、地面站、通信网络、卫星通信服务以及军用卫星系统。

加拿大航天局成立 该局是加拿大航天活动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机构,成立于1989年3月。主要任务是制订、管理、实施加拿大的航天计划,制定航天政策,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航天活动,管理和使用加拿大的航天经费等。该局的主要机构有加拿大遥感中心、大卫·弗洛里达实验室、电信卫星公司和全球电信公司等。其中,加拿大遥感中心具有接收遥感卫星数据的完备能力,拥有许多接收、处理、修正和分析这些数据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该航天局最重要的设施是位于渥太华的大卫·弗洛里达实验室,该实验室的设施可以再现高温高压环境,如太空或飞行火箭中用于实验或装配航天飞机的环境。

加拿大航天局管理的主要航天项目有空间站移动服务系统、雷达卫星、地球观测地面设备、空间科学、宇航员计划、航天技术发展,与欧洲航天局合作项目及其他合作项目等。

美国德尔塔II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德尔塔II(Delta II)火箭是美国在德尔塔3920-PAM基础上改型而成的一种商用大型运载火箭,由美国麦道公司研制。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重新恢复了一次性使用运载器的生产,在激烈的竞争中,德尔塔II被选中作为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运载工具,这也是德尔塔运载火箭正式进入商业领域。火箭根据其第一级所用9台助推器的发动机型号的不同又分为两种型号,即德尔塔II6925火箭和德尔塔II7925火箭。两种型号的火箭长度均为37.16米,芯级最大直径分别为4.57米和4.59米,运载能力分别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 447千克和1 819千克。德尔塔II6925运载火箭于1989年2月14日首次发射成功,截至1994年3月共计发射31次,全部成功。德尔塔II7925运载火箭于1991年4月13日首次发射,成功地将一颗覆盖全美的商业通信卫星ASC-2号送入轨道。截至1994年11月初共计发射7次,全部成功。

美国发射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 麦哲伦号探测器由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带入轨道后,利用自身发动机推动进入飞往金星的轨道。1990年8月10日,麦哲伦号进入金星轨道,9月15日开始对金星表面进行雷达测绘。这个探测器重3.37吨,由一般卫星的各种必要的分系统和探测器组成。它的使命非常简单:只进行金星表面地理面貌的全面测绘工作,因此其最主要的探测器是一部合成孔径雷达。美国宇航局已经根据它发回的资料,绘制出第一张完整的金星地形图。这个探测器还做了其他一些工作:绘制金星表面立体的图像、金星表面重力测定、金星表面详查等。

美国爱国者导弹发射

爱国者导弹PAC-2型开始装备美国部队 爱国者导弹(Patriot Missile)PAC-2型是美国雷神公司制造的中程地对空导弹系统,代号MIM-104,有多种。作为第三代全天候全空域型导弹,其作战距离100米~3千米,作战高度24米~0.3千米,杀伤概率80%,弹长5.3米,弹径0.41米,翼展0.87米,发射质量l吨,最大速度马赫数5~马赫数6,常规战斗部或核战斗部。用于对付现代装备的高性能飞机,并能在电子干扰环境下击毁近程导弹,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和潜射巡航导弹。1965年开始研制,1985年开始装备,参加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爱国者导弹PAC-2型是具有一定反导能力的中高空型导弹,作战距离100千来,作战高度25千米,弹长5.2米,弹径0.41米,发射质量914千克。1989年开始装备,破片式杀伤战斗部,质量90千克,在海湾战争中成功地拦截了伊位克发射的飞毛腿导弹,是美国目前唯一部署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爱国者导弹目前最新型号为PAC-3型。

苏联开始发射进步M号飞船 进步M号飞船是苏联的第二代货运飞船,1989年8月改装自进步号,其载货量比进步号多100千克,进步M5号可带回一个再入小舱,运回和平号空间站上生产的材料、样品及其他科学资料。飞船返回过程是:飞船在自动与空间站分离之后,在一定高度上飞行,回收舱从飞船弹射出来,返回地面,而飞船则在大气层中烧毁。至1993年4月底,进步M号飞船共发射了17艘。

1990年

美国飞马座号空射运载火箭首次发射 飞马座号(Pegasus)是美国第一种由私人企业投资、研制的小型商用惯性制导的三级运载火箭,它还是美国第一种由飞机载送到高空并从空中发射的运载火箭,因此不需要地面发射场。飞马座号主要用于将小型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微重力试验、材料试验、通信、定位和地球资源探测等任务。火箭全长15.5米,芯级最大直径6.7米,运载能力在极地轨道时为272千克或在近地轨道时为408千克。火箭的首次发射是1990年4月5日由B-52飞机载着,在距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西南约96千米、高度13千米的投放点投放并发射的,首次将小飞马座号卫星准确地送入了预定的近地轨道。截至2016年1月共计发射了42次,成功37次。

美国飞马座号空射运载火箭

美国大力神Ⅲ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美国为适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发射商业卫星的需求,经过对大力神34D进行改型而研制的一种既可作为两级发射、又可实现三级发射的商用运载火箭,故又称为商业大力神Ⅲ(TitanⅢ),共有A、B、C、D、E 5种型号。火箭全长48.2米,芯级最大直径9.82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259千米时为14 740千克(两级),火箭的各种整流罩可适用于目前各种商业有效载荷;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4 990千克(三级)。1990年1月1日首次发射成功。

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发射入轨 1990年4月25日,哈勃空间望远镜由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进入轨道。它由光学系统、科学仪器和辅助系统组成。辅助系统包括2个太阳能电池板和2个与地面通信用的抛物面天线。哈勃空间望远镜外形呈圆筒状,对称装有2块巨型太阳能电池板,长13.3米,最大直径4.3米,重11.6吨,在高度为600千米的圆轨道上运行。哈勃望远镜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并将各种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回地球。它的观测能力相当于从华盛顿看到1.6万千米外悉尼的一只萤火虫,等于在地球上看清月球上两个手电筒的闪光。它使科学家能看到距地球140亿光年远的星系。1993年12月2日至13日由奋进号航天飞机携带宇航员对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了第一次修复,截至2009年5月19日, 哈勃望远镜共经历了5次维修。

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

中国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

中国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首发成功 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是中国以加长型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为芯级,捆绑4台液体助推器而构成的一种低轨道两级液体运载火箭,代号为CZ-2E。火箭全长49.686米,芯级最大直径11.45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200千米时为9 200千克(倾角28.5度),如配以不同的上面级,可把近3 000千克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LEO)有效载荷,配以合适的上面级,可进行中高低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卫星的发射。自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模拟星和巴基斯坦的BADR-A星成功后,截至1995年12月28日共计发射7次,其中失败2次。在此期间,发射澳大利亚第二代通信卫星5次,全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