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世纪

约13世纪

亚洲人发明了克力士剑 克力士剑又名马来克力士(“克力士”是马来语中“刀剑”的意思),是世界三大名剑之一。克力士剑兴盛于13世纪的满者伯夷王国,它的糙面陨铁焊接花纹刃,精美绝伦,制造工艺精细,光是反复锤锻入火就要500次左右,其刃上的夹层钢就有600层之多。这种武器发源于爪哇,之后传播到东南亚各地。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荷兰人攻占爪哇,从马来人手中抢夺刀剑,带回自己的国家,并以拥有一把克力士剑作为荣耀。克力士剑的剑身狭长,大多为波纹型。其剑身是花纹焊接工艺的结晶,由铁和钢反复折叠锻打而成。成型后,克力士剑的剑身会被放入水、硫酸和盐的混合液中仔细打擦亮并且煮沸,然后用酸橙汁涂抹,形成剑身上的花纹。克力士剑看似大都相同,实际上,依据尺寸、外形及工艺特征可以分成上百个品种,不同地区的克力士剑也各有特点。最标准的是爪哇的克力士剑,该剑全长通常是30~50厘米。其剑身主要有直形和曲形两大类,直形代表静,曲形代表动。对于曲形剑,其弯曲的次数也相当有讲究,一般是3~13次,也有个别剑竟弯曲29次之多。在战斗中,克力士剑主要作为刺杀武器。克力士剑握柄的位置与手枪并无不同,剑身与前臂向同一水平向前伸。使用者常双手各持一把克力士剑。克力士剑的刀鞘造型独特,也可用来格挡对手的攻击。克力士剑在世界匕首史上占有独特的文化地位。克力士剑有三用,首先是一件兵器,其次是个人配饰物,最后是祭祀时避邪的仪杖。在爪哇,克力士剑还是男性的象征,当一个男孩成人时,他的父亲必须为他佩上一把克力士剑,此后,这个男孩就会被看作一个真正的男人。对于爪哇人来说,如果没有克力士,就会觉得自己的人格不完整,并感到自信不足,所以克力士剑是他们精神上的守护神。而且,爪哇人认为从祖上继承的克力士剑经过了岁月磨砺,有着神秘的魔力,能在最危急的时刻让剑的主人化险为夷。

克力士剑

宋代工匠发明了攻城器械头车 头车由三部分组成:屏风牌、头车和绪棚。屏风牌,一种木质遮挡牌,开有箭窗,两旁有侧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以抵御守城之敌射来的矢石。屏风牌兼备攻守能力,守可掩护士兵进行掘城作业,攻可箭窗射箭,还击守城之敌。头车后接绪棚,其构造与头车类似,形同小方屋,可掩护作业人员换班、运土和输送器材。绪棚之后的器蔽处有“找车”,通过大绳索和绪棚相连,便于绞动头车和绪棚。攻城时,将这种组合车推至城下,撤去屏风牌,使头车贴近城墙,士兵在其掩护下挖掘攻城地道。

撞 车

宋代工匠发明了守城器械撞车 撞车是古时攻城或守城的器械。《旧唐书·窦建德传》有云:建德纵撞车抛石,机巧绝妙,四面攻城,陷之。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明王圻《图会·器用五·撞车图说》有云:“撞车:上设撞木,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撞车是在木制长方形车座下安装四个车轮,车框的中央竖立两根宽厚结实的木柱,木柱两端通过一根转轴相连,轴上缠绕一根粗大的绳索,绳索下端系一根安装有尖铁头的大撞木,可以用于撞毁攻城敌军的云梯、对楼等高层攀登器械。

宋代工匠发明了守城器械绞车 绞车是用卷筒缠绕钢丝绳或链条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轻小型起重设备,又称卷扬机。它是在长方形车座下安装四个车轮,车座上用4根大木建成叉手形的柱架,架端通过横轴相连,横轴中央缠绕两根系有铁钩的粗大绳索,两端安有绞木,用以钩毁攻城敌军的飞梯、木幔、尖头木驴等攻城器械。在现代社会,绞车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水利工程、林业、矿山、码头等的物料升降或平拖,还可作现代化电控自动作业线的配套设备。

绞 车

狼牙拍

宋代工匠发明了守城器械狼牙拍 狼牙拍为古代守城武器。明茅元仪《武备志·器式》有云:“狼牙拍,用榆槐木枋造,长五尺,阔四尺五寸,厚三寸。以狼牙铁钉数百个,皆长五寸,重六两,布钉于拍上,出木三寸,四面嵌一刃刀,四角钉环,以绳滑绞于滑车,钩于城上。敌人蚁附攻城,扯起拍落下,自难攻也。”狼牙拍的主身为一个长1.66米、宽1.5米、厚10厘米的拍面,其上安装有2 200个长17厘米、重300克的狼牙铁钉,钉刺穿出木面10厘米;四面各安一个入木1.7厘米的刀刃;拍的前后分别固定两个大铁环,环上扣系两条粗长的麻绳,钩系于城上。当敌兵攀城时,守军即松开麻绳,使狼牙拍自由落下,拍击敌兵,敌兵多被击死。

宋代工匠发明了守城器械夜叉擂 夜叉擂又称留客住,一种主要用于击砸攻城敌军的檑木。其构造较为特殊。擂身为一根长3.32米、直径0.33米多的湿榆木,表面植有许多逆须钉,两端安有直径0.66米的脚轮。使用时,守城士兵通过绞动绞车,将其急速放下,击砸攻城者。用后以绞车将其收回。

夜叉擂

宋代工匠发明了守城器械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焰喷射器。早在2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并使用了石油。石油的称谓经历了古代的“石漆”、唐代的“石脂水”、五代时的“猛火油”,直到宋代沈括首次提出“石油”这一命名。早在南北朝以后,石油便被用于战争中的火攻。913年,后梁王李霸在山东杨刘发动叛乱,曾用长竿缚布浇油,焚烧杨刘城的建国门,所用的纵火材料即是石油,这成为石油用于火攻的最早记录。后晋李存勖曾先后两次利用石油纵火剂对敌军进行焚烧,以此打退后梁军的进攻,最后转败为胜。到了宋代,火药用于军事后,中国军事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连续喷火的火焰喷射器——猛火油柜,并装备于军队。“猛火油柜”的构造及其原理与现代火焰喷射器相似,其实质上是一个以液压油缸作为主体机构组成的火焰泵。猛火油柜以猛油(即石油)为燃抖,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这种“猛火油柜”形制较大,很笨重,多置于城上。后来出现了一种小型喷火器具,用铜葫芦代替沉重的油柜,便于携带和移动,用于守城战和水战。喷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嘟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火楼”喷出时产生烈焰,烧灼敌军。这种武器在古代城邑攻防作战中显示了巨大威力。《吴越备史》记载,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在后梁与后唐作战中出现了以铁筒喷发火油的喷火器。到了宋代时期,“猛火油柜”成为城守战和水战中的利器。如“敌来攻城,在大壕内及傅城上颇众”或者“以冲车等进”时,守军可于踏空板放猛火油,中人皆糜烂,水不能灭,杀伤力较大;水战时则可烧浮桥和战舰。

猛火油柜

西夏工匠发明了夏人剑 夏人剑,时人称为“天下第一剑”,是西夏人发明制作的一种剑器。剑制作精细,锋利异常。北宋钦宗皇帝赵桓也曾佩用。《宋史·王伦传》有以下记载,“钦宗御宣德门,都人喧呼不已,伦乘势径造御前曰:‘臣能弹压之。’钦宗解所佩夏国宝剑以赐”。由此可以证明西夏人冶炼技术十分发达,夏人剑在当时也极其珍贵。

夏人剑

蒙古军队穿绸长袍作战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铁木真)创建并由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具备了强大的攻击能力和机动能力,摆脱了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光辉业绩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它所配置的武器装备,而绸长袍正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防御装备。史书记载,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此种绸用来自中国内地的优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所以弓箭很难完全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绸布一同插入身体,这样就可以将弓箭对蒙古士兵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的限度。在战斗结束后,蒙古军中的金国外科医生只需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从而免除了不必要的附带伤害。

1203年

铁壁铧咀平面海鹘船

秦世辅发明尖底战船——铁壁铧咀平面海鹘船 铁壁铧咀平面海鹘船由秦世辅所发明。1203年宋朝的战船设计者建造了适于特定海域航行的尖底阔面船。铁壁铧咀平面海鹘船长33.3米,宽6米,10橹,水手42人,载战士108人。由于我国杭州湾以南沿海海水深、海湾狭长、岛屿众多,这种船尖首尖底,阻力小,利于乘风破浪,而且吃水深,稳定性好,机动性强,易于转舵改向,便于在狭窄多礁的航道上航行和作战。

1204年

金国设立兵器研发机构军器署 军器署是金国政府设立的兵器研发机构。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大举进攻北宋国都开封,金军使用了大量的冷兵器和攻城器械,并且在战场上学会了宋军的火器制造与使用技术,并占领了开封。为与宋军逐鹿江南,金国进一步扩大兵器制造的规模,于承安二年(1197年)设立军器监,职掌兵器制造之事。泰和四年(1204年),撤销军器监,并将甲坊署与利器署合并为军器署,直隶兵部。至宁元年(1213年),重新设立军器监,下辖军器库与利器署,掌修邦国戎器之事。这些机构的调整和设置,使得金国更好、更有条理地对兵器制造的事宜进行管理,并规定将监造官的姓名年月刻在所制兵器上,若兵器有所损害,或有误使用,即将监造官吏依法施刑,断不轻恕,故所造“器具一一如法”。12世纪末至l3世纪初,金军为军事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宋军的火毯为模式,创制了铁壳火毯、铁火炮并把它发展为威力更大的一种铁火炮震天雷;二是创制了单兵使用的飞火枪。

约1227年

西夏工匠研发瘊子甲 瘊子甲是利用冷锻技术制造的甲。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卷十九中有记载:“青堂羌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柔薄而韧。镇戎军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其中提到曾有一支箭射穿了铠甲,但是此箭的威力并没有穿透甲片,只是射中了铠甲中穿带子的小孔,由于钻孔的巨大阻力,箭头上的铁都反卷起来,由此可以看出瘊子甲的坚固程度。对于瘊子甲的制作工艺,《梦溪笔谈》记载:“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箸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也,谓之‘瘊子甲’。出火退烧后,频加冷锤坚性,用锉开齿。”瘊子甲制作时所采取的冷锻技术,充分说明了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已经掌握了利用冷变形提高金属的硬度和韧性的方法,并将其作为提升金属武器装备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梦溪笔谈》所载)利用冷变形的方法提高金属的硬度和韧性,是强化金属的重要方法。明代宋应星(1587—1666)著《天工开物》中有冷锻锯条的记载,用“熟铁锻成薄片,不钢,亦不淬”。通过采用留“瘊子”的方式来测量装备的加工程度,是当时简而易行的好办法。文中所说的“三分减二”的冷加工所采用的变形量,与现代金属冷加工常用变形量60%~70%相比,极为近似。

1232年

金军在开封保卫战中使用震天雷 震天雷为北宋后期发展的火药武器。北宋政府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建立了火药制坊,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宋敏求(1019—1079)在《东京记》中曾有记载,京城开封有制造火药的工厂,叫“火药窑子作”。这时的弹丸已可爆炸,声如霹雳,故称之“霹雳雷”。金军在铁火炮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研制出了震天雷。金军于绍定五年(1232年)用其守开封。是年五月,蒙军进逼开封,除了使用一般的攻城器械外,还采用了大型活动的掩护性攻城器械牛皮洞子进行攻城。金军为破牛皮洞子,便采用从城上用铁索悬吊震天雷的方法,点燃火捻后,沿城壁下吊至蒙军掘城处爆炸,使蒙军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震天雷身粗口小内盛火药,外壳以生铁包裹,上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引爆能将生铁外壳炸成碎片并打穿铁甲。震天雷根据爆炸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火点燃,由投石机发射,射至远处爆炸;另一种是用火点燃,就地爆炸,比如守城时从城墙上向下面投掷,效果相当于今日之手榴弹。《金史·赤盏合喜传》详细地记载了震天雷的威力,说它用“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蒙军虽然也使用了火球攻城,但是其威力远不知金人的震天雷。蒙军因城久攻不下,遂四月撤兵。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围攻汴京,李纲在守城时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铁火炮的创制和使用,表明了爆炸性的火器已经从纸壳发展成为铁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火药的性能与制造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它也成为后世所创铁壳爆炸弹的先声,这是我国南宋时期金政权对于火器发展做出的一个突出贡献。

震天雷

1233年

金国忠孝军首领蒲察官奴在对蒙古作战中使用飞火枪 飞火枪系金人所创,《金史·浦察官奴传》记载:飞火枪“以敕黄纸(一种质地较好的纸)十六重为筒,长二尺许,实柳炭、铁滓、硫黄、砒霜(疑为硝石之误)之属,以系绳端。军士各悬小铁罐藏火,临阵烧之,焰出枪前丈余,药尽而筒不损”。《金史·赤盏合喜传》亦有记载:“飞火枪,注药以火发之,辄前数十余步,人亦不敢近。”之所以飞火枪能够成为金军单兵作战的利器,主要是由于这种枪能喷射火焰烧灼敌兵。其能将火烟喷出枪口,飞出十余步远,因此而得名飞火枪。金军使用的飞火枪,小而轻,便于单兵携带,既可喷火烧灼敌兵,又可用枪头刺敌。作为我国第一次装备集群士兵作战的单兵火器,最早的两用兵器——飞火枪的创制和使用,标志着我国单兵火枪的正式诞生。

飞火枪

约1250—1300年

元代工匠创制手铳 手铳是中国元明时期制造的一种手持单管火铳,又称手把铜铳、手把铁铳、无敌手铳、单眼铳等,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前膛呈直圆筒形;药室部隆起,室四壁;开有火门;尾銎中空,可安木柄,便于使用者操持。从铳口装填火药,发射石制或铁制弹丸,有的也发射箭镞。元代早期铜手铳工艺较粗糙,1970年黑龙江省阿城县出土一款元代铜手铳,口径2.8厘米,长34.5厘米,重3.55千克,据推测为13世纪末元军平定乃颜之乱时的遗存。现存至正十一年(1351年)制造的铜手铳,工艺精致,口径3厘米,全长43.5厘米,铳身有6道加强箍,镌有“至正辛卯”等字。明代洪武时期制造的手铳规格相对统一,铳身大多刻有制造地点、制造单位、监造官员、制造工匠、质量、制造年月等内容,反映了手铳生产的基本情况。永乐时期制造的手铳又有较大改进:火门外安有一个活动盖,以保持药室内火药的干燥洁净;增配一个能装填定量火药的小药匙,以保证火铳的发射威力和安全;外形也与洪武时期的手铳有所不同。永乐型手铳做工考究,表面光滑,铳身刻有以天、奇、英、武、功等字为首的编号和制造年月。其中,天字铳已出土数十件,规格基本统一,口径在1.5厘米左右,铳长在36厘米左右,相差甚微,反映了当时军工部门统一制造和管理手铳的状况。所刻制造年月从永乐七年至正统元年(1409—1436年),最大的天字铳号为98612号,再加上其他各字铳的编号,累计16万多号,可见手铳生产的规模之大。永乐型手铳使用年代较长,直到嘉靖年间鸟铳大量使用后才逐渐减少。

手 铳

1259年

南宋工匠发明了突火枪 突火枪指直接击杀敌军的单兵火枪。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宋军发明了这种管形火器。突火枪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驱动子弹向外射出,射程远达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据记载: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至于突火枪的具体形制,虽因记载过简而不能确知,但可以知道的是它已经具备了管形射击火器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身管,二是火药,三是弹丸(子窠)。其基本形状: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突火枪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随着一声巨响,石块或者弹丸从枪管中射出,弹丸最大射程可达300米,有效射程达100米。由于突火枪以巨竹为筒,所以可在其中装填火药和子窠。由于筒中装填了火药,火药在筒中燃烧后产生了大量气体作为推力,能将子窠沿着枪的轴线方向射出,从而产生击杀作用。子窠的构造虽尚待研究,但从“子窠发出”一句可以知道它是一种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较大颗粒,而不是粉末状。冯家昇先生判断它是一种最初的子弹,是有一定道理的。突火枪的出现无疑是火器发展中的又一重大进步,这种火器中的子窠大约用瓷片、碎铁、石子之类组成,是后世各种管状类火器中弹丸的先导。它不但在南宋末期发挥了良好的作战效果,也是元代时期创制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的基础。突火枪的创制,受到了后世各国火器史研究者的重视,它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射击原理形成的管形射击火器,堪称世界枪炮的鼻祖。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随后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进一步传入欧洲。

突火枪

1268年

元朝设立军事研发机构军器监 军器监是元朝设立的军事研发机构。1260年,忽必烈(1215—1294)继承蒙古汗位。至元五年(1268年),在大都设立军器监掌缮戎器,并任用俘获的工匠为蒙古军制造兵器。到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灭亡时,元朝的兵器管理和制造系统已经涵盖了大都到地方各路。当年三月,元朝朝廷便将在两淮地区俘获的600个回族制造工匠,以及蒙古族、汉族等擅长造炮的人,一律送到京师,对他们进行集中的控制和管理,并使其承担新型兵器的研制任务。之后又经过不断地调整、发展和完善,元朝的兵器制造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273年

蒙古工匠制作西域炮 西域炮又名“襄阳炮”,是一种源于中亚地区的平衡配重式投石机,最先被元朝军队运用于统一南宋的战争中,后运用于对外作战。与宋金时代的投石机相比,西域炮在射程与装弹质量上皆有大幅提升,在设计上主要用抛杆前端的配重取代人力拉动,即在抛杆前端放置大型配重,并用活铁钩钩住抛杆后端,在使用时将抛物装于抛杆后端,松开铁钩后抛杆前端的配重自然下坠,抛杆后端的抛物通过杠杆作用被抛射出去。《博物志补》记载:“襄阳炮,用大木约二丈作柱,相距丈许,竖植之。乃于竖木下端,复用一木横贯为转机,使其势必向前也。上端用生牛皮作圆斗,置大石于内,以大絙系木上端,力挽之,使弯倒下就,若坐地弓然。别为机以发之,其竖木划起,则炮石奋迅若流星弹丸,可以飞击十数里外。昔攻襄阳者,用已成功,故名之”。相比之下,宋金时代投石机在抛石质量与射程上均逊于西域炮。《武经总要》记载的宋朝16种投石机中,仅就威力较大的“七梢炮”而言,其在使用时拽手人数多至250人,而抛石的质量也不过45千克,射程也只有50步。在1267—1273年的宋元襄樊之战中,元军久攻襄、樊二城不下,故而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遣使臣入波斯请伊利汗阿八哈遣发炮匠以支援元军,1272年旭烈(赫拉特)人亦思马因和木发里人阿老瓦丁驰驿至元大都,并奉旨制造西域炮,并凭借此炮于1273年顺利攻下襄、樊二城。《元史·亦思马因传》记载,至元十年(1273年),亦思马因“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其后,西域炮又被元军运用于统一南宋的其他战争中。南宋郑思肖《心史》记载:“德祐元年十月,虏复攻常州,时步帅刘公守之……至十一月,元虏大势合围。月余,……炮甚猛于常炮,用之打入城,寺观楼阁,尽为之碎。”在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军两次攻打占城(今越南南部)的作战中,元军均凭借西域炮将其攻陷。西域炮在战争中一直活跃至明朝初期,徐达在攻打姑苏城时也利用了西域炮:“有所谓襄阳炮者,止姑苏一用,余不复事。其制以木为架,圆石为炮,重百余斤。发机用数十人,激而上之,入土七尺。”不过在战争中大量应用火炮之后,投石机的作用逐步被火炮取代,自明初之后,史书上就再未发现关于西域炮的记载。

西域炮

1287年

元代工匠发明阿城铳 阿城铳是中国的早期火铳之一。1970年7月,黑龙江省阿城县阿什河畔的半拉城子,出土了一件忽必烈平定东道宗王叛乱之战中的铜手铳(简称阿城铳)。其铳身长34厘米,口径2.6厘米,重3.55千克,由前膛、药室和尾銎三个部分构成。前膛长17.5厘米,装填弹丸,铳口铸固箍,以防弹丸射出时炸裂。药室呈灯笼罩式隆起,与前膛相通,装填火药,外凸呈椭圆状,可耐较大膛压,上有小孔为火门,用火绳经此点燃火药。尾銎中空,装上木柄可供手持,故又称手铳,是一种轻型火器。铳身刻“×”字记号,无铭。与此铳同出器物有三足小铜锅、铜镜、铜瓶嘴等,均具有金元时期的风格。出土地点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4千米,据史载,金末元初时这里曾经历了3次战争,最后一次是1287年开始的元平定乃颜叛乱的战争。根据此铳的形制特点、同出器物以及上述文献记载,此铳可能是13世纪末时的战场遗物。根据出土实物的基本情况及《元史·李庭传》关于忽必烈平定乃颜之战的记载,认为阿城铳很可能是元军在至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287—1290年)之间,于撤儿都鲁(今贝尔湖东南沙尔吐勒)同乃颜部作战的遗物。火铳是一种管形射击火器,是现代枪炮的祖先。

阿城铳

1298年

元代工匠发明了碗口炮 碗口炮(碗口铳)亦称盏口铳,是中国军队最早使用的小型火炮。1987年7月,在元上都开平府遗址东北特漳之东的牧民家中发现了一个一体锅碗口铳。铳身有铸痕,全长34.7厘米,口径9.3厘米,壁厚0.5厘米,重6 210克,由碗口部、铳膛、药室、尾銎四部构成,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至顺三年铳”(1332年)的形状相类似。碗口部长6.2厘米,因此类火铳与大碗(或酒盏)相似,故称之为碗口铳(或盏口铳)。自碗口底部至药室前,呈灯笼罩式隆起的部分称为铳膛(又称前膛),长17.5厘米,药室长4.5厘米,用于装填火药。药室壁有一个小孔(称火门),可从室内火药中通出火捻,供点燃火药用。尾銎为自药室底部至铳尾段,长6.5厘米,尾銎中空,呈倒碗口形,銎壁两侧各开一个对称的小平圆孔,可将一根圆轴穿于两孔之间,通过圆轴支撑可将铳身安放于炮架之上,从而便于铳身转动,并且通过圆轴可以调整铳身的俯仰角(即射角),射角的大小由铳身前部下方衬垫木块的多少而定。铳身铸有八思巴文(系忽必烈即位后被尊为国师的八思巴创造的文字)“大德二年”(1298年)等字,是目前出土的历史最为久远的碗口铳(比“至顺三年”盏口铳早34年),铳身至今保存完好,应是当年蒙军的遗物。它的制造似与至元二十六年至大德八年元廷平定西道宗王叛乱的作战有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舟师交战中使用了碗口铳,击毁了陈友谅的众多战船,碗口铳也自此成为历史上最早被使用的舰炮。

碗口炮

13世纪末

阿拉伯人撰写了《焚敌火攻书》 《焚敌火攻书》简称《火攻书》,为一名阿拉伯人所著,托名为希腊人“马克”(Marcus Greae-cus),它的阿拉伯文本迄今未见。现存有三种抄写年代各不相同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写本:其一,约写于13世纪末,内有35个配方,共16页,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其二,约写于1438年,内有22个配方,现藏于德国慕尼黑图书馆;其三,约写于1400年,内有25个配方,现藏于德国纽伦堡图书馆。此外,还有其他不完整的写本,文句长短和抄写年代各不相同。巴黎馆藏本的编号为7156和7158,内容比较完整,成稿年代也较早。1804年,法国学者杜泰尔(Du Theil,1742—1815)奉拿破仑一世之命,校订并出版了巴黎馆藏本。1893年,将其译成法文〔此项工作由法国化学史家贝特罗(Marcelin Bethelot,1827年)完成〕。1895年,将其转译成德文(德国火器史研究者拉毛基)。1960年,又译成了英文(帕廷顿)。

约1300年

欧洲出现迫击炮 迫击炮(mortar)是一种以底座承受后坐力、炮管短、初速低、炮口装填的曲射滑膛火炮,用于压制、歼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武器。自火炮应用于战争伊始,人们就发现加农炮弹在空中飞行的抛物线轨迹,也发现一定的发射仰角能够为火炮带来更远的射程,迫击炮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部分学者认为,早期迫击炮外观上形似研钵(mortar)而得名,又因其外观形似石臼,故中文又译为“臼炮”。迫击炮通过侧面的点火口点燃,早期迫击炮可发射燃烧弹、石弹、中空铁弹等,到了15世纪晚期也能够发射炸裂弹。由于射击角度一般大于45°,它的抛物线弹道能使炮弹越过城墙之类的防御物,进而击中弹药库、兵营以及后备队等目标,因此在攻城作战中变得十分重要。迫击炮的主要优点是炮管短,炮管的管壁较薄,因此质量轻,机动性强,缺点则是射程短、准确度较低。早期迫击炮的制作方法与火炮相同,首先锻造熟铁,接着加入含铁或含铜的金属。通过炮耳架设炮身,把它们连接在靠近炮上部的地方,架设在结实的无轮木架上,再放在稳固的平台上。炮口下面的楔形物可以改变火炮仰角。17世纪后期,迫击炮也被装在小的炮船上,用于从海上轰击港口设施和防御工事。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使用了舰炮改制的迫击炮。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W.斯托克斯研制成口径为76.2毫米的“斯托克斯”迫击炮,发射弹底带发射药的类似机载炸弹的尾翼稳定弹丸,1917年装备协约国部队。1927年法国H.勃兰特在“斯托克斯”迫击炮的炮身与炮架之间装上缓冲机,使该炮的射击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是为“斯托克斯-勃兰特”迫击炮,该炮基本确立了现代迫击炮的基本结构。现代迫击炮由炮身、炮架、座板和瞄准具组成。其中,炮身尾端由装有击针的炮尾密闭。有的击针是固定的,有的击针在弹簧作用下可以伸缩。可伸缩的击针使迫击炮可以迫发,也可以拉发。炮弹不发火时,可使击针缩回,炮手可以安全地取出炮弹。不装反后坐装置的迫击炮,炮身与座板构成刚性连接。炮身后端的球状炮杵装到座板驻臼内,发射时的包身后坐力通过驻臼和座板传到地面,由座的弹性变形和土壤的变形吸收后坐能量。有反后坐装置的迫击炮,炮身通过反后坐装置同座板连接,反后坐装置吸收后坐能量,减小作用于地面上或车辆底盘上的力,使火炮具有良好的射击稳定性。座板通常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梯形。炮架由托架、缓冲机、螺杆式瞄准机和脚架组成。脚架多为双脚架,也有K形脚架、三脚架和单脚架。脚架上端通过高低机和方向机与托架呈铰链状连接,下端也有的用卡环装在炮身上。为了减轻后坐力对脚架的直接作用,提高射击稳定性,在炮架上装有弹簧缓冲机,使炮身与炮架构成弹性连接。中小口径轻型迫击炮多为滑膛式。滑瞠式迫击炮通常使用带尾翼的迫击炮弹。弹丸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靠尾翼保证。一般从炮口装填,炮弹自炮口下滑,靠炮弹底火撞击击针而发火。线膛式迫击炮通常使用旋转式炮弹,弹丸飞行稳定性靠弹丸高速旋转来实现。旋转式炮弹较尾翼式炮弹的射击密集度高。线膛式迫击炮通常从炮尾装填,靠拉火机的击锤撞击击针,击发底火。有的迫击炮身管分为前后两节,可在身管中部开闩,装填炮弹,靠滑动套筒对身管进行锁定和密封,有利于提高射速。有的轻型迫击炮战斗全重仅几千克,人便可携带;有的可分解成几个部件,由几名炮手分别携带;有的把身管拆成两截,便于伞降兵携带。迫击炮靠变换装药和改变射角调控射程,最小的仅46米,最大可达8千米,发射增程弹的迫击炮射程可达15千米。迫击炮多用于高射界射击,有较大的落角,炮弹的杀伤范围较大。有的使用高破片率杀伤弹,一发炮弹的杀伤范围可达1 385平方米。使用时间引信进行空炸射击,能有效地杀伤堑壕内有生力量。

迫击炮

欧洲人创制双手长剑 双手长剑(longsword)是在中世纪末期由骑士剑衍生出的武器形制,主要被全身覆甲的骑士用来进行马上或徒步的近距离白刃战,后期被用于贵族阶级在穿甲或无甲状态下的决斗、比武中。在13世纪末,板甲的应用使得全身覆甲的骑士几乎可以抵御一切刀剑劈砍的伤害,盔甲防护性能的提升使盾牌不再成为骑士的必要护具,而原本用来持盾的另一只手随即得到解放,双手长剑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由于并非所有参战人员都能承担起板甲的昂贵费用,使得双手长剑在板甲盛行的年代依旧能在战场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双手长剑”是对这类形制武器的统称,一般而言,双手长剑长99.06~129.54厘米,握把长约25.4厘米,握把中部有凸起环,防止使用者在单手持剑时手部下滑。双手长剑的剑身虽然依旧为宽叶双刃,但在突出击刺能力上较骑士剑更进一步,剑身愈发朝着圆锥状发展,加固剑身的方式也有单凹槽、双凹槽、剑脊等多重方式,剑身横截面形状多样。双手长剑依然保留了十字护手的设计,但同骑士剑相比,双手长剑的“护手翼”更加宽大,边缘处也更加锋利,剑柄圆头较骑士剑比也更尖利,这种设计上的变化同中世纪后期单兵作战时的破甲方式密切相关。在对阵全身披覆板甲的骑士时,往往只有钝击和刺进盔甲缝隙才能对敌人造成伤害,这便使得在双手长剑的对决中出现了一手持剑柄、一手持剑刃,将剑尖扎入对手盔甲缝隙的格斗技巧,同时也出现了双手持剑刃、利用十字护手与剑柄圆头砸击对手盔甲的战斗方式。在15世纪后,双手长剑广泛使用的同时又衍生出了两种形制:一种是长度介于双手长剑与骑士剑之间,既可单手持握又可双手持握的手半剑(hand-and-a-half-sword,又称“杂种剑”),手半剑的使用方式比双手长剑更加灵活,被市民阶层广泛采用,该剑也是后世文学、影视作品中描绘次数最多的长剑形制;另外一种是在瑞士与德国佣兵中广泛使用的双手巨剑(great sword,又称“日耳曼双手剑”),双手巨剑长度在1.397~2.15米之间,剑身下端有专门用来手持的无刃剑锋(ricasso)。双手巨剑多用于步兵作战,在冲击敌军步兵方阵时十分有效,可用来砍断敌军步兵方阵中的矛、戟等长柄武器,为己方步兵开通进攻缺口。

使用“双手巨剑”作战的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