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1981年

F-117型隐身攻击机

F-117型隐身攻击机预生产型首次试飞 为实现对纵深战略目标进行攻击,减少被敌方探测到并击落的可能性,美国国防部于1975年要求诺斯罗普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投标研制一种隐身攻击机。未被邀请的洛克希德公司“臭鼬工厂”也提出一种方案参加竞争,并于1976年赢得研制合同。最初的技术验证机YF-117于1977年12月进行了首飞。预生产型共生产了5架,第一架于1981年6月18日进行了首次试飞。1981—1983年间,该机进行了大量试飞,表明设计方案是可行的,雷达隐身截面积只有常规飞机的十分之一。1982年F-117型隐身攻击机开始交付美国空军,成为第一种全隐身攻击机。它通过多面体外形设计、精心安排气动面位置和采用吸波涂层等方法来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由于强调隐身性能,气动特性不佳,使之只能以亚音速飞行。2006年,美国空军宣布F-117退役。

太阳能飞机首次飞越英吉利海峡 自英国人设计出第一架太阳能飞机后,许多人开始设计新型太阳能飞机。1981年4月29日,美国超轻型飞机制造商摩罗(Larry Mauro)设计的“太阳升空者”持续飞行1.5分钟,飞行距离2 420米,飞行高度9.15米~12.2米。麦克里迪[美]在设计出人力飞机后,也尝试研制太阳能飞机。他研究了已有的太阳能飞机,认为可以省去蓄电池,利用太阳能电池的电能直接通过电动机驱动螺旋桨,完成起飞、爬升和水平飞行。他重新设计了“伞翼企鹅号”人力飞机,在机翼和尾翼上贴上16 128块硅光电池,在理想光照射下能输出3千瓦电能。为保证有效接收太阳光线,垂直尾翼在水平尾翼之后,机翼和水平尾翼均向上倾斜15°。采用大量杜邦公司的新型复合材料,结构质量大大减轻。这架太阳能飞机被称为“太阳挑战者”号。其翼展14.3米,长10米,空重56千克,连同太阳电池总质量为97千克。1980年秋,该机飞行高度达1 000米,距离24千米。1981年7月7日,“太阳挑战者”号由普特塞克(Stephen Ptacek,1951—)驾驶,首次成功地飞越了英吉利海峡,起止点是巴黎附近到英国肯特郡曼斯顿机场,飞行时间5小时23分,飞行距离262千米,平均时速54千米。

“伞翼企鹅号”试验机

“太阳挑战者”号太阳能飞机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使用的波音767-300ER型客机

波音767型客机首次试飞 波音767型客机是波音公司研制的双发半宽机身中远程客机,用于替换波音707、DC-8、波音727等即将退役的200座级客机。波音公司1972年提出研制计划,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和方案论证,于1978年初正式宣布波音767的研制计划。该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子系统、先进的复合材料和先进的技术机翼,机翼下方吊挂两台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1981年9月26日,波音767首次试飞,1982年2月获适航证,8月即交付使用。它有多种改型,已被许多航空公司所采用。它的技术性和经济性较高,属于第四代喷气式客机。

1982年

中国运-12型运输机首飞 运-12型运输机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在运-11的基础上进行重大改进后研制的小型涡桨式多用途运输机。运-12采用上单翼双发动机布局,安装加拿大普惠公司的PT6A-27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可载客17~19人,或1 700千克~1 900千克货物。运-12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1982年7月14日首次试飞,1985年取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1986年又获得民用飞机生产许可证。后分别获得英国CAA(1990年)和美国联邦航空局FAA(1995年)适航证,这是中国首架获得英美权威适航证的飞机。由于其拥有用途多样、结构可靠、安全耐用、造价低廉的优点,运-12先后出口了20余个国家,出口数量达102架(截至2000年)。运-12可广泛用于专机、客运、货运、森林防护、空中测量、海上巡逻、地质勘探、救护和跳伞等任务。

中国运-12小型多用途飞机

空中客车A310型客机试飞成功 为适应中等繁忙程度航线的需求,降低运营成本,空中客车公司于1978年开始研制A310型客机。它在A300的基础上,缩短机身长度,采用新技术机翼,减少机翼和尾翼面积,并重新设计发动机挂架和选择新型发动机。它的载客量略有减少。1982年4月3日,A310型的原型机进行首次试飞,并于1983年正式交付使用。该机受到航空公司欢迎。A310是一个过渡型号,产量并不大,只有255架。

1984年

中国歼-8II型战斗机

中国歼-8II型战斗机首次试飞成功 1964年5月,中国航空技术研究院提出在米格-21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性能更好的歼击机。同年10月,新机设计方案开始论证,当时提出单发和双发两种方案,后选定双发方案,这就是歼-8型歼击机。1969年7月5日,歼-8首次试飞,1979年12月31日正式批准定型。在此基础上,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又研制了歼-8I型全天候歼击机,1981年4月24日首试成功。通过改进武器、火力控制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装置,采用两侧进气布局,增加外挂等,又研制了歼-8II型歼击机。它是兼有全天候拦截能力、对地攻击能力的高空高速歼击机。该机1980年确定战术技术要求,1981年进行方案论证,确定总体方案,1984年6月12日首次试飞。歼-8II属于第二代高空高速战斗机。

1985年

中国直-8型直升机

中国直-8型直升机首飞 直-8型直升机是中国参考法国SA-321型“超黄蜂”直升机研制的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河机械厂(现为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等单位共同研制。1985年12月11日,直-8首次试飞成功。1989年,首架生产型直-8交付中国海军航空兵使用。直-8型直升机的用途虽然很广,但生产量不大。

1986年

法国“阵风”战斗机

法国“阵风”战斗机的原型机首次试飞 该机是达索公司为法国空军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研制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研制试验战斗机,验证新战斗机将采用的先进气动外形和各种新技术;第二阶段研制实用战斗机。试验型“阵风”A于1983年3月开始设计,1986年7月4日首次试飞。实用型战斗机“阵风”C比试验型稍小,于1991年4月进行了首次试飞。“阵风”采用复合后掠三角翼,高位近耦合鸭翼和单垂尾布局,发动机采用两侧下方进气。全机内设系统先进,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的技术水平。从总体性能指标上看,它属于第三代半超音速战斗机。设计时没有考虑超音速巡航和隐身等第四代战斗机的典型性能指标。面对美国F-35等四代机的强大竞争力,“阵风”出口表现不佳,总产量仅122架。

全复合材料飞机“旅行者”完成不着陆环球飞行。1981年,美国飞行家乔安娜·耶格尔(Jeana Yeager,1952—)、轻型飞机制造商理查德·鲁坦(Richard Glenn Rutan,1938—)和埃伯特·鲁坦(Elbert Leander Rutan,1943—)共同构思研制出一种全复合材料飞机,并命名为“旅行者”号(Rutan Voyager)。这架飞机的机身全部采用玻璃纤维、碳纤维和凯芙拉纤维制成,质量仅426千克,连同2台发动机在内共重1 020.6千克。飞机采用两台莱康明0-235型发动机,分别驱动位于机头和机尾的两副螺旋桨。1984年6月22日,该机进行了首次试飞。首次进行环球飞行时,它的机身内装满了燃油,起飞质量达4 397千克。1986年12月14-23日,由鲁坦和耶格尔驾驶,“旅行者”号完成了首次不着陆、不加油环球飞行,航程42 434千米,历时9天3分44秒。这个距离打破了B-52于1962年创造的20 117千米的不着陆飞行距离纪录。

全复合材料飞机“旅行者”

1987年

上海飞机制造公司组装MD-82型客机首飞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为满足民航需要,提高大型民航机的生产能力,中国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引进生产外国大型客机的问题。1985年4月,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与美国麦·道飞机公司达成协议,用MD-82型飞机的散装件装配25架飞机,供中国民航使用。MD-82是干线客机,可载旅客147人,装有两台普·惠公司生产的JT8D-217A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可以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飞行。1987年7月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后,月底便交付民航使用。25架完成后,又组装生产了10架,也全部完成,其中有5架返销美国。

1988年

美国B-2A型隐身轰炸机出厂 B-2A的研制始于1978年,原定是一种高空突防轰炸机。1981年10月,诺斯罗普公司获得研制合同。1983年研制计划修改,使之成为可进行低空突防的轰炸机。它采用翼身融合体无尾飞翼结构布局,发动机采用背置埋入式。全机各边均呈平行状,使雷达波向两个非雷达方向散射。机身结构采用复合材料和吸波材料,并涂有吸波涂层。外部没有武器挂架,全部武器均装在机体内。这些措施使之成为第一种全隐身轰炸机。B-2A原型机于1988年出厂,1989年7月17日进行了2小时20分的试飞。它计划代替B-1B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战略轰炸的中坚力量。

B-2A型隐身轰炸机(后为F-117)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使用的波音747-400型客机

波音747-400型客机首次试飞 鉴于国际民航运输业务的急剧增长,波音公司于1985年7月开始对波音747进行重大改型设计,目的是增加载客量和提高航程,同时降低客座运营成本。由此产生了该系列最新、也是最大的型号波音747-400。气动设计上最大的改进是机翼加长,并加装了长1.83米的翼梢小翼,降低了诱导阻力。它广泛采用曾用于波音757和767上的先进铝合金和先进起落架,使全机质量降低,燃油量增加。内设系统数量减少,功能增强。它的最大航程达13 398千米,最大载客量超过500人。1988年4月29日,波音747-400首次试飞,次年投入使用。

F-15S型推力矢量控制试验机首次飞行 在传统飞机设计中,推进与气动是两个互不相关的因素。为了解决传统飞机存在的问题,如失速与尾旋、机动性差等,空气动力学家很早就提出利用部分发动机推力控制飞行姿态的设想,并一直在进行试验研究,逐步形成推力矢量控制设计思想。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试飞验证,利用F-15型战斗机作试验平台。它利用可偏转的二元喷管,产生与主推力方向成各种角度的推力矢量,产生需要的控制力矩。1988年9月7日F-15S首次试飞。20世纪90年代这类试验一直在进行,获得的成果已用于第四代F-22型战斗机中。推力矢量控制对提高飞机的机敏性、改善失速与尾旋特性、省去某些操纵面从而降低飞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先进战斗机的发展方向。

F-15S型推力矢量控制试验机

中国歼轰-7型“飞豹”战斗轰炸机

中国歼轰-7型“飞豹”轰炸机首飞 “飞豹”是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一种战斗轰炸机,主要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它是双发、双座型,具有低空、超低空贴地飞行进入目标区实施轰炸的能力,还可以携带空空导弹自卫。气动外形为后掠上单翼、单垂尾、全动水平尾翼的常规布局。装备有多用途脉冲多普勒雷达,对空探测距离75千米,对海探测距离175千米。1988年12月14日,“飞豹”进行了首次试飞。

1989年

V-22型“鱼鹰”倾转旋翼机首次试飞 该机是贝尔公司与波音公司根据美国政府1981年底提出的“多军种先进垂直起落飞机”计划要求共同研制的。1983年开始初步设计。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许多问题以当时的技术无法解决,特别是稳定性问题,还有由悬停到前飞等转变过程中的控制与操纵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主动控制技术的使用,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1989年3月V-22成功完成首次试飞。同年9月完成了由直升机飞行方式到定翼机飞行方式的转换。由于技术难度大,困难多,V-22在试飞过程中多次发生事故。在停飞了几年后,V-22原型机于1993年4月恢复试飞。它的综合水平超过了直升机和支线客机。V-22是新概念直升机成功的范例,对未来直升机的设计有借鉴意义。

V-22型“鱼鹰”倾转旋翼机

1990年

YF-22型试验机

F-2 2型战斗机的原型机YF-22首次试飞 F-22型战斗机是美国空军招标研制的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计划取代F-15等第三代战斗机。1982—1985年,洛克希德公司“臭鼬工程”组对未来先进战斗机进行概念设计。YF-22方案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包括翼身融合体、修形菱形机翼、切角双垂尾、全动式截短菱形平尾、二元矢量喷管、飞行控制一体化以及主动控制技术。它利用特殊气动外形设计和关键部位采用吸波涂层的办法满足隐身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气动和隐身性能。1990年9月29日,YF-22进行了首次试飞,11月3日作了超音速巡航飞行表演。F-22与其原型机相比,翼展增加,机长缩短,机翼后掠角减小,起落架降低,其他改变不大。F-22由于价格昂贵,性能不稳定,生产量很小,不足200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