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
意大利空军在与土耳其的交战中第一次使用航空炸弹 航空炸弹简称为航弹,俗称炸弹,是从航空器上投掷的一种爆炸性武器,是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攻击机携带的主要武器之一。航空炸弹按用途可分为基本炸弹、辅助炸弹、特种用途炸弹、新型炸弹。1911年11月1日,意大利飞行员用手投榴弹方式实施空中投弹,攻击了利比亚地区的土耳其军队,这被认为是世界上首次轰炸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炸弹作为主要的毁伤武器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集束炸弹、子母炸弹、穿甲炸弹和凝固汽油燃烧弹等新型航弹,德国和美国相继研制出制导炸弹。航弹的质量也达到了数吨。英国曾制造过重达10吨的“大满贯”炸弹,用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投放,炸毁了德国的比勒菲尔德高架铁路。在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造成35万人死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不断改进航空炸弹,以提高航弹在不同战斗使用条件下的作战效果,出现了多种多样作用独特、性能优异的新型航弹。在历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新型航空炸弹包括精确制导炸弹在内的各类新型航空炸弹,如激光制导炸弹、油气炸弹、石墨碳素纤维炸弹以及质量达10吨的超级航空炸弹等,已经取代传统炸弹成为主要的对地打击武器。
1914年
C.戴维斯发明了双炮尾对接的无后坐炮 无后坐炮是一种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用于摧毁近距离装甲目标和火力点。1914年,美国海军中校C.戴维斯研制了一种以两个炮尾对接的火炮,在其中一门火炮发射炮弹过程中,另一门火炮则发射炮塞和猎枪弹,从而使二者的后坐力抵消。苏联于1936年研制成功了一种喷管发射的无后坐炮,并在对芬兰战争中使用成功。1939年,德国研制成一种双弹式无后坐炮,发射炮弹后所产生的后坐动量,由反向发射等重药筒的动量予以抵消。1943年,美国研制成预刻槽弹带的无后坐炮,消除了弹丸对膛线的挤进应力和平衡后坐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无后坐力炮的装填方式类似于传统火炮,但是在开火时,发射药产生的气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从火炮的后方溢出,从而产生一个接近于推动弹丸前进动量的反向动量,就使得火炮本身几乎不产生后坐力。这样,无后坐力炮就不再需要常规火炮所需的后坐缓冲装置,从而变得很轻便且易于使用。步兵同样也可以使用无后坐力炮发射大口径的炮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无后坐力炮在各国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改进。
铁道炮
克虏伯公司制作铁道炮 铁道炮是指由铁道机车运输、在铁轨上发射的火炮,又称列车炮、铁轨炮,主要用于城市和要塞等坚固设施的攻守,有时也用于支援铁路沿线部队的作战。19世纪,一些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铁轨来运输重型火炮。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各国都建造了密集的铁路运输系统,而通过铁路运输大型榴弹炮与加农炮要比公路运输快捷得多,因此德军统帅部开始研究通过铁路运输大型火炮的可能性,并试图使用一整列铁轨车来支持铁道炮作战。克虏伯公司于1914年将380毫米海军炮安装在铁轨上的车架上并运送至发射地点,此后英、美、法等国也都开始了铁道炮的使用。法国将岸防炮与海军炮收集起来制作铁道炮,并采用增加轮轴的方式来抵消大型火炮的后坐力,这一方法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效仿。美国于1917年开始计划在铁轨上使用178毫米、203毫米、305毫米和356毫米海军炮,并在1918年投入实战。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古斯塔夫铁道炮”口径达800毫米,炮口初速最高可达820米/秒,可发射重达7.1吨的穿甲弹以及4.8吨的榴弹,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战后,由于导弹的兴起,铁道炮逐步被各国淘汰。
1916年
法国埃蒂安纳上校研制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靠自身动力机动,可以在战斗中伴随坦克与步兵,遂行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任务。自行火炮的研制同坦克的研制相伴而生。一战期间,法军炮兵上校让·巴普蒂斯特·欧仁·埃蒂安纳(Jean-Baptiste Eugène Estienne,1860—1936)希望炮兵在进攻过程中能够紧跟步兵之后,他设想将一门75毫米野战炮安装在履带式车辆上。当时的雷诺公司与施耐德公司都缺乏履带式车辆的制造经验,最终所生产的火炮不具有坦克所具备的翻越堑壕能力,而只是一门具有机动能力的火炮,同时由于火炮安装在车身侧面,因此射击效果也并不理想。1916年英国在研发坦克的同时设计建造的“火炮运载车1号”(Gun Carrier Mark l)在型制上同后世的自行火炮更为接近,该型号压缩了菱形履带的空间,并将榴弹炮安置在车身前部。二战期间,自行火炮作为反坦克武器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为固定式的自行反坦克炮。二战后自行火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代自行火炮身管长度可为52~60倍于口径,射速可达12发/分,射程可达70千米,行程可达600千米,已发展成为炮种齐全、口径繁多、可发射多种炮弹的火炮新族系,能遂行多种火力支援和作战任务。
法军使用全身中毒性毒剂氢氰酸 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 agents)的主要代表为氢氰酸和氯化氰,又称氰类毒剂。这类毒剂主要抑制体内细胞呼吸链末端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机体能量代谢产生障碍,组织不能充分利用血液输送提供的氧,造成全身性组织缺氧。全身中毒性剂施放时呈蒸气态,中毒症状为呼吸困难、惊厥、皮肤黏膜呈鲜红色、意识丧失、全身肌麻痹。作为化学战剂,氢氰酸具有较强隐蔽性和速杀作用、易透过防毒面具,被毒人员若不及时救治,即迅速致死。该类毒剂为典型速杀性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亦可通过消化道误服中毒。全身中毒性毒剂属于暂时性毒剂,多用于集中突袭,杀伤对方有生力量。1916年7月1日,法军在索姆河(Somme)战役中,首先对德军使用了氢氰酸,但因炮弹爆炸引起燃烧、蒸气比重较空气轻、挥发度大,有效战斗浓度维持时间短等原因,未能造成敌方人员伤亡。目前,由于弹药和施放技术的改进,在短时间内可造成2~3毫克/升的染毒浓度,在此浓度下暴露15~30秒,中毒人员可迅速死亡。全身中毒性毒剂平时作为化工原料能大量生产和贮存,且来源丰富,在战时可直接转化为化学战剂。
英国在索姆河战役中使用坦克 一战时期的堑壕战使战争一度陷入僵局,针对这一局面,英国与法国都开始探寻越过堑壕的途径。英国陆军根据E.D.斯温顿(Ernest Dunlop swinton,1868—1951)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6年试制出Ⅰ型坦克(MARK-Ⅰ),并于索姆河战役中投入使用。Ⅰ型坦克从外观上看是一个菱形的装甲箱,履带围绕车身转动,车身两侧各有一个突出部,突出部上携带武器。Ⅰ型坦克主要分为雌、雄两种类型,车身两侧各装备一门57毫米炮的为雄车,各装备一挺机枪的为雌车,也存在一侧装火炮、一侧装机枪的混合类型。一战期间,坦克主要用于开拓道路并掩护步兵作战;二战期间,德国率先将零散配置的装甲车辆整合为专门的装甲部队,使之在进攻中能够形成强大的突击力。根据质量和装备的武器,坦克分为轻型坦克(25吨及以下,用于侦察、警戒及特定条件下的作战)、中型坦克(25~50吨,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50吨以上,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60年代出现的战斗坦克在火力和防护性方面兼具重型坦克的防护水平与中型坦克的机动性,形成具有现代特征的主战坦克(50~60吨),如苏联的T-62坦克、美国的M60坦克。70年代后相继出现适用于现代战争要求的主战坦克,如苏联的T-90坦克、德国豹Ⅱ系列坦克、美国M1系列坦克、中国99式主战坦克等。
1918年
高射机枪
德法两国研制出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主要用于对低空目标进行打击,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三部分组成。高射机枪一般在2 000米有效射程以内可以用于摧毁、压制地(水)面的敌火力点、轻型装甲目标、舰船,封锁交通要道等。高射机枪按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携行式和运载式(安装在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舰船上)三种。20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使用12.7毫米和14.5毫米的大口径高射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种高射机枪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战后由于飞机飞行高度的增加,高射机枪的作用也随之降低。
高射炮
德法等国家在一战中研制并使用高射炮 高射炮是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简称高炮,也可用于对地面、水面目标的射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国家已将飞机用于空中侦察与联络,并对地面目标进行轰炸与射击等作战行动,因此地面部队对空进行射击的高射炮便随之制成。继德法两国之后,各参战国也都相继成功研制出40、75、76.2与105毫米口径的高射炮,炮长约为口径的37~60倍,炮身重460~2 505千克,架重1 885~6 000千克,运动炮车重3 450~12 000千克,弹重5.7~17.4千克,安有瞄准装置,初速每秒600~17 400米,射速每分钟150发,最大射高6 000~12 800米,最大射程9 800~20 000米,方向射界360°,驻退机有水压式、弹簧式等,以牵引为多、自行较少,具有炮身长、初速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等优异特点,对飞机构成很大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相继研制并使用牵引火炮 牵引火炮是靠机械车辆(或其他牵引工具)牵引而运动的火炮。19世纪以前火炮都用骡马驮载与拖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改用机动车牵引,提高了行军速度。同自行火炮相比,牵引火炮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造价低廉,维修方便,但越野性能较差,行军战斗转换较慢,无装甲防护,战场生存力较差。牵引火炮均有运动体和牵引装置,有的还带有前车。运动体包括车轮、缓冲器和制动器,车轮采用海绵胎或充气胎。有的牵引火炮在其炮架上装有辅助推进装置,在火炮解脱牵引后用来驱动火炮进出阵地和短距离机动,或者在通过难行地段时驱动火炮车轮,辅助牵引车。有些长身管的牵引火炮,炮身可回拉或调转180°,以缩短火炮成行军状态时的长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机动车牵引已成为火炮运动的基本方式,故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结构简单,造价低,易于操作和维修,可靠性好,有些国家在发展自行火炮的同时,仍重视牵引火炮的发展。
牵引火炮
1919年
张作霖创建东三省兵工厂 东三省兵工厂又称东北兵工厂或沈阳兵工厂。张作霖与北洋政府、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当局,商定在奉天设立兵工厂,制造枪炮弹药。其正式名称为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及兵工署第90工厂,位于大东区长安路,产权归黎明机械制造厂所有。1919年6月5日,选定在沈阳城大东边门外测量局旧址为厂址,扩建新型兵工厂,占地面积3 692亩,聘请外国技师监制各种军械。1921年,张作霖设立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称为奉天军械厂。新厂在1922年建成时,将奉天军械厂并入,并在1925年进行扩建,从德国进口大批设备。截至1928年,该厂设有枪厂、炮厂、炮弹厂、火具厂、火药厂、铸造厂、机器厂、造币厂、动力厂等各分厂,自备发电厂,装机容量1万千瓦,员工21 000多人,从日、奥、德、法国聘请30多名技术人员,每月可造1 500万发枪弹、100多吨火炸药,能制造口径37~130毫米的加农炮、榴弹炮和75毫米的山炮、野炮、高射炮,是当时中国地方势力最大的兵工厂。1946年11月9日,成立兵工署第90工厂。沈阳兵工厂为1946年3月至11月间短暂名称,以此为通称。1947年成立辽阳、文官屯、抚顺三个分厂。1948年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11月2日完全占领沈阳,而90厂所有设备并未及撤出。据说事后国军曾派飞机对兵工厂进行轰炸,但并无太大损失。同年12月之后,90厂不再出现于兵工署生产报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