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

1933年

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成立 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Israel Military Industries,IMI)源自巴勒斯坦英国委任统治时期,成立于1933年。其前身是一个犹太人建立的秘密组织,总部位于拉马特沙龙,隶属于政府,是一个工业行政集团公司,是以色列最大的三家国有军工公司之一,主要为以色列国防军提供小型武器和弹药,在世界军工百强中名列第61位。公司拥有雇员1.5万余人,其中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有1 000多人。公司下设轻武器部、电子系统部、火箭系统部、先进系统部和飞机系统部5个分部,12家兵工厂,并设有汉卡尔系统工程中心、中央研究所和重型弹药集团等机构。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开发了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弹药、战术系统、引擎以及其他火力武器,其产品范围很广,涉及轻武器和弹药、坦克和装甲车辆、战术导弹、火炮、电子引信、飞机附件和遥控机器人等。公司的产品超过600种,主要包括“梅卡瓦”主战坦克、60毫米中口径反坦克火炮、106毫米无坐力炮、25毫米高炮、25毫米机关炮、30毫米航炮、B-300式轻型反装甲武器、“马帕兹”反装甲导弹系统、LAR160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牵引式突击渡桥、靶机、9毫米乌兹手枪与冲锋枪、5.56毫米和7.62毫米KRM式伽利尔步枪、ARM式伽利尔轻机枪、灵巧炸弹、新型穿甲弹、120毫米IMI火箭增程弹等。在这些武器装备中,许多成为军工界的惊世骇俗之作:著名的“梅卡瓦”坦克(MK)被专家评为防护力、火力和机动性三大要素最佳结合的产物,有“沙漠怪兽”之美誉;伽利尔突击步枪和冲锋枪在轻武器制造领域技术遥遥领先,享有盛名。

1934年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成立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Ltd.)是一家总部位于日本东京的承接跨国工程、生产电气设备和电子产品的公司。其具有悠久而曲折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57年的德川幕府时期。其正式命名于1934年,是日本最大的私人公司,积极从事船舶、重型机械、飞机和铁路车辆的制造。二战期间,日本最为著名的“零”式战斗机,就出自该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三菱分成三家公司。不过,在1964年,1950年解体后的三家独立公司再次合并为三菱重工公司名下的一家公司。三菱重工的产品包括航空部件、空调、飞机、汽车部件、叉车、液压设备、机床、导弹、发电设备、船舶和太空运载火箭。通过与国防有关的经营活动,它成为全球第23大防务承包商,按2011年日本的国防收入计算,该公司是日本最大的防务收入来源。

1936年

中国红军成立红军兵工厂 红军兵工厂是于1936年成立的。追溯到敌军围困万千重的井冈山的特殊时期,工匠们就在莲花县,凭借着简陋的房舍与设备,建起了修理所与红四军军械处,用砖头石块砌炉灶,用榔头、铁锤、钳子为工具,修理兵器。刘志丹(1903—1936)于1933年在陕北领导起义时建立起了“骡背子上的兵工厂”,该工厂没有固定厂房与设备,仅仅是用骡子驮运简单工具,在行军打仗的同时修理枪械,可谓是敌人来了就打仗,打跑了敌人就修理枪械。中央红军在1935年10月到达延安后,随同前来的兵工队仅有21名工匠,同瓦窑堡修械所合建成红军兵工厂。兵工厂内没有制造枪炮弹药的设备,员工们便自己动手设计制造。朱德在1948年12月25日《第六次兵工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军工建设是从井冈山就开头的,不要丢掉老传统,继续吸收新的经验。接收大工业的经验是批判的接收,不是无条件的统统拿来,也不是把自己过去的统统不要。记住,社会主义的基础是靠我们从破砖烂瓦基础上面建设起来,要不断前进,我们自己的经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把我们的经验同别人的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

冯·欧海因研制喷气式飞机发动机 喷气式飞机发动机从大气中吸入空气,利用自身喷管喷射高速气流产生的反作用力作为推力,突破了此前螺旋桨飞机750千米/时的速度极限。1936年,德国工程师冯·欧海因(Hans Joachim Pabst von Ohain,1911—1998)于1936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喷气式飞机发动机,并设计出“亨克尔-178”(He-178)喷气式试验机。1942年,第一架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机“梅赛施密特-262”(ME-262)投入使用,该战机在二战期间共击落542架盟军飞机,曾被视作扭转德军败局的关键武器,但最终未能扭转德军颓势。同时期的喷气式战斗机还包括英国的流星式喷气战斗机,但性能略逊于ME-262。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动力主要来自燃气发生器,由压气机、燃烧室、涡轮组成,与传统的往复式内燃发动机相比极大地简化了推进过程。二战结束后,全球空军进入喷气时代。迄今为止,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型制主要分为五种: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利用涡轮带动轴向或离心式压气机,涡轮后的气流所产生的剩余压强使推力喷射管产生高速燃气流,形成推力)、涡轮风扇式发动机(使气道进入的气流的一部分进入燃气发生器,剩下的空气经过风扇或低压压气机,与燃气发生器排放的喷流喷射出去,或者直接喷出,通过增大空气总流量并在总能量供应不便的情况下减小流速)、涡轮螺旋桨式发动机(将燃气发生器产生的全部压强用于驱动涡轮,由于涡轮产生的功率远多于带动压气机的需要,多余的功率用来经过减速器带动螺旋桨)、涡轮轴式发动机(原理同涡轮螺旋桨式发动机,用于驱动直升机旋翼)、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无旋转器械,利用涵道截面积的变化提高气体压力,压缩过后的气体进入燃烧室燃烧产生推力,需要辅助装置的帮助才能起飞)。

德国开始研制神经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是一类以引起人体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功能紊乱、呼吸衰竭为特征的速杀性毒剂。1936年底德国科学家格哈特·施拉德(Gerhart Schrader)在研究新杀虫剂时出乎意料地发现惊人的毒性,从此世界上第一种神经性毒剂——塔崩诞生了。两年以后(1938年),在柏林的德军实验室里,施拉德等人又发现了毒性比塔崩大10倍的沙林,并于1939年9月为德军侵略波兰准备了首批沙林弹。神经性毒剂是一类剧毒、高效、连杀性致死剂,无刺激性,仅有微弱臭味。可装填于多种弹药和导弹战斗部中使用。神经性毒剂又分V类和G类两类毒剂。V类毒剂使用时主要呈液滴态,其主要中毒机理为抑制人体神经系统中胆碱能神经末梢胆碱醋酶活性,使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导致后者大量蓄积,并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引起人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呈现严重中毒症状。G类毒剂使用时主要呈蒸气态,人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对无防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具有很大杀伤作用,使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神经性毒剂的毒性强、作用快,能通过皮肤、黏膜、胃肠道及肺等途径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质稳定、生产容易、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据美国化学学会统计,仅美国就拥有足以能杀伤全球人口5 000次的神经性毒剂,而苏联的贮备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其递送这些毒剂的武器系统正朝着远程、大装量、面积效应大的重型武器方向发展。军事上根据施放方式不同,其可用作暂时性或持久性毒剂,造成空气、水源、地面或装备染毒,使接触人员中毒,杀伤有生力量,封锁交通枢纽,阻滞军事行动。

1940年

英、美、苏、德等国研制了主动红外夜视仪 主动红外夜视仪作为第一代夜视瞄准器具,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英国、德国、美国和苏联等主要参战国军队的夜战装备。战后,主动红外夜视仪被广泛应用于瞄准镜,成为轻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出现,使得作战人员能够在夜间利用图像来确定攻击目标的形状与位置。当然,作为早期的夜视设备,主动红外夜视仪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差、易被对方探测等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伴随微光夜视设备和热成像夜视设备的出现,主动红外夜视仪逐渐被淘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广泛使用了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又称深弹,是一种能在水下一定深度与目标相遇而爆炸的水中炸弹。深水炸弹是传统的、有效的常规反潜武器,也可以用来开辟雷区通道或者攻击其他目标。深水炸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用途多样,按其装备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舰用深水炸弹和航空深水炸弹两大类。深水炸弹用于反潜,具有飞行速度快、接敌时间短、不受水声对抗的影响等优点。深水炸弹通常装有定深引信,在投入水中后下沉到一定深度或接近目标时引爆以杀伤目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深水炸弹反潜一直是最主要的反潜手段,在战争中反潜战绩居水雷、航弹和舰炮之首。据统计,1939—1945年交战双方共击沉潜艇880艘,其中被深水炸弹击沉的为362艘,约占总数的41%。战后,随着潜艇技术的发展,深水炸弹的投掷方式和投射距离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反潜战的需要,它的反潜地位逐渐被鱼雷所取代。然而,近年来,由于浅水反潜作战的需要,美国对深水炸弹武器也改变了看法,大力发展技术密度高的自导深水炸弹,并借鉴俄罗斯的火箭式深弹技术进行开发。因此,目前深弹并不属于要淘汰的武器序列。

深水炸弹

美军开始研制声呐浮标 声呐浮标约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军开始研制。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国最早研制成AN/CRT-1型被动式非定向声呐浮标,随后装备美、英两国的反潜巡逻机。美军在二战中首次使用声呐浮标,配合自导鱼雷击沉德国U-905潜艇,引起了各主要参战国家的重视。二战之后,各国开始大力发展声呐浮标技术,出现了被动定向声呐浮标、主动式定向浮标、爆炸声源浮标和非定向声呐浮标。现代声呐浮标是一种圆柱形、直径一百几十毫米、高1米左右的小型航空反潜探测装置,其内部装有基阵、电子线路和超短波无线电发射机。浮标空投入水后,保持直立姿态漂浮于水中,伞状天线伸出海面,声呐基阵自壳体脱出,借其重力,电缆下垂至预定工作深度,其无线电天线露出水面。较之吊放声呐,声呐浮标在搜索的覆盖面积及搜索速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以功能品种多、使用范围广、携带方便、投放灵活、装备对象广、价格低廉等优点始终在反潜探测设备中占有一席之地,声呐浮标在作用距离、定位速度、定位精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这也成为其此后发展的方向。

德日等国开始研制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是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面(下)、水面(下)的各类导弹的统称。它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主要装备在战略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强击机、歼击机、武装直升机及反潜巡逻机等航空器上。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研制的V-1空地巡航导弹以及日本研制的“樱花”载人导弹(“自杀飞机”)。战后空地导弹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形成了庞大的空地导弹家族。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武器相比,空地导弹具有较高的目标毁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可减小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按照战略与战术空地导弹分类,战略空地导弹是装载核战斗部、最大射程达4 200千米的空地导弹,为战略轰炸机等作远距离突防而研制的一种进攻性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等重要战略目标,多采用自主式或复合式制导,命中率高。空地导弹按攻击目标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类,后者包括空舰导弹、机载反辐射导弹、反坦克导弹等;按弹道特征,空地导弹可分为弹道导弹和飞航式导弹(一般将射程在500千米以上的飞航式导弹称为巡航导弹)。一般而言,空地导弹也具有造价高、使用维修复杂等缺点。

美国开始研制军用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是大气监测的重要手段,在突发性、灾害性的监测、预报和警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军用雷达可探测空中云、雨的状态,测定云层的高度和厚度,测定不同大气层里的风向风速和其他气象要素。军用气象雷达的应用方式有两种:一是单站配置,配属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战术分队,为部队执行任务提供所需的实时高空气象资料;二是组网探测,即配置在不同地点的气象雷达按统一要求实施探测,获取战区、航线、海域等大范围的高空气象情报,为作战指挥、天气预报提供依据。目前,全球设有1 000多个天气雷达站,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机动灵活的车载激光雷达,在战场气象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