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航天飞机完成谢幕飞行 7月21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标志着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
自1981年投入使用以来,航天飞机共执行了135次飞行任务,在近地轨道载人航天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由于安全风险大、运行成本高等因素,特别是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两次灾难性事故,使美国决定在完成国际空间站建设后退役所有航天飞机,但是航天飞机作为一个时代标志,极大地推动了先进航天运输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后航天飞机时代,美国将利用俄罗斯的联盟号发射系统和本国的商业轨道运输系统执行国际空间站运输任务。
美国重型运载火箭方案敲定 经过几轮推迟,美国航空航天局最终于2011年9月14日正式对外公布了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航天发射系统(SLS)方案。SLS的研制采取了一种渐进式发展模式,其初始方案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70吨,改进后将达到130吨,以实现“月球以远”深空探测的任务需求。
美国新型重型运载火箭由航天飞机衍生而来,采用两级结构,芯级直径8.38米,采用5台航天飞机主发动机RS-25D/E(初始方案重型火箭用3台,改进方案重型火箭用5台),上面级采用由土星5火箭上面级改进而来的J-2X低温发动机,初始方案火箭采用固体火箭助推器,改进方案火箭采用固体或液体助推器。
俄罗斯遭遇多次航天重大事故 2011年,俄罗斯经历了4次火箭失败和1次重大航天器故障,共损失5个有效载荷:
2月1日,隆声号运载火箭由于微风KM上面级故障,将俄罗斯军事研究卫星GEO-IK 2送入错误轨道。
8月18日,质子号M火箭/微风M上面级发射快船-AM4通信卫星失败,用于将陀螺平台操纵到位的时间间隔设定过短是导致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8月24日,搭载着进步号M-12M货运飞船的联盟号U运载火箭,在升空后约325秒,由于上面级推进系统燃气发生器故障,导致发射失败。
11月9日,福布斯-土壤探测器搭载中国萤火1号,由天顶ⅡSLB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在与运载火箭顺利分离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的主发动机未能按预定程序实施两次点火启动,导致该探测器停留在距地球200 300千米的轨道上,无法飞向火星。
12月23日,最新型号联盟2号-lb发射子午线通信卫星时,由于二子级P -0124发动机出现故障,导致发射失败。
一连串的发射失败令俄罗斯航天工业的发展阴影重重,也使其遭受了数百亿卢布的损失。有分析认为,事故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从数字上看,最近11年,俄罗斯对民用航天领域的拨款增加了17倍,但其投资量仍落后于美国、欧洲、日本等航天大国;二是管理不善。俄罗斯联邦审计署署长9月曾表示,航天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资金违规操作现象,如私自提高造价、给部门领导乱发奖金等情况。事故发生后,俄罗斯总统称不排除就一连串的航天事故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的可能性。
联盟号中型火箭从法属圭亚那成功首飞 2011年10月21日,联盟号ST运载火箭搭载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首批2颗卫星,首次从法属圭亚那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次成功首飞,标志着双方长达40年的航天合作达到了顶峰,同时,该火箭的加入使欧洲离建立较为完整的航天运输系统的目标更近一步,待织女星小型运载火箭投入使用后,欧洲将完全具备大、中、小型有效载荷的发射能力,增强其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中的竞争力。
联盟号ST火箭即联盟2号火箭的三级型。联盟2号是俄罗斯联盟号火箭下一代型号的统称,分为二级型(基本型)和三级型。二级型包括联盟2号-1a和联盟2号-lb,三级型是基本型与上面级的组合,斯达塞姆(Starsem)公司又将使用了ST型整流罩(长11.4 m,直径4.1 m)的三级型联盟2号火箭命名为联盟号ST火箭。
联盟号ST火箭专门用于商业发射,于2001年开始研制,发射价格为6 000万欧元。从法属圭亚那发射联盟号火箭项目是基于2003年11月俄、法两国签署的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负责技术系统组装与联盟号火箭的生产,欧洲公司提供发射基础设施。从法属圭亚那航天中心发射可使火箭运载能力从1.7吨提高至3.15吨。
日本决定改进H-ⅡA系列 增强商业竞争力火箭改进计划分两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计划从2011年4月开始,已获资金约1亿美元,用于改进H-ⅡA和H-ⅡB火箭的上面级,以提高其地球静止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此外,第1阶段的改进还涉及:(1)在火箭延长操作期间采取燃料蒸发量控制措施,包括使用新型外部涂层和火箭慢匀速滚转;(2)改进电子设备和其他箭上设备的热防护系统,增强无线电通信和导航传感器功能;(3)使用新型有效载荷释放机构使卫星能够稳定入轨。
第2阶段计划使用改进型LE-X发动机替换目前H-ⅡA和H-ⅡB火箭上的LE-7A主发动机,以提高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H-ⅡA改进计划是2009年6月日本制定的航天政策中基本计划的一部分。该政策用于指导日本未来5~10年的发展,并要求日本政府为提高H-ⅡA的性能和安全性、提高火箭商业竞争力给予财政支持。
H-ⅡA火箭的改进型于2013年8月4日首次发射成功。
日本制定载人航天发展路线图 日本进一步推进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制订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计划:第1步,将货物运送至国际空间站;第2步,将货物运送至国际空间站并返回;第3步,载人航天实施并返回。
随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利用H-ⅡB火箭在2009年和2011年成功发射无人货运飞船HTV1和HTV2,日本已成功迈出第一步,并开始筹划实施下两步,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锁定在2025年。
目前,JAXA与三菱重工业公司正在开展新型三级载人运载火箭H-Ⅲ的研究工作,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首飞。该火箭将使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和发动机,可发射质量较大的空间探索航天器,能够将6吨的载人飞船送入国际空间站。该方案能够将H-ⅡA发射价格降低20%~30%,降至1亿~1.4亿美元之间。
此外,JAXA的技术人员正在研发一种与美国SpaceX公司天龙座飞船尺寸相当的太空舱——HRV,它将作为未来日本可返回货运飞船HTV-R的一部分。目前,HRV的初步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热防护材料的研制以及制导控制技术还需进一步攻关。
2012年
美国谋求建立“多重威慑”体系以确保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2012年,美国国防部出台新的《国防部航天政策》,这项新政策根据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和《国家安全空间战略》,对国防部原有航天政策和航天职责进行了更新,提出了国家安全空间的三个目标;阐述了军事航天活动的基本原则:重申有意干扰美国的空间系统,不论是和平时期还是危机时期,都将被视为对美国权益的侵犯;制定了慑止攻击美国空间系统的四项策略;明确了需要发展的五种空间任务能力;强调国际航天合作,统筹规划航天力量建设,旨在应对日益拥挤、对抗和竞争的空间环境带来的挑战,谋求建立“多重威慑”体系以确保空间的安全与稳定。
中国成功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入轨。神舟九号飞船入轨后,经地面远距离导引和自主控制飞行,于18日和24日,分别实现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在轨正常工作和生活,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6月29日,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
中国成功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载人航天技术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区域服务,扩展全球服务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获突破性进展 2012年中国共进行4次、包括2次一箭双星的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活动,将6颗卫星送入不同轨位,创造历年发射之最。为鼓励国内外相关企业参与北斗卫星应用终端研发,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的广泛应用,12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公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B1I (1.0版)》,并宣布自当日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截至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服务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共14颗卫星组成,可提供优于10米的定位精度,优于0.2米/秒测速精度和50ns授时精度。目前,北斗芯片研制已取得重要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CPS双模芯片已经在车载终端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区域示范项目在稳步推进。这表明中国已掌握了建设卫星导航系统所必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已突破了发展北斗系统全球服务所需的许多关键技术,尤其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技术。为此,北斗卫星团队荣获“2012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殊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由55颗卫星组网并服务全球,造福全人类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美国龙飞船执行首次国际空间站货运任务,开启载人航天商业化时代 2012年5月,美国完成首艘商业货运飞船——龙飞船的试验飞行任务。5月22日,美国空间探索技术( SpaceX)公司的龙飞船搭乘猎鹰-9(Falcon-9)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与国际空间站(ISS)对接飞行18天,而后重返地球大气层并溅落在太平洋海域。
SpaceX公司的龙飞船
10月,美国龙飞船正式执行国际空间站首次货运任务。10月8日,龙飞船搭乘猎鹰-9火箭升空,为国际空间站运送了重约760千克的物资。
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博尔登表示,此次成功标志着美国创新型商业轨道运输服务模式取得新进展,使美国航空航天局可以减少近地轨道任务的开支,以便集中资源完成月球往返、登陆小行星甚至火星等更多深空探索任务。
俄罗斯制定未来航天发展战略,巩固其世界航天强国地位 2012年4月28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发布《2030年前及未来俄罗斯航天发展战略(草案)》。在此项战略计划中,航天局向政府提出分4阶段完成9大航天发展任务,以确保实现“俄罗斯航天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巩固俄罗斯在航天领域领先地位”的战略目标,旨在重振俄罗斯的航天辉煌,巩固俄罗斯的航天强国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将在未来18年以及更长的时间里,力图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场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新航天战略还明确了未来航天活动三大优先方向:一是发展航天通信、对地观测、卫星导航等系统,以及用于基础研究的航天设备和技术;二是建造用于载人、载货的飞船和行星着陆设备,以及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系统;三是实施载人探测火星的国际合作,为建造新一代空间站而建立科学技术储备。
美国好奇号漫游车成功登陆火星 2012年8月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漫游车成功着陆于火星赤道以南的“盖尔”陨坑,执行两年的考察任务,探索火星过去或现在是否存在适宜生命的环境。好奇号作为迄今耗资最大、性能最先进的火星漫游车,不仅采用了许多已有的成熟技术,更重要的是验证了多项创新性的深空探测技术,为后续的载人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好奇号成功登陆火星后,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称,这是美国的非凡成就和骄傲。
朝鲜银河3号运载火箭发射卫星成功 2012年12月12日,朝鲜从位于平安北道铁山郡东仓里的西海卫星发射场,用银河3号运载火箭将光明星3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此前,朝鲜分别于1998年、2009年和2012年4月进行了三次发射,均遭遇失败。
此次发射使用的银河3号为三级运载火箭,高30米,直径2.4米,起飞质量90吨。朝鲜宣称发射入轨的光明星3号卫星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对地观测并在卫星经过朝鲜上空时进行科学数据传输试验;二是播放《金日成之歌》和《金正日之歌》。该卫星是一个0.75米×0.75米×1.1米的长方体,质量约100千克,设计寿命2年。朝中社公布的卫星轨道参数为:倾角97.4度,近地点499.7千米,远地点584.18千米,周期95分29秒。
2013年
神舟十号飞船飞行 2013年6月11日,中国神舟十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组成飞行航班,执行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为绕飞交会对接。
到2013年年底,世界航天共进行298次载人飞行。神舟十号是第293次载人飞行,历时14天14小时29分钟,围绕地球飞行229圈,创造中国太空飞行单次最长时间纪录。中国航天创造了首次太空授课的纪录。中国将第二位女宇航员送上了太空。
这次是聂海胜第二次飞上太空,加上第一次共飞行19天10小时01分,环绕地球飞行305圈。张晓光、王亚平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第530、531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王亚平是世界第57名进入太空的女宇航员。
世界上第一颗高中生卫星升空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有一个托马斯·杰弗逊中学。杰弗逊高中的学生准备建造世界上第一颗高中生卫星。在3年时间里,大约30名高中学生从高二年级学生会脱颖而出,研究、设计和制造一个1U立方体卫星。卫星项目完全按照航天工程的方式进行研制。卫星项目被分解成各个子系统,分配到每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制一个子系统。每个小组由一名导师和几名学生组成。
2013年11月20日,托马斯·杰弗逊立方体卫星终于进入太空。它真的成为世界上第一颗高中生卫星。托马斯·杰弗逊立方体卫星运行在低轨道,传输基本遥测数据,如电压、温度、CPU的状态等。特别有趣的是,主机语音合成器将语音上传用眼睛讲述宇宙发展史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史提芬·霍金的短信。托马斯·杰弗逊立方体卫星的主要目标是作为一个资源和教育推广工具,希望能鼓励其他教育机构探索太空的奇迹。托马斯·杰弗逊立方体卫星将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小学教育的榜样。
嫦娥三号发射成功,玉兔登月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国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组成。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他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
2014年12月14日21时14分,嫦娥三号登陆月球已满一周年,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也实现了精心护航嫦娥三号着陆器月面安全工作一年的预定工程目标。
2016年1月5日上午,国防科工局正式发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的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点周边区域命名为“广寒宫”,附近三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天市”“太微”。此次成功命名,使以中国元素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达到22个。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
2016年8月4日,嫦娥三号正式退役。
2014年
俄罗斯发布空间政策 2014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2030年前使用航天成果服务俄联邦经济现代化及区域发展的国家政策总则》。《总则》明确了各阶段航天应用任务目标,计划2020年前,部署包括第一阶段的地球遥感数据终端用户服务系统、各类区域信息分析系统在内的航天成果应用基础设施;2030年前,进一步发展航天成果应用国家基础设施,推进有前景的项目开发,创新航天服务方式,采取多重机制促进航天成果应用,广泛吸引私营资金来保证预算外资金,发展国家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合作关系,与曾是苏联成员国的各国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其他国家共同开发大规模航天成果应用项目,并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航天成果应用国际法律。
美国发布新版《出口管制条例》,放宽与管控并举 2014年5月13日,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发布了最新修订版《出口管制条例》。修订的主要内容:一是将大部分商业、科学、民用卫星及相关组件从军品管制清单转移到商业管制清单,适度放松出口管制。二是细化军品管制清单。对继续保留在清单中的关键航天物项,如带有秘密组件的通信卫星、参数在特定范围的遥感卫星、大多数抗辐射微电子器件等,在清单中逐条列出,内容更加具体详细,便于相关机构强化对这些关键物项的管控。三是在商业管制清单中设立新的类别号,专门管控从军品管制清单中转出的航天物项,结合运用美国出口管制的国别政策,这些物项的管控措施较商业管制清单原有物项更为严格。
长征火箭新成就 2014年,中国长征运载火箭后发制人,上半年发射1次,8月起连续发射13次,每次都成功。2014年12月3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风云2号08气象卫星成功送入轨道。
猎户座多用途载人飞船
猎户座飞船首飞成功 猎户座多用途载人飞船承载多达6名宇航员。它高度约3.3米,直径5米,加压体积19.56立方米,居住体积8.95立方米,返回舱质量8 913千克,服务舱质量12 337千克,总质量21 250千克,其中推进剂质量7 907千克。
12月5日,猎户座飞船发射,3小时后飞到距地球约5 800千米的最高点,环绕地球飞行两圈后,以每小时3.2万千米高速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降落在太平洋上。这标志着人类第一艘以深空探索为目标的载人飞船首次试飞取得成功。美国航空航天局说,这是火星探索之旅的“重大里程碑”。
X-37B飞机结构图
X-37B太空飞机归来 美国航天飞机退役,X-37B是今天世界上唯一在太空飞行的飞机。2012年12月11日,美国第3架X-37B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第SLC-41发射台升空,飞行在近地点343千米,远地点360千米,倾角43.5度的近地轨道,太空任务不详。
2014年10月17日,第3架X-37B飞机降落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它在太空飞行了超过674天。它是目前世界上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太空飞机。
2015年
美国大力扶持商业航天,以强化空间领导地位 继2014年5月美国修订《出口管制条例》放松卫星出口管制后,2015年又发布多项法案,积极营造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法律氛围。
9月,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商业航天政策(草案)》,为采购商业天基气象数据提供政策基础。在该政策草案中,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提出要利用商业天基资源,增加数据采购的多样性,主要包括:购买商业天基气象数据,在商业卫星上寄宿有效载荷,与商业或其他卫星共同发射,利用商业发射服务等,并明确了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各部门在利用商业航天能力方面的职责。
10月,美国地理空间情报局(NGA)发布《商业地理空间战略》,目标是“借力传统、新兴和未来的地理空间情报供应商,向用户交付地理空间情报商业产品和服务”。该战略指出商业地理空间情报的目标是:
(1)通过提供愈发多样的图像、情报产品和服务,使用户能在战时作出明智决策;
(2)通过向所有区域用户提供能立即使用且及时准确的商业图像、信息和知识,使战术用户能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人员伤亡,提升任务成功率;
(3)通过提供愈发持久且多样的商业数据、基础产品和服务,使按需提供“容纳地理空间情报的世界地图”成为可能,为地理空间情报用户提高态势感知能力、观察和理解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地理空间情报局拟将新兴小企业的小卫星遥感数据与服务纳入采购范围,并安排资金验证商业小卫星图像产品的可用性。
11月,美国通过《商业航天竞争力法》议案,为支持和监管商业载人航天飞行和商业航天发射活动提供法律依据,赋予美国公民利用太空资源的合法权益。主要内容包括:(1)将商业载人航天飞行的“管制学习期”从2016年延长至2023年。(2)将政府为商业发射企业提供第三方赔偿的期限从2016年延长至2025年。(3)赋予美国企业和公民利用太空资源的合法权益。
俄罗斯成立国家航天集团公司以强化航天组织管理 2010年之后,俄罗斯航天发射事故不断,从2010年到2014年,俄罗斯航天发射任务有12次未获成功。2015年,俄罗斯航天发射任务再遭3次失败。
2015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批准了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与俄罗斯联合火箭航天集团(URSC)合并,成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的提案。新公司仍沿用“俄罗斯联邦航天局”这一名称。2015年7月,俄罗斯联邦会议上议院(联邦委员会)和下议院(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该提案,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俄罗斯航天领域改革。
日本规划未来10年航天发展,试图助力“国家正常化” 2015年1月9日,日本政府负责空间政策制定的最高机构宇宙开发战略本部通过新版《宇宙基本计划》,取代2013年1月制订的《宇宙基本计划》。新版《宇宙基本计划》确立三大发展目标:
一是确保宇宙空间的安全,包括确保宇宙空间的稳定利用,扩展宇宙空间在安全保障领域的利用,通过宇宙空间合作加强日美同盟;
二是推进在民生领域内的宇宙空间利用,包括利用宇宙空间解决全球性问题及构建安全、安心、富足的社会,打造相关新产业;
三是维持与强化宇宙空间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基础。
2015年12月8日,在1月发布《宇宙基本计划工程表》的基础上,日本内阁宇宙政策委员会通过修订版《宇宙基本计划工程表》。主要内容包括:
(1)在侦察卫星方面,将“情报搜集系统”(ICS)配置从“2颗光学+2颗雷达”扩展为“4颗光学+4颗雷达+2颗数据中继”卫星;
(2)在预警卫星方面,启动用于导弹预警的红外传感器研制,建立早期导弹预警能力;
(3)在导航卫星方面,完成“准天顶!”系统4星组网的一期建设,而后将星座扩展至7颗,2020年后形成全面自主的高精度卫星导航系统;
(4)在通信卫星方面,构建由2颗卫星构成的X波段军事通信卫星系统,下一步将该系统扩展至3星,形成抗攻击、高保密的卫星通信网;
(5)在海洋监视方面,构筑由卫星、无人机和地基雷达组成的海洋监视体制,提高海洋监视能力,特别是对日本周边和亚太海域的监视能力;
(6)在运载火箭方面,研制新一代H-Ⅲ火箭,满足日本2020年后军、民、商航天发射的各种需求。
新兴航天企业探索发展运载火箭关键部件的可重复性使用 美国蓝源公司在2015年完成新谢帕德航天器助推火箭回收。2015年4月,新谢帕德航天器完成首次亚轨道飞行试验。11月,蓝源公司再次发射新谢帕德飞行器。发射后,在距地表100千米的高度,助推火箭与太空舱分离,而后自由飞行并下落,最终降落在预定地点。此次试验验证了发动机推力调节、空气动力稳定性布局、制动与着陆等技术。此次助推火箭的成功回收,使得蓝源公司抢在SpaceX公司之前,成为全球第一家将火箭发射至卡门线(距地表高度约100千米)后又顺利回收的航天公司。
美国SpaceX公司为进一步降低猎鹰9火箭的发射成本,在2015年着手尝试进行火箭第一子级的回收再利用,经历了3次失败后终获成功。
2016年
中国成功发射白俄罗斯通信卫星 2016年1月16日,中国长征三号乙改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1(Belintersat—I)。该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设计寿命15年,计划定点于51.5度(E)的地球同步轨道,主要用于白俄罗斯及覆盖地区的广播、电视、通信、远程教育和宽带多媒体服务等。该卫星采用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具有20台C频段和18台Ku频段转发器。白俄罗斯通信卫星-1是白俄罗斯共和国首颗通信卫星,也是中国首次向欧洲用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服务。
美国猎鹰-9火箭将美国贾森-3卫星成功送入轨道 1月17日,美国猎鹰-9( Falcon-9)火箭将美国贾森-3(Jason-3)卫星成功送入轨道。贾森-3是一颗海洋观测卫星,能够收集海洋变化数据,并预测飓风强度。该卫星质量553千克,采用可重构的观测、通信与科学平台(Proteus),装载有波塞冬-3B(Poseidon-3B)高度计,主要载荷包括星载多普勒无线电定轨定位系统(DORIS)、先进的微波辐射计(AMR)、全球定位系统有效载荷 (NavstarP ),以及激光反射器阵列(LRA),设计寿命3年。
欧洲阿里安Ⅴ火箭成功发射国际通信卫星 2016年1月27日,欧洲阿里安Ⅴ火箭成功发射了国际通信卫星-29E(Intelsat-29E)。该卫星质量约6 550千克,采用BSS-702卫星平台,具有高吞吐量C频段和Ku频段的有效载荷,是国际通信卫星史诗级系统,能为在北美、南美和北大西洋海上及空中航线的固定和移动用户提供25~35太比特/秒的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