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世纪

约3世纪

建造蒙冲 蒙冲是中国古代一种双层多桨、轻型快速且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又作艨艟,用于水面上的快速机动作战,不用于正面交锋。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载:“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也。”可见蒙冲船形狭而长,航速快,专用以突击敌方船只。因其顶棚外蒙有生牛皮,以御矢石,利于冲击敌军船阵,故有其名。唐《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载:“蒙冲:以犀革蒙覆其背,两相开掣棹孔,前后左右开弩窗、矛穴。敌不能近,矢石不能败。北不用大船,务于速进速退,以乘人之不备,非战船也。”蒙冲有三个特点:一是以生牛皮蒙背,使其具有良好的防御性能,二是开弩窗、矛穴,使其具有出击和还击敌船的作战能力;三是以桨为动力,使其具有快速航行的性能。唐朝的蒙冲,已经在舱面上两层战棚的外侧开了掣棹孔,从而便于士兵把桨从棹孔伸入水中,划棹前进。战棚的前后左右都开有弩窗、矛穴,士兵可以向四面发射箭镞,并以长矛、长枪刺敌。蒙冲船体狭长轻便,在水战中常乘敌不备之时实施快速冲击,充分发挥其以速制胜的特点。蒙冲整个船舱与船板由牛皮包覆,用于防火;两舷各开数个桨孔以供橹手插桨划船;在甲板以上有三层船舱,同样用生牛皮包裹以防止敌人火攻;每层船舱四面都开有弩窗、矛孔用作攻击各方向敌人。据《三国志》记载,吴军的将领黄盖在江夏攻打黄祖时,曾以蒙冲封锁黄氏退却的路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中,东吴大都督周瑜以“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点火后突入曹军船阵,一举烧毁了曹军舰队。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以蒙冲突击的一个典型战例。

415年之前

马 镫

中国出现马镫 马镫是悬系在马鞍两侧,以方便骑马者上马和在骑乘时支持骑马者双脚的马具。马镫由镫环(让骑手踏脚的部分)与镫柄(将马镫悬系在马鞍上的部分,又称镫穿、镫鼻)组成,一般采用硬质地材料制作,如木、骨角或金属等。马镫的出现时间在4—5世纪,其中北票市冯素弗墓出土的鎏金木芯马镫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对有明确年代(415年)可考的完整马镫。马镫能够使骑手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做到“人马合一”,同时又能为骑手提供一个稳定的机动平台,有效地保证作战时的安全。马镫的源起可追溯至B.C.2世纪就已经出现的马脚扣、趾镫以及单马镫,但这些装置主要用来辅助骑手上马,只能提供相对有限的稳定性,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马镫。在8世纪,马镫通过中亚地区正式进入西欧,马镫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世界军事史的面貌。在马镫出现之前,骑兵已经作为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活跃于战场上:在中国,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骑兵就已经作为一个专门的兵种开始逐步取代战车在战场上的作用;在西方,早在B.C.10世纪,亚述帝国就出现了未配备马镫的骑兵。但是,未装备马镫的骑兵稳定性很差,骑兵一般是坐在鞍毯上或是直接骑在马的背脊上,一只手控制马匹,另一只手使用长矛朝斜下方挥刺,骑手只能通过两腿对马腹部的夹力来控制身体的平衡,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马上的直刺动作很容易使骑手重心不稳而跌落,因此早期骑兵对骑手的骑术要求很高,这些骑兵在战场上的主要作用是配合步兵方阵进行掩护、侦察、侧翼袭扰等任务,仅有少数精锐骑兵承担正面冲锋的职责。马镫的出现大大增强了骑兵的作战能力,使骑手原本控制马匹的那只手获得了解放,进而能够自如地在马背上使用双手武器而不必担心失去重心,骑射也变得更加简便,同时,骑兵的训练成本与训练周期也大幅降低。马镫使骑兵在马上能够用手臂与身体将长矛夹于身侧进行冲锋,进而使骑兵能够在战场上承担正面迎敌的任务。查理·马特(“铁锤”查理,Charles Martel,688—741)在8世纪实施军事改革,创建了骑兵与采邑制度相结合的骑士部队,这一军事制度随着法兰克王国的发展而向外传播,使骑兵取代了原有的步兵方阵成为主导中世纪战场的决定性力量。

449年

搭 车

北魏军队使用钩车 钩车是利用长杆铁钩爪钩毁城墙的轮式攻城器械,又称钩堞车,唐代后又称搭车。钩车由木车和大铁钩爪两部分构成。木车外侧装有四轮运行;车上立四木,设置前梁和后滚轴以支撑、摆放钩爪;车前系有绳索牵引。巨大的铁钩爪头上有数个弯钩状铁爪,并安装了很长的木柄,用以钩毁城堞。使用时,将车推拉至城下,令人握住长木柄后部,使其依滚轴向上搭钩住城堞,然后向下向后猛拉,毁坏城墙。《宋书·文九王·南平穆王铄列传》记载,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率军围攻宋汝南悬瓠(今河南汝南),“毁佛浮图,取金像以为大钩,施之冲车端,以牵楼堞”;二十八年(451年),拓跋焘又攻宋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魏以钩车钩垣楼”,城中“数百人叫呼引之,车不能退”,钩车自身沉重,搭钩牢固。南朝梁太清二年(548年),梁豫州牧侯景叛乱,率军攻打东府城(今南京东南),“设百尺楼车,钩城堞尽落,城遂陷”,可见钩车十分高大(《梁书·侯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