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1901—2000年)

概述(1901—2000年)

莱特兄弟用了比大多数先驱者少得多的时间发明成功飞机,一方面由于时机已经成熟,另一方面,也许更为重要,他们研制飞机遵循了完全科学的方法。他们有丰富的机械设计经验,动手能力很强;他们把飞机研制当作一项极为困难的任务循序渐进地进行;他们有效地运用了前人的成果并结合了自己的研究;他们把理论、设计和试验完美地结合起来。他们认为,一架飞机必须具备三要素:升举、推进和控制。对于这三个要素,在过去几乎没有一个人从整体上看待它们。通过研究,他们认为解决平衡与控制问题比制造质量轻、强度大、升力足够的机翼和轻型发动机困难得多。因此,解决稳定与操纵问题便成了首要突破口。1899年秋,他们发现利用翼尖翘曲方法可以使飞机在空中保持稳定。这一技术方法,对飞机发明至关重要。

1900年秋,莱特兄弟设计制造了第一架双翼滑翔机,初步证实翼尖翘曲平衡方法的有效性。1901年春,他们又制造了第二架滑翔机,性能仍不太满意。1901年9月至1902年8月,他们用自制风洞开展气动试验,获得了大量一手数据。1902年八九月间,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三号滑翔机,取得极大成功,预示着距飞机发明只有一步之遥。

以第三号滑翔机为基础,莱特兄弟设计了第一架动力飞机“飞行者一号”,发动机由公司技师查理·泰勒(Charles Edward Taylor,1868—1956)主持设计。1903年12月17日上午11时左右,奥维尔·莱特做第一次试飞,飞行时间12秒,飞行距离36.6米。这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成就:它是人类第一次有动力、载人、持续、稳定、可操纵的重于空气飞行器的首次成功飞行。这次成功飞行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人类征服天空揭开了新的一页。同日11时20分,威尔伯·莱特驾驶“飞行者一号”做了第二次飞行,也取得了成功,留空时间约11秒,飞行距离约60米。奥维尔·莱特做了第三次飞行,留空时间15秒,飞行距离61米。第四次也是当天最后一次飞行由威尔伯·莱特驾驶,取得了成功并取得当天最好成绩:留空时间59秒,飞行距离260米。

1904年1~5月,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二架飞机——飞行者二号。它的尺寸同一号相似,机翼做了修改,发动机也是新制造的。从当年5月23日到12月9日,飞行者二号总共飞行了105次。飞行者三号于1905年6月制造完毕。它的性能远远超过了前两架。它的最好成绩是:飞行时间38分,飞行距离38.6千米。飞行者三号共飞行了50次,全面考察了重复起降能力、倾斜飞行能力、转弯和圆周飞行能力、8字飞行能力。飞行者三号被看作是历史上第一架实用动力飞机。

1908年8月8日,威尔伯·莱特驾驶自己的飞机在法国进行首次飞行表演,使法国乃至欧洲大为震惊。同时,奥维尔·莱特驾机在美国做公开表演,震动了全美。在莱特兄弟成功表演飞机的激励下,欧美出现了空前的航空热潮。

20世纪初,欧洲的先驱者从仿制莱特兄弟滑翔机起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这中间,活跃着一大批先驱者:费尔伯(Ferdinand Ferber,1862—1909)、阿克迪康(Ernest Archdeacon,1863—1950)、爱斯诺-贝尔特利(Robert Esnault-Pelterie,1881—1957)、伏瓦辛(Gabriel Voisin,1880—1973)、拉瓦瓦索欧(Léon Levavasseur,1863—1922)、布莱里奥(Louis Charles-Joseph Blériot,1872—1936)、法尔芒(Henry Farman,1874—1958)、卡迪(Samuel Franklin Cody,1867—1913)、罗伊(Edwin Alliot Verdon Roe,1877—1958)等。旅居法国的巴西人桑托斯-杜蒙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于1906年10月23日研制试飞成功欧洲第一架飞机“捕猎鸟”。自此,欧洲航空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07—1909年间,飞机的发展极为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得到采用,飞机的性能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新的研究和试验者纷纷加入这个充满生机的领域。于是,在1907年到1909年间,欧洲和世界航空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1909年7月25日,布莱里奥驾机首次飞越英吉利海峡。此后,各种竞赛和展览活动纷纷开台,既考验了飞机的性能,同时又涌现出更多的航空设计家和飞行家,航空发展进入了一个初步在体育和娱乐中应用的阶段。

1909年8月22日,由航空设计家们发起,在法国的兰斯举行了第一次大型航空博览会,吸引了50万人前来参观,取得极大成功。1910年,法国的法布尔(Henri Fabre,1882—1984)设计试飞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使飞机的应用范围扩大。在各国飞机设计师、制造商、飞行家研制飞机并进行飞行竞赛、空中表演、收费空中游览、各种飞行试验的同时,飞机技术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

飞机在投入战争前,欧美已经开始了航空军事理论研究,并开展了大量飞机作战试验。1911年爆发的土耳其-意大利战争和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都使用了飞机,其用途包括侦察、轰炸、投撒传单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飞机就逐渐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分化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等机种。战争的深化对飞机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航空新理论、新技术用于飞机设计,使飞机性能大幅度提升。机翼升力理论、结构设计技术、航空武器技术、螺旋桨设计技术、发动机改进、增升与减阻技术的应用,使飞机速度、升限、航程和作战能力都有长足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但确立了飞机作为武器的历史地位,也使航空科研、设计、制造、使用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处在幼年的飞机迅速成长起来,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1)飞机按作战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军用机种,并按各自的要求得到发展;(2)飞机和发动机生产厂迅速发展壮大,并朝专业化方向发展;(3)飞机生产和装备的数量剧增;(4)飞机的性能迅速提高。到1918年,全球共有2 000多个飞机制造公司和80多个发动机公司,5年间各国共生产飞机183 877架,发动机235 000台,其中,法国生产了67 982架,英国生产了47 800架,德国生产了47 637架,意大利生产了20 000架,美国生产了15 000架。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20年,飞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步伐加快。德国、法国、英国等在一战结束后短短的几年内就已经建立了国内航线网,并开始将航空运输扩展到非洲、亚洲。美国从航空邮政运输起步,很快建立了遍布全美的、设施齐全的机场网络,为航空客运发展奠定了基础。支持民航发展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不仅可以促进航空技术的持续发展,还能为军事航空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储备。早期民航运输主要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用飞机改装的运输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欧洲和美国都在研制载重量更大、飞行速度更快、飞行距离更远、使用效率更好的专用运输机。英国德·哈维兰公司的DH.66、汉德莱·佩季公司的HP.42,德国福克公司的F-7,美国福特公司的“三发动机”飞机就是其中的代表。1933年美国波音公司试飞的波音247是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民用客机,不久道格拉斯公司研制出DC-1、DC-2、DC-3系列客机,使民航运输发生了深刻变革。

航空竞赛与探险飞行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非常兴旺。飞行天然具有极大的刺激力和感召力,对于广大公众具有极强的吸引力。飞机诞生之初,各类飞行表演也在欧美广泛展开。飞行表演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同时由于飞行表演难度大,对飞行技术与飞机性能也是极大的考验。因此,飞行表演也进一步激发航空设计师努力运用新的技术、寻求新的突破,从而促进了航空技术的发展。在航空发展的过程中,航空竞赛是重要的促进因素。更快、更高、更远是飞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航空竞争与创纪录飞行的要求,使这些目标不断提高,从而也就促进了飞机的发展和航空技术水平的提高。探险飞行是早期航空发展的重要事件,飞越北极、飞越南极、飞越珠穆朗玛峰、飞越大西洋甚至环球飞行,都是航空探险的重要内容。这些艰苦的探险飞行,不仅考虑飞行员的驾驶技术,更对飞机本身带来了严峻的考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各类飞行表演、航空展览、航空竞赛以及探险飞行事件,对航空技术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用的要求和技术的进步使飞机性能日新月异。这期间,航空技术有几项重大突破,包括全金属结构布局、应力蒙皮技术、可收放起落架技术、变矩螺旋桨技术、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下单翼结构技术等。全金属结构使飞机的承载能力更强,有利于单翼机布局,对降低飞行阻力、提高飞行速度、增大飞机尺寸和提高载重十分有利。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能够提高发动机的进气量,从而提高发动机功率并改善发动机的适应性。这些技术连同空气动力学上的增升装置、新型翼型以及减阻技术等,使飞机的各方面性能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和改善。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20年,许多航空相关技术也得到很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包括航空无线电技术、航空雷达技术、飞机自动控制技术、航空材料技术、风洞试验技术、封闭座舱技术、气动设计技术、航空武器技术等。

在新技术使用方面,德国和英国走在世界前列。德国飞行设计师敢于大胆使用新技术,因此,德国作战飞机的技术水平和性能在20世纪30年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英国虽比德国略差,但由于一批杰出的设计师的努力,英国作战飞机的性能仅次于德国,比苏联和美国都高。早期苏联航空技术水平较低,重视程度也不够。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但这两个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花了很大力量研制新型飞机,取得明显成效。二战开始时美苏作战飞机已接近德国和英国的水平。二战期间,两国飞机的性能迅速提高,很快超过了欧洲。日本航空在二战时的迅速崛起十分引人注目,研制的“零”式飞机具有世界水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领先的法国,由于军事思想保守,国家政策失误,航空工业长期停滞不前,最后被其他国家远远抛在了后面。

直升机是飞行器的一个分支,在许多方面与固定翼的飞机互为补充。作为一个航空多面手,它独特的性能引起了许多航空先驱者的关注,19世纪就进行了大量的探索。20世纪初在飞机诞生后不久,法国的布雷盖(Louis Charles Breguet,1880—1955)、科尔尼(Paul Cornu,1881—1944)等就试飞了直升机装置。此后,又有许多先驱者致力于直升机及其相关技术的探索,包括克罗克(Gaetano Arturo Crocco,1877—1968)、贝林纳(Emil Berliner,1851—1929)、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1881—1963)、尤里耶夫(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Юрьев,1889—1957)、埃列哈默(Jacob Christian Hansen Ellehammer,1871—1946)、西科尔斯基(Igor Ivanovich Sikorsky,1889—1972)、谢尔瓦(Juan de la Cierva,1895—1936)、佩斯科拉(Raúl Pateras Pescara,1890—1966)、福克(Henrich Focke,1890—1979)、弗莱特纳(Anton Flettner,1885—1961)等。1939年,美籍苏联专家西科尔斯基终于发明成功实用直升机。二战期间,德国直升机还投入了战场。二战结束后,直升机研制步伐加快。此后,直升机在欧美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成为航空器的一个庞大的家族。

飞机的最大优势是高速度,而对速度的追求是无止境的。20世纪20年代初,飞机的最大速度已达到每小时400千米以上,远远超过了火车和汽车。20世纪30年代中期,飞机飞行的最大速度超过了500千米,20世纪30年代后期则先后突破了600和700千米。然而,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便遇到了重重困难。一方面,活塞式发动机的功率和功率质量比难以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当飞行速度逐步提高时,螺旋桨线速度将首先接近音速。这时,新的空气动力现象出现了:螺旋桨效率下降,螺旋桨振动加剧,飞机操纵性恶化,甚至发生机毁人亡的惨重事故。

鉴于上述情况,航空设计师和科学家开始从两方面解决问题,一是探索全新的动力装置,二是研究高速空气动力特性。动力方面的不断努力导致全新的涡轮喷气发动机诞生。喷气技术是航空技术的一场革命,喷气发动机后来成为超音速飞行时代的动力基础。

喷气发动机的探索也经历了很长时间。早在1910年,罗马尼亚工程师科安达(Henri Marie Coandǎ,1886—1972)就用一台5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带动管道内的风扇转动,驱动空气向后喷出产生了反作用推力,并把它安装在飞机上进行了短暂的飞行。此后20多年,尽管有不少人在努力探索,但由于研究路径存在偏差,喷气发动机在原理上一直没有获得突破。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人惠特尔(Frank Whittle,1907—1996)和德国人欧海因(Hans von Ohain,1911—1998)分别独立完成了喷气发动机的发明,他们将燃气涡轮技术和涡轮压气技术结合起来,促使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问世。航空喷气时代在二战前悄悄来临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之际,德国于1939年8月27日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英国也在1941年试飞了该国第一架喷气飞机。在战争年代,英国、德国和美国都投入一定精力研究、改进喷气发动机。德国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Me262还在战争后期投入了战场,显示了喷气飞机的速度优势,它的最大速度可达900千米/时。战后,利用英国和德国的技术,美国和苏联的喷气发动机研制迅速赶了上来。战后第一代有影响的喷气发动机有英国罗·罗公司的“尼恩”、德·哈维兰公司的“古斯特”、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J47、法国的“阿塔”发动机。它们的推力都在22.5千牛左右,推重比2~3。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推力达44千牛的双转子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后又推出推力达49~98千牛的发动机。大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出现使飞机的速度突破了音障,战斗机的速度很快达到了二倍音速。

喷气发动机自身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几种派生型发动机,包括加力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涡轮轴发动机等。加力发动机可大大提高推力,因而广泛用于战斗机上;涡轮风扇发动机通过引入风扇气流,降低了能量损失,提高了经济性,广泛用于大型飞机上;涡轮桨式发动机结合了喷气发动机质量轻、功率大,以及螺旋桨飞机能耗低的优点,广泛用于小型飞机上;涡轮轴发动机将燃气能量转化成轴功率,具有质量轻、运行平稳、可靠性高、轴功率大等特点,广泛用于现代直升机上。由于气体动力学、耐高温合金、气冷和液冷及相应的加工技术的发展,大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普遍实现了所谓“三高”,即高涵道比、高压缩比和高涡轮前温度。“三高”的实现不仅使发动机的推力和推重比大大提高,而且使经济性进一步改善。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耗油率比50年代下降了一半多。

喷气发动机为航空大发展提供了新型动力上的保证。与此同时,相关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后掠翼、层流翼型和减阻技术、面积率理论、新型材料和结构技术的运用,使飞机很快就突破了音障。1947年10月14日,美国试飞员耶格尔(Charles Elwood Yeager,1923—)驾驶X-1火箭试验机首次超过了音速。20世纪50年代初,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超音速战斗机问世。

喷气时代以来,航空技术获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在气动上,出现了三角翼、变后掠翼、层流控制、涡升力技术、鸭式机翼、超临界机翼等;在发动机上,喷气发动机继续改进,使推力进一步提高,可靠性、经济性得到改善;在控制上,出现主动控制技术和各种先进的导航与仪表技术;在机载武器上,出现了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先进航空炸弹和精确制导武器;在军用技术上,出现了电子战技术、隐身技术、先进火控技术;在材料上,出现了复合材料技术;在设计上,出现了气动—推进一体化、气动—控制一体化、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概念。这些技术的普遍采用,使飞机的各种性能迅速提高。为提高飞机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垂直和短距起落飞机经过长期探索也达到了实用化。

喷气式战斗机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超音速化,到21世纪初,超音速战斗机共发展了四代。划代标准包括飞行性能、机动性能、气动布局、多用途性、适应性等。

第一代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代表机型包括美国的F-100、F-102,英国的“猎人”式,法国的“超神秘”,瑞典的“萨伯”35,苏联的米格-19等。第一代战斗机的特点是低超音速,最大平飞速度为M1.3~M1.5。采用单台大推力喷气发动机或两台发动机。设计上采取的措施是后掠翼布局和三角翼,并已开始采用面积率。由于飞行速度快,有些飞机为增加配平系数而采用全动式平尾。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代表机型包括美国的F-104战星、F-4鬼怪Ⅱ、F-5自由战士,英国的闪电,法国的幻影Ⅲ和幻影F-1,瑞典的萨伯-37,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和苏-17,中国的歼-7和歼-8等。这一代战斗机强调所谓“高空高速”,最大速度可达M2~M2.5,升限可达20千米。个别高空截击机的速度可达M3,升限高达30千米。作战上强调全天候和中距离拦截。气动设计上主要采用尖锐头部、两侧进气道。为改善低速性能有的采用了可变后掠翼。为了兼顾高、低速性能,许多战斗机仍采用小钝头的亚音速翼型。

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代表机种有美国的F-14雄猫、F-15鹰、F-16战隼和F-18大黄蜂,苏联的米格-29、苏-27和米格-31,法国的幻影2000,欧洲合作研制的狂风,中国的歼-10、歼-11等。装备了推重比达7~8的发动机,电子及控制系统有很大改观,包括广泛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第三代战斗机更加强调多用途、高机动性。气动设计上的主要措施是翼身融合体、鸭式机翼、边条翼、前缘襟翼等,并大量应用主动控制技术。

第四代战斗机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典型型号有美国的F-22、F-35,法国的阵风,欧洲合作研制的欧洲战斗机和瑞典的JAS.39等。典型性能指标包括隐身或部分隐身能力、超音速巡航和机动能力、高机动性和敏捷性、短距离起降能力、更大的作战半径等。使用推重比达10一级的发动机,还广泛采用电传操纵系统和主动控制技术。气动设计上,采用近耦合鸭翼、翼身融合体布局。除飞行性能和作战能力外,还十分强调作战适用性,包括可用性、兼用性、运输性、互用性、可靠性、出勤率、维修性、保障性、安全性、测试性、环境适应性等。

其他军用飞机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包括轰炸机、攻击机、侦察机、预警机、巡逻机、反潜机、运输机等也都在不断更新换代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面对美国在民用飞机领域的霸主地位,英国计划采用新技术研制新型民航机,打破美国的垄断。英国的行动直接导致世界第一架涡轮螺旋桨客机“子爵”号和第一架涡轮喷气式客机“彗星”号的诞生。喷气客机以其速度快、乘坐舒适等优势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此后,美国、苏联、法国等国都投入大量精力研制喷气客机,使民航运输也发生了革命。在20世纪,喷气客机经过了五代的发展。与战斗机的划代标准不同,喷气客机各代的飞行速度都保持在亚音速或高亚音速,为每小时820千米~1 050千米,相当于M0.7~M0.9,最大飞行高度一般在10~12千米。分代与发动机性能、载重与航程、经济性以及年代有关。粗略地说,大约每10年出现新的一代。

第一代喷气客机于20世纪50年代投入使用,代表机型有英国的彗星式,法国的快帆,美国的波音707、道格拉斯DC-8以及苏联的图-104等。主要特征是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后掠翼、层流平顶翼型。采用大面积襟翼,基本形成了带双缝或三缝的后缘襟翼和富勒襟翼、前缘缝翼和克鲁格襟翼等组合式增升装置。

第二代喷气客机于20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代表机型有美国的波音727、波音737和道格拉斯DC-9,英国的三叉戟、VC-10,苏联的图-154、伊尔-62等。主要技术特点是采用低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降低了耗油率,提高了经济性。第二代系列化改进发展的特点明显,改进的措施有加长或缩短机身、采用新型机翼和增升装置、更新内设和电子系统、采用新型发动机等。气动设计上注重低阻力亚音速翼型的研究和使用,主要采用尖峰翼型;注重各部件气动干扰,襟翼等增升装置多采用多段式克鲁格襟翼和富勒襟翼等开缝翼。

第三代喷气客机于20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代表机型有美国的波音747、道格拉斯DC-10、洛克希德L-1011,欧洲空中客车的A300和苏联的伊尔386等。它们的基本技术特征是采用宽机身和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载客量和航程都有较大提高,座位数300~500个,航程远,解决了跨太平洋运输问题。发动机的低耗油和气动设计上提高展弦比(7~8)及气动效率等措施使经济性进一步改善,并解决了远程客货运输问题。到20世纪末,波音747一直是世界上载客量最大、航程最远的干线客机。波音747-400的远程最大载客量可达592人,近程最大载客量可达714人。

第四代喷气客机于20世纪80年代投入使用。当时国际上出现了石油危机,因而这一代飞机特别强调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性。主要机型有波音757、波音767、欧洲的A310、A320和苏联的伊尔-96、图-204等。第四代喷气客机具有中等载客量和中近航程。采用先进的高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在气动设计上大做文章,开始采用超临界机翼和翼梢小翼。其他设计特点有:减小机翼后掠角、增大机翼相对厚度、改善部件干扰流场、提高机翼展弦比,气动效率有较大提高。取得的效益是中近程座耗油率比第一代降低了64%。

第五代喷气客机于20世纪90年代投入使用,主要型号有美国波音777、麦道MD-11、欧洲A330/A340等。设计上除增加载客量、提高适应性外,继续探索降低油耗,提高经济性。采用的技术措施有:安装涵道比更高、推力更大、耗油率更低、排污更小、噪声更低、维护性更好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加大复合材料用量;进一步提高展弦比或加装翼梢小翼提高气动效率,采用超临界翼型或高效亚音速翼型。第五代的载客量比第三代低,但航程已不相上下。

20世纪是航空的世纪。喷气时代以来,飞行器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除了军用飞机、直升机、大型客机以外,其他各类飞行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支线飞机、农业飞机、工业飞机、体育飞机、科研飞机等通用飞机不仅得到了极大发展,而且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世纪末,全世界通用飞机的总数量高达20余万架,远远超过各类军用飞机和民航干线飞机数量的总和。虽然进入了喷气时代,但大量轻小型飞机仍然采用活塞发动机,其数量也远远超过采用喷气发动机的飞机数量。各类军民用直升机受到各国广泛重视,到20世纪末世界各国装备的直升机总数量达50 000架,其中军民用各占一半左右,在军民用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人类还在不断探索新型飞行器,无人机、电动飞机、人力飞机、太阳能飞机都是在20世纪发明成功并逐步得到发展的。这些飞机为飞行器大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