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

1853年

瑞士SIG公司创立 瑞士工业公司(Schweizerische Industrie-Gesellschaft)简称SIG,是世界著名轻武器制造公司。SIG公司起源于1853年在瑞士诺伊豪森开设的瑞士马车工厂(Swiss Wagon Factory),随着工厂逐渐发展,其生产领域转向工艺更为复杂的四轮马车和列车车厢。1860年,工厂获得了生产30 000支步枪的订单,从而将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到枪械,并将公司重命名为瑞士工业公司。

1908年到1910年,SIG开始生产其第一款自动步枪——蒙德拉贡(Mondragón)M1908步枪。1908年墨西哥军方采纳该枪,并在同一年与SIG签订了4 000支的订单。后来,墨西哥革命的爆发导致国内政治局面动荡,加之该枪高额的造价,墨西哥军方不得不取消订单,因而只有400支步枪最终交付,其余的3 600支步枪则在一战时被德国买下。蒙德拉贡步枪为导气转栓式设计,配备了弹簧和活塞装置,在当时算得上是非常先进的设计。但该枪的复杂结构也导致其存在保养难度高、可靠性不强等缺陷,在一战后期因为难以适应堑壕战中的污泥而被淘汰。

M1935手枪

20世纪30年代,瑞士枪械设计师查尔斯·佩特(Charles Petter,1880—1953)为法国枪械公司(Société Alsacienne de Constructions Mécaniques)设计了M1935手枪,1937年SIG公司获得该枪的生产权。对于那时的瑞士军方来说,最为担心的无疑是德军的入侵,而当时瑞士的制式手枪还是1900年就列装的鲁格(Ruger)手枪,其性能落后,生产成本却不低。于是在军方的要求下,SIG公司开始着手M1935手枪的改装工作,到1946年P210手枪研发完成,1949年该枪被瑞士军方采用,并被命名为M49手枪。P210手枪制造过程中采用了极为精密的制造工艺,其零部件几乎无瑕疵存在,被誉为手枪界的“劳斯莱斯”,而由此产生的准确性、耐用性和可靠性也给SIG公司带来了极大的赞誉。

手枪界的“劳斯莱斯”P210手枪

1954年至1957年SIG公司研制了Stgw.57自动步枪,该枪于1957年被瑞士军方选为制式装备,并将其命名为SG-510突击步枪,随后服役至1990年才被取代。SG-510突击步枪重5.7千克,长1 100毫米,枪管长583毫米,射速每分钟450~500发,枪口初速750米/秒。该枪采用滚柱闭锁的枪机延迟后座原理,射击精度很高;枪上设置有快慢机,可以切换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模式,还能发射枪榴弹。SG-510突击步枪的耐用性也很强,在恶劣环境下仍可运作良好。还有多款改装型号用于出口和民用,现在很多射击比赛中还能看到SG-510突击步枪的身影。

SG-510突击步枪

20世纪70年代,SIG公司应瑞士军方的要求,研制一款兼具性能和价格优势的手枪,以取代昂贵又低产的P210。由于瑞士对军用武器出口的限制,SIG公司在这一时期与德国公司J.P.Sauer & Sohn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便让SIG公司生产的枪械进入世界枪支市场,而随后诞生的SIG-SAUER P220手枪就是二者合作的产物。作为P210的改进型,P220的性能更完善,使用更安全,价格也更便宜。随后公司以P220手枪为基础又开发出P225、P226、P228、P229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手枪,凭着其射击性能优越、操作安全可靠的优点,整个P220系列在军方、警方和民间都颇受欢迎。其中,P228手枪由于小巧玲珑、易于隐藏、可靠稳定等优秀性能,顺利通过美军的技术和试验考验,成为美军的制式装备,并命名为M11式手枪。除美军外,该枪还被英国、瑞典、葡萄牙等几十个国家装备。

SG-550突击步枪

1990年,SIG公司设计研发的SG-550突击步枪正式服役,从而替代使用三十多年的SG-510步枪。SG-550突击步枪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制,当时世界出现枪械小口径的浪潮,瑞士军方也不甘落后打算研发一款性能优越的小口径步枪,向SIG公司提出三项要求:新枪既要满足普通步兵的需求,又能适用于指挥员、坦克兵、伞兵、特种部队;新枪在300米距离上要有良好精准度;新枪的质量要小于SG-510步枪。经过多年研制,1983年SIG公司终于公布了SG-550步枪。该枪口径5.56毫米,全枪长为776毫米,重4.1千克,子弹容量20发。它采用气动自动方式,回转枪机闭锁,可以单发或连发射击,枪托、护木和弹匣的材质均为塑料,其护圈扳机可旋转,便于戴防寒手套射击。全枪只有174个零部件,比前任SG-510步枪少了63个,使得该枪的拆卸和维修更为便捷;零部件大量采用冲压件和合成材料,减小了全枪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枪械的耐用度。SG-550步枪精准、可靠,兼具机动性和耐用性,是一款世界级的名枪。

2000年,SIG公司的武器部门SIG Arms被一家名为“瑞士轻武器”(Swiss Arms)的私营公司收购,随后仍然独立运作。2005年1月,美国军方正式采用SIG Arms的SP2022手枪,这是继P228之后第二款成为美军制式装备的SIG产品。随后,SIG公司又与法国政府签订了多达27万支SP2022手枪的供应合同,SIG公司用自己的实力打破了格洛克(Glock)手枪垄断的局面。

日本政府设立汤岛铁炮制作所 汤岛铁炮制作所在嘉永六年(1853年)采用伊豆韭山的模铸法,制造了30门112磅青铜炮、10门长臼炮、10门6磅炮,装备品川炮台,此炮台建于神田佐久间盯河岸。但所造火炮性能不佳,元治元年(1864年),汤岛铁炮制作所迁移至关口并改名为“关口大炮制作所”,开始采用脚踏风箱鼓风,以熔炉、蒸釜熔炼青铜,铸成实体炮身,然后用钻孔机穿孔,制成法式4磅山炮、法式4磅半线膛加农炮、30磅加农长炮、舰载榴弹炮、30磅160毫米线膛青铜炮、法式12磅线膛炮、荷式30磅线膛炮、拿破仑式12磅线膛炮、法式4磅线膛炮等,还制造了不少炮架。

1854年

约瑟夫·惠特沃斯设计狙击步枪 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惠特沃斯(Joseph Whitworth,1803—1887)于1854年获得了多角膛线的专利权并将其运用到步枪设计之中,并于1857年制造出惠特沃斯步枪。该枪为前膛单发式步枪,撞击式枪机,射程可达1 400米。惠特沃斯步枪采用六角膛线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使子弹无须像传统线膛枪那样同膛线中的阴线咬合,气密性得到提升,也使步枪的射程及精度大幅度提高。1860年英国步枪协会在维多利亚女王面前对惠特沃斯步枪的性能进行公开演示,在演示中,惠特沃斯步枪在距离目标365.76米的位置上开火,弹着点仅偏离目标25.4毫米左右,这一射击精度是英国同时期李-恩菲尔德式步枪的5~6倍,故一些学者将惠特沃斯步枪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狙击步枪。虽然惠特沃斯步枪在公开演示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但由于价格昂贵,且六角膛线装填缓慢,致使英军并未大规模采购该枪,但惠特沃斯步枪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大放异彩。在美国内战期间,南军将大批善于射击的士兵组织起来组成神枪手营,用于对北军的炮兵阵地进行打击,其中射击技术最为出众的士兵则配有惠特沃斯步枪。在1864年的史波特斯凡尼亚郡府战役中,一名配备惠特沃斯步枪的南军狙击手在约914.4米的距离处击毙了北军的约翰·塞奇威克少将。

威廉·G.阿姆斯特朗试制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 英国实业家威廉·G.阿姆斯特朗(William George Armstrong,1810—1910)于1854年开始尝试用熟铁锻造火炮,并于1855年制成第一门火炮。早期的阿姆斯特朗炮在工艺上同早期加农炮相似,皆采用铁箍加固炮管。在此基础上,威廉·G.阿姆斯特朗于1858年完成了后装线膛炮的设计工作,与传统火炮相比,膛线的引入使新式火炮在精准度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后膛装填不仅提升了发射速率,而且使炮弹与膛线紧密贴合,避免火药燃气外泄,增加了火炮的射程。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的射程可达8 046米,大幅超出传统的前装炮,问世后迅速被英国军方应用于陆海军之中,并在1863年的萨英战争中投入使用。但是,19世纪中期的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的穿甲性较差,且在装药量上多于前装炮,在1859年和1869年分别对阿姆斯特朗40磅、110磅线膛炮进行的武器性能测试中,炮弹即使在45.72米的距离内也无法对101.6毫米厚的铁甲构成威胁。同时由于这一时期的后膛炮采用全螺旋线炮闩,故安全性较差,在1863年的萨英战争中,英军的21门阿姆斯特朗炮共发生了28起事故,致使英军在战后专门成立委员会来论证后装炮与前装炮孰优孰劣,委员会最终认为后装炮在制造成本与安全性上皆劣于前装炮。该决定也使英军将已装备的后装线膛炮替换为前装线膛炮,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因此将重心放在了前装线膛炮的生产上。直到19世纪80年代,平炉炼钢法以及无烟火药的出现使得后膛炮的稳定性大幅提升,同时英国军方也开始对前装炮的性能与安全性进行反思,阿姆斯特朗公司也重新开始投入后装线膛炮的设计之中。在这一时期,阿姆斯特朗公司使用了隔断螺式炮闩来替代全螺旋线炮闩,隔断螺式炮闩的螺纹有间隔,炮膛处螺纹与炮闩处螺纹相互交错,使得炮手仅需将火炮转动一定角度便可完成闭锁工作,这一设计在提高火炮安全性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舰炮的发射速率。1886年,英国的“巨人”号铁甲舰便采用了后膛装填炮塔,该炮塔引入了液压机,炮弹自弹仓被提升上来之后用推杆推入炮膛,装填完毕后火炮在液压机的帮助下调整角度进行射击。阿姆斯特朗公司于1892年设计的152毫米速射炮在液压复进机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弹簧装置,取消了斜面的炮架,使得舰炮的发射效率进一步提高。到19世纪90年代末,阿姆斯特朗式套筒炮在最大装药量的情况下射程可超过1万米,其末端速度可达360米/秒。而在威力方面,305毫米的阿姆斯特朗套筒炮在最大装药量的情况下,炮弹在刚出炮口处的动能可以穿透厚达97.6厘米的锻铁板。

1855年

柯尔特公司成立 柯尔特制造公司(Colt’s Manufacturing Company,CMC,以前是柯尔特的专利枪支制造公司)是一家轻武器制造公司,于1855年由塞缪尔·柯尔特(Samuel Colt,1814—1862)创立,于2015年申请破产。它是柯尔特在1836年开始制造火器的后继企业。柯尔特公司以枪械的设计、生产和营销而闻名。在19世纪50年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它逐渐发展成一个对枪械制造技术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柯尔特最早的设计在单发手枪向左轮手枪的普及和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塞缪尔·柯尔特没有发明左轮手枪的概念,但他的设计成就了第一批非常成功的手枪。例如,柯尔特转轮手枪是19世纪后期最为著名的火器,自问世以后的100多年间,以柯尔特公司命名生产的转轮手枪、步枪及其他各类武器就多达3 000万支(这些武器大都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工厂生产),其他任何武器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柯尔特在轻武器史上创造了一个神话,时至今日,没有哪一个发明家能同时在名誉与财富两方面与柯尔特相提并论。其代表人物:塞缪尔·柯尔特,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兵工厂,设计了柯尔特转轮手枪;约翰·摩西·勃朗宁,发明了M1911半自动手枪、M1917勃朗宁重机枪,并定为美军的制式装备。其主要产品有M1911系列手枪、柯尔特M16突击步枪枪族。

1860年

斯宾塞成功地设计了一种机械式连发枪 1860年3月,美国的步枪研制者斯宾塞(Spencer)成功地设计了一种机械式连发枪。而斯宾塞连发枪的创制是以定装式金属壳枪弹的使用为前提的。此枪的枪托内装有一个簧力供弹管,由外击锤击发,利用枪机护圈控制杆进行操作,用半圆形轮机旋转供弹和下降开锁。此枪的一个重要部件是供弹仓,弹仓由护弓、托弹板、抵弹簧、退弹簧四部分组成。又因为其在枪托中的位置而分为前托弹仓、后托弹仓和机巢弹仓三种。温彻斯特连发枪的弹仓设于前托,称为前托弹仓;斯宾塞连发枪的弹仓设于后托,称为后托弹仓。通常而言,这两种都是管状弹仓,可容纳5~9发枪弹,多者可达13或17发。装弹完毕,枪手即可发射。一枪弹射出后,枪机即向后退,将空弹壳抛出,然后枪机又向前推,供弹仓随之供给一发新枪弹,推入药室。射手再扣动枪机,进行一次新的发射动作。上述两种装弹仓须将枪弹逐发装入仓内,装弹较缓慢费时。1883年,机巢式弹仓创制成功,采用弹夹作装弹工具,可一次将枪弹装入仓内,方便迅速。采用这种弹仓后,步枪的射速大为提高,由德莱赛击针后装枪的每分钟6~7发,提高为连发枪的10~12发。弹簧机巢式弹仓固定安装于枪上,则称为固定弹仓;若可以卸下,则称为装脱弹仓。弹仓创制后,步枪的性能大大改善,杀伤力也随之增强,各国步枪研制者纷纷以斯宾塞连发枪的弹仓为先导,将本国的步枪改为弹仓供弹式连发枪。

1861年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安庆内军械所又称“内军械所”,清末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攻下安庆,不久便开始筹备建立兵工厂,以便仿制洋枪、洋炮。当时有著名的科学家容阂、徐寿、徐建寅、华衡芳、华世芳、龚振麟、龚芸棠、吴嘉廉等。同年底,该所试制成一艘小火轮,成为尔后“黄鹄”号的雏形。1863年初开始生产各种劈山炮和开花炮弹。1864年湘军攻陷南京后,该所迁往南京,后并入金陵机器制造局。该所的创办,是晚清近代军事工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轫。100多年过去了,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已经遗迹难寻,安庆人民为纪念曾国藩修建的“曾公祠”也早已不复存在。但由曾国藩在安庆所开创并以徐寿、华衡芳等杰出科学家和实干家所代表的中国近代造船业和军事工业的事业,历尽曲折的道路,已经迈进了世界先进行列,并必将永世长存。安庆内军械所的“内”至少含有以下几层含义:资金全靠湘军内部供应;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使用;技术力量完全来自中国国内,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

李善兰撰写《火器真诀》 《火器真诀》是于1861年由李善兰撰写的。李善兰(1811—1882)是中国晚清著名的数学家,字壬叔,号秋初,原名从兰,字竟芳,海宁(今属浙江)人。他自幼钻研数学,成年后即成为知名的数学家,数学著作甚多。他在1861年前后编写的《火器真诀》记载了火炮的命中精度问题,成为我国第一部从数学角度研究弹道学的著作,对此后军事技术家研究枪炮的射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同时,他对安庆内军械所的创建和对所内军事技术人员的指导,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李善兰(1811—1882)

T.J.罗德曼改进了铸炮工艺 铸炮工艺是应用铸造有关理论和系统知识生产火炮铸件的技术和方法,包括造型材料制备、造型、制芯、金属熔炼、浇注和凝固控制等。铸造是一种古老的制造方法,在我国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铸大型铸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因此铸造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铸造技术的发展也很迅速,特别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很多的新的铸造方法,如低压铸造、陶瓷铸造、连续铸造等,在20世纪下半叶得到完善和实用化。美国的铸炮专家T.J.罗德曼(Thomas Jackson Rodman)曾采用两种先进的方法铸造巨炮:一种方法是先用铁水浇铸成实心圆柱,然后用巨型钻将圆柱钻成空心炮管;另一种方法是先用沙芯做模,而后铸成炮管,再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使炮膛光滑平洁。罗德曼采用沙芯模铸造火炮的方法:先制成一个水冷型芯,再浇注外炮管,由于水冷型芯面温度较低,因而在浇灌铁水时,贴近芯面的金属层比外面的金属层冷却得快,形成从里向外冷却速度依次递减的状态,使炮管壁从外向里逐渐致密,用这种方法铸成的火炮的内膛能承受较大的膛压。现今对铸造质量、铸造精度、铸造成本和铸造自动化等要求的提高,铸造技术向着精密化、大型化、高质量、自动化和清洁化的方向发展。

1862年

理查德·乔丹·加特林和加特林机枪

理查德·乔丹·加特林发明加特林机枪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医生理查德·乔丹·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1818—1903)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挺实用的多管式机枪——加特林机枪,并于1862年取得专利。19世纪中叶火帽与金属圆锥形子弹的出现为速射武器的到来提供了技术前提。1862年的加特林机枪采用手摇式射击的方式,由六根枪管组成,六根枪管并列安装在旋转圆筒上,通过转动手柄,圆筒每完全旋转一次,每根枪管就装弹并射击一次:圆筒绕中轴旋转半圈时,弹仓内子弹依靠自身重力和位于机枪正上方凸轮的作用进行装弹,并在击锤的作用下发射子弹,手柄转至后半程时,弹壳从后膛内抛出。通过转动手柄,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弹等动作,加特林机枪的射击速度为200发/分钟,经改良后可达400发/分钟。在加特林机枪出现之前,各国陆军主要依靠增加枪手数量来提高火力密度,并试图通过白刃格斗解决战斗;加特林机枪问世后首先装备于美国内战中的北军,在1864年的弗吉尼亚战役中,北军装备的12挺加特林机枪对彼得斯堡的南军造成了巨大伤亡,加特林机枪的实战价值开始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加特林机枪也是中国最早引进的机枪型制。1874年,李鸿章便为淮军购入数十台加特林机枪(“格林机炮”)。1884年,金陵机器制造局自主生产出了加特林机枪,并根据战场实际进行了改造,加特林机枪在洋务派组建的新式军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并投放在了甲午战争期间的朝鲜战场中。1867年至1894年之间,由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1 201 900颗炮弹中,就有772 000颗为加特林机枪弹(“格林炮子”)。虽然加特林机枪在19世纪下半叶应用范围较广,但其自身也存在着转速不均而导致的卡弹现象,也未达到自动武器的要求,在19世纪末期,加特林机枪的地位逐渐被马克沁机枪所替代。尽管如此,加特林机枪多枪管连续射击的设计特征仍为后世的机枪设计者提供了启迪,如今用于飞机和防空的电动多管机枪——“米尼机枪”便继承了加特林机枪的设计原理。

1863年

硝化棉

阿贝尔发明了硝化棉无烟火药 1863年,意大利人F.阿贝尔(Abel,F.)经过研究和多次试验,发明了令人满意的制造和提纯硝化棉的方法。之后,他又创造了硝化棉的处理方法,使它能用作枪炮弹的发射火药:在硝化棉中加入一种合适的溶剂,以破坏其纤维性,然后蒸发溶剂,成为无孔而密实的硝化棉,使之在点火后能从外向内逐层燃烧至中心。在处理溶剂过程中,将溶液蒸发,硝化棉成为具有弹性的胶状物,再压成薄片、粗线或其他适用的形状,并在烘干时保持原有的外形。

上海洋炮局

刘佐禹、丁日昌和韩殿甲创建上海炸弹三局和苏州洋炮局 上海炸弹三局和苏州洋炮局是于1863年由刘佐禹、丁日昌和韩殿甲创建的。为了满足淮军洋枪洋炮所需要的弹药,李鸿章在同治二年(1863年)相继设立了上海炸弹三局和苏州洋炮局,它们以进口的欧美枪炮与弹药为样品进行仿制,供淮军镇压太平军之用。虽然淮军购买的洋枪洋炮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欧洲拿破仑时代使用过的旧品,以及当时各国军队淘汰、退役和兵工厂粗制滥造的制品,但是也不乏当时较为先进的前装枪炮,有英国的贝克、布伦斯威克、洛弗尔、卡德特、斯奈得、格林纳,法国的米尼、达尔文,以及德意志、瑞士等国的前装枪,还有8磅、12磅、24磅、32磅、68磅、108磅等各型前装炮。

德国化学家J.维尔布兰德发明TNT炸药 TNT炸药是一种常用的炸药中的成分。如混合炸药阿马托有硝酸铵和TNT。1863年,德国化学家J.维尔布兰德(J.Wilbrand)率先试制成TNT炸药〔C6H2CH3(NO23,2,4,6-三硝基甲苯〕,属单体炸药,通常采用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硝化甲苯,再用亚硫酸钠精制硝化产物产生。1891年,德国按照C.豪泽曼(C.Hausser Mann)的方法进行工业生产。1902年,德国首先以TNT炸药代替苦味酸装填炮弹,此后TNT便成为主要的军用炸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以广泛使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仍是使用最普遍的炸药之一。精炼的TNT十分稳定。和硝酸甘油不同,它对摩擦、振动不敏感,即使是受到枪击也不容易爆炸,需要雷管来启动。它不会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或吸收水分,因此它可以存放多年。但它与碱反应强烈,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人长期暴露于三硝基甲苯中会增加患贫血症和肝功能不正常的机会。注射或吸入三硝基甲苯的动物会影响其血液和肝脏,致使脾脏发大和其他有关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亦有证据证明了TNT炸药对男性的生殖功能有不良影响,而TNT炸药也被列为一种可能致癌物。进食TNT炸药会使尿液变黑,能引起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TNT

1864年

斯太尔·曼利夏公司创立 斯太尔·曼利夏(Steyr Mannlicher)公司是奥地利最大的轻武器制造商之一。约瑟夫·沃恩德尔(Josef Werndl,1831—1889)于1864年4月16日创立了“约瑟夫-弗朗茨·沃恩德尔联合武器生产和奥地利锯木厂”(Josef and Franz Werndl & Partners Weapons Factory and Sawmill in Oberletten)。该厂不久后改名为“奥地利轻武器制造公司”,后又更名为“斯太尔股份有限公司”,而斯太尔·曼利夏就是公司日后专门生产枪支的一个子公司。曼利夏指的是费迪南·曼利夏(Ferdinand Ritter von Mannlicher,1848—1904),是约瑟夫·沃恩德尔的合作者,也是奥地利著名的工程师和枪械设计师。

1866年开始的普奥战争中,约瑟夫·沃恩德尔将原有的前装步枪改为后装的沃恩德尔步枪,随即获得了军方的大笔订单。为完成合同要求,公司开始扩大生产,斯太尔·曼利夏就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之一。一战前,公司已推出M1886、M1888、M1890和M1895等多款步枪。M1895步枪是其中使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型号,除装备当时的奥匈帝国军队外,还被东欧各国,以及瑞士、意大利、加拿大等数十个国家的军队列装,瑞士和加拿大还对其进行了仿制。M1895作为一款非自动单发装填步枪,结构简洁、质量轻巧、性能可靠,且可以发射多种枪弹。一战中M1895步枪被大量使用,二战时仍有少量出现于战场上。该公司的另一经典产品是M1912手枪,该枪是一战时期奥匈帝国的制式手枪,二战时期则多装备德军部队。因M1912使用特殊的供弹器和子弹,因此未能在世界范围通用,遂在二战后趋于消沉。

M1895步枪

一战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Treaty of Saint-Germain),斯太尔·曼利夏公司的武器生产业务几乎被全面禁止,公司将生产重点放在汽车生产上。随后条约限制逐渐放宽,公司再次回归军工行业。二战期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斯太尔·曼利夏公司也被并入纳粹德国的工业体系,开始大量生产毛瑟步枪。二战后,斯太尔·曼利夏公司的武器生产再度停止,直到1950年,公司再度开启武器生产业务。初期公司只生产狩猎步枪,随后开始为奥地利军方生产比利时FAL步枪的改装型STG58步枪。

AUG步枪

2 0世纪6 0年代后期,斯太尔·曼利夏公司开始研制新型步枪以替代STG58。1977年,该枪被军方命名为STG77步枪(1977“突击步枪”之意),出口名称为AUG步枪(Armee Universal Gewehr,德语“通用步枪”之意)。AUG步枪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不仅装备了奥地利军队,还被突尼斯、阿曼、澳大利亚、新西兰、沙特阿拉伯等24个国家所使用,美国海豹突击队、英国SAS特种部队也都有装备。此外,AUG步枪还被世界上多个保安和执法机构采用,包括美国的海岸警备队和部分英国警方武装。AUG步枪采用气动操作、弹夹供弹,不仅射击精度极高,还具备模块化结构,可以快速更换多种不同类型的枪管。其枪管、机匣、击发机构、自动机、枪托和弹匣六大部件可以自由更换,枪械分解极为便利,大大增加AUG步枪的适用范围和可维修性。AUG步枪使用了大量塑料部件,这些部件坚固耐磨、无需润滑、易携抗腐,从而延长了枪支的使用寿命。无枪托结构的设计也是AUG步枪的一大特点,它在长度上远短于一般步枪,却可以进行准确的抵肩射击,兼具便携性和准确性。

1990年,斯太尔·曼利夏公司根据美国枪械专家杰夫·库珀在1983年提出“战术侦察步枪”(Scout Rifle)的规格推出了Scout步枪。Scout步枪采取旋转后拉式枪机,其枪托由树脂制成,总重仅3千克,枪总长98厘米,枪管长48.25厘米,管壁采用冷锻技术打造,薄而坚固。但是它仅装备2~4倍的瞄准镜,并不能在远距离有效狙击,其使用的范围也多是民用狩猎或警用执法,在战场作战方面可用性不大。

Scout步枪

罗伯特·怀特亥特发明鱼雷 鱼雷是一种由搭载平台发射入水,能自航、自控、自导或复合制导,以摧毁敌军目标的水战兵器,初创于19世纪60年代。

1860年,奥地利的海军士官保特开始研究破坏敌舰的兵器,这种兵器由奥地利的海军大尉罗卜斯于1864年试制成功。1866年,苏格兰人罗伯特·怀特亥特(Robert Whitehead,1823—1905)制成能在水中自动航行的可控制鱼雷。因怀特亥特的英文字义为“白头”,故后人称此为“白头鱼雷”。该鱼雷直径356毫米,长4.26米,重135.4千克,装药8.2千克,航速6~7节,航程640米,利用25~48个大气压的压缩空气驱动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旋转,推动鱼雷航进。1870年,怀特亥特将鱼雷专利权售予英国海军,成为法、德、奥、意等国发展鱼雷的基础。怀特亥特遂被人称为“鱼雷之父”。

俄军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第一次使用白头鱼雷,击沉了土耳其海军“英且巴哈”号等6艘军舰。战后,怀特亥特从土耳其海军那里买回了一条命中目标而没有爆炸的白头鱼雷,进行研究和改进,提高了鱼雷的命中率。俄土战争后,鱼雷不断得到改进。1892年,出现了由发射舰艇利用导线输电作动力源的拖线鱼雷。之后,鱼雷又装上运用水压原理的定深器,以控制预定的航行深度。1897年,奥地利人奥布里(Luswig obry)发明了控制鱼雷航向的陀螺仪,使鱼雷能按既定的方向比较准确地驶向目标。1904年,美国布里斯公司的工程师W.莱维特发明了燃烧室,以热动力发动机代替冷动力发动机,制成热动力蒸汽瓦斯鱼雷,航速增至35节,航程达2 740米。至此,鱼雷的发展经历了由无动力到有动力、无控制到有控制、冷机到热机的三次突变,作战能力大幅提高。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1859年)

李鸿章等创建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李鸿章又将江海关道丁日昌和总兵韩殿甲设在上海的两个炮局并入,并改名为江南制造总局。该机构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 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文化教育机构。由于机器设备日益增多,其又在上海城南高昌庙镇购地70余亩作为新址。同治六年,该局迁往新址,局下设锅炉厂、机器厂、熟铁厂、枪厂、木工厂、铸铜铁厂、轮船厂等工厂,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程处、中外工匠宿舍等相关配套房屋。光绪十七年(l891年),又先后增建炮厂总局,包括13个分厂、火药厂、企工程处、枪子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等。至此,规模占地近670亩,拥有职工3 592余人、厂房2 579余间。同治五年五月,该局总办刘麒样在致张之洞的电报中,较为详细地汇报了该局制造枪炮弹药的能力。该局可造小口径速射枪、40磅快炮门、100磅快炮、栗色火药、无烟火药等军用产品,供应南洋大臣直属部队、北洋舰队直属部队及沿江和沿海的守备部队数十个单位,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和发展,不但在我国军事工业近代化中起了引领的作用,在我国工业近代化中也起了带头进用。然而,由于它兴办于晚清已衰落腐朽之际,故其积极作用十分之有限。

李鸿章创建金陵机器局 金陵机器局兴办于江南制造总局之后,由同治四年(1865年)迁往金陵(今江苏南京)的西洋炮局经过扩建而成。当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赴金陵就任,控制该局,并任命不懂火器制造的英国医生麦卡特尼督理该局。1875年,由于麦卡特尼为大沽炮台督造的火炮发生膛炸,李鸿章将其撤职,后由华人负责督办。建局之初,其仅能制造枪弹、炮弹、引信等消耗性军工产品。同治八年,开始制造轻型火炮,但由于质量较差,经常发生火炮膛炸事故。同治十年,又在通济门外乌龙桥地方扩建火药局。光绪五年,该局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个中型军工厂局、2个翻砂厂、2个木作厂,以及水雷局、火药局、火箭局在内的近代军工企业。光绪七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请设立“洋火药局”,并于光绪十年建成投产,年产火药90吨,供应沿江各炮台及留防各营所用。光绪十年,曾国藩任署两江总督,他以中法战争爆发、清军急需大量武器为由,投资白银10万两进行厂房扩建,增购制造枪炮、弹药的机器设备50余台。光绪二十二年,又拨银1万余两,使得机器局的生产力大为提高。光绪三十五年,该厂生产2磅后装炮48门、1磅速射炮16门、各种炮弹6 580枚、枪弹5万发、毛瑟枪弹8.15万发。

舒尔茨发明舒尔茨火药 舒尔茨火药是于1865年由德国化学家舒尔茨(Schultz)发明的。为了克服有烟火药的缺陷,舒尔茨在有烟火药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在1865年创造了用硝酸钾浸渍木质的方法,藉以提高枪弹的杀伤力。该法是先将木质进行硝化,再用于制造火药,从而在后装击针线膛枪的射击中提高了发射威力,但火药烟雾并未彻底消除。

1866年

左宗棠创建福建船政局 福建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建和发展的舰船建造厂。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建议创办船政局:“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同治皇帝认为他的主张“实系当今应办急务”,“所陈各条,均著照议办理。”七月,左宗棠与法国人日意格(Prosper Marle Giquel ,1835—1886)经过再三勘查,选定福州罗星塔附近为厂址,在马尾山后修建船坞、铁厂、船厂及办公用房。船政局大致经历了初期(1566—1573年)、发展(1574—1595年)、停滞(1896—1911年)、衰落(1912—1949年)等四个时期。同治十三年,外国技师和工匠,因合同届满而撤离该局,从而使该局进入了由中国人主导的时期。正当造舰事业发展之际,中法战争爆发,船政局在马尾海战中遭到严重破坏,造舰之事受挫。战后经过修复和发展,清王朝灭亡后,船政局已日趋衰落而仅有其名了。

福建船政局(1574—1595)

设于福建船政局内的船政学堂,于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开学。学堂内分前学堂(即制造学堂)、后学堂(即驾驶管轮学堂)。设置的基础自然科学课程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化学、力学、声学、电学、光学、热力学等;专业课程有矿学、机械学、地质学、天文学等。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开设的科学技术基础课。此后相继兴办的几十所军事技术院校,都或多或少开设了类似的课程。清末学制改革后,全国各类学校都把科学技术基础课列为学生必修之科目,于是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得以在全国广泛传播。

1867年

崇厚创建天津机器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简称“天津机器局”,官办军用企业。1867年8月,恭亲王奏请朝廷,由崇厚筹备建局,并委托英商门多斯(Mendows)经办建局事务。同治六年二月,在天津城东贾家沽道,首建天津机器局之东局,占地2 230余亩。继而又在城南海光寺建立天津机器局之南局,亦名西局。开局之初,即建厂房42座,290余间,公所及洋匠员工住所300余间。建局期间,江南制造总局曾派军事技术家徐建寅前往援建,并拨售一部分机器设备充实该局。由于建厂初期生产能力有限,仅能试制一些小型铜炸炮、炮车和炮架,日产火药只有150千克左右,不及江南制造总局日产量的1/3。同治九年五月,天津教案发生。清政府派崇厚赴法办理善后,调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督办天津机器局。李鸿章于次年派江南制造总局沈保靖,总理天津机器局事务,又从南方抽调大批工匠到津局工作,从此该厂生产工作步入正轨。1872—1874年,相继增设了铸铁厂、熟铁厂、锯木厂、3个碾药厂、洋枪厂、枪子厂,添置了制造林明敦枪和中针击发枪弹的机器等。光绪二年(1876年),津局制造军工产品的能力已提高了三四倍,并能承修军舰和小型蒸汽船;光绪三年,试制成水雷;光绪十九年,建成一座炼钢厂。其制品主要供应水陆各军,对改善这些军队的装备起了重要作用。天津机器局制造兵工产品的能力,到光绪二十五年发展到高峰。据北洋大臣裕禄估计,当时该局平均年产洋火药30吨、铜帽1 500万颗、后装枪弹380万发、大小炮弹1.5万发,年最高产量为火药450吨、铜帽2 800万颗、后装枪弹400万发。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厂房设备遭到破坏,无法恢复。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于光绪二十九年决定在山东德州选择新址,重建总理北洋机器局,光绪三十年建成投产,但其规模与生产能力已无法同兴盛时期相比。

天津机器制造局

诺贝尔发明了甘油炸药 1867年,诺贝尔制成了一种“甘油炸药”,又称“代那密”或“代那密特”,这种炸药是用硅藻土的毛细孔吸收硝化甘油后制成的。后来又在硝化甘油中溶解8%的硝化棉,制成了一种威力较大的胶状炸药,也称爆炸胶。1886年,诺贝尔又将等量的硝化甘油和硝化棉放在一起,然后用滚筒拌和或在两个热筒之间滚压的方法,将原料混合,然后制成角状或所需形状的大小颗粒,用作枪炮的发射火药。1888年,诺贝尔用硝化甘油胶化了二号可溶性硝化棉,制成了被称为巴力斯太型硝化甘油火药。

1868年

《车营扣答合编》

明代兵书《车营扣答合编》汇刻成书 《车营扣答合编》是中国明代关于火器和车、骑、步编组成营配合作战的兵书,又称《车阵扣答合编》或《车营百八扣答说合编》。该书通过问、答、说等形式,对车营及车营作战中的108个问题做了详细的回答和解说,涉及车营编组方法、阵法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内容,重点是论述车营的战法。该书所论车营,系指拥有火器的战车、步、骑和辎重合编而成的新型营阵,具有较强的火力和较好的火炮运动性能。它是在戚继光所创车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编制方法以四车为一乘,四乘为一衡,二衡为一冲,四冲为一营,每营6 000余人,车128辆,骑步合营配各种炮352门。布阵时,战车在前,步骑兵和“权勇”(骑营选勇800为中权,直属主将,名其兵曰权勇)依次排列于后。火器配置,步兵则鸟枪、佛郎机在前,三眼铳、火箭在后;骑兵也配有三眼铳和火炮。明代中期的炮车,既具有一般战车阻挡北方骑兵快速冲击的作用,又可建立车营,使用火器和叠阵,击杀敌骑。故兵部尚书孙承宗在《车营扣答合编》中指出:要使军队“动如雷,不动若山,莫如用车。其用车在火(器),其火在叠阵”。孙承宗把装备火炮的战车,看成强攻坚守的取胜条件,而要发挥火炮的威力,又必须将车、步、骑混合编成,协同作战,这样才能使火炮同冷兵器在不同距离上做多层次的配置,先后逐次减杀敌军有生力量和摧毁敌军各种战具,夺取战争的胜利。这就是孙承宗所说叠阵战术的真谛。由于车载炮便于机动,所以使用增多,在战场上的毁杀威力加强,从而提高了火炮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统兵将领的欢迎。该书在车营的作战指导原则上,强调发挥火器的作用和各兵种的互相配合,即所谓“用车在用火(火器),其用火在用叠阵”(《车营扣答合编》,同治七年本,下同),使车、步、骑交相更迭,各显其长,保证火力的发挥。该书在作战方法上,强调灵活机动:方、圆、曲、直、锐等队形变换,要“随地制形”,因敌制宜;马、步、矢、炮等兵力兵器,因情调用,使之“俱得其宜”;还要求不泥古,不拘常,做到“相机而行”。《车营扣答合编》阐述的作战原则、方法,是作者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火器与车、步、骑、辎结合运用的作战特点,具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

德国火药研制人员发明黑色六棱柱火药 德意志火药研制人员在1868年试制成黑色六棱柱火药。这种火药块高25毫米,每边长约20毫米,直径42毫米,有7个孔穴,因而提高了火药的燃速,成为后装线膛炮的优良发射火药。然而其有烟火药的缺陷并没有彻底消除。

1871年

毛瑟创制世界上最早成功发射金属壳定装式枪弹的步枪 毛瑟枪是1871年由毛瑟创制的,是世界上最早成功发射金属壳定装式枪弹的步枪,口径11毫米,枪长1 340毫米,重4.68千克,无弹仓,发射有烟火药枪弹,弹头初速435米/秒,采用凸轮自动待击撞针式击发枪机。早在1880年,毛瑟又在枪管下方增设可装8发枪弹的管式弹仓,于1884年定型为1871/1884式,装备普鲁士军队;后又加改进,口径减小至7.92毫米,发射无烟火药枪弹,有单排垂直盒式弹仓,装弹5发,定型为1888式,成为近代一种真正的步枪。创制于1898年的毛瑟步枪,枪管口径7.9毫米、长740毫米,带刺刀枪长1 772毫米、不带刺刀枪长1 298毫米,带刺刀枪重4.56千克、不带刺刀枪重4.1千克,弹仓在中部,装尖头枪弹5发、弹重10克,携弹150发,初速860米/秒,最大射程2 000米,1898年后,毛瑟枪经不断改进,虽有多种变型,但基本构造很少变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直是德国陆军的制式装备。

毛瑟步枪

1873年

苦味酸化学式

德国化学家H.斯普伦格尔发现苦味酸可用于雷管起爆 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是炸药的一种,缩写TNP、PA,纯净物室温下为略带黄色的结晶。它是苯酚的三硝基取代物,分子式为C6H3N3O7,受硝基吸电子效应的影响而有很强的酸性。其名字由希腊语的πικροζ——“苦味”得来,因其具有强烈的苦味。其难溶于四氯化碳,微溶于二硫化碳,溶于热水、乙醇、乙醚,亦溶于丙酮、苯等有机溶剂。1771年,英国人P.沃尔夫首先试制成苦味酸,用于制作黄色染料。1873年,德国化学家H.斯普伦格尔发现苦味酸可用于雷管起爆。1885年,法国人E.特平用苦味酸装填炮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广泛使用。因它是一种酸性化合物,对枪炮壁有腐蚀作用,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被TNT炸药所取代。

1876年

俄国的火炮研制者发明了火炮缓冲垫 火炮缓冲垫是于1876年由俄国的火炮研制者发明的。1876年,俄国的火炮研制者设计了一种野战炮,这种火炮在枢轴和牵引杆间有“缓冲垫”,吸收后坐力,使后坐距减小至30厘米。另一措施是使两门火炮之间互相牵制,即利用一门火炮所产生的后坐力,将另一门火炮复进到待发状态。1890年,英国乌里治兵工厂采用液压式唧筒吸收火炮的后坐力,并用重型螺旋弹簧将火炮复进到待发状态。

1884年

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发明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机枪的连续发射原理:机枪手在最初用手扣动枪机射击第一发枪弹后,其开栓、退弹壳、抛弹壳、再装弹、闭栓、发射等连续动作,都是以火药燃气为动力源使枪管后坐等方式完成的。该机枪具有每分钟能发射500~600发枪弹的高射速,能在400~2 000米的射程内产生较大的杀伤与摧毁效果,所以在创制成功后便被各国竞相仿制。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射。有人曾经做过试验和测算,如果一挺机枪的发射速率达到每分钟750~1 000发枪弹,它就要消耗150千瓦左右的能量,其中被射出的枪弹所消耗的能量约占1/4,其余的能量有的在枪口处产生强大的冲击波,有的被枪管吸收,有的则在枪膛内产生高温。因此,机枪在发射后必须采用制冷物降温散热,使枪管不致变形或损坏。机枪自动连续发射的方式是利用机枪在发射第一发枪弹后所产生的后坐力,完成再发射的各个连续动作。采用这种连续发射方式的有马克沁(Maxim)、维克斯(Vickers)、柯尔特(Colt)、勃朗宁(Browning)、马德森(Madsen)、菲亚特(Fiat)、苏洛通(Solothurn)等机枪。马克沁机枪结构复杂,采用水冷枪管较为笨重,帆布弹带受潮后可靠性变差,但在近代战争中曾被普遍使用。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于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 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 000多人。

马克沁重机枪

P.维列首先制成了挥发性溶剂火药 1884年法国工程师P.维列(Vielle,P.)首先制成了挥发性溶剂火药。其制作过程:先将硝化棉用醇硅溶剂处理,再将混合好的药料在滚压机上滚压,制成片状火药。这种火药是以纤维素硝酸酯为唯一能源组分的火药,所以又称单基火药或硝化棉无烟火药。这种火药在燃烧时有一定的规律,燃速可以调整,比等量有烟火药的威力大2~3倍,而且在燃烧时无烟,发射后也无残渣遗存于炮膛中。此成果于1886年直接被法军用作勒贝尔步枪的发射火药。

1889年

莱茵金属公司创立 莱茵金属公司(Rheinmetall AG)由德国工程师海因里希·勒哈尔德(Heinrich Ehrhardt,1840—1928)于1889年在杜塞尔多夫(Düsseldorf)创办。1898年,莱茵金属公司研制了其第一款重要产品——无后坐力火炮并得到德国军方的重视。自1901年起,莱茵金属公司开始得到军方的资金支持,其生产范围也从各类子弹和炸药雷管扩大到枪支领域。随后几年,公司进一步扩张,逐渐成为杜塞尔多夫地区重工业企业的支柱。

莱茵金属公司在一战期间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兵器制造商之一,但在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限制使得公司无法继续发展军工产业,不得不将产业中心转向民用产品,包括火车机车、蒸汽机、农用机械、打字机等。1921年莱茵金属公司开始重新生产军用品,1933年莱茵金属公司的武器生产厂在柏林重建,其业务范围已经涵盖了大多数军工领域,从弹药、火炮到装甲车、坦克。1937年在柏林成立了子公司,次年莱茵金属公司总部也迁往柏林,随后公司进行了国有化改造,最终完全融入纳粹德国的战争准备计划中。

88毫米高射炮

二战前,莱茵金属公司与克虏伯公司合作生产了88毫米高射炮(Flak18),并独立研发了该炮的后期型产品(Flak 41)。88毫米高射炮于1933年正式服役,全重4 983千克,仰俯角可达85°,射速为每分钟15~20发,垂直最大射程10 350米,水平最大射程14 500米。该炮不仅防空性能优越,还具有极强反坦克能力,是二战应用最为成功的火炮之一,成为德国空军中高口径炮的标准装备。二战期间,莱茵金属公司又生产了卡尔臼炮MK-108航空机炮等著名产品。卡尔臼炮的口径达600毫米,其最初研发的设想是对付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德国战败后,莱茵金属公司被盟军全面接管,到1950年才重新建立,恢复为一个生产民用产品的股份制公司。它下设2个子公司,柏林的博西格公司(Borsig AG)负责生产锅炉和制冷设备,而在杜塞尔多夫的公司本部则负责生产打字机、保险杠、升降机等。1956年西德国防军重新建立后,公司得以重新改组,并在西德政府的授权下开始从事军火生产,其产品以轻武器为主。在这个特殊时期,莱茵金属公司另辟蹊径,于1959年以著名的MG42机枪为基础,将其口径改为7.62毫米,很快推出了MG3通用机枪,1年后该枪就开始批量装备部队。

冷战开始后,莱茵金属公司在得到西德政府的允许后开始进行重型武器的生产,并推出多款享誉世界的著名产品。其中,1978年的155毫米榴弹炮FH70成为战后莱茵金属公司首款大规模列装军队的重武器;1979年随“豹”Ⅱ坦克正式服役的Rh-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该系列滑膛炮目前几乎是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通用火炮,被誉为“西方最优秀的坦克炮”。1990年莱茵金属公司成功收购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公司60%的股份,至此完全压倒一直以来的老对手,一跃成为德国陆战兵器军工界的领军企业。1995年公司又完成了对毛瑟公司的收购,从而将自身的产品领域从大口径坦克炮扩展到小口径的机关炮,并生产了由毛瑟著名的BK-27航炮基础上改进而来的MLG-27轻型舰炮弹。1999年,莱茵金属公司又收购了瑞士著名的高炮公司厄利孔公司(Oerlikon Contraves Defence)。该公司于21世纪初研发了“天盾”(Skyshield)反火箭弹、炮弹和迫击炮弹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近程防空。莱茵金属公司后来又研发了名为“天空游骑兵”的自行防空系统,主武器与天盾相同,但具备更强的作战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豹”Ⅱ坦克

1890年

英国人F.阿贝尔和J.迪尤尔发明柯达双基火药 1890年,英国人F.阿贝尔和J.迪尤尔用硝化甘油和丙酮一起塑化高含氮量的硝化棉,制成像通心粉与面条一样的条状火药,称为柯达型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又称柯达双基火药。该火药适用于做大口径火炮及迫击炮的发射火药,很快被军方所采用。1937年,德国火药研制者首先在双基火药的组分中,加入一定量的硝基胍,制成三基火药。这种火药由硝化纤维素(又称纤维素硝酸酯)、硝化甘油和硝基胍(CH4N4O2)三种能量组分组成,三者的含量分别为20%~28%、19%~22.5%、47%~55%。通常也称为硝基胍火药,主要用于大口径火炮炮弹的发射。

1891年

日本枪械研制者创制萨摩铳 萨摩铳是于1891年由日本的枪械研制者创制的。在日本最早制成火绳枪的人是八板金兵卫清定。清定于天文十三年制造的火绳枪,火门用熟铁制成方筐形,枪身为细长的铸铁管,管尾内壁刻成阴螺纹,闭锁螺栓为阳螺纹,旋入管尾后即能完全闭气。当时制成了2支火绳枪:一支枪管长为0.79米,连枪托共长1.11米,另一支枪身长为0.80米。这2支枪曾在明治二十四年(1891年)在游就馆展出,以供天皇御览。清定在成功仿制火绳枪后,美浓关的刀枪制造业也就演变成铁炮锻冶业,而清定的后人也开始从事造枪业。后来便由萨摩藩的铁炮锻冶统一制造,称为萨摩铳,发射50克重的弹丸,保持了葡制火绳的特色。

萨摩铳

1895年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创立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Kharkiv Morozov Machine Building Design Bureau)是苏联时期建立的老牌坦克设计制造单位,现为乌克兰著名装甲车辆研制企业。该设计局起源于1895年成立的哈尔科夫机车厂(Kharkiv Locomotive Factory),沙俄时期20%的火车发动机在此生产。苏联建立后,工厂开始设计和生产各式履带拖拉机。1927年,在苏联政府的授意下,哈尔科夫机车厂挑选了几位拖拉机设计师组成了坦克设计小组,是为哈尔科夫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前身。1929年,哈尔科夫机车厂被选为苏德《拉帕洛条约》(Treaty of Rapallo)中德国帮助苏联进行坦克制造的两大工厂之一。

T-34重型坦克

1928年,哈尔科夫机车厂开始着手制造T-12坦克,后经官方测试改进为T-24坦克,该型坦克仅生产了24辆,且从未在战斗行动中露面。1930年,哈尔科夫机车厂接受任务为苏联陆军研制一款快速坦克——BT坦克。1931年11月7日,第一批3辆BT坦克参加了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随后工厂对坦克进一步改进,最终研制出BT-2、BT-4、BT-5、BT-7等多个改进型坦克,BT坦克的性能也日趋完善,总产量达到8000辆。1936年,哈尔科夫机车厂被命名为183工厂,旗下的设计局也更名为KB-190设计局。1938年,KB-24设计局完成了A-20轮履两用坦克的设计工作,该坦克采用倾斜装甲板,这种设计使得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而且可以提供比同等厚度下直立装甲更强的防护力,倾斜装甲板至今仍影响着各国主战坦克的设计。此后,设计局将主要精力放在T-32坦克的设计上,T-32坦克采取了单一的履带式行走系统,便于战时的大规模制造。1939年,T-32坦克顺利完成并交付军方,但1939年的苏芬战争表明只有全履带式的坦克才能满足秋冬恶劣地形上机动性的要求。设计局随即展开T-32坦克的改进工作并设计出T-34坦克。同年,由于改进工作量巨大,KB-24、KB-190和KB-35宣布合并为KB-520设计局。由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Кошкин Михаил Ильич,1898—1940)为联合设计局的总工程师,亚历山大·A.莫罗佐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орозов,1904—1979)任设计局局长和副工程师。1940年1月,T-34坦克的研制顺利完成,1940年6月开始批量生产。T-34在坦克设计史上意义重大,其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了当时最佳均衡状态。在1941—1942年间,T-34的性能全面碾压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T-34的装甲厚45毫米,且正面装甲有32°的斜角,防护性能良好。同时其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使其在公路上最高时速达到55千米/时,行程则可达540千米,在二战中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的宽履带使其可在雪深1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战争期间,KB-520坦克设计局和坦克工厂疏散到下塔吉尔地区,研制出了包括T-34/85、T-44和T-54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坦克。战争结束后,设计局和工厂逐渐转移回哈尔科夫,重新组建了KB-60M设计局。坦克工厂则被重新命名为马雷舍夫坦克制造厂。1966年1月1日,KB-60坦克设计局和实验坦克制造厂(190厂)合并为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Kharkiv Machine Building Design Bureau),莫洛佐夫被任命为局长和总工程师。1979年莫洛佐夫逝世后,哈尔科夫机械制造设计局被命名为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设计局。随后该局又相继研制成功T-64系列主战坦克、T-80U坦克等优秀产品。

1898年

德维尔-里马尔霍发明了76毫米口径的管退炮 76毫米口径的管退炮于1898年由法国人德维尔-里马尔霍(Deviel Umalhe)发明的。管退炮的特点在于发射炮弹时其炮架本身不后坐,而只是炮管在炮架上后坐一定距离,而后通过制退复进机将炮管退回到发射前的位置,仍然处于待发状态。因此,制退复进机是管退炮的关键构件之一。1879年前后,法国人莫阿(Mohi)经过多次试验,创制成最初的制退复进机,但因闭气问题没有解决而未投入之使用。法国人德维尔-里马尔霍于1897年创制成液压气体制退式复进机,又于1898年创制成功了76毫米口径的管退炮,较好地解决了闭气问题,从而构成最早的管退炮。这种管退炮的管径2.7米,为口径的36倍;前部安有防御盾板,可保护射手的安全;射速每分钟20发,射程可达6~8千米。管退炮的创制成功,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速,其每分钟可发射20发以上,射程可达5~7千米,而且命中率较高。此炮制成功后不久,法国便对其进行批量制造,用来代替杜斑鸠、哈齐开斯等火炮。法国创制和使用管退炮后,中国及俄、美、奥、日、德等国,在1900—1908年之间纷纷仿制成本国的管退炮。各国在仿制过程中,又做了多种改进,用以装备军队,进行作战训练。

76毫米口径的管退炮试射

雷诺公司创立 1898年,雷诺公司成立于法国布洛涅-比扬古(Boulogne-Billancourt),创始人是雷诺三兄弟:路易斯·雷诺(Louis Renault,1877—1944)、弗南德·雷诺(Fernand Renault,1864—1909)和马西尔·雷诺(Marcel Renault,1872—1903)。其标志是四个菱形拼成的图案,象征雷诺三兄弟与汽车工业融为一体。

雷诺三兄弟

雷诺公司在一战前主要制造公共汽车和商用货车。一战期间法国政府征用了雷诺公司大批出租车和卡车,用于运送人员和物资。公司在一战期间也开始制作弹药、坦克以及军用飞机发动机。其中,雷诺FT-17轻型坦克是世界上第一款装有360度旋转炮塔的坦克,这一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坦克的火力范围和视野;缩小体积和减少成员,提升了坦克的生存性和灵活性;其动力仓后置、驾驶室前置的设计也被绝大多数现代坦克所沿用。在整个一战期间,雷诺公司总共向法国军方交付了2 697辆FT-17坦克,其中一部分还供远洋而来的美国远征军使用,该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为巴顿(George Smith Patton Jr,1885—1945)将军。FT-17坦克在一战后成为风靡一时的经典坦克,出口到比利时、巴西、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芬兰、伊朗、日本、立陶宛、荷兰、波兰、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士、土耳其等国家。

R-35坦克

1934年底,法国陆军组建了第1个轻型机械化师,并提出了研制新型坦克以协同步兵作战的要求。1936年,雷诺公司针对陆军需求而研制的R-35轻型坦克正式投产。该坦克战斗全重10吨,正面装甲厚达40毫米,但是速度缓慢,公路上最高时速仅20千米/时。而且由于其使用短款37毫米火炮,反坦克能力也较差。二战爆发后,针对反坦克能力的不足,从1940年4月开始,R-35轻型坦克换装了威力更大的长身管火炮,并重新命名为雷诺R-40坦克。R-35和R-40是法国二战期间的主要装备,部分也出口到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家。1940年法国沦陷,纳粹控制了雷诺的工厂并缴获了大量坦克。德军广泛利用缴获的R-35坦克,把它们改装成各种专用车辆,其中大多数被改装成自行火炮,还有部分被改装成弹药输送车、牵引车等。二战初期,雷诺公司拒绝为德军生产坦克,但后来在胁迫下答应为其生产军用卡车。1942年和1943年,工厂经历了两次盟军的轰炸,损失惨重。1945年1月,戴高乐将军签订法令宣布法国政府永久“征收”雷诺公司。此后,雷诺公司开始逐渐远离军工产业,仅制造部分军事卡车,以及配套的发动机、底盘、车轴等。而法国的坦克制造领域也被1971年成立的地面武器工业集团所生产的AMX-30主战坦克和后期的勒克莱尔系列主战坦克所占据。

1899年

M1系列主战坦克

通用动力公司成立 通用动力公司(G e n e r a l Dynamics)于1899年2月7日创立,是目前美国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几大军火公司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约翰·霍兰(John Philip Holland,1841—1914)创立的霍兰鱼雷艇公司,该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发了第一艘潜艇。目前,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是世界第五、美国第四大军工集团,是美国最大的军火商,也是国防承包商之一。其产业分为四大领域:一是航海设备,主要制造军舰和核潜艇;二是航空领域,包括商用飞机和战斗机;三是信息系统和技术部门;四是攻击性武器的制造。其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地面武器系统、海上武器系统、飞机和机载武器系统、地基防空系统、导弹制导系统,车辆、舰船和飞机用的火控系统,步兵车辆传动装置和炮塔驱动系统,以及液体发射药火炮等。在军火制造方面,通用动力公司真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在一些主要武器系统中,通用动力公司基本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主战坦克方面的M1系列主战坦克,作战飞机方面的F-16战斗机,舰船方面的SSN-668“洛杉矶”级核动力潜艇、“三叉戟”潜艇和美国核动力攻击潜艇SSN-21“海狼”。

G.F.亨宁发现黑索金炸药 黑索金为无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醇、醚、苯和氯仿,用子弹击穿时可起爆。黑索金炸药的威力和感度都大于TNT单体炸药,其分子式是C3H6N6O6,主要用于装填弹药、制造传爆管和实施爆破作业。1899年,G.F.亨宁(G.F.Henning)在合成医药时制成黑索金。1922年,G.C.赫尔茨(G.C.von Herz)首先认为它是一种有价值的炸药,因其爆炸性能好,原料丰富。黑索金的熔点为204.1℃,爆发点约为230℃,爆热5.4兆焦/千克,密度在1.7克/厘米3时爆速为8 350米/秒。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许多国家都开始对黑索金炸药进行研制,其成为TNT之后又一种主要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