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5年

1805年

康格里夫火箭

威廉·康格里夫创制了“康格里夫火箭”康格里夫火箭是一种有长尾杆的金属筒装火箭,源自印度迈索尔王国在抵抗英军侵略过程中使用的火箭,由英国人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1772—1828)于1805年改进而成。康格里夫火箭通过一个装有黑火药的火药罐提供动力,通过木质导向杆来稳定箭体,起初导向杆被置于火箭侧面,1815年后被置于火箭底部,最初的火药罐由硬纸板制成。这种材质的火箭在飞行过程中很容易受风向影响,因而康格里夫于1806年采用薄铁板来制作火箭。康格里夫火箭在制成之后便投入拿破仑战争中,陆军与海军皆可使用。在1806年英国海军攻打布洛涅的战争中,18艘英国军舰半小时内发射了200枚康格里夫火箭,射程达到2 195米。起初的康格里夫火箭主要通过火箭尾焰的燃烧来杀伤敌人,而在配备了爆破弹头之后则可造成大规模杀伤。1812年后,欧洲许多国家的陆军皆设立了专门的火箭部队,在英国陆军的骑炮旅中就有专门的一个火箭连,大多配备了康格里夫火箭。康格里夫火箭被英军大量用于对外战争中:1814年,英军在围攻美国的麦克亨利要塞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康格里夫火箭;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利用康格里夫火箭对清军的炮台、船只等战术目标造成了大量损伤。康格里夫火箭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引发了欧洲各国制造火箭的高潮,其贡献在于:一是火箭筒口径生产的标准化与生产的批量化,筒口径有达到了20.3厘米的,木制导杆大致为基体筒长的8倍;二是增加了发射剂用量,火药中硫含量减少以降低其燃烧速度,从而使其威力增大;三是康格里夫火箭的出现引发了欧洲的火箭生产革命,产生了许多火箭生产的专利,标志着近代火箭发展的开端。尽管如此,康格里夫火箭在实际应用中仍出现了杀伤力不足、稳定性差等缺陷。1844年,威廉·黑尔(William Hale,1797—1870)研发出了无需长尾杆的火箭,英军也于1867年开始配备了这种新式火箭。

1807年

伊热夫斯克军工厂创立 伊热夫斯克(Izhevsk)位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以西。沙俄时期,凭借着乌拉尔山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伏尔加河流域的交通优势,伊热夫斯克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钢铁业和军工业基地。1807年6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建厂,伊热夫斯克军工厂正式成立,由于初期建设问题,建厂后4年仅生产了2 000支长枪。1814年,该厂年产量已经增长到10 000支枪和2 000支剑。1830年,工厂的年产量已经达到25 000支长枪和5 000支剑。在1853年到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工厂向俄罗斯军队提供了超过130 000支步枪。1867年,军工厂被重组给私人企业,并且对工厂进行了翻新,配备了新式蒸汽机、平炉以及大量先进生产设备,使得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的实力已经可以与同时期欧洲最先进的军工厂相抗衡。

沙俄时期,伊热夫斯克军工厂与谢斯特罗列茨克兵工厂,以及图拉兵工厂并称为俄国三大轻武器生产基地。1870年,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的生产率已经上升为三大工厂中最高的。一战期间,伊热夫斯克军工厂为俄罗斯军队提供了超过140万支步枪,1917年在伊热夫斯克军工厂工作的工人已经达到34 000人,并于1918年成立自己的设计局。1922年苏联成立,工厂进一步改组。1930年,工厂成立了新的设计局“军火设计中心”,该设计局前后共开发了超过300种武器,其中大部分都是在伊热夫斯克军工厂连续生产的。

二战期间,伊热夫斯克军工厂成为苏联部队最主要的枪械来源。该时期工厂开始量产莫辛-纳甘狙击步枪、PTRD反坦克步枪、PTRS-41反坦克步枪、Sh-3机炮、NS-37机炮、M1895左轮手枪等大量武器。1941年到1946年,工厂共生产了11 450 000支步枪和卡宾枪,产量超过了当时所有德国枪械制造商的总产量。

AK-47突击步枪

1944年,坦克指挥官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Михаил Тимофеевич Калашников,1919—2013)根据7.62毫米×39毫米中间型威力枪弹设计了一支卡宾枪。1947年,他在这种卡宾枪的基础上改进出一款突击步枪,命名为AK-47(1947-год АвтоматКалашникова)。AK-47自动步枪在1949年成为苏联军队的标准步枪,这一年卡拉什尼科夫来到伊热夫斯克军工厂,自此一直在伊热夫斯克工作和居住,并为苏联贡献了上百个轻武器设计方案。AK-47自动步枪坚固耐用,故障率低,无论在风沙泥水还是高温严寒的环境下,都能保持可靠的性能;而且AK-47自动步枪结构简单,易于分解,也方便清洁、维修和操作。AK-47一经推出就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世界上先后有30多个国家的军队装备或仿制。AK-47使得卡拉什尼科夫获得了世界枪王的赞誉,也使伊热夫斯克军工厂名声大噪。1959年,AK-47的改进型AKM突击步枪正式投产,更使得苏联的轻武器水平一时远超于西方地区。

1963年,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的另一位枪械设计师叶夫根尼·德拉戈诺夫(Евгений Фёдорович Драгунов,1920—1991)设计的SVD狙击步枪正式列装苏联部队。较其前任莫辛-纳甘狙击步枪,SVD狙击步枪不仅射速由每分钟5发上升到20~30发,其精度也有显著提升。该枪推出后,被苏联、埃及、罗马尼亚等国军方采用。我国也曾仿制SVD制作了79式狙击步枪及其改进型86式狙击步枪。20世纪80年代,苏联军方计划发展新型号武器以替代马卡洛夫手枪和AK自动步枪,最终又是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生产的MP443手枪和AN94自动步枪脱颖而出被军方选中。苏联解体后,伊热夫斯克军工厂进行民营化改制,改组为伊孜玛什公司,原伊热夫斯克军工厂分成3部分,开始走民营化道路。现今的伊孜玛什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除生产轻武器外,还生产汽车、摩托车等产品的综合性企业。而与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紧密相连的AK系列,直到今日也仍然在其生产之列。

1810年

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ed Krupp,1812—1886)

克虏伯公司创建 克虏伯(Krupp)公司是20世纪前期的世界第一大兵工厂,其生产范围几乎涵盖所有军火种类,被誉为德意志的军火库以及帝国兵工厂。克虏伯公司由弗里德里克·克虏伯(Friedrich Krupp,1787—1826)于1810年创立,起初只是鲁尔工业区的一家小型私人铸钢厂。1826年,仅14岁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Alfred Krupp,1812—1886)继承了企业。在1851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克虏伯公司展示了重大1 950千克的钢锭,充分显示了其工业水平。随着公司钢产量的提升,阿尔弗雷德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枪炮的生产。在1867年举办的第二届巴黎世博会上,阿尔弗雷德向世人展示了克虏伯大炮,该炮长5.2米,重50吨,口径为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有效射程为19 760米,可在3 000米内穿透65.8毫米的钢板。克虏伯大炮在几年后的普法战争中大放异彩,从此声名鹊起。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代表清政府出访德国并购入该炮。此后克虏伯大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清朝国防的中坚力量,从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甚至到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时期,克虏伯大炮都依旧活跃于战场之上。

在阿尔弗雷德1887年去世时,克虏伯公司已成为德国的第一大军工厂,在其继承者弗兰茨·克虏伯(Friedrich Alfred Krupp,1854—1902)的管理下,克虏伯的军火贸易不断扩大,并始终与德国皇室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战期间,克虏伯为德国陆军生产了大量枪炮和战舰,包括大伯莎巨炮和巴黎大炮。一战结束后,克虏伯的工厂虽被同盟国拆除,但靠着魏玛共和国政府的补助金重建,恢复生产。不久就在德国参谋部的要求下,重新开始军工的生产和研制。二战期间,克虏伯公司成为纳粹德国最重要的军工厂之一,其生产的88毫米高射炮、“利奥波德”列车炮、“古斯塔夫”巨炮、一号坦克、四号坦克、U型潜艇等都是德军的关键装备。1952年10月,克虏伯公司转让出售了重工业、矿山和钢铁生产企业,仅保留造船、卡车制造和机车制造部门的股权,以及作为出让产权补偿的2.5亿法郎。冷战开始后,美英两国计划重新武装德国以对抗苏联,克虏伯公司再度复兴。到了60年代初,其雇员已多达11万,年营业额达到15亿美元,跻身欧洲十大企业之列,经营范围包括造船、桥梁建筑、化工、纺织、塑料、水处理、炼油和核反应堆。但到60年代中期,克虏伯集团欠下多达10亿美元的债务,陷入了无力偿债的境地。经过谈判,政府答应给予克虏伯公司700万美元贷款,同时由政府担保,延期支付银行贷款,条件是克虏伯必须改成股份制公司。1967年,克虏伯公司被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自此克虏伯公司家族统治的历史宣告结束。

1811年

毛瑟公司创立 毛瑟(Mauser)公司起源于1811年7月31日,起初为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Ⅰ,1754—1816)在德国的奥伯恩多夫建立的一间皇家兵工厂。安德烈亚斯·毛瑟(Andreas Mauser)就是当时工厂中手艺最精湛的枪支制造工,他的七个儿子都在厂里做学徒,其中又以保罗·毛瑟(Paul Mauser,1838—1914)和威廉·毛瑟(Wilhelm Mauser,1834—1882)最有制枪天赋。

1867年,毛瑟兄弟以夏塞波步枪为基础,制造了第一款毛瑟步枪。该枪采用闭锁旋转后拉式枪机,这种设计使得步枪的射速大大提高,闭锁枪机的设计又很好地解决了外泄出的火药气体干扰士兵瞄准甚至灼伤皮肤的问题,这一创造性发明成为世界大多数单发步枪的设计基础。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德国军方采用了毛瑟步枪为制式装备,并将其命名为M71式步枪。M71式毛瑟步枪重4.5千克,总长1 350毫米,枪管长855毫米,枪口初速440米/秒,有效射程达1 600米。其后保罗为了提高步枪射速,在M71的枪管下方增设了一个管状弹仓,这种改进型步枪后来被命名为71/84式步枪。

保罗·毛瑟(Paul Mauser,1838—1914)

在无烟发射药技术出现后,公司于1898年推出全新的改进型步枪,即1898型步枪(Gewehr 1898),通常缩写为Gew.98,该枪随即被德国军方定为制式武器。除标准型外,该枪还有一种较短的卡宾枪型,被命名为1898型卡宾枪(Karbiner 1898),通常缩写成Kar.98,卡宾枪射击精度极高,经加装4倍或6倍光学瞄准镜后,可以作为一种优秀的狙击步枪。毛瑟98式步枪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都是德国军队步兵的制式步枪,也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轻武器之一。由于其精准可靠的性能,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毛瑟98式步枪仍然被一些国家仿制和继续使用。我国近代第一种制式步枪——中正式步骑枪,也是在毛瑟98式步枪的基础上仿制而成的。

19世纪末,毛瑟公司开始涉足手枪领域,生产了C96手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枪在我国广泛使用,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而被叫作“盒子炮”或“匣子枪”,也被称为“驳壳枪”。二战结束后,奥伯恩多夫地区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整个毛瑟兵工厂都遭到破坏。后来三个毛瑟公司的前雇员在奥伯恩多夫建立了H&K公司(Heckler & Koch GmbH),H&K公司最终完全取代了毛瑟公司,成为德国军方的主要轻武器供应商。而毛瑟公司则被德国防务企业莱茵金属公司收购,成为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其业务主要是生产BK-27转膛式自动炮(Mauser BK-27 Revolver cannon)。

1898型卡宾枪

1815年

富尔顿建造第一艘蒸汽战舰 1815年,美国人富尔顿(Robert Fulton,1765—1815)创造了“德英洛戈斯号”蒸汽舰船。富尔顿是美国工程师,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成年后学习枪炮制造和机械研究。1797年,在巴黎试造出用人力转动螺旋桨的潜水艇。1804年,在英国进行蒸汽动力船的试验。1807年8月,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克莱蒙特号”试造成功,来回航行于纽约至奥尔巴尔间的哈得逊河上,为最早用轮船从事定期运输者。富尔顿于1815年创造的“德英洛戈斯号”是第一艘明轮蒸汽船(浮动炮台,后改“富尔顿号”),排水量2 745吨,航速近6节(每一节为一海里),装备32磅舰炮。1836年,螺旋桨推进器出现后,蒸汽机逐步成为战舰的主动力装置,风帆随之成为辅助动力装置。与风帆舰相比,蒸汽舰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风速、风向和潮流等因素的限制,航速可以提高几节乃至十几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初创时期蒸汽舰的明轮与机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一旦被击中,全船就不能再用,而且这些机器和备用煤量太大,无法再装备舰炮,所以在19世纪前期未得到推广。

朝鲜兵书《戎垣必备》记载了朝鲜国的天地玄黄系列火炮 天地玄黄系列火炮是具有朝鲜民族特色的铜制火炮系列,共分为四个字号。天字铳筒的筒口有唇沿,筒身用多道横箍加固,筒膛后接药室,药室直径大于膛径,药室壁开一个火门,并从中引出一条药线,药室内可装填火药1.5千克,木马子长233毫米、直径153毫米,口径187毫米,全长2.1米,铳箍外径433毫米,药室长743毫米,药室外径410毫米,铳身前后备铸有一个铁环作把手供援运火铳用。地字铳筒口内径167毫米,口外径367毫米,全长1.89米,重362千克,有药线1条,装填火药1.5千克,每门备弹丸200枚,发射16.5千克重的弹丸时射程可达1 040米,所用木马子长167毫米、直径133毫米。玄字铳筒重77.5千克,备药线1条、火药0.2千克,内径130毫米,口外径230毫米,其全长1.36米,木马子长103毫米、直径87毫米,发射重3.5千克的次大箭时射程为2 600多米,也可发射100枚小弹丸;铳筒口径97毫米,全长1.36米。黄字铳筒在形制构造上与天字、地字、玄字三个系列的铳筒有所不同。它只有一个铳把,在药室前一道箍的两侧各有一个小炮耳,通过两侧的炮耳可安上一个“丫”形铁制叉架,通过叉架的尾端可将炮身插于一个固定的炮架上进行发射,用作舰炮。在它的尾部,有一个向后敞开的尾銎,可插入一根木柄,通过对木柄的控制可以调整火炮的左右射界和上下俯仰的射角,这种构造比较科学,是当时朝鲜火炮制造的一个创新之处。黄字铳筒用青铜铸造,重65千克,备药线1条、火药0.15千克,口内径73毫米,口外径200毫米,尾柄长203毫米,尾内径50毫米,尾外径150毫米,全长1.21米,木马子长100毫米、直径67毫米,发射1.9千克的皮翎箭时射程可达1 430米,也可发射40枚小弹丸。

1816年

恩菲尔德军工厂创立 恩菲尔德军工厂又名皇家轻武器工厂(Royal Small Arms Factory),地处英国伦敦北郊的恩菲尔德镇,成立于1816年,最初该厂只负责燧发枪的组装工作,后来逐渐发展为设备完善、兼具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兵工厂。

1853年,该厂推出了使用米涅子弹的P1853步枪,成为当时线膛步枪的代表作。在克里米亚战争后,P1853步枪成为英军制式装备,此时恩菲尔德军工厂年产量也达到50 000支,已成为当时全英国技术最为先进的军工厂。1888年,英国军方采用了恩菲尔德军工厂制造的李-梅特福弹匣式步枪来替代马蒂尼-亨利步枪。该枪采用了詹姆斯·帕里斯·李(James Paris Lee,1831—1904)设计的后端闭锁旋转后拉枪机与可拆卸盒式弹仓,是为李-恩菲尔德(Lee-Enfield)步枪,还使用了由恩菲尔德军工厂改进枪管以及当时最新的无烟火药技术。在1895年被英国军方正式采用,直至朝鲜战争,李-恩菲尔德步枪都是所有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其改装的狙击枪仍在服役,其总产量超过1 700万支。布尔战争后,针对该枪暴露的装填缓慢、零件冗余等问题,工厂对步枪进行了改进,于1903年开始生产李-恩菲尔德弹匣式短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相比原枪,该枪更短、更轻便,装填速度和持续火力都获得极大提升。

恩菲尔德军工厂在二战期间生产的布伦轻机枪是该时期英联邦国家军队的火力支柱,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布伦轻机枪在进攻和防御中都能有效使用,其原型是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轻机枪。1953年,北约各国统一步枪制式口径,英国将布伦轻机枪重新设计改进成L4系列轻机枪,以适应北约制式7.62毫米×51毫米NATO步枪子弹。恩菲尔德军工厂在二战时期生产的另一款重要武器是司登冲锋枪,该枪以简单耐用、成本低廉的特点迅速量产,并随即提供给英军以及占领区的抵抗组织。该枪由英军缴获的德国MP40冲锋枪基础上改进而来,在满足最基本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虽然外形粗糙,还有容易走火、卡壳的缺陷,但其成本上的优势使其在二战战场上发挥了极大作用。到了战争后期,德国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也开始制造仿制司登的MP3008。二战后,恩菲尔德军工厂研制生产了L1A1 SLR、L42A1、AS80等著名枪械。1984年,恩菲尔德军工厂与其他多家皇家军工厂一起并入皇家军械公司(Royal Ordnance Plc),随后又被BAE系统公司收购。1988年,恩菲尔德军工厂正式关闭。

司登冲锋枪

1818年

J.艾格发明了雷管 雷管是于1818年由英国技师J.艾格(Joseph Egg)发明的。它是一种爆破工程的主要起爆材料,作用是产生起爆能来引爆各种炸药及导爆索、传爆管。击发枪机是在燧发枪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的新型枪炮,其原理是射手扣动扳机后,击锤推击撞针,撞针触及枪弹中的引爆火药,将枪弹射出。当时已经知道硝化甘油是一种很剧烈的爆炸物,但由于它太敏感了,在受到震动、撞击或火化时就会爆炸,非常危险,因此缺少实用价值。1818年,英国技师J.艾格发明了雷管,并将其应用于枪弹引爆,于是击发枪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英国的博克枪,是最早使用了击发式枪机的枪支。1836年,英国用布仑斯威克枪代替了博克枪,其枪机就是改造后的福西-艾格式枪机。击发枪既克服了燧发枪的缺点,又简化了发射手续,提高了射速,所以便开始逐渐代替燧发枪。电雷管分为瞬发电雷管和延期电雷管,而延期电雷管又分为秒延期电雷管和毫秒延期电雷管。目前的雷管一般上层使用叠氮化铅,下面使用高爆炸药。

1828年

维克斯公司创立 维克斯公司(Vickers)是英国著名工业集团,也是英国最重要的军工制造商之一。1828年,爱德华·维克斯(Edward Vickers,1804—1897)在英国中部城市谢菲尔德成立了一家制钢厂,因制造教堂的大钟而闻名,是为维克斯公司的前身。1854年,爱德华的两个儿子托马斯·维克斯(Thomas Vickers,1833—1915)和阿尔伯特·维克斯(Albert Vickers,1838—1919)也加入了钢厂工作。1867年,钢厂以维克斯父子公司(Vickers,Sons & Company)为名正式上市并开始接受一些军用品订单,包括船用轴、螺旋桨以及装甲板等。1890年,公司正式进入军工领域,于1892年收购了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Maxim-Nordenfeldt)并开始生产马克沁机枪。1900年左右,公司开始着手马克沁机枪的改进工作。1910年,改进款维克斯机枪(维克斯-马克沁机枪)开始接受官方测试,其修改主要集中于反转闭锁机构,从而减轻质量、便于生产。新机枪比马克沁机枪轻了近一半,在性能上也有所加强,1912年英军正式采纳其为制式机枪。维克斯机枪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地面部队支援武器,火力凶猛、性能可靠,一直跟随英军征战至1968年才正式宣布退出现役,此后还在一些英联邦国家继续使用。

1927年维克斯公司与阿姆斯特朗公司合并,并生产出六吨轻型坦克(MK.E坦克)。该坦克采用铆接装甲,装备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四缸汽油引擎,时速可达35千米/时,搭配维克斯公司的47毫米口径速射炮,在火力上毫不逊于其他坦克。维克斯六吨轻型坦克未被英国当局重视,在国内产量仅有153辆,反倒是在其他国家备受青睐,成为二战前除了雷诺FT-17以外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坦克之一。中国在1934也向维克斯公司下了这款坦克的订单,维克斯六吨坦克成为最早引入我国的坦克之一。

20世纪30年代,英国军方要求维克斯公司开发一款价格更低的新坦克,于是1936年第一款巡洋坦克A9应时而生。1938年,A9坦克正式服役,A9坦克主要用于实验和训练,制造量并不大。1940年,维克斯公司又开发了装甲更厚的A10坦克作为该系列的步兵坦克型,但在后来的实践中A10又被重新划分为巡洋坦克。公司的另一产品瓦伦丁(Valentine)坦克也在二战早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二战期间英国制造最多的坦克之一,但并不出众的性能使其在后期被逐渐替换。

瓦伦丁坦克

战后维克斯公司的发展颇为坎坷,先后经历了解散、重组、国有化、私有化、独立和被收购等过程,但它仍然不断制造着精良的军工产品,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从1998年服役至今,并在伊拉克战场大放异彩的挑战者(Challenger Ⅱ)主战坦克。1999年,劳斯莱斯公司宣布收购维克斯公司。三年后维克斯的武器部门被阿尔维斯公司收购,二者合并为阿尔维斯-维克斯公司。2004年,新组建的公司再次被收购,并入英国BEA系统公司。

1830年

德尔文发明长形枪弹 长形枪弹是于1830年由法国军官德尔文(Dalvigne)发明的。在改进枪弹的构造上,法国军官德尔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830年,他在对枪弹多次改进之后,创制了长形枪弹,这种枪弹呈小圆柱锥顶式,减小了在飞行中所受的阻力,初速衰减缓慢,提高了命中率。

1835年

转轮手枪

柯尔特创制第一支左轮手枪并获得专利权 左轮手枪即转轮手枪(Revolver),是一种属手枪类的小型枪械。转轮手枪是美国人塞缪尔·柯尔特(Samuel Colt,1814—1862)于1835年发明的。在1860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柯尔特研制的口径为11.8毫米的1860式左轮手枪被广泛使用,约生产20万支。柯尔特手枪的主要构件包括一支固定的枪管及枪管下方的一个中轴,其周围有6个装弹室,各装弹1发,可绕轴转动而使6个装弹室依次与枪管对齐。当发射时,射手扣动扳机,使6个装弹室中的1个与主枪管对齐,与此同时用力弯曲或压缩弹簧,并且将击锤推向后方,使其至一极点而最终击火发射。这种发射方式虽然十分迅速,但很费力,而且命中率不高。另外一种发射方式,是用拇指将击铁压向后方,迫使圆筒转动,压至最终位置而被钩住,此时轻扣扳机即可发射。上述两种发射方式的手枪都称为双动式手枪,柯尔特手枪即属于双动式手枪。由于左轮手枪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很快受到各国官兵的喜爱,19世纪中期以后更是风靡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和生产这种手枪,许多军官都以拥有一支左轮手枪而自豪。

1840年

德莱赛发明后装枪 后装枪是于1840年由普鲁士工匠德莱赛(Johann Nikolaus von Dreyse,1787—1876)发明的。击发枪几经改进,虽然使枪械作战性能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仍然采用从枪口装填枪弹的方式,阻碍射击速度的进一步提高。于是欧洲枪械研制者们又做了改进装弹方式的研究,把以往从枪口装弹的方式改为从活动的枪尾装弹的方式,因而简化了枪械的装弹手续,提高了射速。它的构造特点:在枪筒的尾部装上滑动的枪机(通常所说的曲枪栓),枪机内装有一根击针,在射击时击针穿透装药即可发射。当时其口径15毫米,枪管长87厘米,重4.75千克。由于简化了装弹手续,所以射速从每分钟2发提高到每分钟5发。此枪最初使用纸壳枪弹,即头部为圆形,弹筒为纸壳,弹筒底部装有引爆药,击针撞击引爆药后即可发射。

1841年

丁拱辰撰写《演炮图说》 《演炮图说》是于1841年由丁拱辰(1800—1875)撰写的。丁拱辰是清朝著名的火炮研制家。他提出两种火药加工工艺。丁拱辰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他开始随父亲在浙江、广州一带经商。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出国谋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他从海外回国后,鸦片战争爆发祸及沿海各省。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他到达广州,悉心研究火炮,反复进行火炮射击试验,经过整理,辑成《演炮图说》,刊印流行,因合时用,得到朝廷六品军功顶戴的赏赐。《演炮图说》的内容包括火药原料的加工工艺、火药配制的工艺、火药配方、火炮的铸造、炮台的构造、西方国家的炮台与海岸炮,以及运炮器械滑车绞架的制造与使用等。该书不久进呈御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令将此书及铜炮、炮架的式样,送至两江总督香英处,让他按此样式制造,装备水师与陆军使用。魏源亦将其收录于《海国图志》中。之后不久,丁拱辰又在《演炮图说》的基础上三易其稿,扩编成《演炮图说辑要》,此书4卷50多篇,附图多幅。之后不久,他又对《演炮图说辑要》加以补充与阐发,写成《演炮图说后编》1册2卷,对大小各型火炮与炮弹的制造、使用方法以及火药的配制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再次完善了他的演炮理论。同治二年(1863年),年逾花甲的丁拱辰又编著了《西洋军火图编》16卷,12万字,附图150多幅,被授予广东候补县丞。后又因铸炮有功,被摧升为知县,留广东补用,并赏给五品花翎,但丁拱辰并未到职。光绪元年(1875年),丁拱辰去世。丁拱辰一生勤学苦练,演炮有说,铸炮百门,把中国古代火器的研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为中国近代火器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

1842年

日本政府设立佐贺铸炮所 佐贺铸炮所是于1842年由日本政府设立的。安政四年(1857年),日本在饱之浦建立了长崎炼铁所,制造和维修舰炮。幕府末期,佐贺、水户、萨摩各诸侯也设立制炮所铸造火炮。

佐贺诸侯锅岛直正在天保十三年(1842年),于元十五御茶屋建立一个仿制荷兰式火炮的佐贺铸炮所。该所建成后,即在天保十四年制成了青铜臼炮、榴弹炮、野战炮。又在弘化元年(1843年)制成1门3磅野战炮、2门200毫米口径的臼炮、2门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20门1.65磅的野战炮。在嘉永六年(1853年)制成的火炮中,有25门36磅炮和25门20磅铁炮卖给幕府当局,以为军需之用。此外还制造了不少炮架。

水户诸侯在天保年间(1830—1843年)创建了幕末时期最大的神崎火炮铸造所,专门建造各种火炮。仅天保十年,就制造了14门青铜炮。之后,又制造了70多门大型铸铁炮等火炮。

1844年

威廉·黑尔创制自转火箭 威廉·黑尔(William Hale,l797—1870)针对木棍制导的康格里夫火箭精度低、稳定性差的特点,对其进行改进,研发出自转火箭,并于1844年获得专利。威廉·黑尔利用膛线枪发射的原理,单体下方有三叶状的叶片,让火箭能够借助其喷射而出的气体,围绕其纵轴定向旋转,从而保证弹体的稳定性,来解决用庞大、笨重的木棍制导使其本身精度低的问题。黑尔于1844年取得了自转火箭的专利权,随后将该武器的生产制造权卖给了美国政府。在1846年美国包围墨西哥维拉克鲁斯要塞的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黑尔制造的新式火箭。英国军队则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试验了黑尔火箭,并在1867年对非洲和亚洲殖民地进行的战争中采用了这种火箭。24磅重的黑尔火箭能携带一枚爆炸弹头,射程在1~4千米之间。由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兵船炮法》对自转火箭描述如下:“海勒氏(黑尔)造旋风火箭,使药气不全从尾孔泄出,而并从近邻处五孔泄出,一面向前,一面旋转,发时有两法:一法以两板做斜槽承之,令引正方向;一法架上做圈,将火箭套入圈内,后有挺簧,压住其杆尾。初燃时,不能胜挺簧之力,继而胜之,乃飞出而成大速率,可免箭头向下改变方向之弊。”

1845年

卡瓦利少校发明膛线 后装线膛炮是意大利卡瓦利(Cavalli)少校,在1846年于炮膛内刻制螺旋膛线后问世的,它的问世使火炮发生了变革性的进步。膛线的历史相当悠久,15世纪就已经出现,直到19世纪才开始大规模装备各国军队。同前装炮相比,后装线膛炮具有许多优越性:从炮尾装弹,提高了射速;有完善的闭锁炮门和紧塞具,解决了火药燃气的外泄问题;炮膛内刻制了螺旋膛线,同时发射尖头柱体长形定装炮弹,使炮弹射出后具有稳定的弹道,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对于岸防炮兵和海军,可以在炮台内(包括陆战中的掩体)和舰舱内装填炮弹,既方便又安全。由于后装炮具有较多的优越性,所以各国著名炮师便争相研制。在膛线发明后的200年间,线膛枪在军队中只是配角,直到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Claude Etienne Minié,1804—1879)在19世纪中叶发明米涅弹。米涅弹的口径比前装线膛枪的阳线直径要小一圈,解决了填弹困难的问题。克虏伯于1854年创制成精良的后装线膛炮,在1855年受到拿破仑三世的称赞。

1846年

日本政府设立鹿儿岛铸炮所 鹿儿岛铸炮所是于萨摩诸侯于弘化三年(1846年)建立的。它制造了多种加农式海岸炮,在文久三年(1863年)反击英舰入侵之战中击退了入侵的英舰。明治维新后,该所成为重要的枪炮制造所。除上述各火炮制造所外,还有不少中小型火炮制造所制造火炮,形成了造炮高潮,所制火炮不但数量多,在造炮技术上也多有创新,为改善日本陆海军和海岸要塞的装备创造了条件。至今在日本游就馆还陈列当年日本幕末时期各诸侯所铸造的多种火炮。日本幕末时期所建立的各铸炮所,不久便成为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军事工业畸形发展的基础。

1849年

米涅步枪

C.C.E.米涅创制了密闭火药燃气和米涅步枪 到1849年,法国军官C.C.E.米涅改进杜文宁式步枪及其枪弹,从而创制了装填简便、射程远、命中率较高的米涅式步枪。这种枪的技术性能:口径17.8毫米,长1.4米,枪重(除枪刺)4.8千克,最大初速365.7米/秒,最大射程914米,膛线4条;采用长形蛋式弹头,底部中空,略小于口径,易于装填枪弹;发射时,火药气体使枪弹底部发生膨胀而嵌入膛线,使枪弹产生充分的绕轴旋转,准确地飞向目标。米涅枪创制成功后,即在当年被英、法、美、比等国军队所采用。1866普奥战争时,在步兵火力对抗上,普军的后膛德雷赛击针枪轻松地击败了已经老朽不堪的奥军前装米涅步枪,法军这才决定全面装备后膛击针的夏斯波步枪。至此,米涅步枪正式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