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
国际宇航联合会成立 在伦敦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宇航代表大会上,国际宇航联合会宣布成立,会议推举奥地利火箭专家桑格尔担任联合会第一任主席。这是航天事业开始的重要标志。会议中,有许多专家呼吁为和平目的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会议还决定以国际合作方式进行飞往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并预言在10年内可以将50吨的卫星送入450千米的地球轨道。
国际宇航联合会现已成为宇航界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因在国际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而被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聘为技术咨询机构。1980年9月20日,全体成员会议接纳中国宇航学会为国际宇航联合会成员,并获投票权。现有会员单位143个,该组织总部和秘书处位于法国巴黎。
中国创办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址在北京,前身是北京工业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相结合的高等学校。北京工业学院的前身是1940年创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曾设有坦克、飞行器、雷达、军用光学等20余个军工专业,为国防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截至2019年,北京理工大学设有宇航学院、机电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光电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等18个学院,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前1‰。
1952年
中国组建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校址在江苏省南京市,创建于1952年10月,历经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2—1956年)、南京航空学院(1956—1993年),1993年改为现名,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截至2019年,学校设有航空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民航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航天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等16个学院和174个科研机构,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工业技术研究应用中心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中国创办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2年国家决定集中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8所院校的航空系成立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改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
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7名),2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60个本科专业,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突出学科基础地位,构建空天信融合、理工文交叉、医工结合的一流学科体系,形成珠峰引领、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良性学科生态。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学科为世界第一。
韦纳·冯·布劳恩
韦纳·冯·布劳恩提出自旋轮胎形空间站概念 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1912—1977)1912年出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德国著名的火箭专家,对V-1和V-2火箭的研制起了关键性作用。大战结束之际,冯·布劳恩及其科研班子投降美国。1955年,他加入美国国籍,继续在美国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研究,曾获得一系列勋章、奖章和荣誉头衔。1969年,他领导研制的土星号运载火箭,将第一艘载人飞船“阿波罗11号”送上了月球。1981年4月首次试飞成功的航天飞机,当初也是在冯·布劳恩手里发端的。因此,他被称誉为“现代航天之父”。1977年6月,冯·布劳恩病逝于华盛顿。
冯·布劳恩在美国一直担负导弹研制的任务,由于他主持提出的人造卫星计划得不到批准,他便对航天发展进行探索与展望。他曾发表多篇关于卫星和载人航天的文章。他提出的空间站概念就是对未来航天的预言。这种空间站直径76.2米,轨道高度1 730千米,可通过自旋产生人工重力。
1953年
查克·耶格尔让星际探索成为可能 查克·耶格尔(Chuck Jaeger,1923—),王牌飞行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落12.5架敌机,是第一个突破音速的人,并于1953年创造了2.44马赫的纪录。因为没有大学文凭,耶格尔没能成为一名宇航员。然而,他的超音速试飞对于航天技术的开拓与发展却有着深远的影响,打破了人们认为星际探索不可能的断言。
1954年
猎鹰导弹开始装备美国部队 AIM-4猎鹰(Falcon)导弹,美国的系列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服役最早的导弹,有多种。AIM-4导弹射程8千米,使用高度15千米,速度马赫数2.8,弹长1.97米,弹径0.163米,翼展0.508米,发射质量50千克,高能炸药战斗部质量9千克。1947年开始研制,1954年交付使用。AIM-4A导弹,是在AIM-4基础上研制的,射程9.7千米,使用高度14千米,速度马赫数3,弹长1.98米,发射质量53千克,1956年交付使用。AIM-4B导弹,是在AIM-4A基础上改进的,使用高度15千米,弹长2.02米,发射质量59千克,1956年服役。AIM-4C导弹,是在AIM-4B基础上改进的,发射质量61千克。AIM-4D导弹为全向攻击型,射程9.7千米,使用高度15千米,速度马赫数4,弹长2.02米,弹径0.163米,翼展0.508米,发射质量61千克,1956年服役。AIM-4H导弹,是在AIM-4D基础上改进的,射程11.3千米,弹长2.03米,弹径0.168米,翼展0.61千米,发射质量73千克。1973年该导弹计划取消。
国际科学界作出发射卫星决议 1954年夏天,国际无线电协会和国际地理学及地球物理学协会通过决议,要求在国际地球物理年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观察研究地球磁场、海洋、潮汐、气象、冰山、太阳黑子、宇宙线等。10月4日,国际地球物理年委员会一个特别委员会在罗马开会,提议有关国家发射一个不载人的科学卫星。与会的苏联和美国代表同时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个决议促成苏联和美国正式制订卫星计划。
1955年
钱学森归国参与祖国航天国防事业建设 钱学森(1911—2009),中国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和航天专家,中国航天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11年12月生。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8月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1936年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参加过原始型下士导弹的设计理论工作。1955年回国,参与组建和领导航天技术研制机构,提出发展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的方案,组织实施战略、战术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对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长期担任航天科学技术工业部门的技术领导职务,曾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著有《星际航行概论》《工程控制论》等。
钱学森
苏联兴建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 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是苏联最大的航天器发射场和导弹试验基地,西方称其为丘拉塔姆试验靶场,1957年1月建成,现属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长期租用,由俄罗斯航天部队管理。它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境内,咸海以东约150千米,拜科努尔镇西南288千米处,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宽约30千米,面积约1 560平方千米,中心坐标为东经63.4度、北纬45.6度,海拔90米左右。这里属大陆性气候,为半沙漠草原地区,地势开阔平坦,夏天炎热、干燥,冬天寒冷,有暴风雪。该发射场的工作重点是发射载人飞船、卫星、月球探测器和行星探测器,进行各种导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另外,还进行拦截卫星和部分轨道轰炸系统的试验。
该发射场拥有13个发射台,其中用于发射联盟号运载火箭的2个、质子号的4个、天顶号的2个、能源号的3个、旋风号的1个以及l个新的商用火箭发射台。该发射场的测试厂房和发射工位虽然较多,但大致可分为载人航天器发射区、大型运载火箭发射区和航天飞机发射区三个部分。
1956年
杨嘉墀
杨嘉墀归国参与祖国航天国防事业建设 杨嘉墀(1919—2006),中国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19年7月生。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68年调国防科委五院,致力于航天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参与制定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多种人造卫星姿态测量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方案论证和技术研究,担任实践系列卫星总设计师,保证了科学实验卫星和返回式卫星发射和回收获得成功。他倡导航天高技术的持续发展,提出跟踪世界高科技前沿的意见,列入国家计划。他历任国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长,七机部五院副院长兼502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航天总公司科技委顾问。
响尾蛇导弹开始装备美国部队 响尾蛇(Sidewinder)导弹是美国的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动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最大的空空导弹系列。AIM-9B导弹是该系列中的第一代,射程11千米,使用高度15千米,速度马赫数2,弹长2.84米,弹径0.127米,翼展0.609米,发射质量75千克,破片式杀伤战斗部,质量11.4千克,杀伤半径11米,1948年开始研制,1956年装备部队。AIM-9C、AIM-9D、AIM-9G、AIM-9H导弹是该系列中的第二代,射程18.53千米,使用高度大于15千米,速度马赫数2.5,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翼展0.63米,发射质量84~88千克,连续杆式杀伤战斗部,质量11.4千克。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56年装备部队。AIM-9E导弹,射程4.2千米,弹长3米,翼展0.559米,发射质量74.5千克,破片式战斗部,其他不变。AIM-9F导弹,射程3.7千米,弹长2.91米,翼展0.609米,发射质量75.8千克,破片式高能炸药战斗部,质量11.4千克,杀伤半径11米,其他不变。AIM-9G导弹,射程17.7千米,弹长2.87米,翼展0.63米,发射质量86.6千克,其他不变。AIM-9L导弹是该系列中的第三代,射程18.53千米,使用高度大于15千米,速度马赫数2.5,发射质量86.2千克,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翼展0.63米,环形破片式战斗部,质量11.3千克,装药4.8千克,杀伤半径10米,1971年开始研制,1978年装备部队。1981年在地中海上空击落两架利比亚的“苏22”飞机,在福克兰岛战争中几次命中阿根廷飞机。此外,还有AIM-9M、AIM-9J、AIM-9N、AIM-9P、AIM9R、AIM-9S导弹等型号。
苏联研制成功中程导弹 苏联在V-2基础上改进设计了P-2导弹,仍采用酒精和液氧作为推进剂,其射程为590千米。与此同时,格鲁什科开始设计RD-1/RD-3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而后又研制出RD-101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装在改进的P-2导弹上,研制出SS-3中程导弹,射程达1 800千米。1952—1953年间,格鲁什科又领导设计了RD-103火箭发动机,它采用煤油和液氧作为推进剂,真空推力为490千牛。RD-214火箭发动机具有4个燃烧室,推力为725千牛。以它为动力研制的SS-4中程导弹,射程达2 000千米。
中国导弹研究院成立 根据《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的规划,聂荣臻向党中央提交《关于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建议在航空工业委员会下设立导弹管理局,建议建立导弹研究院。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通过了这一提议,于1956年8月6日成立了国防部五局。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院正式宣布成立。在成立大会上,聂荣臻发表讲话,对我国导弹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勉励大家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进行学习研究,毕生致力于我国的导弹事业。聂荣臻还宣布了周恩来总理的任命书:任命钟夫翔为国防部五局局长,钱学森为国防部五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兼五院院长。国防部五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开始。
1957年
苏联试射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 这枚导弹为两级液体火箭,由中央芯级和4个配置在四周的助推级捆绑而成,代号P7,西方称“蛙足”。导弹全长29米,最大宽度10.3米,起飞质量267吨,最大起飞推力4 763千牛。P7首次全程发射试验取得了成功,射程达到8 000千米。这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它的成功使苏联在美国之前初步具备了洲际核打击力量,同时,为苏联率先跨入航天时代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它的基础上,苏联略加改进研制了第一种运载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1号
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Спутник-1) 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于1957年10月4日升空,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重83.6千克,由壳体、卫星设备和天线组成。卫星的初始轨道参数近地点215千米,远地点947千米,轨道倾角65度,运行周期96.2分。主要任务包括测量200~500千米高度的大气密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和X射线等数据。卫星共运行92天,绕地球飞行约1 400圈,于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气层时烧毁。
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是在洲际导弹基础上研制的“卫星”号运载火箭。它是一级半结构,第一级周围捆绑4枚液体助推器。科罗廖夫为火箭总体设计师。卫星由吉洪拉沃夫领导研制。
卫星的成功发射具有巨大的政治、社会和历史意义。在人类历史上,这颗卫星是人类跨入航天时代永恒的标志。卫星入轨后不久,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公布了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已成功发射的消息。塔斯社报道说:“人造地球卫星开辟了星际航行的道路。”在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它标志着航天时代真正到来了。
苏联卫星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卫星号(Sputnik)是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系列中的第一种型号,是苏联在P-7(SS-6)洲际弹道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其基础级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射次数最多的一种运载火箭。其由基础级(芯级)加4台侧挂助推器构成。火箭全长为29.167米,芯级最大直径10.3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时为1 327千克。卫星号运载火箭于1957年10月4日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截至1958年5月15日共发射3颗人造地球卫星,全部成功。卫星号也是苏联用得最广泛的标准运载火箭,火箭的基本结构一直沿用下来。以卫星号运载火箭为基础,加上不同的上面级(三、四级),就构成了东方号、闪电号、联盟号运载火箭。苏联用这些运载火箭先后发射了大量的卫星,载人或不载人飞船及月球、金星和火星探测器以及其他空间探测器。
苏联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开始发射 东方号系列(Vostok Family)是苏联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它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为苏联创造了航天史上的多个“世界第一”。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月球探测器、第一个金星探测器、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艘3名乘员的载人飞船、第一艘无人货运飞船。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主要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进步号、闪电号等火箭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了联盟号子系列,其中上升号火箭是联盟号的初始型,进步号是联盟号用于发射无人货运飞船的基本型。闪电号是三级联盟号火箭的别名。东方号是目前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的一个运载火箭系列。
黄纬禄开始从事中国的战略导弹研制工作 黄纬禄(1916—2011),中国火箭技术专家,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16年12月生。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3年赴英国实习,1945年入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无线电专业,获硕士学位。1947年回国从事研究工作。1957年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从事战略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他曾担任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组织潜艇水下发射固体导弹,探索出固体战略导弹研制的规律,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设计部主任、所长,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和航天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黄纬禄
中国创办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校址在陕西省西安市,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学校成立于1957年10月,其前身是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并入该校。
该校设有航空学院、航天学院、航海学院、材料学院、机电学院等21个专业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实验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拥有66个本科专业,35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2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17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4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该校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欧盟QB50项目(注: 欧盟大气层探测计划)亚洲区唯一发起单位与亚洲区总协调单位,建有该项目亚洲区最大卫星测控地面站。全国第一架小型无人机、第一台地效飞行器、第一型50千克级水下无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台航空机载计算机均诞生在该校。该校重点参与了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10个重大专项的论证及科研攻关,深度参与了两机专项论证、神舟系列飞船研制,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该校开我国无人机研制之先河,实现了我国第一个无人机技术与整条生产线出口,拥有我国唯一的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无人机系统国家工程中心。
中国长峰机电技术研究设计院成立 该院是中国防空导弹和固体战略导弹的研究机构,又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成立于1957年。先后完成了多种飞行器和大型系统工程的总体设计及其控制、制导、探测跟踪、地面设备、测量设备的研制生产任务,形成了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两大体系四个系列。其中,包括潜艇水下发射和陆基机动发射战略导弹的成功,第二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成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成立 该院是中国运载火箭研制基地,又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其前身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建于1957年。
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个研制基地,该院诞生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完成了我国首次“两弹”结合任务,发射了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该院成功研制了系列导弹武器,奠定了国家战略安全基石。成功研制了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等多种轨道载荷的能力。成功实施了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为实现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8年
美国空军接管库克空军基地 库克空军基地即今天的范登堡空军基地(西部试验靶场),是美国的战略导弹和军用航天器发射试验基地,也是美国国家靶场和国防部重点靶场之一,简称西靶场。靶场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距洛杉矶市220千米,地理坐标为西经120度32分、北纬34度38分,平均海拔110米,是个气候干燥、人烟稀少、长满灌木和橡树林的丘陵区。整个靶场占地面积400多平方千米。靶场主要用于和平卫士、民兵3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和“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试验以及供国防部和航空航天局发射卫星。
该靶场的前身是库克空军基地,1958年1月改为范登堡空军基地。当年7月海军太平洋导弹靶场成立时,在范登堡空军基地南部的阿圭洛角地区建立发射设施,进行中程、洲际导弹试验和发射极轨卫星。随着各种战略导弹作战基地的陆续建成,范登堡空军基地作为作战基地的职能逐渐消失,而成为各种战略导弹飞行试验、发射操作人员训练和军用航天器发射的基地。国防部为统一航天发射活动和支援国家航空航天局,于1964年5月成立西靶场,将范登堡空军基地的发射设施与阿圭洛角地区的发射设施合并,分别称为北、南范登堡空军基地,1991年归第30航天联队管理。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始创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2 800平方千米,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干燥少雨,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是发射航天器的理想场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1960年11月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这里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87年8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孙家栋
孙家栋归国参与祖国航天国防事业建设 孙家栋(1929—),中国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9年5月生。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从事火箭研制工作。参与领导中国第一枚中近程、中程导弹的总体设计和研制试验,参与组织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作为总设计师,他领导了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担任大容量通信卫星、风云2号气象卫星和资源一号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多种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制订和研制试验工作。他历任七机部五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航空航天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部、航天总公司科技委主任。
飞毛腿导弹装备苏联部队 飞毛腿导弹(Scud Missile),苏联的单级液体地地战术弹道导弹,代号SS-1(P-11,P-17,P-300)等,有多种。A型导弹中,P-11,射程80~150千米,命中精度4千米,弹长10.2米,弹径0.85米,翼展1.5米,起飞质量4.5吨,常规弹头,质量1吨;P-11M,射程80~180千米,命中精度3千米,弹长10.7米,弹径0.88米,起飞质量4.4吨,其他不变。1955年开始服役,20世纪50年代末退役。B型导弹中,P-17,射程50~300千米,命中精度600米,弹长11.16米,弹径0.88米,翼展1.81米,起飞质量5.86吨,有常规、核、化学等多种弹头,质量989千克;P-300,射程300千米,命中精度900米,弹长11.25米,起飞质量6.37吨,弹头质量985千克,其他不变。1958年开始研制,1962年开始装备。C型导弹,射程550千米,命中精度700米,弹长12米,起飞质量7吨,弹头质量600千克,其他不变。D型导弹,射程300千米,命中精度50米,弹长11.25米,起飞质量6.35吨,弹头质量985千克,其他不变。世界上20多个国家装备过,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都使用过。
飞毛腿导弹装备发射车
美国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开始发射 宇宙神系列(Atlas Family)是美国空军在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系列。早期研制了宇宙神B(又称LV-3A)、D、E、F、G、H、LV-3B、LV-3C、SLV-3、SLV-3A、SLV-3C、SLV-3D共计12种基础型号,其中,宇宙神B(又称LV-3A)、D及LV-3B为单级运载火箭。宇宙神的10种基础级与不同的上面级组成了14种多级运载火箭,即宇宙神LV-3A-艾布尔,宇宙神LV-3A-阿金纳A、B,宇宙神LV-3C-半人马座D,宇宙神E、F与固体和液体上面级,宇宙神SLV-3-阿金纳B,宇宙神SLV-3-阿金纳D,宇宙神SLV-3A-博纳Ⅱ,宇宙神SLV-3C-半人马座D,宇宙神SLV-3D-半人马座D-1、D-1A,宇宙神G-半人马座D-1A,宇宙神H固体上面级等及后期新研制的宇宙神Ⅰ、Ⅱ、ⅡA、ⅡAS与半人马座上面级,形成了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从1958年至1994年12月,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共计发射29l次,其中失败48次,发射成功率为83.45%。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 1958年,美国成立了管理民用航天活动的专门机构——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它的任务是引导未来太空探索、科学研发和航空航天技术研究。通过早期的“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美国航空航天局开发了大量技术。之后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又实施了“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计划、空间站计划等太空探索计划,在致力于人造卫星、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活动的同时,还向宇宙空间发射了大量的行星探测器。2006年,美国又推出了“人类重返月球计划”,未来20年中,美国航空航天局将把人类送到比地球轨道更远的地方。美国航空航天局通过航空任务理事会、探测系统任务理事会、科学任务理事会、太空任务理事会等4个任务理事会管理工作。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目标:理解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
1959年
美国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成立 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美国东部的大型研究中心。创立于1959年,设在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该中心在航天科学及其应用方面从事广泛的活动,负责管理航天飞行器的发展工作,包括从系统工程到研制、总装和试验;管理跟踪和数据搜集设施的研制与操作;管理科学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在卫星上开展重要的科学试验;它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中负责设计、建造、试验、鉴定自由飞行极轨平台和共轨平台;它还作为美国国立航天数据中心,管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全部空间飞行的跟踪网;它指导德尔塔运载火箭的发射活动;它也是泰罗斯气象卫星、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管理者。
美国兴建夸贾林环礁导弹试验靶场 该靶场是美国国家靶场和美国国防部重点靶场之一,属美国陆军,建于1959年。该靶场位于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夸贾林环礁,夏威夷西南约3 890千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67度20分、北纬9度5分。
该靶场主要用于反弹道导弹试验和再入、突防、反突防研究。它是美国唯一进行反导武器系统综合试验和进行反导武器系统作战训练的基地,也是美国外层空间防御前线的前哨基地,美国空军西部试验靶场使用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弹着区之一,还是西方国家唯一能适应洲际弹道导弹按战术配置方式进行发射的靶场。其任务是对进攻性导弹和防御性反导弹武器系统及其分系统、部件的性能和靶场测量设备的性能进行试验和鉴定,为改进武器系统和靶场测量设备的性能,收集各种数据,以及为研究再入现象提供资料。
该靶场原叫夸贾林海军站,1959年为支持奈基—宙斯发展计划,模拟实战条件下的反导武器系统试验,扩建为反导试验场。1964年夸贾林成为独立靶场,从海军转到陆军,并命名为夸贾林试验场。此后为满足奈基—X、哨兵、卫兵和硬场防御系统诸反导计划的试验要求,试验场的发射、测量和地面支援等设施和设备不断增加和完善,1968年重新命名为夸贾林导弹靶场。1986年改为现名。
宇宙神导弹开始装备美国部队 宇宙神(Atlas)导弹是美国的第一种液体洲际地地弹道导弹,代号SM-65(HGM-16F)。射程12 070千米,命中精度2.77千米。弹长25.15米,弹径3.05米,起飞质量121吨,单个核弹头,威力500万吨TNT当量,1955年开始研制,1959年定型并装备部队。1965年开始退役,以后用作运载火箭。
1960年
美国霍克导弹
霍克导弹开始装备美国军队 霍克(Hawk)是美国的全天候超音速中低空地空导弹,代号MIM-23,有两种:
A型导弹,作战距离:高空目标时2~32千米,低空目标时3.5~16千米,作战高度60米~13.7千米,杀伤概率80%,弹长5.08米,弹径0.37米,翼展1.19米,发射质量584千克,最大速度马赫数2.5,常规战斗部,质量50千克。1954年开始研制,1960年开始装备部队。
B型导弹为改进型,作战距离:高空目标时1.5~40千米,低空目标时2.5~20千米,作战高度60米~17.7千米,杀伤概率大于80%,发射质量627千克,最大速度马赫数2.7,有常规战斗部和核战斗部,质量75千克。1964年开始研制,1972年开始装备部队,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导弹之一。
美国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开始发射 德尔塔系列(Delta Family)运载火箭是美国在雷神中程弹道导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载火箭。它是世界上型号最多、改型最快的火箭系列。其发射次数居美国之首,已经研制了近40种火箭型号,承担了美国近18%的卫星发射任务。它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得到广泛应用,已将200多项不同用途的卫星和试验物送入轨道。在这些卫星中有近地、极地和高椭圆轨道卫星,也有地球同步、太阳同步、日心和月心轨道卫星;有通信、导航、气象卫星,也有科学、对地观测和各种特殊用途的卫星。它不仅是美国使用最多的运载火箭,而且已多次为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以及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航天局等发射卫星。
美国德尔塔DM-19运载火箭第二次发射成功 德尔塔DM-19(Delta DM-19)是美国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的基础型,由经过改型的雷神DM-19导弹作为基础级与先锋号的第二、三级组合而成。火箭全长28.06米,芯级最大直径2.44米,运载能力在圆轨道370千米时为271.8千克,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时为43.3千克。1960年5月13日首次发射回声I号卫星失败,1960年8月12日第二次发射取得成功,截至1962年9月共计发射12次,其中失败1次。
苏联东方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飞船 东方号(Vostok),苏联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载人航天运载火箭。它由卫星号和月球号运载火箭发展而来,主要是提高了第一级的推进剂质量和第二级的性能。火箭全长38.36米,芯级最大直径10.3米,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时为4 730千克,在太阳同步轨道650千米时为1 840千克(倾角98度),在920千米时为1 150千克(倾角99度)。1960年5月15日,东方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不载人卫星式飞船的发射,至1961年3月25日共进行7次不载人卫星式飞船的发射,其中失败2次。1961年4月12日发射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将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近地点181千米、远地点327千米的轨道,使其成为绕地球飞行的世界第一人。截至1963年6月16日,东方号运载火箭共发射6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其后,东方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照相侦察卫星、电子卫星、流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以及宇宙号系列卫星中的电子侦察卫星等。截至1988年12月共计发射149次,其中失败3次。东方号运载火箭曾发生两次严重的爆炸事故,造成215人丧生的惨剧。
美国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成立 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大的研制中心之一。该中心成立于1960年,位于陆军在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红石兵工厂内。其前身是冯·布劳恩领导的陆军弹道导弹设计局,曾负责第一颗美国卫星的发射和大型火箭土星系列的研制。
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研制大型运载系统,研制、试验航天器载运的各种有效载荷,研制空间运输系统、轨道器系统以及空间探测用的各种系统,包括火箭推进系统、载人航天器系统、专用的大型复杂航天器等。该中心代表航宇局负责管理航天飞行器上面级、轨道机动飞行器、轨道转换飞行器和太空实验室的研制与空间活动。另外,它还负责发展和管理空间站、空间望远镜和高能天文观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