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

12世纪

北宋方腊起义军发明了镋 镋亦称镋钯、镋叉,中国武术器械之一。镋是一种长柄兵器,形似叉,中间有类似于枪尖的利刃(称“正峰”或“中叉锋”),坚锐如枪,用以刺敌。长0.5米,两侧分出两股,有三齿、五齿之分,齿为月牙形,向上弯翘,可用于架格敌人的兵器。下接镋柄,柄长2~2.3米。用法有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浙江省湾安县出土的1件铁制三齿镋,长66厘米,横刃阔28厘米,柄已朽,系为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方腊起义军所用,可见镋早在宋代时期已被用作兵器。

1115年

西夏工匠发明铁浮图 铁浮图又称为铁浮屠引,指身披重甲的兵士,是金国铁骑的一种,极其类似欧洲十字军。《宋史·刘琦传》:“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铁浮图的一种是铁甲骑兵,与金国的拐子马不一样。拐子马是轻骑兵,人马不穿盔甲,以射箭为主,采用两翼包抄战术。铁浮图是重装骑兵,人马穿着盔甲,采用列阵中间突破战术。清朝的乾隆皇帝令其臣僚以他的名字编纂《御批通鉴辑览》时,认为《宋史·岳飞传》中“三人为联,贯以韦索,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之说不通,因而写了一条“御批”,对之进行驳斥,说道:“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拐子马之说,《金史·本纪·兵志》及兀术等传皆不载,唯见于《宋史·岳飞传》《刘锜传》,本不足为确据。况兀术战阵素娴,必知得进则进、得退则退之道,岂肯羁绊己马以受制于人?此或彼时列队齐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其势不可当,遂从而妄加之名耳目。1140年,金兀术再次南下,势如破竹地杀到长江天险,遭遇宋军的顽强抵抗,铁浮图与拐子马损失过半,半路遭遇岳家军的拦截,全军覆没。宋、辽、西夏、金、元时期的战马都披有马甲。《辽史·兵卫志》记载:“辽国兵志,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西夏军的战马也都配备了铁制的马甲。女真族在进攻中原的战争中,就是以善于驰突的重装骑兵见长。

铁浮图

1122年

北宋舰队首次使用指南针 指南针是一种判别方位的简单仪器。指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古代中国人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指南针也就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创制虽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其在北宋末期已用于舟师导航,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朱彧在《萍洲可谈》卷二中所说的“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晦阴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海中无雨,凡有雨则近山矣。……”便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之后,类似的文献层出不穷,这表明在航海活动中,指南针普及得相当快。这一发明后来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的航海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到宣和四年(1122年),徽宗遣使出使高丽时,船在航行中,夜间则“维视思斗前迈,若晦暝则用指南浮针,已接南北”。从而可知,此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了。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照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通过磁石摩擦缝衣针的方法,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方法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场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这种方法比地磁法更为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多次出现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沈括的《梦溪笔谈》介绍了四种磁针的装置方法,曾公亮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中就有关于水浮指南鱼的记载:若遇天景曀霾,夜色螟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所向。

指南针

1126年

中国人发明铁锏 铁锏亦作“简”,古兵器,鞭类。铁锏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锏为铜或铁制,长1.33米。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锏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二种。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锏身为正方四棱形,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20厘米左右有节。锏粗约7厘米,其后粗,越向其端越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铜护手,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铁锏在宋代使用较多,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类似竹筒,因得其名,步兵、骑兵都可使用。近年来在福建发掘出土了李纲监制的铁锏,长90厘米,锏身错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等字,是现存年代最早的铁锏实物。《宋史·任福传》记载,在康定二年(1041年),宋军与西夏军战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至西吉两县间)时,任福曾“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除单锏之外,还有双锏,在金军当中,锏多双锏而用。《金史·乌廷查刺传》称“查刺左右手持两大铁简,简重数十斤,人号为‘铁简万户’”。锏属于短兵器,利于步兵作战。锏的分量重,同鞭以及西方中世纪的战锤一样,属于破甲武器,在使用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出现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的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铁 锏

北宋军队使用火球 火球指内部填有火药或其他易燃物的投射武器。火球出现于宋代初年(1000年前后),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进攻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双方曾大量使用。其制作方法:将含硝量低、燃烧性能好的黑火药团和成球状,有时还掺入有毒或发烟物质及预制杀伤元件,用纸或麻包缚数层,然后外敷松脂,以防潮和助燃。火球主要用于攻守城池作战。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一和卷十二中记载有8种,它们是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前6种火球的制法大致相似:首先将火药用铁片一类的杀伤物或致毒物拌和,其次用多层纸裹上封好,糊成球形硬壳,最后涂敷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性保护层,待其干涸后使用。作战时,先将火球放置于抛石机中,再用烧红的烙锥将球壳烙透点着,然后将其抛至敌军阵地上,借助球体内部的火药发火。蒺藜火球是通过球壳碎裂后,将铁蒺藜布撒地上,以阻滞敌军人马的行动。烟球是通过球体内物质燃烧后产生烟雾,以遮障或迷惑敌军。毒药烟球是通过球体所喷散的毒气,使敌军人马中毒。霹雳火球则是通过球体内物质燃烧后产生的烟焰熏灼敌军,大多使用于城池防守战斗中。当敌军挖掘地道攻城时,守城者便在城内相应的地方,同样向下挖掘洞穴,对准地道,然后用火锥把霹雳火球的球壳烙开,掷向地道内烧裂,使其产生霹雳声响,并用竹扇扇动其烟焰,熏灼敌人。火球在使用时有一个特点,即它要借助抛石机、弓、弩、弹射装置等冷兵器的机械力,把战斗部即火球火药包,抛射或运载至敌方烧裂,达到烧杀、障碍、毒杀、熏灼等作战目的。北宋初的兵器研制者,已经巧妙地把轻重型射远冷兵器的射远作用同火器的燃烧作用结合在一起,创制出一种既能增强射远冷兵器的杀伤、焚毁威力,又能增加火器作战距离的新式兵器,运用在水陆各种样式的作战中,这也是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特点。火器的使用,标志着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迈出了把火药用于军事的第一步,使传统的作战方式逐渐发生新的变化,为古代兵器划时代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铁火球

约1127年

《守城录》问世 《守城录》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刊行的一部城邑防御专著,系陈规和汤璹所著。陈规,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生。汤璹,字君宝,浏阳(今属湖南)人。《守城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4卷:第一部分为卷一,系陈规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守顺昌时所撰写的《靖康朝野金言后序》;第二部分为卷二,系陈规在守德安时所撰写的《守城机要》;第三部分为卷三和卷四,系汤璹任德安府教授时所撰写的《建炎德安守御录》上、下卷。这三部分内容原本各自独成一体,在宋宁宗(1194—1224年)后才合编为一书。《守城录》系城防专著,其主要内容大多集中在城池建筑、守城器械的制造与使用、守城战法等方面。《守城录》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所记载“以火炮药造下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的历史事实,向世人证明中国是管形火器的发源地,而管形火器的鼻祖是陈规。

《守城录》书影

1129年

南宋设立御前军器所 御前军器所是南宋政府设立的武器管理与制造机构。宋室南渡后,将军器监及其下属的51个作坊南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下令对军器监及其相关部分进行调整,将军器监隶归工部,由工部的虞部管辖,同时将东西作坊和都作院并入在北宋后期已设立的御前军器所。后又下令将御前军器所隶属工部,分掌工部兵器制造相关事宜。至此,御前军器所既是管理机构,又辖有规模巨大的兵器制造之事,平时有固定工匠2 000余人,杂役兵500余人,最多时全所有5 000余人。他们主要来自浙江、福建等省份,每年制造各种军器300多万件。

1132年

陈规发明了长竹竿火枪 陈规是宋代力主抗金的地方官员和创制管形火器的军事技术家。他担任德安知府后,全力加强城防,准备抗金。然而在此期间,却有一股被金军战败转而为匪的宋军屡犯德安。宋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初四日,乱军首领李横造成大型攻城掩体天桥,用其攻城。坚守德安的陈规,在此期间,又用“火炮药造下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并筹措了干竹、柴草及300头火牛,准备焚烧乱军的天桥。守城战激烈进行时,陈规趁天桥倾陷之机,一面指挥士兵推柴草至天桥下焚烧,一面又组织一支长竹竿火枪队“六十人,持火枪自西门出,焚天桥,以火牛助之,须臾皆尽,横拔砦去”,取得了守城战的胜利。虽然长竹竿火枪的形制构造如何,史书未做介绍,但是依据对守城战的记载可知,长竹竿枪的枪身较长大,需三人使用一支,一人点放,一人持枪,一人辅助。枪内装填的火炮药,已距北宋初所用的火炮药150多年,其性能当有较大的改进,较之《武经总要》所记载的火药燃速快、火力大,所以能在其他火攻方式配合下,将大型天桥烧毁。陈规发明的用大竹筒装填火药、临阵交锋时喷射火焰的火枪,应用于攻、守城作战之中,首开世界上制造管形射击火器之先河。

突火枪

1134年

北宋工匠发明了步人甲 步人甲是宋军步兵用铠甲。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依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质量达29千克,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质量会进一步增加。《武经总要·器图》记载,步人甲“有甲身,上缀披搏,下属吊腿,首则兜鍪,顿项”。书中以布人甲为例,显示出全甲的各个部分。甲身由十二列小长方形甲叶并列组成,上面的部分可以保护胸和背,通过带子从肩上将前后相连,腰部用带子从后向前束扎,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此外,甲身上缀披搏,左右两片披搏,在颈背后连成一体,通过带子纽结在颈下。兜鍪的形状如同覆盖着的钵,后面垂缀着较长的顿项,项部插着三朵漂亮的缨。河南巩县宋陵前的石雕披甲武士像所穿着的兜鍪和铠甲,同《武经总要》所绘图形相符,说明当时的铠甲是按统一式样制作的。宋代历史上,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人,率领以步人甲为主要防具的重装步兵,以密集阵型屡屡击败金朝骑兵。虽然步人甲的防御能力卓越,但是质量太重,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50千克,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柘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步人甲

1156年

张仲彦发明了战船滑道下水法 张仲彦是固原张易堡人。史书《金史·张仲彦传》如此记载:“正隆时,金于汴京营造新宫,仲彦采运关中材木……开六盘山水洛之路,遂通汴梁。”金正隆年间(1156—1161年),张仲彦主管船只制造相关事宜,并在黄河上架浮桥。当巨舰造成后,有人便要征发邻近都民拖舰下水。而张仲彦觉得此法过于笨拙,发明了战船滑道下水法。史书有云:“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1189年

铁李发明铁火炮的雏形——火药罐 火药罐创制于南宋时期。淳熙十六年(1189年),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北郑村,捕狐猎人铁李为了能捕捉更多的狐狸,便在一个口小腹大的陶罐内装填许多火药,将火捻通出罐外,尔后将火药罐埋于群狐出没之处,等到狐狸接近埋罐处时,便点火爆罐,发出巨大声响,狐狸受惊后四处乱逃,结果纷纷投入铁李预设的罗网之中,铁李持斧前往,将它们全部砍杀。金人受此启发后,对铁李的火药罐进行了改进,从而创制了用铁火罐装填火药的铁火炮。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军携铁火炮进攻蕲州。金军在城外摆出抛石车阵,向城内抛射铁火炮。若击中城墙,墙上守军大半被炸死,“头目面霹碎,不晃一半”;若击中城楼,城楼亦被撞毁;打中居民住户,则造成居民伤亡。经过25天的围攻,金军占领了蕲州。

火药罐

约1200年

欧洲人创制战锤 战锤(war hammer,又称钉头锤)是中世纪中期常用的一种近身破甲武器,外观上近似于现代羊角锤。在形制上,战锤分步兵战锤与骑兵战锤两种:步兵战锤属于长柄武器,锤柄较长且多为木质,约为2.13米;骑兵战锤较短,略短于骑士剑,长度在68.5厘米左右,锤柄多为木质,部分为金属锤柄,往往由全身披覆板甲的骑士使用,因而锤柄处一般不设置护手。战锤由锤头与锤柄构成,锤头一侧为锤面、另一侧为长钉,部分战锤的锤面、顶部及两侧也有略微凸起的尖刺。锤面尖刺能够避免锤面从敌方铠甲表面划过,可嵌入敌方铠甲中以提高锤击时的压强。步兵战锤的顶部尖刺较为明显,近似于长矛,可以用来刺击敌方马匹。锤头另一侧的长钉略微向下弯曲,长度在10.16~12.7厘米之间,能够在使用者砸击敌人时穿透敌方铠甲,起到破甲效果。到了中世纪中期,板甲的大规模使用使刀剑的劈砍难以对全身覆甲的骑士造成损伤,若想对敌人造成伤害就必须解决其盔甲的防护,而钝击却可以在不破坏铠甲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将武器带来的动能施加于敌方,造成对手骨骼甚至内脏的损伤。

战 锤

欧洲人创制费舍尔砍刀(Falchion) 费舍尔砍刀是13世纪后在欧洲地区广泛使用的单手武器形制。费舍尔砍刀从外形上看同现代的砍刀十分类似,长度同骑士剑类似,宽叶单刃,护手两端较短且向上弯曲,刀柄一般为木质,一部分费舍尔砍刀有着骑士剑“十字护手”的设计,但大多数并不明显。与带有贵族标签的骑士剑不同,由于费舍尔砍刀的制作要求低于骑士剑,大多数费舍尔砍刀造价低廉,因此成了大多数普通士兵以及农民阶层的主要武器。但优质的费舍尔砍刀破甲效果优于骑士剑且操作简便,因此也被贵族阶级所接纳,在描绘1314年班纳克战役的绘画中便能看到费舍尔砍刀与骑士剑被骑士们交织使用的情形。

费舍尔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