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

1952年

美国开发导弹防御信息系统 导弹防御信息系统用于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防御,是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期间,德国的V-2弹道导弹对英国、荷兰等国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战后,美国与苏联分别于1952年和1948年开始反导技术的研发工作,并分别于1952年与1953年决定开发导弹防御系统,导弹防御信息系统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导弹防御信息系统主要由预警探测系统、情报侦察系统、识别制导系统、指挥控制系统、电子对抗系统、通信传输系统六部分组成。在类别上,它包括国家导弹防御信息系统、战区导弹防御信息系统、重要地区导弹防御信息系统和重要防御工事导弹防御信息系统等。在使用机理上,情报侦察系统侦察敌方导弹的动态、特性和部署情况等,作为己方导弹防御信息系统的配置和作战方式的依据;预警探测系统在有战争的情况下,将来袭导弹主动段的粗略数据等早期预警信息发送给指挥控制系统、低轨道预警卫星和相控阵预警雷达,低轨道预警卫星和相控阵预警雷达再将来袭导弹的测量和识别信息发送给指挥控制系统和拦截武器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对这些测量和识别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威胁估计和任务分配,并向武器系统分配目标和指示目标;识别制导雷达截获、跟踪并进一步识别目标,指控站进行射击计算,控制拦截武器发射,进行指令制导和末端制导,直至拦截目标,由识别及制导雷达或低轨道预警卫星向指挥控制系统提供拦截结果观测数据,指挥控制系统自动评估和上报拦截效果。导弹防御信息系统的整体特性包括指挥控制兵力的范围、指挥控制的自动化程度和决策的正确性、来袭导弹正确预警率、来袭导弹报告的虚警率、导弹防御信息系统的鲁棒性和生存能力等。

美国研制第一颗氢弹 氢弹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氚、氘等轻原子核的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亦称聚变弹。聚变反应是带电的原子核发生的聚合反应。参加反应的原子核必须具有很高的动能,才能克服静电斥力而彼此靠近、聚合。把聚变装料加热到几千万摄氏度的高温,就能发生聚变反应。1949年,鉴于苏联人如此之快便掌握了原子弹武器技术,为使美国“免遭任何潜在敌人的攻击”,美国总统杜鲁门决心下令有关机构全力以赴加紧研制热核武器——氢弹。原子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带领专家们展开氢弹的攻关。在关键时刻,数学家斯坦尼斯拉夫·乌莱姆发明了重复引爆原理:靠前后两次引爆原子弹产生的高温和高压,内外挤压位于弹体中的低温液态重氢,使之发生聚变,释放巨大能量。1952年11月美国造出了由乌莱姆设计的第一颗试验氢弹——“迈克”,在南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引爆成功。

1954年

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核潜艇(USS Nautilus SSN-571)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驱动的潜艇,1952年6月开工建造,1954年在格罗顿的电船分公司下水,宣告核动力潜艇的诞生。“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命名是为了纪念1801年美国人R.富尔顿建造的“鹦鹉螺”号潜艇,它是一艘风帆动力式潜艇,通过水下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鹦鹉螺”号核潜艇总重2 800吨,比旧式潜艇大得多。这艘世界上第一艘实体核潜艇的主尺度为98.5米×8.5米×6.7米,水面轻载排水量为3 215吨,水面正常排水量为3 582吨,水下排水量为4 091吨。配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8枚鱼雷。下潜深度为200米,潜航时最高航速达20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千米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鹦鹉螺”号开启了核动力潜艇的新时代。

“鹦鹉螺”号核潜艇

1955年

U-2高空高速侦察机

洛克希德公司研制U-2高空高速侦察机 U-2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开发的单发动机涡喷式高空侦察机,绰号“黑寡妇”,属于高空间谍侦察机。U-2高空高速侦察机具有航程远、巡航高度大、载重多、能够携带大量侦察设备深入对方广阔的领空进行侦察的特点。U-2高空高速侦察机全长19.13米,全高4.88米,全宽31.39米。U-2侦察机采用正常气动布局,机翼为大展弦比中单翼,采用了全金属悬臂中单翼,使用洛克希德专门翼型。细长的机翼在降落时会低垂而碰撞地面,为此翼尖装有滑橇。四块后缘襟翼占展长70%,翼下短舱与机身间两块,短舱与副翼间两块。机体为了减轻质量,机身全金属薄蒙皮结构,机身十分细长,也导致了U-2侦察机在防御上具有明显缺点。主发动机驱动一台交直流发电机供电,应急时可用液压驱动的交流发电机,其动力装置为一台J57或J75-P-B发动机,强大的动力保证其飞行在高度20 000米以上的平流层。U-2侦察机使用高精度的航空侦察照相机进行侦察,它使用的B型照相机解像能力在l毫米左右,当时属于超高性能透镜。B型照相机放在狭小的相机舱内,包括胶片仅重230千克,非常轻便。照相机的大小为457毫米×457毫米,可以同时用两个胶片以立体摄影方式工作。机上还有液氧系统,可拆卸的机头,驾驶舱后Q号、E号舱内及机翼下的设备舱内装有通信、导航、仪表、着陆等系统。

1956年

B-58“盗贼”超音速轰炸机

康维尔公司研制第一架超音速轰炸机B-58 B-58“盗贼”(B-58“Hustler”)是美国康维尔公司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一种超音速轰炸机。1952年11月美空军选中康维尔公司的方案,1956年11月11日B-58超音速轰炸机进行了首次试飞,并随后共进行了150个架次的飞行(总飞行时间为257小时30分钟)。B-58轰炸机的机身为半硬壳式结构,采用标准舱段,第1~5舱为机组舱室,第6~19舱为燃油舱,在燃油舱中有专门的两个舱(8和9)为导航系统,第19舱以后为减速伞和电子设备舱。B-58轰炸机的气动布局十分简单明了,个型光滑简洁,机身下带着一个大得异乎寻常的吊舱,这是B-58独有的“燃油-核弹组合吊舱”。投入使用的型号有MB-1C和TCP两种,MB-1C由于可靠性差很快被淘汰。TCP由上面的小舱和下面的大舱两部分组成,小舱内装载核弹,大舱为副油箱,大舱的上部凹陷,小舱则装在凹陷内。攻击中若副油箱内燃油用完,便将副油箱丢弃,并对目标进行2马赫速度的突防,投核弹。该机确实成为美国空军战略司令部60年代最主要的空中打击力量,有着以前任何轰炸机不曾拥有的性能和复杂的航空电子设备,代表了当时航空工业的最高水准。

1957年

苏联研制弹道导弹

苏联研制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是指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下按预定程序飞行,火箭发动机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作为冷战时代开启的重要技术标志,弹道导弹的出现是核威慑力量的重要体现。1957年8月苏联首次试射成功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美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于1959年开始装备。弹道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被动段弹道是导弹从火箭发动机关机点到弹头爆炸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倾角作惯性飞行的轨迹。为了提高多弹头的命中精度,美国和苏联等核国家又先后发展了集束式多弹头、分导式多弹头和机动式多弹头。从目前导弹的技术发展和战术使用来看,未来弹道导弹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少弹种,向一弹多用方向发展;二是进一步增大射程;三是强化突防技术和突防装置的研究;四是提高生存力,延长服役期限。弹道导弹成为一种重要的核武器投射系统,主要用于攻击几千千米外敌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阵地和储存库、交通枢纽等战略目标。

1958年

美国海军开始研制极低频对潜通信系统 低频对潜通信系统是美国海军的一种低数据率、单向、高可靠的通信系统。其研制背景是为了满足潜航在80~100米以下潜艇指挥控制通信的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军开始实施“桑格文”(Sanguine)计划,设想天线占地13 750平方千米,投资10亿美元以上,建立一个能经受核打击、完全深埋,采用全方向辐射、可达全球海域、向弹道导弹核潜艇发送紧急行动电文的对潜通信系统。该计划几经变迁,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所有的核潜艇逐步安装上超/极低频接收机。它由通播控制、报文输入、发射和接收设备四部分组成。该系统的优势在于极低频信号的波长很长(波长数千千米),能以很小的衰减在大地与电离层之间形成的波导中稳定地传播,因此,它穿透海水的深度足以达到潜艇潜航的安全深度。该系统能向7 400千米外的潜艇发送信息,处于作战深度的潜艇不用减速上浮便可接收到有关信息。该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强,受自然或核爆炸干扰小。任何干扰机,如果试图干扰超/极低频通信,就必须有比超/极低频通信号更强大的功率输出,也就需要更大的超/极低频天线系统,这样的干扰天线系统的成本是令人生畏的。

1959年

美国开始研制野战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 美国于1959年研制出“法达克”野战炮兵自动化数字计算机,1964年装备美国陆军,主要用于计算射击诸元和拟定火力计划。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目前美军使用“阿法兹”野战炮兵自动化射击指挥系统,该系统由“阿特克斯”系统通用硬件和模块式应用软件组成。这一指挥系统配置了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不仅涵盖野战炮兵射击指挥、任务保障、机动控制以及火力支援等27项具体功能,还具有开放特性,同样能够适用于美军正在进行预研的新式火炮。由于采用分布式结构,“阿法兹”系统具有优良的图像显示与扩展潜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系统的生存能力。该系统依托高性能计算机,能在收到信息后的5秒钟内完成数据处理,因而具备了计算速度快、信息容量大、效能高等信息作战优势,可实现从单个火炮到炮兵最高指挥机构之间的作战指挥与信息传输控制。目前,“阿法兹”系统已经装备到美军连、营级基层作战单位,为其完成技术射击指挥任务;“阿法兹”同样也应用于炮兵营以上单位的战术射击指挥,具体遂行目标选择、目标锁定、弹药选择以及射击计划制定等任务。

1960年

美军在越战中使用雷达告警系统 机载雷达告警系统(RWS)已列为现代化战斗机不可缺少的设备之一,雷达告警接收机大量安装在军用飞机、军舰、潜艇和地面战车等兵器上,装载它的兵器在专业术语中也称为“武器平台”或“平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军在越南战场上使用了最初的雷达告警系统,告警接收机的主要功能是发现敌方力量对兵器的威胁,它可截获、识别、定位敌方具有威胁的电子发射源,用代码显示和音响描述威胁类型,排列威胁等级,描绘敌武器系统的工作状态(搜索、跟踪或发射),以及提供威胁的位置或相对方位,并在威胁时刻向驾驶或操作人员发出警报,提供关于威胁的主要信息。飞行员可根据这些信息采取回避行动,或启动对抗设备,或发动攻击信号或避开危险地带,避免造成严重后果。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飞机装备了ALR—45和ALR—67机载雷达告警系统,空军装备了ALR—46和ALR—69机载雷达告警系统。80年代初,相继使用ALR—62、ALR—56、APR—39机载雷达告警系统,它们分别安装在陆军飞机和直升机上。目前,几乎各型预警机,不论大小,都已装备雷达告警系统,因此RWS系统已成为预警机用于自卫的最基本的电子战系统设备。

美军开始研制激光告警系统 激光告警系统就是迅速探测激光威胁的存在,确定威胁源的方位、种类及工作特性,进行声光报警,并通知相配合的武器系统进行对抗的一种基本光电武器,是光电火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光告警系统主要由探测器和显示器两部分组成。激光告警系统主要探测敌方激光照射指示信号和激光雷达脉冲信号,前者是为激光制导导弹照射目标的,后者是以激光替代微波的跟踪制导雷达。激光告警系统的探测头(通常有八个)安装在机身两侧。探测空域范围为全方位360度、仰角40~60度。根据探测器探测原理的不同,激光告警器可以分为3种类型:光谱识别型、相干识别型和散射探测型。其中,光谱识别型又可分为非成像型和成像型(如CCD),相干识别型又可分为法布里-珀罗(F-P)型和迈克尔逊型。激光告警系统探测到的信号经处理器分析、识别出威胁性质后,系统立即向任务指挥员/电子战军官发出音响告警,并在他们的显控台上显示威胁的方向和特性。预警机可根据这些信息采取规避或对抗措施。

S-300型中远程地空导弹

俄罗斯(苏联)研制出S-300型中远程地空导弹系统 S-300是苏联/俄罗斯研发的第三代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合称。具有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的S-300型中远程地空导弹系统共有S-300P、S-300V、S-300F三种基本型号,并以这3种基本型为基础衍生、改进出了诸多新型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S-300系列家族。其中,S-300P系列是由金刚石中央设计局研制的,北约称其为SA-10(萨姆-10);S-300V系列是由安泰设计局研制的,北约称其为SA-12(萨姆-12)。目前,S-300P和S-300V系列都已经从反巡航导弹、反战术弹道导弹专用发展到反飞机、反巡航导弹和低层反战术弹道导弹通用;从单一导弹型号配置发展到一种武器系统可配置均采用筒式垂直发射的两种型号的地空导弹。S-300F为S-300P的海军型,1984年服役,是世界上最早的舰载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用于替换原有的舰载防空M-11风暴(高脚杯SA-N-3)系统。

美国研制“国防气象卫星”(DMSP) 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是美军的专用气象卫星,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专用军事气象卫星,隶属于美国国防部,由美国空军空间和导弹系统中心负责发射。卫星由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负责运行。这是美国国防部为适应现代作战要求而建立的一种全球性战略通信卫星系统,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军出于战略侦察的目的,开始执行国防气象卫星计划。1963年,美军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型DMSP卫星。自此以后的近30年中,DMSP卫星经过了多次更新换代,其性能不断提高,卫星所获取的各种资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特点:该系统由四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上有六个超高频转发器,通信容量大;卫星采用了抗核加固措施、扩频设备和通信线路冗余设计,抗毁性和抗干扰能力强;卫星采用了可控多波束天线、全向喇叭天线、蝶形天线和特高频交叉偶极子天线,可通过可控多波束天线灵活调节发射功率和带宽,以满足不同的需要。DMSP所获得的资料主要为军队所用,但也向民间提供。提供的信息有云高及其类型、陆地和水面温度、洋面和空间环境等。国防气象卫星是美军C3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DMSP导航卫星系统组成的航天支援系统,同侦察通信系统一起成为美国三大军用航天系统。

伊尔-76运输机

伊留辛设计局研制伊尔-76运输机 伊尔-76运输机是苏联伊留辛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制造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在北约的代号为“耿直”(Candid)。第一架原型机于1973年3月25日在莫斯科中央机场首次试飞,1974年通过苏联空军航空运输司令部的验收鉴定,1975年试飞结束后投入批量生产并交付苏联空军航空运输部队和民航使用,年产量为10架。伊尔-76运输机的研制目的是取代原有的涡轮螺旋桨运输机,以弥补苏联军事空运能力不足的问题。伊尔-76运输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截面基本呈圆形。机翼前机身两侧各有一扇向前开启的舱门。上翘的后机身底部有两扇蚌壳式舱门,军用型机尾装有炮塔。飞机巡航速度为750~800千米/时,巡航高度为9 000~12 000米,单发升限约15 500米。伊尔-76运输机的机械系统与机载航电设备为常规的系统设备,具有全天候起降能力。伊尔-76军用运输机是现代战争中实现攻防兼备不可缺少的基本装备,是实现军事快速反应、远程机动,形成战略整体力量不可替代的运输工具,也是发展特种飞机的理想平台。伊尔-76运输机作为苏联20世纪70年代装备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至今除俄罗斯空军使用的300多架和民航使用的180多架外,还向阿尔及利亚、伊朗、英国、叙利亚、印度、捷克和斯洛伐克、波兰、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古巴和中国等国家出口,在世界军用运输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美军研制微光夜视瞄准镜 微光夜视瞄准镜的工作原理,即是利用增强技术将微弱的夜天光增强到肉眼能够进行观察的倍数。概而言之,微光夜视瞄准镜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的三级级联式微光夜视瞄准镜(由3个光电管串联组成);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的微通道板式微光夜视瞄准镜,采用单个内装式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目前的第三代Ⅲ-V族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像增强器微光夜视瞄准镜,较之第二代产品而言,其放大率和灵敏度更佳,增强器体积更小,已经被美军应用于正在研发的理想班组武器系统之中。

微光夜视瞄准镜

俄罗斯研制2S19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 自行加榴炮是兼具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弹道特性的火炮。俄罗斯军队装备的2S19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是一款履带式自行火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机动能力强、毁伤威力大以及战场生存能力强等特点,主要装备俄军的集团军炮兵旅或专属炮兵师。2S19式加榴炮身管长为9米,达到口径的59.2倍。在攻击性能方面,2S19式加榴炮配有普通榴弹、反坦克子母弹、火箭增程弹、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以及底部排气增程弹等多种弹药。其中,射程最远的火箭增程弹射程可达30千米;射程26千米的反坦克子母弹内装有42个重350克的子弹,可击穿100毫米厚的装甲。在机动性能方面,这款加榴炮的动力舱设在炮车的后部,采用V84A式四冲程12缸多燃料水冷式柴油机作为主发动机,最大功率能够达到617千瓦。此外,为了能在主发动机故障或作战条件下提供快速动力,同时减少火炮的红外辐射,该款火炮还配置了一台功率为16千瓦的燃气轮机作为辅助发动机。它采用了带有可调式减震器的扭杆式悬挂装置,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火炮的减震效率,使其能够在不进行阵地准备的情况下遂行攻击任务,进而大幅度提高火炮的快速反应与作战能力。在信息能力方面,它采取了独特的自动装弹装置,在作战过程中,加榴炮的装弹控制系统可以快速选取或调整弹丸的类型和数量,火炮装备的活动式弹盘可以确保其在任何角度和方向下实施高速射击,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装弹机与射击指挥系统可支持火炮以高精度、高射速向不同类型的军事目标进行火力打击。为了夜间作战的需要,该款加榴炮还配置有红外观察装置和红外探照灯。

空中卫士/麻雀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

瑞士研制空中卫士/麻雀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 空中卫士/麻雀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由一套“空中卫士”火控系统、一部四联装“麻雀”防空导弹发射架以及两门“厄利空”35毫米高炮组成,通过火控系统将小口径高射火炮与近程防空导弹相互结合实现协同指挥、控制与打击,从而兼具小口径高射炮所具有的近距离密集火力攻击突击目标的能力与防空导弹所具有的远程高速攻击目标的能力,进而大幅度提高防空作战效能。空中卫士/麻雀弹炮结合防空系统自1980年投产以来,已出售至多个国家,并引发各国对弹炮结合防空系统的研制热潮,涌现出俄罗斯的“通古斯卡”、美国的“布莱泽”、美法联合开发的“火焰”、以色列的“麦克白特”以及中国的90式等多款一体式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

美军开始研制AGT-1500型燃气轮机动力装置 美国陆军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相应的燃气轮机发展计划,其目的是为坦克和重型装甲车辆提供充足的动力。在此计划的牵引下,美国陆军选定了阿夫柯·莱卡明(现在的达信-莱卡明)公司的研制方案,以直升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为基础改进制造燃气轮机动力装置,将其定名为AGT-1500。1979年底,莱卡明公司向克莱斯勒公司交付了第一台生产型AGT-1500燃气轮机。较之传统的柴油机,AGT-1500具有结构简单、冷起动性能好、扭矩特性好、负荷反应快、多种燃料适应性能好、排烟少、振动小、噪声低以及维修简便等优点,然而,燃气轮机的温度高、转速快,使得燃烧室和动力涡轮等要采用耐高温材料和极高的精细加工,这也导致燃气轮机的价格要比柴油机高得多。同时,AGT-1500所排出的废气温度过高,导致其耗油率过大。虽然存在上述缺陷,燃气轮机仍然引领着“豪华型”坦克动力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