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世纪

约10世纪

海鹘战船

中国工匠发明了海鹘战船 海鹘战船是唐朝创建的一种性能优良的中国古代战船。船形头低尾高,前大后小,体型不大,是仿照海鹘的外形而设计建造的,如鹘之影,船名因此而得。其特点是“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因而许多专家学者称它为全天候战船,是水师中著名战斗舰之一。两舷侧外安置浮板4~8具,形如海鹘翅膀(今称披水,或称撬头),起稳定作用,在使船能平稳航行于惊涛骇浪之中,并有排水以增加速度之功,同时可消减横向风对船体的推力,使战船尽量避免横向漂流,保持船体稳定航行,即使遇到狂风怒涛,也没有倾覆的危险。海鹘船是可以在恶劣天气作战的攻击舰。船舱左右都以生牛皮围覆成城墙状,以防止巨浪打碎木制的船体,并可防火攻。牛皮墙上亦加搭半人高的女墙,墙上有弩窗舰孔以便攻击。甲板上遍插各类牙旗,并置战鼓,以壮声势。

约960年

北宋政府设立了造船务 造船务是北宋在开封设立的最大战船建造场,不但可以造船,还可练习水战。从赵匡胤于建隆二年(961年)正月亲临“造船务习水战”可知,它至迟不晚于建隆元年就已建成。乾德元年(963年),又“凿大池与汴梁之南,引蔡水以注之,造楼船百艘,选精兵号‘水虎捷’ 习战水中”。楼船是大型战船,一个造船务既能造百艘楼船,又有水军常在其中习战,可见其规模之大,设备之齐全。

975年

北宋政府建立兵器研发机构南北作坊和弓弩院 南北作坊和弓弩院是北宋设立的兵器研发机构。自开宝八年(975年)起,北宋建立了从东京开封到地方各州的兵器管理及制造系统,这个系统在开封设有南北作坊和弓弩院,在各州设有作、院。开封的弓弩院有兵匠1 024人,弓弩造箭院有工匠1 071人。他们的分工很细密,生产有定额,在通常情况下,每7人9日造弓8张,8人6日造刀5副,3人2日造箭150支,还根据工匠人数规定总的生产定额:南北作坊每年要造各种铠甲、马具装、剑、枪、刀、床子弩等3.1万件,弓弩院每年要造各种弓、弩、箭、弦等1 650多万件。

1000年

中国人发明了盘铁槊 盘铁槊为古代兵器。槊即长杆矛,同“矟”。类似于红缨枪、斧头的攻击武器。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2米。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铁槊与枪盾类的还有矛、槊,但使用不多。《宋史·兵十一》还记载了骑兵使用的两种刺杀兵器:其一是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四月,神骑副兵马使焦幅创制的盘铁槊,重7.5千克“马上往复如飞”;其二是相国寺一个还俗和尚法山创制的铁轮拨,重16.5千克,首尾有刃。

欧洲人创制骑士剑 骑士剑是对中世纪中期由维京剑演化而来的单手剑样式的统称,也被称作“武装剑”(arming sword)。在形制上,骑士剑同维京剑相比剑锋更加尖锐,突出了击刺能力,剑身朝着锥体形方向发展。骑士剑的另一特征是十字护手(crossguard)的加入,延展而出的“护手翼”能够对持剑者的手部提供更多保护(一说是为了体现持剑者的天主教信仰),剑的重心同维京剑相比更加靠近握把,进而使持剑者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便于单手使用。骑士剑的其他特征基本承袭了维京剑,宽叶双刃,长度为71.12~88.9厘米。骑士剑加固剑身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打制凹槽一种,有的骑士剑(如亨利五世剑)已经开始使用上凸的“剑脊”来代替剑身凹槽,剑身横截面呈菱形。骑士剑主要用于单手持握,早期一般配合盾牌使用,也可用于骑兵作战。11世纪后,欧洲冶金技术大幅发展,土法吹炼炉得到了改进,铁匠们开始使用高炉炼钢,水力被用来驱动风箱,同时也出现了靠水力驱动的铁锤。在原料上,金属贸易在中世纪中叶也遍及欧洲各地,优质金属不再成为垄断资源,这些变化使剑取代了战斧成为欧洲最受青睐的武器之一,骑士剑也不再像维京剑那样充满了神秘气息而是成为中世纪骑士用剑的基本形制,并在中世纪后期逐渐衍生出双手长剑、手半剑等多种形制。

骑士剑

英国长弓

英国人使用英国长弓 英国长弓是中世纪在英格兰与威尔士地区使用的一种威力极大的弓箭,是百年战争时期(1337—1453年)英国军队的主要武器。长弓长约1.8米,箭长约0.9米,射程是同时期十字弓的2倍,最远可达365.76米,有效射程可达228.6米,命中率与发射速率也远超十字弓,每分钟可发射10~12箭,一名娴熟的长弓手能够使两支箭同时在空中飞行,这使长弓在实战中能够实现“弹幕”的效果。长弓在拉弓时的拉力为40.8千克左右,箭矢的穿透力极强,在有效射程内能够贯穿板甲、锁子甲、皮革等防护物,这种巨大的威力对中世纪重装骑士的地位构成了极大挑战。自1066年诺曼征服以来,英国十分重视弓箭的练习,自由农民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射箭训练,而英国军队又主要从各郡县的自由农民中征募而来,这为英军在百年战争初期拥有充足的长弓手创造了前提。英国长弓由榆木、榛木和罗勒木制成,后期则主要使用紫杉木,弓身为一根完整的木材,长宽比十分接近,这一点同弓身宽且扁的早期单体弓有很大不同,中部手握处宽约3.8厘米,两端用角料镶包。由于长弓依托木材本身的张力为箭矢提供动力,在制作弓身时也需要依托木材本身的纤维走向,制作者不得破坏木材本身的纤维结构。英国长弓的确切起源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英国长弓同北欧人于10世纪前就开始使用的长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丹麦的尼达姆沼泽中就发掘出了4世纪左右的紫衫长弓(nydam bow),其形制同后期的英国长弓近似。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英国长弓起源于威尔士,学者们推测,威尔士地区的长弓是随着北欧海盗的侵略引入此地的。1055年,威尔士地区的居民就使用长弓抗击了拉尔夫伯爵(Ralph de Mantes,1026—1057)的骑兵探险队,而长弓成为英国军队的中坚力量则是从13世纪爱德华一世(Edward Ⅰ,1272—1307)对威尔士的征服开始的,爱德华一世在征服了威尔士地区后正式将威尔士的长弓手征召进自己的军队中。到了爱德华三世(Edward Ⅲ,1312—1377)时期,英国已围绕长弓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百年战争时期,英格兰军队的基本战术紧紧围绕发挥长弓手的威力展开,具体为:长弓兵呈V字形占领高地、河川、村落等有利地形并设置堑壕、木栅等障碍物,并将箭矢从箭囊中取出插在地上,骑士下马作为重步兵列于阵前,少量上马骑士作为机动部队,在交战时,由于长弓手受到了良好的保护,敌军往往会主动向下马骑士冲锋,此时两侧的长弓手一齐放箭以打击敌军。同时,英军往往选择长弓兵背向阳光时开战,这种交战时机的选择为最大限度发挥长弓威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1346年的克雷西会战中,英军依靠长弓的优势击败了数量3倍于己的法军,英国长弓手不仅在热那亚十字弩手面前表现出了压倒性优势,更击溃了法国骑士的多次冲锋。1356年,黑太子爱德华(Edward the Black Prince,1330—1376)在普瓦捷会战中更是凭借长弓的威力大败法军并俘虏了法国国王约翰二世(John Ⅱ,1319—1364)。在百年战争后期,法军对火炮的应用大大压制了长弓兵在战场上的作用,同时由于长弓兵的训练周期过长,英国在战争后期也难以为前线提供足够的兵员,长弓在英国军队中的地位也逐步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