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序言
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学生是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意见》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布局,以大力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为突破口,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综合实践教育、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件一出,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采取有力措施,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大作用。
研学旅行,以课程为核心,研学旅行导师是关键。研学旅行不是单纯的“旅游”+“教育”形式结合体,其形式是旅行,本质是教育。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承载着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任,承载着中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只有树立研学旅行课程在研学旅行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彰显其教育本质,更好地发挥综合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推进研学旅行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研学旅行导师是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者,是整个研学旅行活动是否能有效实施、研学旅行实践育人的根本任务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研学基地的打造、研学线路的设计、研学课程的开发、研学活动的组织、研学效果的评价、研学保障的落实,这些推进研学旅行内涵建设的抓手,离开了研学旅行导师,都无从谈起。
研学课程,知行合一。无论是研学旅行活动本身,还是研学旅行相关教材编写,都离不开“实践”二字,要做到知行合一。2016年至今,研学旅行已快速发展五年有余,2019年教育部也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列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其在研学旅行人才培养、人员培训、课题研究方面的良好基础,成为全国32所首批设置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院校之一。以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梅继开院长为首的研学旅行教材编委会,抓住研学旅行活动的核心和关键,着手《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管理》《研学旅行导师实务》两本教材的编写。编委会成员包含了高职院校骨干教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人员、全国三大示范研学行营地骨干教师、全国知名研学旅行企业人员、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人员,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一线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反复切磋审议,精心打磨修改,凝聚成这两部弥补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管理领域空白的教材。纵览两本教材,结构系统立体,内容知行合一,层次循序渐进,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我据此结合马克思实践哲学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出“生活·实践教育”的理念:倡导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世界即课堂、实践即教学、创新即未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新力,让教育通过生活与实践创造美好人生。近年来,我也在中小学组织实施“生活·实践教育”,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对于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研学旅行领域的探索,我深表赞同和支持,乐意为此书作序。
周洪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