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剖析

任务剖析

一、了解教育评价的功能

美国学者格朗兰德认为,“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标准与信息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由此可见,评价就是在记述量(或者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价值判断。评价是可以明确被评价对象的优点和缺点,借以提供改进的方向与积极反馈的复杂工作。在教育活动中,评价发挥着“指挥棒”和“杠杆”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功能。

(1)导向功能。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评价可以引导评价对象趋向于理想的目标。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对评价对象的发展起着“定标导航”的作用。

(2)鉴定功能。评价的鉴定功能是指通过评价活动认定评价对象是否合格。它使评价者能确切掌握评价对象的水平,便于确定和筛选;也可以使评价对象根据评价结论找到自身努力的方向。

(3)改进功能。评价的改进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促使评价对象不断完善与优化。

(4)反馈功能。评价的反馈功能是指评价者将有目的地系统采集有关评价对象的信息及其意义,传递给评价对象,然后收集评价对象的返回信息,以此来实现评价信息的循环,借此不断修正评价对象或评价者的行为。

(5)展示、激励功能。评价的展示功能是指通过评价活动搜集的信息,为评价对象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自己和他人了解被评者的成绩和努力。

在教育领域,评价既可以判断学习者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评价亦可以辨别课程的优劣和好坏。对课程的评价,是评价在课程领域的应用。一个系统的课程评价,可以包括判断课程方案的好坏,课程实施是否合理,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课程保障措施是否到位等。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需要对当前的课程及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价值判断,改进课程的各个环节,整体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促进课程的成熟和发展。

二、理解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意义

研学旅行自2016年启动以来,就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学生希望通过研学旅行增长见闻,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行合一;家长希望通过研学旅行,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希望通过研学旅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打造学校的特色;旅行社和研学旅行基地希望通过研学旅行,能获得经济收益。研学旅行涉及多方的参与,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团体或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需求,到底是各自为政还是形成合力把研学旅行开展好,需要对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研学旅行虽然是在校外开展的活动,但它有别于一般的旅游,它是一种校外教育活动。为了规范和促进研学旅行的发展,研学旅行课程化是目前的主流趋势。一次研学旅行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课程组成,对研学旅行的评价可以具体和细化为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

三、遵循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原则

研学旅行重在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根据研学旅行的特点,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程性原则

整个研学旅行活动由课程贯穿起来,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是指对研学旅行中涉及的所有课程进行评价,以此对研学旅行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每一门精心设计的研学旅行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为了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实施都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有必要对研学旅行中涉及的每一门课程进行评价。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的校外教育活动,它的学习对象不局限于有限的书本知识,研学旅行途中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的。生活即教育,研学旅行就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体悟和感知教育的真谛。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必须坚持全程性原则[1]

(二)全员性原则

评价要覆盖参与研学旅行的所有学生。学生是研学旅行课程最核心的要素,是研学旅行最重要的目标指向。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是研学旅行课程质量高低最直接的反馈,因此,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评价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要覆盖参与研学旅行的全部参与者。学生、学校、研学基地、旅行社(旅游公司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参与到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规范、高效,研学旅行才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不能让某些主体游离在考核、评价之外,变成扰乱研学旅行市场的危险分子。所以在搭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时要将所有的参与主体纳入评价范围。

(三)实践性原则

评价要注重对学生实践参与度与实践能力的评价。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创造性地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措施。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全面的学习环境,把旅行变成课堂,把社会当成教材。实践性是研学旅行有别于一般的学科课程的最大不同点,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灵魂。研学旅行课程评价要依据研学旅行的特性,突出对学生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四)多元化原则

评价是对参与研学旅行的每一个主体进行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不同主体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相同,如旅行社要负责统筹组织研学旅行,研学基地要负责提供研学旅行课程,学校要负责组织动员学生参与研学旅行,学生要认真学习、积极参与研学旅行等。根据各主体的职责分工的不同,研学旅行评价的内容也不一样,因此,研学旅行评价内容应该具有多元性。为适应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同,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法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评价方法,需要的评价工具各异,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工具也是多元化的。

(五)客观性原则

评价主体要关注研学过程,客观、公正地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评价是通过收集的信息结合评价标准而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准确、客观的信息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研学旅行是学生短期的集体校外教育活动,各评价主体相处的时间不长、了解不深,很容易出现对评价对象进行“走过场”或“一刀切”式的评价。评价主体应熟悉评价标准,基于评价要点对评价对象进行密切关注,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要经得起评价对象的质疑。

(六)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指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一视同仁地对待评价对象。首先,评价体系制定时要考虑公平性,评价指标要适用于所有的评价对象。其次,在评价实施时,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评价对象,基于评价标准,客观地给予评价。最后,评价结果的应用也要考虑公平性,不能因为评价对象的不同而差异化地应用评价结果。

(七)发展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是动态的过程,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研学旅行各参与主体全面、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不仅是甄别和选拔评价对象。评价应以尊重被评对象为前提,评价主体要积极参与研学旅行活动,并注重主体间的沟通。评价主体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全面客观地表述真实情况和改进建议,努力使每一个被评价者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并乐意为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八)可行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才刚刚起步,许多人已经意识到评价对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标准和模板,评价内容标准和评价工作有待优化。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评价实施的可行性,不能设计看似科学但是无法实践的评价。在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起步阶段,可以采取分步走的方法,逐步丰富评价对象和内容,不断优化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