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剖析

任务剖析

该任务涉及的知识点有:活动管理、食宿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活动管理、食宿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四个部分,其中活动管理是核心,食宿管理、交通管理是保障,安全管理是重点。管理团队需各司其职,在各个环节严格管理流程,才能保证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一、掌握研学旅行实施活动管理

课程实施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走马观花,这是目前研学旅行实践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研学旅行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课程实施往往是“旅行”,没有“研学”,而且这种旅行也通常是“旅行团式的”浅层次旅行。因此,配备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团队,采取科学高效的管理办法,按照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严格控制过程,根据“两角色”规范管理,避免研学旅行实施过程“失控”,避免实际操作阶段与前期精心打磨的课程设计脱节。

(一)“三阶段”过程管理

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阶段。

1 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要做好课程方案上报、选择机构、确定路线、实地考察、方案确定、学生教育等很多准备工作。其核心内容是三件事。

第一是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课程目标是做好其他准备工作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这个目标主要是确定大的课程目标,例如有的学校选择齐鲁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并把泰山、曲阜、济南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称之为“一山(泰山)、一水(趵突泉)、一圣人(孔子)”。

第二是组织架构的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室外活动课程,课程组织的有序性、安全性、教育性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标,而实现这些课程目标的关键是要建立起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最根本的是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的建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应该成为研学旅行课程最主要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

第三是研学手册的编制。研学手册是整个研学旅行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本保障。研学手册应该包括研学旅行组织架构、联系网络、课程简介、行程安排、研学课题等方面,研学手册应该力求做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2 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全部是行动,最容易出现问题。目前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是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的统一管理,这种管理可以保障预设性、有序性,但是缺乏灵活性、生成性和个性化。学校可以运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模块化、个性化、微型化的,具有选择性、探究性、合作性的课程。

(1)要注意从实际出发,科学选择研学旅行活动主题。《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研学旅行主题,科学设计研学旅行路线,注重突出研学旅行的趣味性、知识性和专业性,构建研学旅行活动的长效工作机制。”据此,学校应当每学期制定研学旅行计划,确定研学旅行主题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应突出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书本知识与研学内容有机衔接,引导学生积极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克服盲目的感知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况。

(2)要注意充分发挥好研学旅行导师的主导作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校研学旅行活动主要包括知识科普、体验考察、励志拓展、自然观赏、文化康乐等方向,根据不同学段特点和培养目标,不同研学旅行方向可以相互融合,并不断扩展延伸,逐步建立小学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为此,研学旅行导师要引导学生对即将开展的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查找相关资料,确定活动主题,征集活动设计方案,选定最佳活动方案等;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研学旅行导师要组织学生落实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适当修订、补充;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研学旅行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反思,肯定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所取得的成绩,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建议。

(3)要注意巩固、拓宽研学旅行活动的育人效果。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研学旅行导师应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通过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拓宽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学校应重视研学旅行活动的总结反馈工作,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研学旅行导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将研学旅行活动进行总结、梳理、提炼,并通过PPT、视频、调查报告、漫画、图表、诗画等方式进行汇报展示,分享活动的感受、经验,找出问题、不足,并提出下一步整改方案。学校要举办研学旅行的征文、摄影、绘画比赛等后续活动,使研学旅行的历程、活动的价值、意义变得更加丰满,更加悠长,更富有生命和生活的气息。

(4)要注意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的沟通协调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协调、监督、管理作用。学校应力争与所有家长达成共识,与家长签订协议书,争取家长委员会及社会的支持合作,提升家长、学校、社会的整体育人合力,明确学校、家长、社会应承担的权利义务,为研学旅行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强化责任当担,有效防范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及时有效化解社会风险等,使研学旅行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教育性。

3 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评价总结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阶段,也是很多学校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课后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完成研学作业、展示研学成果、认定研学成绩等内容。

第一,完成研学作业。按照研学旅行的设计,学校会在研学旅行的课前阶段布置研学作业,并引导学生在课中阶段体验、探究,学生回到学校后整理和按要求完成作业。

第二,展示研学成果。研学成果的展示通常以小组为单位,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研学成果的展示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评价方式,有利于检验研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学成果的展示还可以实现研学成果的物化和延续,以提升研学的实效性。

第三,认定研学成绩。研学既然被纳入课程,就应该有类似于学科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认定系统,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有效参与研学旅行的重要手段。

(二)“两角色”规范性管理

“两角色”是指研学旅行导师角色和研学旅行学生角色。对导师和学生的规范性操作进行有效管理是保证研学目标高水平完成的重要保障。

1 研学旅行导师的授课规范性

研学旅行导师一般是由承办方的导游担任,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规范。

(1)研学旅行的教学要体现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要突出课程的教育意义。研学旅行导师要对教学资源的属性有深刻理解,着力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教学形式和教学语言宜风趣幽默、寓教于乐。

(2)教学内容和教学语言严禁低俗媚俗。

(3)教学内容以及表达的观点不得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研学旅行导师和讲解员不得传播小道消息,自觉弘扬社会正能量。

(4)研学旅行导师可以采用讲授与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学会主动学习。

2 研学旅行学生的学习规范性

在研学旅行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规范也是重要内容。

(1)研学旅行一般是在公共场所进行,所以必须遵守公共秩序。要指导学生做到举止文明、安静有序,切忌大声喧哗,自觉遵守景区和场馆的禁止性规定。

(2)带着任务和问题倾听与体验是研学旅行最重要的学习素养。倾听是深度学习的基本条件,是带着思考的听讲。要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导师和场馆讲解员授课时,边听讲边思考。由于研学旅行的授课通常是集体学习,所以不要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解,有问题可以在老师讲解的间歇提问。

(3)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学习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不同于书本上的知识学习。旅行过程中知识的获取更需要靠学生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观察体验的深刻性,这将决定学习者的收获水平。

(4)研学旅行的作业不同于学科练习,不需要闭卷完成,一般也不会提供标准答案,通常提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在合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点碰撞和思想交流,实现对问题更深刻地理解和更准确地表达。

二、了解研学旅行实施食宿管理

1 食宿方案

研学旅行课程的项目组长要统筹制定食宿方案。住宿地点通常已在行前预订,行程中要提前调度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或酒店做好接待准备。首先要落实好预订的房间数量,通知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必须在研学团队到达前做好房间内务准备,使研学团队到达后即可入住。然后确定登记入住方式,是集体登记分发房卡,还是逐个登记依次入住,并根据登记入住方式确定是否需要提前收齐相关证件。饮食方案要考虑当地的饮食文化,依据安全、营养、多样、经济、实惠的要求制订。

2 食宿地点

提前确定就餐地点和入住地点。早餐一般在入住酒店用餐,但午餐和晚餐一般可以与入住酒店分开。项目组长要提前做好规划和调度,确保时间的有效利用。

3 食宿标准

食宿标准要按照招标协议中的规定执行,要与食宿供应方充分沟通落实,确保标准执行到位。

4 就餐形式

根据就餐环境和就餐时间,提前确定是自助餐还是桌餐。如果是桌餐,要确定每桌的人数,提前分好小组,确保有序用餐,提高用餐效率。如果团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或老师,要提前作出特殊安排。

5 住宿管理

根据研学旅行导师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实际需要,对学生的晚间安全管理进行分工协调,确定好每位老师负责检查的房间,安排好查房时间,统计查房结果,处理出现的问题。做好晚间值班安排,确保学生不离开酒店,不串房间。

三、了解研学旅行实施交通管理

研学旅行课程的项目组长应全面协调地统筹交通相关问题。此项工作需提前部署、细致安排,考虑多种偶发因素对行程的影响。

(1)如果需要乘坐飞机和火车,必须提前了解并随时关注天气情况和航班、车次信息,提前估算好到机场、车站需要的时间,并预留出堵车可能延误的时间。

(2)对于前往机场或车站的驳接车或前往下一景点的大巴车,要与司机定好出发时间和泊车地点。要考虑出发地点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在酒店门前的路边,要确定门前是否允许停车,以便提前组织学生到指定泊车处候车。驳接车或大巴车到达后,要留意和观察司机状况,如有疲劳或饮酒状况,应果断处置。

(3)提前通过地接导游了解所经路线的交通状况和路况信息,针对可能出现的交通事故或修路、自然灾害造成的交通阻断,要提前规划绕行线路。

(4)安排安全员坐在车辆前排,随时观察路况,并留意司机状况。如果司机出现疲劳状态或连续行车超过两小时,应提醒司机进服务区或在可以临时停车的安全地点停车休息。

(5)如果发现司机表现出异常状态或发现车况异常,应及时安排停车,迅速查明情况,并向项目组长反映。项目组长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必要时要求供应方更换司机或车辆。

四、熟悉研学旅行实施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应以安全预防为主。安全预防包括学生个人的安全预防和团队集体的安全预防。学生个人的安全预防主要表现为安全注意事项,团队集体的安全预防主要表现为安全防范措施。

(一)安全注意事项

组织者必须提前将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提醒。安全注意事项的指向必须具体、有针对性。每一条注意事项都必须针对具体的学习环境、具体的学习条件和具体的设施。

(二)安全防范措施

制订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行为主体是承办方。这些措施必须能够起到规避和防范事故发生的作用。安全防范措施必须由承办方预先制订,由研学旅行导师团队具体操作实施。

安全防范措施一般包括:

(1)基于标准和协议的安全预检。比如对供应方所提供的车辆、酒店、餐饮按照行业标准和协议要求进行事前的安全检查,确保供应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规定标准,避免安全隐患。

(2)基于安全标准的线路规划和资源选择。在线路规划时要避开具有危险性的路线和处所,比如在雨季易发生泥石流的道路和景点。

(3)基于安全规范的防护措施。在参观车间、工地、工业遗址等处所时,要按照安全规范组织学生穿戴防护服和安全帽,在水上活动时要指导学生按照规定穿上救生衣,要提醒学生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和飞机起降过程中系好安全带。

(4)基于安全保障的操作流程。在进行生产流程的体验学习时必须监督学生按照工艺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实施操作,在拓展训练活动时必须提醒和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训练设施的使用规则和教练指导的活动规程进行活动。

(5)基于自然条件的活动安排。比如在干热环境中的防晒措施,在湿热环境中的防暑措施,在危险路段的团队组织等,都属于安全防范措施。

(6)基于社会规则和民风民俗的预防措施。比如出国出境或到民族地区研学旅行时,应针对当地特殊的社会规则和民风民俗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活动过程中约束学生的言行,不能冒犯当地的风俗习惯。

(三)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是指出现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时,为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项目组长以及整个研学导师团队要熟练掌握预案的应急响应条件,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迅速果断地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所规定的流程执行,避免延误时机,扩大损失。

应急预案启动的决定应由项目组长视情况做出。应急预案可以单独做成应急手册,项目组长随身携带,处置紧急情况时参照执行。

(四)安全制度的落实

安全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研学旅行导师团特别是项目组长和学校领队,担负着保障团队安全的重要责任,必须对安全注意事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应急预案做到非常熟练。能够对各种安全风险有预见能力。

安全工作重在防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基于安全注意事项的学生组织是安全预防工作的基本组织措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学旅行导师要做到安全预防措施重在执行。必须针对各种情况逐项落实预防措施,这是预防群体性风险的根本措施。